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137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docx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

今天就跟老师们讲如何读懂统编教材,目的是为了给下个学期使用统编教材打好基础。

统编教材的使用还未齐全,我怎么又能力,有胆量跟大家讲统编教材的解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裴海安主编。

他在今年4月19日在定安为我们做的关于统编教材的解读讲座,我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这就得出了今天的讲座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如何读懂统编教材呢?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符合学段的特点,要符合学科的特点,这些都摆在教材编排者面前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跟过去许多教材相比较,这次的教材在理念层面上要求我们格外的关注呢?

1、落实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是统编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较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变化。

过去也提,但是没有提到这么高度,而且没有从教材一册到十二册之间细化落实。

2、这次统编教材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叫做核心素养,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这是语文教材最终的目标,也就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的背后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接下来基础教育有一个课程的转型。

这转型就是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

别小看就是几个字,其实这几个字背后的意义在深藏着,这是编写教材的理念,我们不要轻视它,它在后期阅读教材的时候,体现非常充分。

第3个特点就是基于课标同时突破课标。

由于统编教材2017年开始用,在今年才全面铺开,这套教材编写已经超过了过去编写的基础和要求,当时启动的时候叫部编教材的编写,编写时是严格依照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的。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研究,随着十九大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们的一些办学理念和一些教学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传统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经典作品的重视,红色基因的作品的重视,这些中央的精神影响着后面教材的编写。

虽然这套教材是基于课标,同时又是超越课标。

我们没有见到整套教学,但是我们脑海当中,从编写理念的层面上起码有这三个不同的印象。

我们具体来看,比如说这套教材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上,我们怎么才能看得出来呢?

其实太明显了,我们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第一课,我上学了。

这里画了五十六个民族孩子在一起,我是中国人。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爱国的意思,国家的意思,这立德树人就有了爱国,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里面。

那么从这一课开始一直到后头,几乎每一册都有鲜明的标签。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年级上册,八个单元,其中有七个单元明显对应三大主题,立德树人,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呢?

语文学科怎样才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呢?

它就包括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在选择课文的时候,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对应过来,都有指向这三大关系。

我们会想一下,三年级内容涉及到美好品质,这是人与自我的,人与社会的有三个,人与自然的也有三个。

从人文主体看,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教材的指导思想理念决定了它选定怎样的课文,决定它怎样整合这些课文,决定了它怎样为什么这样子去整合,所以我们要理解它,不要单面说这篇课文不错,那篇课文也不错。

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编?

不要拿到教材就说跟过去差不多嘛,其实差得很多。

一本书,它是有一核心理念在统领着,不是随随便便乱编的。

单元课文是那样体现,那么它选的具体课文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这样能看得出,关于美好品质,我们随便抽几篇课文一排就会发现,的确像个人字。

每一篇课文都按照人文主题组成一个单元,而所有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都是围绕一个字“人”,两个字“树人”,四个字“立德树人”。

所以解读课文要从“立德树人”去想,对教材要用全新的认识。

我们去理解教材,解读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核心素养。

新时代课程发展的DNA就是核心素养。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是钟启泉先生讲的。

他是第八次全国提出课程改的总设计者,国家许多课程改革纲要都是他带着弟子们搞出来的。

他提出:

核心素养就是新时代课程发展的DNA。

换句话说,如今你在研究语文课程也好,其他课程也罢,如果没有核心素养,那么说明你还是停留在过去那种旧的观念之下,你是用旧的眼光,旧的思想去认识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任务,你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核心素养是啥意思呢?

有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果我们搞课题,搞课改,我们在选题的时候,在确定目标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没有“核心素养”这个观念,那就做不好。

语文学科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呢?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具体提到了核心素养。

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只是提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高中小学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中课标的提出就说小学的一个方向。

2017年的课标正进入验证阶段,相信课标还会变动,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本和课文内容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也要变化。

所以从哲学的角度讲,变化是永恒的。

我也要坚决一个理念,现在的备课呀,看教材呀,脑海当中要有核心素养的理念。

核心素养就涉及的四个方面: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也就是我们语文课备课上课都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东西。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我们语文老师每一节课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

接下来的思维也是我们语文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一旦离开了思维就没有了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外壳与内壳之间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

包括语文在内所有学科,基本都在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读的能力。

二是思考。

学习主要是思维的锤炼。

三是表达。

接下来是审美。

审美不是说美术中的线条美,雕塑美,而是语言文字的美。

我们要关注语言文字所创造的美,引导学生在老师熏陶之下爱上这美,学会审语言文字的美。

最后就是文化。

文化自信就是民族最大的自信。

语文学科在文化的培育上是主力军,它不是唯一的,但是是主力。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具体就体现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

今后看别人的教案、课堂或自己备课,脑海中要呈现这几个概念,它们是坐标,整个目标要指向学生这几方面的发展。

统编教材是基于原有课标,但是又课标的原有要求有所提升。

表现在古诗词先后的数量大大的增加,原先的版本数量都比不上这次多。

另外增加了文言文,就是小古文。

15篇,数量不多,但对于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不少了。

这个在苏教版中是没有的。

古诗词和小古文这两点就超越了现有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另外一个超越呢,就是教材编写的结构变化。

我们之前教的是以一篇一篇文章为单位,虽然有单元,但是这个单元的组合是靠人文主题。

而这次统编教材最大的超越在以训练型为主线的,它是以语文要素为横线,一个单元紧紧围绕一个语文要素,一个语文习作去实现的,其实就是通过读、说、写、练来达到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就是这次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的变化。

(二)读懂统编教材的内容整合

刚才所讲的是理念方面的,教材到底是怎么编的呢?

我们有外逐层逐层往里走,接下来我们来看整合内容,这些文章为什么就搁在一块,那些文章有搁在一块呢?

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聊一聊教材内容的整合。

一看选文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

统编的统是什么?

就是唯一,没有二。

比如新疆,过去使用的是两个版本的教材,一是维语的语文教材,一是汉语的语文教材。

但是将近20年的时间,维语的教材出现了问题,他们教材淡化了国家的认同,民族的意识,国家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影响,这种那种的动乱就来了。

所以在编写教材中就要充分地把这些意识编写进去。

这个意识就是

(1)中国化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中国公民。

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就讲到我是中国人。

教材中我们不能把一个美国的东西搁进来,教材要强调中国化,中国化是第一追求。

我们拿到教材,无论它的比例,无论它的价值取向都能看出来,都有它的新明的特色。

(2)经典性教材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是要学习中华民族最典范、最正规的语言。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千锤百炼,历年检验的、大家公认的。

所以选材要经典,通过经典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来。

(3)儿童化我们所拿到的教材是小学的,面对的是孩子,所以选材的内容要有趣味性。

有些教材非常经典,但是没有趣味,孩子不爱读。

选材要兼顾儿童喜闻乐见,突出儿童性。

众多作品中,要突出中国作家,突出中国化。

许多外国作品不错,比如绘本,我们翻译也不错,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还是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我们的文化也不差,我们也很优秀。

外国的不是不能学,首先要学会我们优秀的传统东西,记牢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然了,现在马上就要进入5G时代,我们不能老是一些传统的东西,所以我们选文就要讲究时代性。

(4)时代性选材上选一些与当代毫无关系的行不行?

不行。

因此在价值取向上还要体现时代性。

综合几个主要特点,我们的教材不好编呀。

编教材时就受这么多东西来制约,起码就有这四个特点在约束着。

大家看,选文的中国化非常具体。

我们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热爱祖国,比如一上《升国旗》,三下《我不能失信》。

革命传统教育领袖风采:

二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惜情谊:

二上《妈妈睡了》,二下《开满鲜花的小路》。

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教育爱国情怀:

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三下《海底世界》。

生态文明教育爱护生态:

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

经典性,寓言选哪些?

现代诗歌选哪些?

国内外的经典名著选哪些?

所选的这些是与课标后头点出来的东西是比较紧密的,这些都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绕不开的经典作品。

儿童化,越是低年级就越是重要。

时代性,现代的作品相对多一些,当代少一些,比如贾平凹的作品,秦文君的作品,这些要选,但数量不多。

这些作品要经过半个世纪时代的检验之后,人们仍在口耳相传的作品才选入教材。

二看教材内容整合

我们再看,在教材内容整合上有哪些新的变化,跟我们过去使用的教材有什么不同呢?

也很明显,它有些东西跟过去看起来是一样的,比如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一册大约都是八个单元,单元的数目是一样的,多数也是关于阅读教学单元,这些是一样的,其他是不太一样的。

一个不一样在哪呢?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书都有两个单元是特殊单元。

这是跟过去不同的。

特殊在每册书都有一个习作单元,所以在小学就有八个习作单元。

过去其他的版本没习作单元。

还有一个特殊单元是,所有的上册部分都阅读策略,三到六的上册各有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而下册各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加起来就有十六个特殊单元。

即使是普通的阅读单元,跟过去的阅读单元也不一样。

看,这是普通单元的结构。

前头增加了一个单元导语,这个导语与之前不同的是它点明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是统编教材的一大飞跃,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不要随便地翻过这一页,要多停一会,好好思考。

接下来是几篇课文组成,一般是三篇或是四篇,这几篇课文都是要落实语文要素的,贯穿方法指导。

下面的交流平台是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

最后是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这个属于实践运用。

普通阅读单元,我们在阅读时候,在备课时候,一定要把它们当成生命体,就像过去,感恩主题,后面每一篇都是感恩的,但是它们篇与篇之间没有联系,或者是缺少联系。

它做不到整个单元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单元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单元导语当中的语文要素设计的。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编排。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理念,由过去单篇设计为主的逐渐转为单元整组或单元整体设计,这个一定要转变,因为单元是各有使命的教学共同体。

三看教材栏目创新

教材是由各个单元组成的,而每个单元不是随便把文字抹在一块就行的,要有就像眼睛一样的栏目组合起来,有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阅读链接、资料袋、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段)运用、快乐读书吧,栏目丰富。

看了栏目就对所编写的教材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我们先看单元导语它的作用。

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六下结束,每一个单元,除了图画之外,它是有规律的,左上角有一两行字,右下角也有一两行字。

左上角的字是这个单元组织起来的人文主题,主题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宽泛,不那么严格,有时都不叫做主题,它是宽泛的主题,没有严格的确定。

一般为名言警句,也有部分内容自编、改编。

这是一条线,它不是主线。

这单元的主线是什么呢?

是右下角的这一部分,一般是两条。

一条是语文要素,针对的是阅读,一般都是阅读方法。

而另一条呢?

一般是关于表达的,更多的是关于书面表达的,一个书面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跟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结合起来的,注意!

不是所有,它是在能结合的情况下结合,实在不能结合的,它根据统编教材整体进行补充学习要素的一些重要内容放进去。

所以我们要读懂教材,首先要读懂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就告诉我们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过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们老师是煞费苦心,研究两三个小时搞不出来。

为什么搞不出来?

因为编写教材的时候就想不清楚。

而这一次的统编教材目标是清晰的,我们要停留在这个地方细细的思考,想清楚目标是什么?

不要着急地看教参,也不要看别人发表的文章,你自己独立的思考,想一想这个要素在下面的几篇课文当中是怎么体现的,哪里能体现出来,我要是教该怎么教。

你首先要经过这一过程,不要动不动就看人家是怎么教的。

思考了,然后找到不足了,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这样你的提高就比较快。

单元导语是需要细读的、需要深度的。

栏目设计中,精读和略读是以前的版本也有,精读教方法,略读是用方法。

过去往往也把略读上成了精读,这就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在略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以前的学习要素遗忘,或对上节课的学习要素理解不到位,这个时候老师还是要介入,老师还是要教的,但是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学。

它的任务你不要颠倒了。

略读课也像精读课那样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你讲得倒是很精彩的,但是你的这节课是失败的。

词句段运用和交流平台就不讲,我们来看看快乐读书吧。

温儒敏总主编多次讲过,统编教材要只一个病,什么病?

各地不读书之病。

怎么治这个病?

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内化,将之落实。

重视课外阅读喊了多少年,由于教材没有把这东西,考试也没有把它落实,所以各地区只是喊喊口号。

这次就绑进课程内,也就是快乐读书吧。

我们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些都是必读的。

之前的课外阅读也不知读啥,教参里也没说清楚,很茫然,深的东西放在三年级,浅的东西也放在三年级,反正课外阅读,有利而无害,课外阅读越吃越胖嘛,从张PPT里看,这套教材编写时就有整体意识,这就是进步,就是飞跃。

以上是从单元编写来看,那从总体结构来看,我们的教材涉及到了几个板块呢?

其实这些板块一直都有。

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这些结合过去也体现了,但是体现不那么理想。

这次的教材编写,更重视了表达训练,我们从口语交际和习作当中可以体会到。

基本上阅读与表达相对均衡。

这就是引领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向,表达和语言的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口语交际更是注重于实践,再加上综合性学习就跟突出了实践性。

我们看统编教材的总体结构的这几行字,我们再反思一下,语文课程性质的那句话“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材的总体结构是不是体现出来了,综合性体现在综合性学习上,三下、四下、五下、六下专门拿出一个单元进行学习,你说重视综合性学习吗?

重视。

实践性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当然,阅读本身也是实践,但是指向生活实践,指向儿童的生活实践。

口语交际创造儿童生活学习的语境、情景,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把学习到的语言文字方法用起来。

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思考对照教材的编写与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这一理念上是否对接起来,组合上性质上深层次的对接,这样我们就把握得更精准了。

我们看体例结构,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阅读单元、识字单元。

第二三学段普通阅读单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一册中除了习作和阅读策略这个单元,剩下的都是普通阅读单元,一般会有六单元。

使用时脑海里会跳出这样的结构图,你就清楚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担当什么样的使命,你应该把力量放多少,放在哪,这样就既见到树木,又看到森林。

每个单元就是一片小树林,它是一个整体。

一个单元要有整体设计,整体认识,整体处理意识。

特殊单元中的“阅读策略”也是这样编的。

习作单元编写又不一样,有导语、有精读、有交流平台、有初试身手、有习作范文、有习作。

我们来看看综合性学习单元怎么编?

四个年级,每个年级一次,三年级下中华传统节日。

四年级下轻扣诗歌大门,唐诗宋词是我们的瑰宝,这里就选用了经典。

五年级下遨游汉字王国,国家的同用语言是汉语,而且是联合国通用语言中的一种,所以统编教材的综合运用把汉字作学习内容非常精到。

快毕业了,六年级下就来了一个难忘小学生活综合学习,这是结合六年级的学段特征进行一次更加综合学习训练。

这是跨学科的一种综合学习训练,所以综合性学习不是随随便便这里也可以综合,哪里也可以综合,好像综合学习就相当任意,随意的,每次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学段的特点,考虑到之前会认多少汉字,会写多少汉字,读过的阅读量有多少,逐渐逐渐的变难,综合的指数就越来越高。

它最终的主旨是中国化,培养中国公民。

为什么不搞一个西方的圣诞节综合性学习,西方的也可以呀,为什么不搞?

其实就是为了强化中华文化。

习总说,我们的教育要铸魂育人。

你从小是不是有中国心很重要,包括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时时处处都有体现。

我们总结一下,统编教材体例结构,它有四点突破:

第一点突破:

变单一的人文主题为双线结构组织单元

第二点突破:

变以阅读为中心为阅读与表达并重

第三点突破:

变单纯的阅读理解为兼顾阅读理解与阅读策略

第四点突破:

变粗线条作文教材为作文教材的精细化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突破,变单一的人文主题为双线结构组织单元。

以前各单元只是单一的人文主题,而统编版的教材则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

第二点突破,变以阅读为中心为阅读与表达并重。

过去叫读写并重,其实是不当的,在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表达次数多,重视表达,准确的讲是阅读与表达并重,不要说读写并重。

精读课文教学指向写作,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起范例作用,便于学生仿写。

交流平台对本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

初试身手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

习作练习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简单地说就是:

精读课文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看起来是两篇阅读课,其实它要求你必须指向写作方法。

这与单元阅读的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点是习作单元中的明显要求。

如果你教学中没有指向方法,那第一步你就走错了。

交流平台是归纳梳理,提炼方法。

学生通过听讲老师教的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老师教的方法变成自己学的方法。

从概念上,从表层上学到手,首先学,学不是目的,习作单元最终目的是用。

接下来就是用——初试身手,就是初步尝试运用。

初步运用,用得怎么样?

通过例文来对照,学习榜样,寻找不足,进一步感知作家或同伴是怎么用的。

为什么人家用得那么好呢?

而我就用得不好呢?

差距在哪呢?

这一过程不就是学习吗?

也就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

最后通过交流、点评形成习作,形成单元学习成果。

我们看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总体布局一览表,三年级是关于观察和想象,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是基础。

基础是什么?

是观察,是想象。

四五年级的单元习作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

写事、叙事四年级上册是重点,我说的是重点,而并不是全面。

这一学期要让学生在叙事知识训练上一个台阶,打好基础。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叙事上不下功夫,做不到位,你就孩子留下夹生饭。

四年级下册是写景。

编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五年级上册是说明。

五年级下才开始重点写人。

一直以来,写作包括什么呢?

写人、叙事、状物、写景,这也是以前的编排顺序,而这一次变了。

为什么这样变?

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六年级的写作是综合性。

一个是围绕中心意思去写,另一个是表达真情实感,这个重点是事情。

讲到这,小学习作到底教什么?

其实表格中就有了答案,一个打基础,基础的基础是什么?

观察想象。

然后让学生粗略地写一写各种类别的文章,这类别不是文体,是从体式上把简单的叙事学一学,把简单的写景学一学,把简单的说明方法学一学,把简单的写人技法学一学,让小孩初步地养成一个习惯,一个段或简单的文章围绕一个意思去写,不要一篇文章就要写好多好多东西,要先让孩子练好基本功。

如果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好,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句能把一段话写好,在小学基本上就达标了。

到了六年级就告诉学生说我们无论些什么东西,要写出真情实感,方法上、选材上给孩子引导,不要写假文章哦,口是心非哦,不要胡编乱造,在小学要强调真实写作。

所以它的编写理念又一次飞跃。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表,看出我们小学习作教学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没有体系,也没看出螺旋式训练学习结构。

我们看,三年级重点就是两点:

观察与想象,四五年级就是分类学习,六年级就是综合训练,三四五三年学习的东西要综合起来用。

大家看是不是很清楚,读懂教材真的要下点功夫。

不要只看到这一个习作,那一个习作,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

第三点突破:

变单纯的阅读理解为兼顾阅读理解与阅读策略。

这一突破我就不讲,下面重点讲第四点,粗线条作文变为精细化。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教材从类别、到基础、到综合发展的线索。

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大家,我们从课标语文习作教学当中的规定看,从里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发现什么呢?

发现语文课标对习作教学的类别是记实习作、想象习作、应用习作。

课标都这样分类,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三到六年级的习作单元习作罗列出来进行统计呢?

裴海安主编就做了统计,发现它们的占比是1:

2:

3,就像表上的倒过来了,记实习作最多。

这意识着统编教材的习作教学指向,指向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学生表达和反应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记实类的习作就多,想象类的习作就少,应用类的习作就更少。

如果应用类的习作有10次,那么想象类的习作就有20次,记实类的习作就有30词。

他的统计就让我们一清二楚的看清了,教材对习作所追求的是什么。

习作教学,具体编写的时候,原来比较粗,现在比较精细化。

体现在第一、过程指导丰富了。

我们来看看《猜猜他是谁》,创设活动情景,提出了活动任务。

最近几年教师的论文,其中有一种叫做功能性习作,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每一次的习作要给孩子创设情景,要给孩子提出明确的习作任务,要给孩子创设合适的活动支架。

提供表达样例,其实就是提供支架。

有例文支架,有构思支架等等,提示展示交流后的建议。

每次习作安排是按照全程设计的,它特别注意学生写作过程当中需要的帮助,这正是我们过去教材所缺乏的。

第二、注重培训修改习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教材当中就不断地强化提示,让学生养成修改习惯。

第三、凸显交际能力美国的语文教材就特别特别重视交际实用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习也罢,习作也罢,它都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真实的任务。

这次的编写教材就凸显交际功能,就让学生不是坐在那闭门造车,不是坐在那空想,而是把习作放到另一种情景当中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觉得有成就感。

第四、增加练习的密度除了每个单元有习作之外,其实在精读课之后都有小练笔。

小练笔啥意思?

小练笔提倡我们在习作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理念叫做横向的读写结合,你不要就抓个阅读,我就教你复述的能力,但是它与写之间有之间脱节也是不行的,所以小练笔在课后的练习当中经常有写作,增加了写的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