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73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x

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

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持续贸易顺差16年。

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就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详细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和产生根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分析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一千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增长迅猛,分别增长74%和48%;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增速放缓,2009年出现自2003年后的首次负增长,比2008年减少1020.6亿美元。

表1-12005-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差额情况单位:

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贸易差额

2005

14219.1

7619.5

6599.5

1020.0

2006

17604.0

9689.4

7914.6

1774.8

2007

21737.3

12177.8

9559.5

2618.3

2008

25632.6

14306.9

11325.6

2981.3

2009

22072.7

12016.7

10056.0

1960.7

注:

09年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其它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2010年,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复;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实现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比2008年同期增长9.6%,其中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出口7059.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对外贸易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

由于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7.5个百分点,导致贸易顺差明显缩小,累计顺差5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09.1亿美元,降幅达42.5%,对外贸易进一步向平衡状态趋近。

从运行态势看,2010年第一季度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贸易顺差急剧下降,2010年3月更出现自2004年5月的首次逆差;从四月份开始,出口迅速增长,贸易顺差再度出现并逐月增大,第二季度顺差为4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

2010年7月和8月,贸易顺差分别为287.3亿美元和200.3亿美元,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从统计结果看,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迅速增长,其中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对外贸易顺差有下降趋势,但顺差规模仍然较大。

从近年来统计数据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中国贸易顺差贸易方式构成特点

2009年,我国一般贸易项下再次出现逆差40.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为2626.4亿美元;其实早在次贷金融危机之前,2001年、2003年、2004年我国一般贸易项目在本年巨额贸易顺差下均出现逆差。

而2005年到2008年间,一般贸易项下呈现顺差,但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重在34%到47%之间,加工贸易项下顺差仍占大部分比重。

进入2010年,截止到8月份,一般项目下逆差呈现逆差为316.3亿美元,加工贸易项目顺差为1949.5亿美元。

由此看见,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占绝大比重,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对外贸易整体呈现顺差,但一般项目下表现为逆差;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顺差。

1.2中国贸易顺差商品结构构成特点

2004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在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均在93%以上,其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最高。

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8个月,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5814.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8.7%,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372.5亿美元,机械设备出口1953.4亿美元。

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服装出口802.9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8.1%;家具出口212.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2.1%;鞋类出口23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2.3%;塑料制品出口118.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1.2%;箱包出口108.3亿美元,占出口总值1.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95.1亿美元,占出口总值5.0%。

2010年前8个月,我国机电产品进口4194.4亿美元,顺差1620.2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为1039亿美元,低于机电产品顺差,可见现阶段,工业产品中机电产品顺差对我国贸易顺差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3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别构成特点

根据表1-2,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欧盟、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根据海关统计,自1993年起,中美贸易就一直持续顺差,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达1710.2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降低,为1433.8亿美元。

2007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约为1600亿美元,2009年为1084.8亿美元。

香港是我国转口贸易的主要地区,我国大量货物通过香港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国对日本、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呈现贸易逆差。

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将其加工出口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境内,中国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形成中国对其贸易为逆差;而它们则把对欧美国家的一部分贸易顺差“转嫁”给了中国。

表1-22010年上半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单位:

亿美元

国别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贸易差额

总值

7050.90

6497.92

553.00

欧盟

1407.25

786.96

620.29

美国

1245.20

474.7

770.50

日本

551.10

814.4

-263.30

东盟

646.01

718.89

-72.88

香港

935.20

56.00

879.20

韩国

324.20

654.80

-330.60

台湾

136.51

557.20

-420.69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经网整理

1.4中国贸易顺差的企业构成特点

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有企业出口额为1085.7亿美元,进口额为1848.6亿美元,逆差762.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3853.1亿美元,进口额为3428.4亿美元,顺差424.7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为2112.1亿美元,进口额为1220.9亿美元,顺差891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出口顺差较大,而国有企业更注重机械设备等资料的进口,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4.6%,为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还多,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潜在风险,我们应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注意防范外资所带来的风险。

2.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般而言,贸易顺差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从贸易顺差的具体影响来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增加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2.1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2.1.1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中国经济更具活力

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投资、净出口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在中国,国内消费绝对数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滑,这说明消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

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无疑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csofScale),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商品多样化,提高竞争能力。

中国由于现阶段国内需求不足,无法仅靠国内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通过大量出口,拓展国外市场,增加产业规模,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另外,大量的出口促进了技术引进,出口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得非出口产业发生连锁反应,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数量。

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技术的引进和大量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内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市场机制和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2.1.2增加了外汇储备,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

中国的外汇储备自2004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底首次突破1.5万亿美元,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将达到2.818万亿美元。

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

外汇储备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和中国香港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从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1.3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快速增加,然而投资增长快速,国内消费能力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

导致我国供给能力远远大于国内需求,产能过剩问题正逐步凸显。

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中国国内消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出口对于消化国内产能的相对过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国土面积有限,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并不具有优势,国内,特别是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出口贸易的大量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投资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因此,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2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2.2.1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对外贸易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曾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

过去为了追求外贸利益,我国的外贸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尽合理。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跟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中90%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附加值的创造主要靠消耗国内的能源跟劳动力,而且中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耗费大量资源跟劳动力获得极小的附加值,显然不符合经济学的考量。

另外,中国出口商品中纺织品、化工产品、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压延等出口比重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严重,导致国内地区性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大量出口廉价产品,付出了大量的资源跟巨大的环境成本,而且劳动力价格及其低廉,显然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道路,我们需要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

2.2.2外贸依存度过高,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和稳定

连年的贸易顺差,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44%上升到2002年的51%,2003年的60%,2003年的70%,2005年的80%,2006年的65%,2007年的70%左右。

2008年中国GDP增速9.6%,进出口总值增长17.8%,进出口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2009年进出口有所下降,2010年前八月,进出口同比增长40%,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其负面效应远远大过其正面效应。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加大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

过度的依赖国外市场,当世界经济剧烈波动和国际政治出现重大事件时,中国经济可能承受难以预见的打击,甚至影响中国独立决策的能力,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重要战略资源外贸依存度的提升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风险。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能源、土地耗费等资源耗费严重,2003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而且,中国耕地面积近十年来不断下降,加剧了对国内粮食供应的担忧,2010年前8月,中国进口大豆3553万吨,增长20%。

能源与原材料的进口的增加,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忧。

在中国目前环境和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使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日益显现,经济受外力冲击的风险加剧,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2.3加剧了贸易摩擦,激化了国际经贸矛盾

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一直在国际上饱受诟病,加剧了贸易摩擦。

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可谓相当苛刻,通过制定进出口产品标准、配额制度、发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一系列的非关税措施给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贸易壁垒。

美国作为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限制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从“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发展到现在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技术壁垒、汇率大战等,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009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反倾销案例占全球的40%,反补贴案例占全球的75%,遭受贸易案件调查数占全球的43%。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国。

2.2.4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贸储备,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固然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过大的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市场外汇供应供大于求,为抑制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中央银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收购过剩的外汇,而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入市场,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避免通货膨胀,势必从严控制货币投放规模,然而必导致前文所说外汇市场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汇率上升。

使中国陷入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人民币升值两难的境地。

2.2.5加剧了国内的产能过剩,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

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同时,又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为了获得短期利益,短期内加大出口规模,生产能力提升,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

一旦国外市场恶化,中国经济可能遭受重创。

另外,巨额的外汇储备中相当一部分是多余的储备资金,这些资金没有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而是存放在国外的金融机构以及购买债券,造成资金的闲置与浪费。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方式,附加值低且资源耗费严重。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相当充足,通过大量实际资源的出口换取外汇已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巨大的顺差规模,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加大,正面效应正逐渐减弱,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对外贸易结构,以便对外贸易能更好的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产生原因分析

3.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国际背景

当前,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等跨国界流动性加强,跨国企业蓬勃发展,为了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业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非流动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国际产业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

继上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际产业转以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发达国际开展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国经济恰好形成基本开放的态势,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中国成为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出口发展的主力军。

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全球产业链条低端加工环节的重要地位,被世界各国称为“世界工厂”。

反应在贸易结构上,就是中国与东南亚临近国,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呈现大额贸易逆差,而与美国、欧盟等呈现巨额贸易顺差,中国从临近东亚国新兴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再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经过简单加工组装,再出口的美国、欧洲等地区,形成巨额贸易顺差,而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则逐年减小。

在现如今国际分工背景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说是必然,而且,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受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代人受过”,中国并没有从巨额的贸易顺差中得到相应的贸易收益。

3.2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存在重重限制,影响中国进口能力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持续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而且由于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中国迫切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

可以说,中国对于高新技术既有旺盛的需求,又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却以国家安全等理由,迟迟未对中国敞开技术市场的大门。

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中国的进口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自然加大了双方的贸易不平衡。

以美国为例,美国虽然宣称已逐步放宽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中,歧视性条款仍大行其道,比如不仅划分了严格的“受控商品”范围,还要求进口“受控商品”需作出额外承诺,如对最终用户实施许可检查及到货后核实的要求,对出口许可证也附带各种苛刻条件。

这使得中美间可能达成的技术贸易项目流产,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表明,由于实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美国每年丧失35亿至135亿美元的出口机会,无疑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3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是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美国只有保持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入其它各国,而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又导致美元的贬值,也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美国可以无限制的印制货币,用以换取其它国家的真金白银和商品,供美国消费,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不得不大量积累外汇储备。

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

正如巴菲特所说“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却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他们想使用这些纸片,却发现这些纸片达不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这样的体系下美国可以发行大量国债用于国内消费,而中国却以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持美国的消费同时中美间保持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3.4中国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国内要素优势的综合释放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实施大力发展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

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进口也是为了提高出口的能力,而且对产品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这些政策都极大的促进了出口的发展。

而且,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量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是服务于“拉动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这一内部目标,而忽视了外部平衡。

同时由于中国已经开始政策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企业在政策调整前突击出口,也造成某一时期外贸顺差激增。

中国国内要素禀赋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国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再次,中国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顺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提高;而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其它一些新兴劳动力提供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三,中国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低,而且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土地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使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3.5中国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

中国国内市场广阔,但有效需求释放不足。

中国经济连年持续高速增长,但中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续点。

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收入偏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持续激增,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性缺失等都制约着中国居民的消费欲望。

而且由于投资增长产能扩张,制造业不仅大量出口而且取代了部分进口产品。

国内消费不足,而且产能快速增长,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涌向国际市场。

3.6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国际上一直存在人民币低估说,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普遍存在升值预期。

虽然,一般说来,货币升值会减少出口,增加进口,降低贸易顺差,但对中国来说,却并非如此。

据世界清算银行统计,自2005年7月起,人民币累计升值21.2%,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却一直居高不下。

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却加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大量国际资金为了套利、套汇,以隐蔽曲折的方式绕过资本管制,通过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渠道)流入中国,致使贸易顺差激增,同时形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造成恶性循环。

总得来看,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在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中国优势生产要素集中释放所造成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中国国内的政策鼓励和消费不足加剧了这一进程,人民币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

4.中国的对策建议

中国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巨额的外贸顺差并非长久之道,透过巨额贸易顺差,看到的更多的是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和国内消费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就此问题作出改变:

4.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中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

中国已经成功迈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但中国出口商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率低。

从长远看,中国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分享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中国是世界消费品的制造大国,据统计,中国制造的玩具产品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50%,彩电占45%,空调占30%,纺织服装占24%;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却极少,只有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由民族企业完成,把顺差的利润留在中国才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长久之路。

4.2调整关税税率及优惠补贴政策和对外商投资的“超国民待遇”

中国的关税及出口补贴应进一步调整。

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出口,应提高其出口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加大其环境成本;对于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应大力扶植,降低其出口成本,并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

关于出口退税政策,应普遍下调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轻财政负担,通过针对性更强的政策补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为了更好的吸引外资,实际上对外商投资采取了许多“超国民待遇”,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资金已经相对充裕,没有必要再采取这种政策。

而且,对于污染严重、耗能高、资源耗费多的加工贸易项目应采取更加严厉的审批和监管政策,取消对其各种优惠政策。

让国内民族资本企业与外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并对中国的幼稚行业提供适当的保护,扶植优质民族资本的发展。

4.3完善国内价格要素体系,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

完善国内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转变的内在要求。

只有建立起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才能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生产与出口,才能结束国内过于廉价的能源、资源要素。

关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对于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加大其环境违法成本,还国内一片绿水青山。

4.4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发展内需型经济

中国国内市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略了国内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中国要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提高人民购买能力,刺激消费。

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争取扩大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人群比例,完善社会保障性制度,解决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其次,要完善分配机制,规范分配秩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其低廉的工资水平是不成比例的,只有调整分配机制,通过财政、税收等多方位的政策,抑制贫富两极分化,提高人民收入,才是提高国内消费能力的根本;第三,加强农业产业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