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890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章 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docx

第十四章利润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本年利润、所得税与利润分配的核算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补其支出,并且实现盈利。

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

企业实现利润后,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交纳所得税,对税后利润对投资这进行分配。

第一节本年利润

一、利润的构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就其构成来看,既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而获得的,还包括那些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盈亏。

企业的利润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一〕营业利润

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和期间费用构成。

这一指标能比拟恰当地代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本钱—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二〕利润总额

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局部。

其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净利润

净利润为利润总额减去当期应当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

二、补贴收入

补贴收入是国家按规定给与企业的各种补贴,包括减免增值税以及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

补贴收入

期末结转数退还增值税

财政补贴

 

〔一〕减免增值税

1、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借: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贷:

补贴收入

2、现征后返的增值税,收到返还的当期:

借:

银行存款

贷:

补贴收入

〔二〕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

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主要有:

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依据国家规定的补贴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国家财政拨补的专项储藏商品补贴、特准储藏物资补贴;属于国家财政扶持领域给予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1、期末,企业按应收补贴款金额:

借:

应收补贴款

贷:

补贴收入

2、实际收到补贴款时:

借:

银行存款

贷:

应收补贴款

3、期末结转本年利润:

借:

补贴收入

贷:

本年利润

三、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㈠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固定资产盘盈;

2、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3、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

4、非货币性交易受益;

5、罚款净收入;

6、教育费附加返还款。

㈡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1、固定资产盘亏;

2、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

3、债务重组损失;

4、罚款支出;

5、捐赠支出;

6、非常损失;

7、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8、职工子弟学校、技工学校经费支出。

㈢账务处理

1、发生的营业外收入:

借:

有关科目

贷:

营业外收入

2、发生的营业外支出:

借:

营业外支出

贷:

有关科目

3、期末结转营业外收入:

借:

营业外收入

贷:

本年利润

4、期末结转营业外支出:

借:

本年利润

贷:

营业外支出

四、利润形成的核算

㈠账户设置

本年利润

期末转入的:

期末转入的:

主营业务本钱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支出投资收益

营业费用补贴收入

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

管理费用

投资收益〔损失〕

营业外支出

亏损总额利润总额

所得税

净亏损净利润

年终结转全年净利润

企业应设置“本年利润〞科目,核算企业本年度内实现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

期末,企业将各收益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将各本钱、费用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

转账后,“本年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反映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反映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发生的净亏损。

年度终了,应将“本年利润〞科目的全部累计余额,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如为净利润,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科目;如为净亏损,作相反会计分录。

年度结账后,“本年利润〞科目无余额。

例1:

某国有企业在2001年度决算时,各损益账户12月31日的余额如下:

科目名称结前余额〔元〕

主营业务收入90,000〔贷〕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500〔借〕

主营业务本钱50,000〔借〕

营业费用2,000〔借〕

管理费用8,500〔借〕

财务费用2,000〔借〕

其他业务收入9,400〔贷〕

其他业务支出7,400〔借〕

投资收益1,500〔贷〕

营业外收入3,500〔贷〕

营业外支出1,800〔借〕

所得税8,500〔借〕

根据上述资料,企业作如下会计处理:

⑴结转主营业务收入

借:

主营业务收入90,000

贷:

本年利润90,000

⑵结转销售税金、本钱和期间费用

借:

本年利润67,000

贷: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500

主营业务本钱50,000

营业费用2,000

管理费用8,500

财务费用2,000

⑶结转其他业务收支

借:

其他业务收入9,400

贷:

本年利润9,400

借:

本年利润7,400

贷:

其他业务支出7,400

⑷结转投资净收益

借:

投资收益1,500

贷:

本年利润1,500

⑸结转营业外收支

借:

营业外收入3,500

贷:

本年利润3,500

借:

本年利润1,800

贷:

营业外支出1,800

⑹结转本年所得税费用

借:

本年利润8,500

贷:

所得税8,500

⑺计算并结转本年净利润

“本年利润〞科目借方发生额=67,000+7,400+1,800+8,500

=84,700〔元〕

“本年利润〞科目贷方发生额=90,000+9,400+1,500+3,500

=104,400〔元〕

净利润=104,400—84,700=19,700〔元〕

借:

本年利润19,700

贷: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9,700

第二节所得税

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那么,效劳于不同的目的。

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那么,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税收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有关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

会计制度和税法二者的目的不同,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确实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这一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类型,会计核算中对这些差异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一、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例如,会计制度规定各种赞助费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上那么不允许作为费用支出抵减收入,二者在赞助费支出上计算费用的口径不一致,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将来是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不会在以后转回的,是一种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为收益。

例如,我国规定企业购置的国债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但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仍然作为收入计入当期损益。

⑵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例如,企业以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自营工程,税法上规定按产品售价与本钱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但会计上那么是按本钱转账,不产生利润,不计入当期损益。

⑶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那么不允许扣减。

例如,企业实际发放工资超过核定计税工资总额局部,税法不允许扣除;但会计上仍然作为本钱费用,抵减收入。

⑷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那么允许扣减。

上述四种类型永久性差异中,类型⑴和⑷使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类型⑵和⑶使应纳税所得大于会计利润。

二、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假设干期内能够转回。

例如,某企业本期折旧费10,000元,税法允许所得税前扣除12,000元,这项时间性差异为12,000—10,000=2,000元,对所得税的影响为2,000×33%=660元,由于这项时间性差异使本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根据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大于根据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但不管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方法计提折旧,它的整个折旧额是相同的,某个会计期间按照甲方法计提的折旧比乙方法少,将来按照甲方法计提的折旧就比乙方法多。

这种差异对利润的影响将来是能够得到弥补的,也就是说,可以转回的,这种差异是一种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四种类型:

⑴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确认为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形成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这时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

如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企业,应在期末按照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和投资比例确定投资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大于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要补交所得税,这局部投资收益补交的所得税需待被投资企业分得利润或被投资企业宣布分派利润时才计入应纳税所得,从而产生时间性差异。

⑵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待以后时间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从而形成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这里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时间性差异。

如产品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那么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的规定于实际发生时才能抵减应纳税所得。

⑶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形成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到预售楼花款,税法上要求交纳所得税;但会计上那么是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⑷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从而形成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如固定资产折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上采用直线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从应纳税所得中扣减的折旧额大于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金额,从而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上述四种类型时间性差异中,类型⑴和⑷时间性差异使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而类型⑵和⑶使应纳税所得大于会计利润。

三、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例1:

江南公司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1,000,000元,1998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为1,200,000元。

该公司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本年折旧额500,000元,按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本年折旧650,000元。

该公司1998年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500,000,所得税率为33%,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

所得税计算如下:

①税前会计利润1,500,000

加:

永久性差异200,000

减:

时间性差异150,000

应纳税所得1,550,000

所得税率33%

本年应交所得税511,500

本年所得税费用511,500

②1998年会计分录

借:

所得税511,500

贷: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11,500

③实际上应交所得税

借: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11,500

贷:

银行存款511,500

四、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例如,某企业本期折旧费10,000元,税法允许所得税前扣除12,000元,所得税率为33%,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这项时间性差异为12,000—10,000=2,000元,对所得税的影响为2,000×33%=660元,由于这项时间性差异使本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根据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大于根据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项时间性差异将来会转回,使根据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小于根据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因此可以把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对利润的影响看成是一种“对税务机关的负债〞,将来在时间性差异转回时“归还〞,我们把它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在“递延税款贷项〞工程。

同样,我们把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小于应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对利润的影响看成是一种“对税务机关的债权〞,将来在时间性差异转回时“收回〞,把它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在“递延税款借项〞工程。

例2:

大地公司1998年发生赞助费支出10,000元,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本年折旧额100,000,按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本年折旧130,000元。

该公司1998年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为300,000元,所得税率为33%,所得税会计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

①税前会计利润300,000

加:

永久性差异10,000

减:

时间性差异30,000

应纳税所得280,000

所得税率33%

本年应交所得税92,400

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

30,000×33%=9,900〔元〕

本年所得税费用92,400+9,900=102300〔元〕

②1998年会计分录:

借:

所得税102,300

贷: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2,400

递延税款9,900

③实际上交所得税:

借: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2,400

贷:

银行存款92,400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或者债务法。

在所得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递延法还是采用债务法,其结果相同;但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那么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在采用递延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在采用债务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㈠递延法

采用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产生时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确认,而不是用现行税率计算。

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

这样,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符合负债和资产的定义,不能反映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只能视为一项借项或一项贷项。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

递延法下,一定时期所得税费用包括:

⒈本期应交所得税;

⒉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

上述本期应交所得税,是指按照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率计算的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是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用现行所得税率计算的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和未来可抵减的所得税金额,以及本期转回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或贷项。

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内容,可列示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本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率

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增加本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率

㈡债务法

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账面余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按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

并且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要作相应的调整,调整为按变动后利率计算的金额。

例如,某项固定资产折旧在第1年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000元,当年的所得税率为33%,那么产生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33,000元〔100,000×33%〕。

第二年产生100,000元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但第2年的税率改为30%,第2年产生的应纳时间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30,000元〔100,000×30%〕。

同时,由于第1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税款以后余额是按原33%的所得税率,那么第2年末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税款影响金额为60,000元〔100,000×2×30%〕,即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为60,000元。

但是由于该企业第一年时间性差异是按照33%的所得税率计算的,第2年末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实际为63,000元〔100,000×33%+100,000×30%〕。

在采用债务法时,应将原多计的3,000元〔63,000—60,000〕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使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等于累计时间性差异与现行所得税率的乘积。

所以从理论上说,债务法比递延法更具相关性,按照债务法计算的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

在采用债务法时,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均应用现行税率计算确定。

这点上与递延法不同,递延法计算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采用发生时的原所得税率,而债务法那么采用转回时的现行汇率。

在债务法下,期末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等于累计时间性差异与现行税率的乘积。

债务法下,一定时期所得税费用包括:

⒈本期应交所得税;

⒉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⒊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内容,可列示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率〕

或者=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已确认递延税款金额的累计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运用债务法时,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需要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而递延法那么不需要对此进行调整。

由此可见,递延法更注重利润表,即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与其相关期间税前会计利润的配比;债务法更注重资产负债表,即债务法计算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负债或资产的定义。

㈢递延法和债务法举例

例3:

某企业1990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58,000元,预计净残值200元。

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8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2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率为33%,1991年至1998年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如表14—1:

单位:

工程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会计

折旧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税收

折旧

19267

15413

11560

7707

3853

0

0

0

表14-2:

税率不变时递延法和债务法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及递延所得税金额

单位:

工程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税前会计利润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时间性差异

〔12042〕

〔8188〕

〔4335〕

〔482〕

3372

7225

7225

7225

应税所得

7958

11812

15665

19518

23372

27225

27225

27225

税率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应交所得税

〔2626、14〕

〔3897、96〕

〔5169、45〕

〔6440、94〕

〔7712、76〕

〔8984、25〕

〔8984、25〕

〔8984、25〕

时间性差异影响额

〔3973、86〕

〔2702、04〕

〔1430、55〕

〔159、06〕

1112、76

2384、25

2384、25

2384、25

所得税费用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根据表14—2所列资料,递延法和债务法计算的各年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本期所得税费用及会计分录列示如下:

⒈1991年

⑴本期应交所得税=7,958×33%=2,626.14〔元〕

⑵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12,042×33%=3,973.86〔元〕

⑶本期所得税费用=2,6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