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87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docx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

德国双元制心得体会

  篇一: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机械技术系尹云龙

  XX年3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班学习。

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团队共计11人,由教务处长带队,五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2月22日临行前由省教育厅领导开会强调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学院主管教学的张迎副院长亲自到机场送行。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itw学院(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

在培训期间分别考察了柏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柏林能源与环境质量检测职业技术公司、柏林工商行业协会等与双元制有关的学校、企业、行业职能部门。

并参观考察了西门子柏林,宝马,格拉苏蒂朗格表业纪念馆等世界顶级企业,具体行程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德国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

  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

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此行的收获。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

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

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

  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

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

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

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

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

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

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

  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

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

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

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

  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

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

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二:

德国双元制学习体会

  “双元制”深入学习汇报

  最近在学院的安排下,我再次深入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虽然之前来德学习多次,但是每次学习都受到新的启发,新的感想,现将自己在德国近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德国“双元制”体系下的职业教育与我院专业建设对比

  

(一)德国双元制简要可概括为有两个管理机构制定两套教学计划,分别实施执行:

由州文化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学校发展研究所开发创新教学计划(学习领域),由职业学校中心贯彻执行,各个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参照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由联邦教育科学部下属联邦职教所,经过系统全面的企业调研后,开发符号职业发展的培训规则,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参照由联邦经济部长签署后的培训规则组织培训教学。

我校专业教学计划是将德国学习领域的知识点转换为相对应的学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实施,其中包括:

学历文凭教育阶段、联合办学教育阶段、资格等级证书鉴定、IHK考试阶段四个主要部分。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是以职业培养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整个培训过程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主导,培养学生知识本着“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组织开展教学。

我院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根据上述主要教育阶段的标准来开展,主要以资格证书等级鉴定考核标准为主线,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三)职业学校中心或者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项目是模拟客户的产品要求、性能等真实的商品为主,培训师一方面扮演客户的角色,对学生提出商品性能需求和工艺要求,另一方面扮演教师的角色,组织情景教学,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按照工作流程和计划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训。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企业化”培训后,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发展。

我院学生技能实训项目是以国家技能资格等级考核要求为标准,按照考核要求组织开展实训教学,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局限于考核大纲范围,对于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水平有待于提高。

  (四)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由企业选择学校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可以根据职业的标准和企业的特殊岗位能力需求,向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提出相应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在这种体制下的学生管理不仅受制于家长、学校,还有学生所选择的的企业;我校的学生是以学历文凭和技能水平提升为主的应试教育,在学生学业完成后,学校负责推荐学生就业岗位,在这种“招生---就业”的形势下,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而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具备独立完成工作,制定计划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也不具备团队合作中所需要的沟通技巧和恰当的人际交往技巧。

学生没有全面了解企业,与企业不能完全融合。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要求由一支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的师资队伍。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整个专业教师团队有两部分:

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的培训师。

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中,包含机械、

  电气、液压与气动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师团队中同样也包含机械、电气、液压与气动等相关技能的培训师。

两个教师团队定期进行专业教学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所学知识的衔接;我校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基本按每个教师的所学专业,或者所教的课程进行划分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根据本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大纲来备课、授课,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团队,缺乏沟通和合作(尤其是课程开设以及授课进度)。

  (六)职业学校的教师企业经验相对丰富,教师学习阶段相对较长(经过12年学习考进大学+3年职业学校学习+5年大学学习+2年职业学校的教育实习,在此过程需参加两次国家考试,总共约22年学习),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工艺、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所需职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能拓展到相关知识领域,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趋势严重,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了解的知识点相对狭窄,缺乏社会、企业的经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我院“双元制”本土化的措施

  结合上述对比,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结合近10年的办学经验,经过系部老师的讨论,拟用以下本土化的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一)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我院现行的IHK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次调整、修订,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培养的学生取得一定的成

  绩,中德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步上升;通过这次深入的再学习和现代企业对机电师能力需求的分析,我们本着学生知识“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调整部分理论课程总课时,例如:

模拟电子和数字电路、机械制图与CAD等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和实训项目相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通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增加学生解决处理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等。

  

(二)加强师资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目前,我系IHK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年轻化较为严重,教师团队不稳定导致沟通合作能力欠缺,教师业务水平有限,专业知识结构相对狭窄,所研究专业相对独立。

针对这一系列情况,我系策划师资培养计划。

组织教师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年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文凭提升。

按照双元制师资队伍的要求,科学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营造教师团队合作的环境。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结合IHK考试的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我系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认真分析专业学习领域,并模拟生产车间实际生产工序,构思教学情境,根据学院现有设备,改进、制作教学载体来组织教学;另外系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分解期中和期末考试比例,增加教学过程阶段性测验,将测验结果纳入期末考核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材料的积累,做好教学常规化检查,督促教学管理规范贯彻实施。

  (四)拓展校企合作,细化工学交替

  学生方面:

学生工学交替期间完成相应的课题。

如了解企业的结构、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相关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工学交替结束后,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课题的完成情况汇报,由老师组织评判,并纳入学生的学分中。

  教师方面:

老师在带队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在结束时书面撰写总结报告,反映出这次工学交替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学院向企业争取,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工程的情况下,利用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介绍,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的计划,安排系列就业指导的讲座,让学生能更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初步的了解社会。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企业里员工属于社会人员,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有两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所以不能完全以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制约学生,建议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工学交替学生的规章制度”。

校企双方所拥有的师资和技术人才各有特点、互有优势,双方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共享的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从人才库中选聘相应的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服务于各自的发展。

  (五)增强引领示范作用,辐射相关专业。

  我院IHK机电专业有近十年的办学经验,结合本次学习,系部组织专业教师,将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汇总并装订成册,将部

  篇三: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

  前述

  XX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赴德国学习了15天。

这个团队人员主要由机电系、信息系的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共30人组成。

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所有团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热爱和很高追求,大家怀着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强烈求知欲望,带着铁路人服从指挥、铁的纪律的传统作风,孜孜不倦的优良学风,投入到这次学习培训与考察中去。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哈特斯坦教授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出来迎接,并在教学大楼前举行简单的欢迎仪式。

  这次学习活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安排了有关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概况介绍外,还安排了”德国工业机电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大纲分析”、“德国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德国双轨制教育体制”、“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和认证体系”、“教师的培养及教师资格的认证”、“德国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核心课程的内容与组织”、“机电一体化学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硕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的教课、实验和实习的举例”、“项目工作”等讲座;还安排参观了“加工技术实验室”、“液体力学和声学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风能与太阳能实验室”、“自动化技术实验室”、“柏林汽车职业教育中心”、“HSC加工技术”、“CNC技术”等实验室和中心、还参观了该校的图书馆和食堂,并品尝了学校的中午餐。

安排参观了柏林唯一的一所“轨道交通技术培训学校”,参观了私立Tiem综合技术学校。

这次学习活动,校方派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总监朗曼先生、机电一体化哈特斯坦教授、私立学校Tiem综合技术学校Roske校长,金属加工朱尔道夫教授,德藉中国学者权忠宪博士等资深职教人员给我们讲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教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

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

  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

  近年来,对德国的双元制或叫双轨制职业教育早有所闻,只是没有深入的学习,不甚了了,因而这次到德国学习,对“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是投入了较大的关注。

这次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实地参观和与授课教师交谈,对双元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对德国在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谈谈自己的认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但由于国情不同,体制机制的不同,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同,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而是要围绕“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和“校企的深度合作”来举办职业教育。

我院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就是围绕这二个核心展开的。

  1.立足行业特色,建立紧密的校企业合作关系

  我校以轨道交通企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色立校,行业特色十分鲜明。

与工业企业不同的是,轨道交通企业因安全运输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操作能力的机会较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较多的高仿真设备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生产实践上,我们与企业合作可以加强开展师傅带徒弟等特殊方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师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师傅的帮助下,得到训练,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只有坚定的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探索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图与企业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

要树立起主动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以各种实际行动增强校企合作。

通过更多开设订单班,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达到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我们还要主动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以紧密校企关系。

  通过学院的多年建设,我院的其它系,如经管系、物流系、外语系等教学单位也与不同经济领域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如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呜鸿酒店,物流远成集团,物流景光集团等企业。

他们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支援他们的生产活动,为企业服务和开展社会服务,不断的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企业都能做到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便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对于订单班,要采用合同制,强化校企合作

  对于为满足企业需要所开设的订单班教学班级,可以进一步采用签约制的形式,

  明确职业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

学校与企业可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具体可行,教学组织严密,学生做到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更高。

在工学结合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以一名员工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完全按企业工作者的身份进行管理。

对于在学校内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的订单班,我们也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增强企业员工意识。

  4.在培养目标上,要继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基础训练,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我们要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在理论教学上要坚持宽基础,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要使学生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所谓关健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

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这些,要求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给予充分考虑。

  5.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

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

当前,学院的几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及进行专业群的建设,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

这样可以较好的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同大类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当到了三年级时,可以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学生学习准备就业的专业,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较宽的基础,也具有了较专的专业能力,其好处是不难理解的。

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成功之处。

  6.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

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

  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现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