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77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docx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应知应会

1.医院感染的定义

答: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规定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有哪些?

答: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新部位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规定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有哪些?

答: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是指什么?

答:

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

5.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职责是什么?

答: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各项的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包括手卫生)技术和规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安全、经济适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能及时做出诊断。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以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治疗病人;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职业暴露。

(7)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减少污染及损伤。

6.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有哪些?

答:

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导管室、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检验科、内镜室、感染性疾病科等。

7.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以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答:

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8.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流程?

答:

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感染管理科核实流行或暴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感染源→科学隔离患者→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或修改防范控制措施,完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体系。

9.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有哪些要求?

答:

(1)主管医生为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直接责任人,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的监督检查。

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采样送检,做到“有样必采”。

明确诊断后,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医院感染暴发)或短时间内出现5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疑似院内感染暴发),临床科室责任报告人应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医务处和主管院领导,必要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讨论,确认医院感染暴发者应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规范》的规定12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临床科室责任报告人应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医务处和主管院领导,并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规范》的规定2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10.医院感染传播的三环节指什么?

答: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1.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什么?

答:

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12.什么是标准预防?

有什么特点?

答: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得的一种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标准预防基于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潜在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的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13.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有关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有哪些?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不同感染风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14.医院感染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综合详细的病史、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及其他检查结果、结合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易感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入院至发病时间、该感染平均潜伏期等判定。

15.什么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答:

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16.什么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答:

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17.什么是器官/腔隙感染

答: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18.术前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要点是什么?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19.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要点是什么?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20.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要点是什么?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2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22.在置管时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时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3.置管后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应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2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26.置管前如何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7.置管时如何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28.置管后如何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9.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4~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6)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7)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消毒后倾倒,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避免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8)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9)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1次;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应交供应室集中处置。

(10)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

(11)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12)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等;

30.预防VAPbundle基本内容

1)床头抬高30~45度;

2)每天一次停用镇静剂并评价是否可以撤机

3)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

4)口腔护理:

用洗必泰冲洗每2~6小时一次;

5)深静脉血栓预防;

6)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吸引;

31.什么是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2.什么是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3.什么是终末消毒?

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34.消毒、灭菌基本要求有哪些?

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使用后应先清洁后消毒或灭菌;

特殊病原体(朊毒体、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污染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35.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进行灭菌;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的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36.如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7.如何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和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等。

c)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38.《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必须符合什么要求?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39.《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诊疗环境有什么基本要求?

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表面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40.什么是隔离?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将隔离分为哪几类?

答:

隔离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将隔离分为空气传播的隔离、飞沫传播的隔离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三种。

41.各种隔离标志的颜色是什么?

答:

接触传播的隔离(蓝色);空气传播的隔离(黄色);飞沫传播的隔离(粉色)。

42.隔离原则是什么?

1)应遵循“标准预防”+“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者,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43.接触传播疾病怎样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包括:

1)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患者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3)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4.飞沫传播疾病怎样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包括:

1)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应减少患者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2)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3)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4)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6)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5.空气传播疾病怎样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将患者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

3)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