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27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重点题型2 成语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重点题型2成语题

重点题型二 成语题

——把握语境,识破陷阱

[考点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2004·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

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

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

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答案 B

解析 B项“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这里用来修饰玉雕工艺品,十分恰当,所以是正确的。

A项“在劫难逃”指不可避免的灾祸,想逃也逃不了。

劣质食品被查出并曝光,不可称之为灾祸。

C项“稍纵即逝”的对象一般指时间或机会,不能用于戏剧脸谱。

D项“弄巧成拙”指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语境中家长因望子成龙而提出过高要求,不属于耍弄聪明,此处换成“适得其反”较好。

试题评点

 该题属四选一型,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A、D两项属不合语境,C项属搭配不当。

B项中的“玲珑剔透”是个双解成语,既可形容工艺品结构精巧,也可形容人聪明伶俐。

相较后来的成语题,首次自主命题尚不成熟,误用类型重复设置。

但是,所选成语属常见常用的,命题取向很好。

2.(2005·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

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

所望。

答案 D

解析 D项讳莫如深:

紧紧隐瞒。

A项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B项巧舌如簧: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C项画地为牢: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试题评点

 该题命题与2004年相同,但较为成熟。

A项属望文生义,B项属褒贬误用,C项属不合语境。

三项中C项的干扰性较大,考生易误判,成语“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与句境强调“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之意不符。

3.(2006·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

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

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

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答案 A

解析 B项“凶悍”指凶猛强悍,如“为人凶悍”;“凶猛”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如“虎豹都是凶猛的野兽”。

两个词应互换位置。

C项评头论足:

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不合语境。

D项感同身受:

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自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

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不合语境。

试题评点

 该题分别考查了近义词辨析和成语运用。

B项犯了近义词褒贬误用的毛病。

C项犯了成语褒贬误用的毛病。

“评头论足”既是个贬义词语,又是一个双解成语,既可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D项属不合语境。

考查近义词辨析,这是江苏卷近十年仅有的一次。

江苏卷考查的重点还是成语的运用。

4.(2007·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

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

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

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

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答案 B

解析 A项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符合题意。

B项推波助澜:

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不符合语境。

C项一孔之见: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D项釜底抽薪:

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试题评点

 该题题干要求选“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而“推波助澜”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贬义成语。

故该题几乎没有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C项的“一孔之见”是个谦称成语,只用于自己。

5.(2008·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

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

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

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

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答案 C

解析 A项无所不为:

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B项安土重迁:

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C项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D项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试题评点

 该题又回到过去的四项一正(正确)题型上来。

A项属褒贬误用,B项属不合语境,D项属对象误用。

C项“淋漓尽致”也是个双解成语,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6.(2010·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

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

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

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 D

解析 A项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情)。

此句中贬词褒用。

B项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此句是说在灾害发生之时各级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降低损失。

属自相矛盾。

C项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句中用于捡拾垃圾,属对象误用。

D项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

也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句中说院士的话深刻,符合句意。

试题评点

 该题仍保持命题上的稳定性。

A项属褒贬误用,B项属不合语境的自相矛盾,C项属对象误用。

注意D项中的“入木三分”也是一个双解成语,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7.(2012·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语境不合、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手段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

 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8.(2013·江苏)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答案 B

解析 

(1)南辕北辙: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

(2)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途同归”。

(3)如临深渊:

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面临危险,感到恐惧。

如履薄冰:

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谨慎小心。

试题评点

 该题继续沿用2012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不过,今年所给语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是前两句,但第(3)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均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两个都可。

但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

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因此,该题不仅考查成语知识,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考生解题不懂得“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思维过程,而死抠第(3)句两个成语的区别,定会吃大亏的。

江苏卷连续两年都使用“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尽管有人诟病它,但它比传统题型所提供的语境更完整,更清晰,更能考查出考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纵观江苏卷近十年的成语命题,你能发现其特点吗?

答案 

(1)成语题属容易题。

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之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

(3)题型有两种:

成语正误辨析和成语选用填空。

后一种题型是近两年所用题型,由过去考四个成语增至六个,难度略有加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题目选项常设的陷阱主要有:

①近义成语误用,②望文生义,③褒贬误用,④对象误用,⑤不合语境。

在成语正误辨析题型中,三个错误选项,类型各不相同。

2.江苏卷成语命题特点对于成语复习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成语复习须坚持以下几点:

(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中华成语数量庞大,积累不可能漫无目的,而是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具体说来,主要指历年高考题中出现过的成语,教材中出现过的成语,生活中常见且易错的成语。

积累要多要素并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积累成语,不可一味强记,要结合语境。

要在运用中识记,如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2)把握语境是关键。

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

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识破陷阱是做题的技巧,需要掌握。

在成语正误辨析题中,三个错误选项误用类型各不相同,这是做题需要注意的。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熟知常考成语的8种易误类型

一、记准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

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

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

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

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如“不足为训”中的“训”不是“教训”,而是“准则”之义;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故要参透本义,如“刻舟求剑”;还要关注意义的整体,因为成语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胸有成竹”。

另外,做题时对那些可以照字面意思理解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边练边悟1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3·辽宁)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高自卑:

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

(2)(2013·山东)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坐春风:

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也说“如沐春风”。

这里属望文生义。

(3)(2012·广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

不能用来指人对大自然的认识。

(4)(2012·江西)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茹毛饮血:

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这里用于“残酷故事”不合适,属望文生义。

(5)(2011·北京)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河日下:

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属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①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②不刊之论(更改)

③久假不归(借)④危言正色(正直)

⑤七月流火(火星)⑥屡试不爽(差错)

⑦一文不名(占有)⑧哀而不伤(伤害)

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⑩犯而不校(计较)

⑪一傅众咻(教导)⑫差强人意(稍微)

⑬安土重迁(不轻率)⑭细大不捐(抛弃)

⑮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二、记准成语的使用对象,避免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

如果能记准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使用起来就可以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边练边悟2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3·江西)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青云直上,人民苦不堪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不能形容“物价”,应用喻职位、价格等急速上升的“扶摇直上”。

此处属对象误用。

(2)(2013·广东)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是专指人的,不能形容“物品”。

(3)(2012·四川)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不能形容“歌声”,可改为“此起彼伏”。

(4)(2012·大纲全国)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之欲出:

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使用对象错误。

(5)(2011·四川)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张冠李戴是对成语使用对象不理解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的使用对象:

①休戚相关(人和人)    ②炙手可热(人)

③振聋发聩(言论)④车水马龙(热闹情景)

⑤明日黄花(过时事物)⑥汗牛充栋(书籍)

⑦两小无猜(少男少女)⑧鼎力相助(敬辞,对方)

⑨络绎不绝(人和车马)⑩济济一堂(人才)

⑪相敬如宾(夫妻)⑫薪尽火传(师生,学问)

⑬崭露头角(青少年)⑭芸芸众生(众多普通人)

⑮不情之请(谦辞,用于自己)⑯耳提面命(长辈)

⑰雨后春笋(新生事物)⑱扣人心弦(诗文、表演)

⑲脱颖而出(人的才能)⑳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

悬壶济世(行医)

石破天惊(文章、议论)

荡气回肠(乐曲、文章)

三、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边练边悟3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3·大纲全国)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求全责备:

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是贬义词。

用在此处不当。

(2)(2012·山东)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舌如簧: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

用于“演讲选手”属贬词褒用。

(3)(2012·四川)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期而至:

指事物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是人们所期望的。

此处“安全事故”不是人们期望的,属于褒贬失当。

(4)(2011·大纲全国)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

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褒贬误用是对成语的感情色彩不理解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始作俑者(贬)    ②胸无城府(褒)

③无所不为(贬)④弹冠相庆(贬)

⑤倾巢而出(贬)⑥官样文章(贬)

⑦不可思议(中)⑧一发而不可收(褒)

⑨一发而不可收拾(贬)⑩锒铛入狱(中)

⑪半斤八两(贬)⑫蔚然成风(褒)

⑬叹为观止(褒)⑭每况愈下(贬)

⑮凤毛麟角(褒)⑯无微不至(褒)

⑰一唱一和(贬)⑱处心积虑(贬)

⑲上行下效(贬)⑳振振有词(贬)

推波助澜(贬)

面目全非(贬)

刮目相看(褒)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褒)

众望所归(褒)

冠冕堂皇(贬)

侃侃而谈(褒)

四、记准成语的适用语境,避免不合语境、重复矛盾

易不合语境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的使用都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和整个句子的氛围相吻合,有的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和句子相适合。

辨析成语和运用成语,一定要通读句子,看该成语是否符合语境。

易重复矛盾的成语的判定:

有时,由于不明白成语真正的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部分阐述,从而造成了重复错误。

还有一些熟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其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造成熟语的意义与其他部分的语意自相矛盾。

边练边悟4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3·新课标全国Ⅱ)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侧目而视”是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句中的小霸王显然不是“畏惧”人,也谈不上“憎恨”人,他只是看不起人,程度上也够不上“鄙视”。

故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2)(2013·安徽)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