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资料.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资料.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
目录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1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8
第三章: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11
第四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14
第五章: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18
第六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22
第七章:
大学生择业与心理健康…………………………………………….28
第八章:
大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35
第九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39
第十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43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新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
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
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
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
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
这也说明,对多数学生群体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在于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
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
许多发展性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
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从心理结构的几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
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八个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
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教育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
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在座谈中问到学生为什么学习时,学生淡淡地说:
“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
“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
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
”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又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调查中有42%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我们随机抽查了一个30人的大四工科班级成绩,在七学期中,有63门次不及格,人均2.1门次,不能不引起重视。
4)学习动机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
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鞍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
“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
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2.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值得引起重视。
1)抑郁。
指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
中国矿业大学连续三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
列在第一位的心理不适是抑郁,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某种原因如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2)情绪失衡。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定。
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映。
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个体负性情绪表现为情绪高低不定,易怒,难以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一种常态的情绪,如一次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很难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又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
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等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评价认为“充实”的仅占14.2%,负性情绪明显高于正向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
1)人际关系不适。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
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一位新生感叹说:
“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
“心里话儿对谁说?
”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
2)社交不良。
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学生普遍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直接影响了学生潜能力的充分发挥。
3)个体心灵闭锁。
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
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
1)自我焦虑。
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2)考试焦虑。
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大学第一学期考试失败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
5.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恋爱,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章在书写着,甚至有人发出了“围墙”已变成“爱情走廊”,“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
有的学生说“爱是情感,不是规范”。
一是情感的迷茫。
二是不正确的恋爱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
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2)友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
如果说,进入恋爱阵营已经牵手的并不多的话,那么牵挂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态了。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的使友谊失之交臂。
3)亲情问题。
近年来,反映大学生家书越写越短的文章不再鲜见,很多学生的反映是:
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写信基本是缘于实质性问题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提笔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些歉疚,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
与此相反,恋人之间的信件越来越厚,电话越来越频,形成了对比。
6.性教育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性生理适应不良。
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一种自慰的方法解决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一位大学生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
有的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并不罕见。
2)性心理问题。
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的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
学生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
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
”“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
”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一般都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直接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压力,是大学生中“洒脱”的一部分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而考虑自己则很多;这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则不够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
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2)特困生心理调适。
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采取了“奖、贷、勤、免、补”,广开渠道,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
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中。
一位女大学生说:
“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因而出现了一方面学校存在着很多困难学生,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寒衣补助又无更多的人申请的尴尬局面。
有的特困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我困难,学校总不能让我回家吧?
”,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这些学生被称为“困难专业户”、凡是补助、贷款、减免,都有份,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认为太辛苦,甚至出现了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高于优秀学生奖学金,使学生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甚至将有的补助直接打入自己的预算中,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滋长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8.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大学生作为“文化人”与“社会人”的培养任务,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尽管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但作为社会一员,学生普遍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这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学生身上,学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有的学生宿舍集体请“钟点工”,帮助收拾内务,清洗衣物。
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生活能力依旧很弱。
部分毕业生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不知所措,等待家里想办法。
丢失毕业证书、学生证等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国家经济发展之日,物质条件在逐步好转,姐妹减少,可以说“一路高歌到大学”,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庭“父母捧着”。
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
多数学生只能听顺耳话,听不进不同意义,更不用说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了。
困难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挫。
二、原因与对策分析
1.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社会层面:
由社会物质、社会意识、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四方面的影响较大。
市场经济带来物质产品的巨大丰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贫富差距的加大;在社会意识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伴随着价值观念的转换。
社会的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行为等更新、定位和变革的过程。
社会转型时期信仰的迷茫,价值的失落必然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社会风气、社会舆论也会在成长着的大学生中留下深层的心理积淀。
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会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构成不良影响。
在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必然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投射效应。
2)家庭层面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必然对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
3)教育层面的影响。
教育层面的影响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逐步适应市场,专业拓宽,提高学生的适应力与能力,应试教育逐步弱化;二是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的改变,学生交费上学,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市场增加了对高校与学生的约束机制。
这一切都直接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心理,他们必须承担上学的部分教育成本,面对求学、择业过程中选择机会的增多,选择难度的增大,他们有着更多的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
而择业过程中,人才市场的不规范更深地刺激着当今大学生的心理。
学生既希望参与竞争又担心失利,既希望手中握有更多的机遇,又担心失却原有的保障。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分为个体心理品质、环境变迁、人际关系与生活事件四个方面。
一是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因素,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文化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成才与成人的相互关系,心理品质的稳定与耐挫折能力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是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环境面临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习主体、竞争对手与竞争方式的改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易产生心理不适。
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是社会的缩微,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亦随之扩大和发展,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获得归属感和尊重感,而他们与人交往、相处的经验又相对较少。
四是日常生活事件的困扰,主要包括:
个人患小伤病、评优落空、考试失败、经济困难、学习压力过大或负担过重、失窃或财产损失被人误会等。
生活事件特别是对本人身构成重要影响的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是直接的。
2.对策探讨
1)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
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输,轻道德践约;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的倾向。
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
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
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建立以发展性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