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86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docx

教师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论及了天地、日月、阴阳、春秋等之间的关系,其中阐明的思想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借以神化君权,维护封建统治。

这是一种唯心思想,也并非阐释天地、日月等运行规律,更非属于理学的认识论,故排除A、B、D三项。

2.《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原则是“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即依据才能而非门第,此举可以改变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但由于品评权把控在世官大族手中,为此,无法真正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3.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②常遭盗贼劫掠

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缺乏政府监管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主要提到两则信息,一是当时的“草市,尽近水际”,靠近沿江沿河地区,故交通便利,①正确;一是无论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指的是常遭盗贼劫掠,②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草市的商业地位和政府监管的信息,④错误;虽“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草市)”,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商业中心的地位,③错误。

4.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沈存中法”“移换摹印”的信息中可知,该技术是活字印刷术,而材料中提到,《玉堂杂记》是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而成的,并不是说《玉堂杂记》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5.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这表明当时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

C

解析:

材料指出,对女子的教育应注重国家观念和公共观念(而不能局限于个人品性的教育),以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独特功能。

故选C。

这仅是勇立在《兴女学议》一文中的呼吁,并非代表了教育主流现象,也不能充分地佐证出男尊女卑思想已不复存在。

既然是一种呼吁、主张,就不能说明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三个错误选项均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以偏概全。

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妄人”是指袁世凯,他欲以孔教“支配社会国家”,恢复帝制,必然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

材料中也提出,并非孔教一无是处,也并非反对孔子,没有提及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7.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知,英、日航运公司的轮船吨数远超中国的份额。

此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处于大规模资本输出阶段,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故选D项。

而仅凭这一图表(长江流域)的样本材料,尚不能充分说明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基本消失。

8.右图是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两副漫画。

左幅漫画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并题词“农民利益的拥护者”。

右幅漫画题词:

“农友们!

快快组织起来啊!

”两幅漫画可以说明当时

A.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

B.农民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

答案:

C

解析:

左幅漫画信息显示,孙中山和廖仲恺都在维护农民的利益,右幅漫画表明当时国民党也在发动农民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漫画的信息均表明,已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而非主力军。

选项A、B、D均与1927年的历史知识相悖。

9.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答案:

C

解析:

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此时的数据表明,国民党军仍在积极抗战,并非是消极抗战。

这是对传统看法的冲击,也是客观看待历史的例证。

选项A的表述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选项B(国军的抗战情况)、D(中国的抗战地位)与本题的主旨信息不符。

10.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从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的分布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选项B、C的信息与此不符,没有显示出中共的比重,也没有涉及新政协会议的地位,选项D违背历史事实(1956年)。

11.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

“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识别所学知识的能力。

承认越南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日内瓦协议。

1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答案:

A

解析:

从题目中的“1982年”可知,选项B、C、D的表述都背离了历史事实。

而材料信息中,明确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可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有所改变。

13.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显示,罗马的奴隶主不能再随意杀戮和虐待奴隶,奴隶也获得了有限的自由,为此,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奴隶的利益。

14.“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

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

”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苏格拉底B.莎士比亚C.孟德斯鸠D.康德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该人极力推崇理性判断,思想自由。

在四个备选项中,很容易判断出此人是康德。

15.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人民主权原则②邦联制原则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在美国,人民的权力至上,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制约,各政府内部又分权制衡,充分体现出民主共和的原则。

②错在“邦联制”,题目信息所表述的是“联邦制”。

16.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

”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答案:

C

解析:

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挽救危机,进而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并非要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更非要放弃资本主义制度,新政不仅没有带来政治危机,反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该学者的观点,表明着挽救危机方式上的争议。

17.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显示,这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都较新经济政策有着全然不同的改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18.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

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答案:

B

解析:

安倍快速出访20余国,并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佐证了他的动机,并非是为了促进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是为了扩大日本的影响,谋求政治支持,进而为其称霸世界做铺垫,这就是其实质动机。

19.《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

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这一关键环节,就可判断出从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感应理论之间没有存在着这一“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的关系,据此排除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他三个选项各自内部的两个理论(学说)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20.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

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①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苹果车》

③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

④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

B

解析:

“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是立体派的创作风格,而《向日葵》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作,③错误;“光是画中的主角”是印象画派的风格,而《格尔尼卡》是立体派的代表作,④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5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共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有学者认为: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建立的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

(8分)(要求: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250字左右)

答案:

(1)历史意义:

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

(3分)根本原因:

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1分)

(2)基本特征:

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

(2分)淘汰: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1分)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

(2分)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2分)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1分,举一例即可)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

(2分)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

(1分,举一例即可)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郡县制和英国近代民主制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的评价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内涵的理解,进而从政治制度的“本原”与“创新”的角度考查历史论证能力。

(1)题,郡县制建立的意义,在教材上讲到了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在材料二中提到了“合古今上下皆安”“势之所趋”“以尽其才”“天下之公”“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等信息,结合材料背景,可知正确答案。

对于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要从郡县制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层面出发,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究其根本原因,可知,这是顺应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

(2)题,材料中的英国“旧制度”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故为君主立宪制,材料中提到,该制度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便可知正确答案。

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这种现象是如何在工业革命后被改变的。

第(3)题,论证的观点是“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在材料四中提到,“本原精神”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主要目的和原则),而“发展创新”是制度本身的内容,而制度的创新“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即制度内容的变化既要遵循其“本原精神”,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论证的过程中,既要破解郡县制和英国民主制的“本原精神”,也要选取几个典型的例证,来论述该制度是如何围绕着“本原精神”而顺时发生的改变与创新。

22、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

……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

……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

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

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

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2分)

答案:

(1)主要表现: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西学东渐”)(1分)背景: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3分,任答三点)

(2)观点:

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1分)创新:

提出新三民主义。

(1分)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2分)“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2分)

(4)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2分,任答两点)

解析:

本题以文明的融合与创新为切入点,贯通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题。

(1)题,“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材料中明确提出,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是传教士,传播的内容是宗教和自然科学。

至于“背景”,材料中提到了“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尚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答题时要抓住“时间”这个要素进行概括、迁移所学知识。

(2)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了孙中山的两个观点“孔子主张实现社会的大同”,“苏俄建立的制度体现出大同思想”,对两者进行整合,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而孙中山为此进行的“理论创新”,就要围绕“社会大同”这个主题,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第(3)题,第一问可从材料中进行概括。

举例说明,需要围绕第一问,抓住“以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和“以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核心主旨进行例证,难度也不大,这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迁移和运用。

第(4)题,材料中提到了一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另两点,也不难。

本题的答案还可继续拓展,如:

学习西方文化的主体由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到革命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等等。

本题属于开放题。

23、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

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