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中考语文高分一轮 专题07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性文本训练.docx
《福建专用中考语文高分一轮 专题07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性文本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中考语文高分一轮 专题07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性文本训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专用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7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性文本训练
专题训练07 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性文本)
◇自然奥秘类◇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2分)
鼓浪潮音荡今昔
卢志明 李梦丹
①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遗产项目和第3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鼓浪屿因何声名远播,又有何独特魅力呢?
让我们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吧。
②在地球造山运动时期,上天就对厦门周边的这片汪洋特别眷顾,让鼓浪屿和厦门岛几乎同时出世。
这个1.8平方千米的小屿上,具备了高岩、山谷、峭壁、礁石与沙滩等多种地貌特征。
鼓浪屿不仅有天成的美丽,还有周边环境条件的映衬,在碧玉翻涌的沧海中,特定的水质和地理条件使其裙摆柔软而洁白:
鼓浪屿周遭环布着多处细嫩的沙滩,如覆鼎岩沙滩、鹿耳礁沙滩、田尾沙滩、面包石沙滩和蚣蛾湾沙滩等。
③天公造就鼓浪屿之美,气候让鼓浪屿显得和颜悦色,全年21℃的平均气温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小岛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除了沙滩,就是岛上的石头和环绕的海洋。
岛上高低错落的山头由千姿百态的花岗岩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光岩。
日光岩并不高,海拔仅92.7米,却雄峻伟岸,气势峥嵘。
岛上其他山头和岩石,如鸡母石、面包石、关刀石、仙脚印、驼背石(剑石)、印斗石、鹿耳礁等,也各怀秀色。
④鼓浪屿全岛海岸线长近7000米,环绕全岛有8个突出岬角和9个相对完整的海湾相间分布,周边有10处礁石群、7处峭崖。
海蚀洞、海蚀平台、海蚀地阶、海蚀石等各类海蚀地貌相当发育。
⑤此次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
同时,整个岛屿作为历史背景,仍然保持了优美的海岛景观特征和不同片区的城市肌理特征。
⑥不仅如此,这些构成要素是人们可见、可闻、可亲历的,鼓浪屿岛上现有多家博物馆,如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鱼骨博物馆等,集中揭示了海洋文化,展现多元文化、民俗文化。
台胞洪明章开办的“鼓浪屿百年故事”博物馆,几乎是鼓浪屿成为国际公共社区的一个缩影,这里有百年来各种文化在鼓浪屿交汇的实物,从林林总总的西洋瓷器到风格各异的西洋家具,以及各种西洋钟表、西洋体育器械、西洋工艺品、西洋雕塑、碑刻等,它们和侨批、洋行、店招、老照片一起,引领人们追溯历史。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18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鼓浪潮音荡今昔”这个标题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第①段由鼓浪屿成功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写起,同时也表明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C.第②段告诉我们:
鼓浪屿之所以海水柔软而洁白,是因为其有天成的美丽。
D.第⑥段“不仅如此”表明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不止有第⑤段的相关要素。
2.文章第②~④段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分)
3.你认为鼓浪屿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遗产项目和第3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4分)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令箭荷花:
仙人掌家的明星花朵
①令箭荷花是一种非常容易打理的花卉,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令箭荷花是花盆里面的常客。
不管是昙花,还是令箭荷花,开花都太难了。
这大概也是一个把两者捆绑在一起的共同点。
②这也难怪,令箭荷花的老家在中美洲,墨西哥是它们的分布中心。
那个地方终年都是酷热和干旱的状态,要想开花并不容易。
这一物种在这里找到了比老家更适宜的生活环境,那就是人的花盆。
因为很多人都对“昙花一现”这个成语有着别样情愫,就想一睹昙花绽放的美颜。
于是,作为昙花的兄弟,令箭荷花就变成了花盆里的“假冒昙花”。
③就长相来说,令箭荷花和昙花确实有相似的相貌,它们都有扁平如叶子的茎秆,也有硕大如荷花的花朵。
如果不是花朵颜色和茎秆边缘的差别,那还真的很难区分这两种植物。
④总的来说,令箭荷花的茎秆更厚实,形似令箭,也没有昙花植株边缘那种波浪风格,令箭荷花也因此得名。
至于说花朵,令箭荷花的花朵通常是红色的,而昙花的花朵通常是白色的。
知道这些差异就可以区分两者了。
⑤花朵在夜晚绽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悦夜晚活动的传粉动物。
在沙漠地区,白天活动的动物实在是太有限了,夜晚才是动物的活动时间,于是很多沙漠植物都选择了在夜晚绽放。
而缩短开花时间,恰恰也是为了保存宝贵的水分。
⑥夜晚除了花朵的绽放,令箭荷花和昙花的叶子也在忙碌着,甚至比白天还要忙碌。
叶子上的“城门”——气孔,只有在此时才会被打开,努力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⑦每天晚上,它们都会把吸收的二氧化碳与PEP结合生成草酰乙酸,然后再变成苹果酸储备起来。
等到白天,需要使用二氧化碳的时候,苹果酸又会发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供应给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
而此时,气孔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当然不用担心水分流失了!
⑧虽说令箭荷花的植株没有仙人球、仙人掌那么凶猛,但是在植株上还是能找到一些毛茸茸的小刺。
对于仙人掌家族,刺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仙人掌的刺都是退化的叶片,这是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
⑨然而,这些传统认知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对于刺的来源,很多科学家就持有不同意见。
如果这些刺都来自于叶片,那么在刺上应该具有类似的细胞结构。
问题来了,在仙人掌刺的细胞结构中,并没有叶片常见的细胞,没有气孔,没有保卫细胞,有的只是一个表皮层和木质化的中心。
所以,仙人掌的刺究竟是什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⑩至于功能,除了保卫植株,仙人掌尖刺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很多仙人掌科植物的尖刺是很好的水分收集工具。
在仙人掌的原始生活区,降水是件可遇不可求的稀罕事儿,但是这些地方的早晨都有大雾。
很多仙人掌的细密尖刺就是收集雾气的工具,当雾气撞上这些绒毛般的尖刺,就会聚集成小水滴,顺着茎秆流下去,滋润仙人掌根部的土壤。
就这样,仙人掌就可以在多年都不下雨的地方顽强地生存下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5分)
这大概也是一个把两者捆绑在一起的共同点。
2.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令箭荷花和昙花的共同点是开花都很难而且有相似的相貌,它们的茎秆的形状和花朵的样子看上去都差不多。
B.令箭荷花名字得来的原因一个是因为茎秆厚实,形似令箭,还有一个是因为花朵硕大形似荷花。
C.夜晚是沙漠动物的活动时间,所以很多沙漠植物选择在夜晚绽放,这样就可以吸引夜晚活动的动物传粉。
D.仙人掌的刺都是退化的叶片,这是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
这一理论已经得到验证。
三、[2018·陕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3分)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
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
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
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
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2.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6分)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分)
四、[2018·枣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1分)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
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
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寿,百鸟朝贺。
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
”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
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
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
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
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它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辨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
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
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
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
”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 。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
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
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
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
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
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
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3分)
2.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曹植《蝙蝠赋》:
“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族。
”
B.葛洪《抱朴子》:
“千岁蝙蝠,色如白雪。
……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
C.清人蒋士铨《费生天彭画<耄耋图>赠百泉》:
“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
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
D.范成大《蝙蝠》:
“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
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
3.选文第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4.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
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3分)
◇传统文化类◇
五、[2018·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9分)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
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
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
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
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
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
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
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
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
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
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
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
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
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3分)
3.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3分)
六、[2018·绥化改编]阅读说明文《中国墨》,回答问题。
(9分)
①古代文人曰: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
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作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为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古代文人名言,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说明墨的浓淡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墨的价值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原因是墨的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D.随着时代的发展,墨在中国文化中已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了,更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3分)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3分)
七、[2018·宁德质检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2分)
中国家谱
潘道正
①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
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
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书·经籍志》有记载。
秦统一天下后,原有的王侯将相失去世袭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制谱有了其必要性。
不过先秦时,家谱体例简单,一般只按世系先后记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关系。
汉代以后,家谱不仅记世谱,而且记姓氏起源及官职等。
汉代初期问世的《世本》有“叙黄帝以来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制定家谱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视使修谱之风盛行。
当时门阀等级森严,流行以婚姻集团为核心的综合家谱。
在唐代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
到了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宋代许多文人学士都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著名的“小宗谱法”和“大宗谱法”就是由欧阳修和苏洵两个大文学家创立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
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官方修谱,成为家谱主要的编纂方式。
明清时期,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家谱的形式结构、内容也更加完善精密。
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谱大约包括谱名、谱序和凡例等30多项。
③家谱的价值主要有两个:
一是丰富的史料价值;二是具有纽带作用,即所谓“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
中国人有着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这跟千百年来家谱的维系有很大的关系。
(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作品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第一部家谱。
B.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所以一直被官方所掌握。
C.明清时期的家谱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形式结构、内容已经非常完善精密。
D.家谱的价值主要是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具有纽带作用。
2.阅读第②段,概括各时期家谱的内容或功能。
(5分)
3.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要查询一个人的相关信息非常容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还有制谱的必要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分)
◇科技创新类◇
八、[原创]阅读下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