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1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docx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

*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

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_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板题】:

  21、《陈涉世家》

  《史记》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思想家。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

  “本纪”叙述历代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

  適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duó)数谏(shuòjiàn)

  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

  果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铚、酂(zhézàn)

  柘、谯(zhè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chàng

  嗟(jiē)鹄(hú)酂(zàn)柘(zhè)度(duó)

  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

辍耕之垄上:

辍,停止;之,到、往。

若为佣耕:

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

“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

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

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

(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

闾左:

借代贫民;次当行:

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

会,正逢;度已失期:

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

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

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

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

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

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

《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

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

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

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

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

香菱怔怔答道:

“‘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

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_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

“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

“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

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_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

“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

“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

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

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

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

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

她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

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

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

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

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

学习了*,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

  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习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写法。

  3、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表”这一体裁,了解诸葛亮上这篇表文的背景和目的。

  2、熟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教学过程:

  导语:

由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导入(也可以由成语“三顾茅庐”导入),可以让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说出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如: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记等)。

  1、简介“表”这种文体以及作者上这篇表的背景和目的。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疏””或“奏章”。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一种奏章。

  背景和目的: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

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2、朗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⑴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生字的读音和句中停顿。

  ⑵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读后正音。

  要求:

a、读准字音(注意“预习一”)

  b、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正音:

教师出示黑板(或幻灯)

  ⑶指名朗读(或分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进行纠正。

  ⑷齐读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⑴指名朗读1—5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5节的大意。

  [说明由于书下的解释比较详细,书旁又有译文,因此不必在翻译上进行太多的讲解,让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己把意思弄懂即可。

如学生有不懂的可提出来讨论。

]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课堂检测

  文学常识、注音、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5、布置作业

  ⑴熟读课文

  ⑵背诵课文1—5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6—9节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会翻译课文。

  2、区别词语的古今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

背诵课文1—5节

  2、疏通课文6—9大意。

  ⑴指名朗读6—9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4节的大意。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臣本布衣……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区别词语的古今义(生讨论)

  古义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极为憎恨

  不以臣卑鄙低微而卑俗语言行为恶劣

  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感谢

  临表涕零眼泪鼻涕

  5、讨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以光先帝遗德躬耕于南阳

  以塞忠谏之路痛恨于桓、灵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败军之际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遗陛下

  以彰其咎以光先帝遗德

  6、课堂检测

  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7、布置作业

  ⑴背诵课文6—9节。

  ⑵思考:

作者向后主提了几条建议。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的哪两件大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诸葛亮向后主提了哪三点建议。

知道作者写这篇表的重要用意。

  2、能指认出文中议论、叙事的部分,领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

背诵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思考: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

哪几点建议?

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讨论上述问题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客观形势:

“先帝创业未半……存亡之秋也”(严峻)

  主观形势:

“侍卫之臣……忘身于外”(有利)

  (作者为什么要从先帝创业未成写起?

——流露出对先帝“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意在引起后主的深思,认识到自身任务的艰巨,。

激发其继承先帝遗志的感情。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

哪几点建议?

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前提

  提出三点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关键晓之以理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核心★

  (为什么说第三点最重要?

对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荐贤的目的和第5节的论述去理解。

  (教师总结:

课文1—5节主要是谈治国方针。

不仅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而且举荐贤臣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

这是当前的施政方针,也是安定后方的有效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北定中原”的宏愿。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6、7节)

  三顾茅庐

  回顾两件大事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动之以情

  临崩托孤

  讨论几个小问题:

  ⑴第6节中表明作者身份和高洁志趣的句子什么?

  ⑵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表达了先帝怎样的品德?

对先帝的知遇之恩,作者感情怎样?

(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感激)

  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的深情。

  ⑷说出第7节中表明出师伐魏时机成熟和战略目标的句子

  ⑸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指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

6、7节是对出师伐魏这一决策的说明。

这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没有论述出师伐魏的好处,而是陈情式的,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这样说明,动之以情。

易于后主接受。

  ▲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教师总结:

  4、全文总结

  ⑴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

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

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