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568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微山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段试卷

注意:

本试卷共18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说明:

1.本试卷按照全国卷考题形式命制,试题顺序有所调整。

2.请考生把选择题1、2、3、4、7、8、9、14等8个题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5题、11题两个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3.命题范围:

必修五

4.请考生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祝考试顺利!

一.语言基础运用。

(9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①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今天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好歹也认识十几年了,既然能在这偏远之地再见面,就一起聚聚。

⑤经过衡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A.③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适度的教育管理和关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B.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企业。

C.经过长达六年之久的航天员训练,航天员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训练任务。

D.近几年来,南海问题日渐复杂与严重,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周边国家的搅局与域外大国的干预,谁都知道,他们在南海问题上指责中国很虚伪。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通知:

兹定于11月20日下午3时在会议室召开期中考试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

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4--6题(12分)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喜还是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

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

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

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

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

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

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

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

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

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

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

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

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

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

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5.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A.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B.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6.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

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

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

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原文“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4分)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10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作者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烟光凝而暮山紫。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1分)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

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

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

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

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

“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

“我也去。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

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

“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

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

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

“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

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

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

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

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

“这是什么照片?

我要的是纸质照片。

”我解释说:

“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

“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

“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

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

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

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

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

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

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

“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

”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

“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

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

“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1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1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分)

五、语言表达。

(6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①,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_②_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_③_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中国式过马路: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

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静立不动,绿灯一亮,鱼贯而过。

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

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他们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段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①“好为人师”指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使用错误。

②“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

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

使用错误。

③“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使用正确。

④“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用在此处自相矛盾。

⑤“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使用正确。

⑥“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使用正确。

2.答案:

A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一般情况下,多项定语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语(如“国内”)应放在指称或数量词语的前面(如“第一家”),故“第一家”应与“国内”互换位置。

C项“长达六年之久”赘余,“之久”删去;D项表意不明,“他们在南海问题上指责中国很虚伪”有歧义,虚伪的是“中国”还是“他们在南海问题上指责中国”这一行为,并不明确。

3.答案:

A 解析:

B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作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

承蒙垂念,不胜感奋)。

而选项中是说“学生垂念师恩”,谦敬失当,应把“垂念”改为“感念”。

C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而选项中是询问,应是问对方,故应将“家严”改为“令堂”。

D项,“府上”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

而选项中说的是自己家,故应将“府上”改为“寒舍”。

4.C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选项“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

5.AC(A原文只是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选项“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文中没有依据。

C“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无中生有。

)(选对一项2分)

6.问题:

材料一认为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

角度:

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7.答案:

B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句子中的“既”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8.答案:

D解析:

“元嘉”是年号。

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9.答案:

B解析:

B项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10.答案:

(1)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交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注意重点词语“去”“悉”“安”“同志”)

11.答案 CE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12.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