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docx
《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
中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中学语文教师专题发展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第五篇:
中学语文心得体会更多相关范文
中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民勤县红沙梁中学马水英
网络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理论知识,为已充电,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我的工作必将比原本得心应手些。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
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
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
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
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
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
让人耳目一新。
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因此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
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1
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
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
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参加中学语文培训会,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
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
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本该有的“语文味”。
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
而同样的文本,对于不同人来说,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体悟。
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玉田进校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会,与专家对话、与同行对话,在对
话中反思,在对话中不断成长,努力寻找最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
“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
”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在完成紧张、忙碌的高三教学后,我就参加了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高中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的教师培训班,在这6月11日——6月24日总共14天的培训学习中,我受益匪浅。
在这将近半个月的培训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班主任陈庆芳老师,她不顾天气的炎热,天天到学校与我们一同学习,真是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尽职尽责的老师。
在培训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班主任陈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与我们交流,与领导沟通,努力使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舒适,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那些为我们授课、与我们一起探讨文本的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同样不顾天气炎热为我们上课,他们遵守授课时间,用出色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这些无不让我感到钦佩,并将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在6月14日到6月15日这两天里,我们来到温州二十一中、温州中学这两所学校实践。
我们观摩了刘伟等5位老师出色的教学,在与同伴的研讨交流中我提高了备课、教学的水平。
这14天,既忙碌又充实,既疲惫又紧张。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收获是丰富的。
我们进一步把握了新课标的精神,领会了教材特色,增强了解决题目的能力,强化了我们的专业意识。
在这里(隆重推荐:
),我聆听了各类专题讲座,这让我们开辟了新视野,使我们改正了一些曾经出现的错误观念,使我们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这次培训即将结束,我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批注,心中感到十分兴奋和充实。
本次培训老师们的“点化”和“引领”,就像我们教师成长道路上的那一盏盏明灯,引领着我们向更明亮的方向前进。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培训心得体会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
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
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
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
“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
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
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
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
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
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
让人耳目一新。
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
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
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
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
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
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
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
主参与任务的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
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
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习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礼嘉中学培训学习心得
“田圆式”课外联读(原创)
——语文教学情境的“温柔陷阱”
北部新区竹林实验学校冉习呤
在礼嘉中学的培训学习中,北京市101中学的田圆老师的课外联读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私称之为“田圆式课外联读法”。
“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的关键创设情境,用文字的铺排,形成学生通向感动的幽径。
在他的《背影》教学课例中,情境是撩拨学生心底最柔软处的柳丝,是三月的春帷不揭响起的嗒嗒马蹄声响,是我们在文字面前心甘情愿坠入其中的温柔“陷阱”。
创设情境,是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之前防不胜防地给他们心灵的“温柔炮弹”,一炸开满天烟花里,不自觉地被深深浸染。
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那似浓还淡的情愫,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急切地贴近文本,消除陌生感,促使他们提升感受力,丰富情感表达,让语文课堂在开始的最初就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亲近文字的心一不小心就掉进美好的“陷阱”。
回到学校,我趁热打铁,把“田圆式课外联读法”在班上实践一番,效果不错。
回想当年自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根本没学懂。
原因是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文章。
文章说的是要善于动手探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道理,但你瞧题目,说得文绉绉的不说,还是文言,搞不懂。
文章题目都不懂,又怎么会更深入地去亲近这篇文章呢?
xx年秋风正紧时,轮到我来教学生学习他们生命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了。
我想,可不能给我的学生留下跟我当年一样的遗憾。
我突发灵感,想到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文章《守候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讲述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还是固体而把实验装置坚守86年的事。
据约翰·梅因斯通估计,要实现整个实验完成,大约还需要100年。
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篇关于教学的文章《一堂美国生物课》,这篇文章大家比较熟悉了,讲一位美国生物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抓蚯蚓、观察蚯蚓特点的事。
班上有一个孩子用线系着蚯蚓,吞进喉咙,再拉出来,证明了蚯蚓生命力很强。
“田圆式”课外联读-1-
礼嘉中学培训学习心得
我把上面的两篇文章配上图画,复印给学生看,并说说你看到约翰·梅因斯通先生身上哪些精神。
再结合《一堂美国生物课》,我边给大家读文章,边用食指与拇指尖作捏着细线状,表演文中写到的从喉咙里拉出蚯蚓的样子,慢慢地拉,惊奇地看,再惊喜地告诉老师:
“老师,您看,蚯蚓进入我喉咙里,再出来,是活的,生命力真强啊!
”我也说:
“是啊,你们看,我们的喉咙环境恶劣,还能存活,生命力确实强。
”孩子们笑了,开心地笑。
我知道,他们笑之余,更多地是感受到了约翰·梅因斯通先生坚持实验的精神,是美国孩子的大胆尝试的胆量。
然后,我们翻开课本,对,你想对了,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此时,学生终于明白了,看那两篇文章的目的了。
无疑,孩子们早已明白“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是在文字的“温柔陷阱”里知晓的。
我想,要是当年的老师能给我课外联读一下,我也是早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了。
“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真好,用了,才知道。
“田圆式”课外联读-2-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
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
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
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
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
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
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
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