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62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docx

江西瓦屑坝参考资料

瓦屑坝移民

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南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是“洪武赶散”的一部分。

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庆府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

据考证,江西瓦屑坝今在鄱阳县莲湖乡,据该地《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坽村”。

地处鄱阳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的外埠,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达210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

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

迁9.1万到安陆。

迁10.7万到汉阳、丐阳。

迁16万到荆州。

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

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

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

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

  这次移民,是明朝庭的专制措施,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

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

明朝庭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

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

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

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坝了。

而江西的赣语流向这里形成了赣语怀岳片,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瓦屑坝移民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初首选往以上地区移民。

在明初移民中,迁徙到凤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数最多,ZF又最为重视。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明初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湖地区的主要分布为:

在安徽的有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等地;

   在湖北的有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监利、麻城、寿州、襄樊等地;

   在湖南的有长沙、岳州、衡阳、邵阳、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等地;

   在江苏的有扬州、淮安等地。

    

   一水之流而万脉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在皖、鄂、苏、湘移民家谱中,保留着较多“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的印痕。

   仔细查阅安徽、湖北一些地方移民的姓氏宗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家谱中,都赫然写有“先世居鄱阳瓦屑坝”字样,标明其始迁祖都是明初从鄱阳瓦屑坝迁来的。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槐王氏分支简介。

(作者:

杨巨源郭永贵)

发布:

2013-2-1911:

39  作者:

江苏常熟王建军  来源:

本站转载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望族之一。

该望族形成并兴盛于北宋真宗时期,至南宋末年仍有较大影响。

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称于世,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

三槐王发祥于山东莘县,但因其族人多在外为官者,故最终留居莘县者并不多。

十二世纪初,宋室南渡,以王皋为代表的原在北方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大多随朝廷南迁并最终定居于南方,原在南方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则继续留居任职处。

后几经变迁,三槐王氏后裔在南方各省的分布更广。

部分弃政经商的三槐王氏后裔又辗转迁播至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这就使三槐王氏的影响几乎遍及全球,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定居泰国的三槐王氏后裔就达万人以上。

三槐王氏已成为当今王氏家族中一个最大的分支。

但由于联络渠道和资料来源方面的限制,目前对南方和海外三槐王氏的繁衍传承情况知之甚少。

使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少有识之士已着手对三槐王氏发展情况的研究,有的地方还相继成立了王氏家谱或三槐文化研究会。

四川西昌的王家国、浙江湖州的王听兰、安徽滁州的王珏、四川筠连的王成、山东五莲的王明成诸先生在三槐文化的研究上均投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且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给其他研究者树立了榜样,开通了渠道,提供了方便。

为了总结前一段的研究成果,现将已经掌握的三槐王氏各分支的情况简介如下,以期为各地研究者提供一些较为集中系统的资料,进一步促进三槐文化研究的普及与深入。

  莘县王氏

  莘县的三槐王氏系王练任莘县尉时从太原迁来,五世后王言任黎阳令时正式定居.其主要居住地是群贤堡和王化两个村。

王言之孙王祜在朝中为官,家居开封,手植三槐于庭,并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王祜次子王旦于宋真宗时期登上相位,名噪一时,从而实现了乃父的预言。

“三槐王氏”望族由此形成,并随着其子孙后代的迭居要职而闻名朝野。

王旦卒后始葬于开封新里乡,并建王氏宗祠三槐堂于东门外。

后迁葬祖籍莘县群贤堡(曾名套庙王),宗祠亦以“三槐堂”命名。

群贤堡的王旦墓和三槐堂圮毁后,莘县县令蒋克家于明万历末年在县城内重建三槐堂。

县城内的三槐堂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三槐王氏后裔于1991年在群贤堡村东再造王旦墓,并重立墓碑。

  群贤堡与王化,村分两处,族同一脉,皆为三槐王氏嫡系真传,是莘县三槐王氏后裔的集中居住地。

莘县的三槐王氏传人多以务农为主,读书者不少,但做官者不多。

明初王贡服曾任给事中,这是目前所知此地三槐王氏后人担任过的最高职务。

后人虽没能像先祖王旦那样飞黄腾达,但勤俭敦厚的三槐家风却相沿不衰。

现在,莘县一带的三槐后裔散居于本县群贤堡、王化、董王庄、前高庙、赵王庄、黄河、郝庄、王楼、三门、沙窝、南阳与周边县市的十几个村庄,彼此之间仍经常联系,亲如一家。

前高庙一支本系元代战乱时由中原避居山西,明末大移民时又由山西迁回莘县,其明代谱系虽与王化村难以直接接续,但在宋辽金元时期,却是同一支脉。

上个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莘县王化的三槐王氏部分族人由于种种原因陆续迁至黑龙江省的尚志、一面坡、穆棱等地定居,总人口现已有一千多人,尤以穆棱县的河北村为多,故此村又名“新王化”。

莘县三槐王氏本有族谱,可惜毁于十年浩劫。

近年来虽也修了新谱,但较久远的事情就很难确切理清了。

王化和前高庙村发现过几方明代的墓志铭,然多系明嘉靖年间刻石,距今不足五百年,所述也仅限上一、二代之事略。

  1991年,居于鲁西的三槐王氏后裔曾集资重建王旦墓,并立墓碑一通。

2003年末,莘城镇党委政府进行专门研究,现场办公,指定专人帮助群贤堡村开展祖墓重建工作。

占地30多亩的陵园区已经划定,王言、王彻、王祜、王旦的墓址也在聊城市文物局的帮助下探到,一些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也逐步启动。

与此同时,经有关部门批准,“群贤堡”村名也得以恢复。

三槐故里和三槐祖陵的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整理三槐宗族资料为宗旨的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已于2003年12月26日成立,《三槐文化》会刊也已创刊,莘县的三槐文化热已初步形成。

  三沙王氏

  三沙王氏居于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三槐王氏南渡后形成的较大嫡传支系。

王旦之孙王巩,仕宋为宗正丞。

王巩之子王皋,曾任殿帅府太尉。

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携家随从孟太后南渡,定居于姑苏(今苏州)荻川。

王皋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关于“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

后来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王皋弃官归田,闲居于荻川,是为三沙王氏的始迁祖。

王皋有三子。

长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为太尉。

其子孙迁往昆山之东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带,遂成为东口沙支系。

次子王书,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孙散居于泰州、兰陵一带,形成中沙支系。

三子王诗,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后定居于无锡西沙白龙山下,被称为西沙支系。

三沙王氏之说至此形成。

  三沙王氏均极重视族谱续修。

元代,进士王允和首次编成《三沙全谱》。

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总谱》,隆庆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谱》。

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传芳谱》,其后又多次续修。

东、中、西沙,亦各有谱,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个大支系。

据清光绪年间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谱》记载,东沙王氏共有81个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个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个分支,三沙合计共有290个分支,堪称三槐余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尚儒王氏

  尚儒王氏居于浙江省长兴县尚儒村,是三沙王氏之中沙王氏的一个分支。

  中沙王氏传人王宣之子王奇瑞见尚儒松竹茂密,山水清秀,环境幽雅,风光宜人,遂于元朝末年携家迁居于此,成为尚儒王氏的始迁祖。

尚儒王氏族人谨遵祖训,勤耕读,尚节俭,人口繁衍很快。

尚儒王氏族人十分注重谱牒纂修。

因历经战乱,家乘遭劫,仅余断简残篇,若存若亡,难以稽考。

尚儒王氏传人王一祥、王一瑞曾“网罗散失,寻释旧闻,手录年表”,务求寻根溯源,理清世系。

经过艰辛劳动,终于编成《尚儒王氏宗谱》,然未及刊刻。

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曾任河南郑州牧的尚儒王氏传人王省才筹资将宗谱付梓。

嘉庆二十二年(1871),宗谱曾经续修。

道光十九年(1839),族人王彩远主持重修《尚儒王氏宗谱》。

这次重修十分严谨,尊重旧谱内容,不敢妄加穿凿。

只是续旧谱之无,补旧谱之缺,实者传实,疑者存疑,务求确切可信。

咸丰年间曾再次重修,但因太平天国战事而中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曾欲修编三沙合谱,因遇日寇侵华,不得不改而续修《尚儒王氏宗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尚儒王氏传人王家基等会同东沙王氏代表,在汇集先辈原谱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沙及尚儒王氏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调查,据以编成《尚儒王氏宗谱》。

此谱将王姓之源追溯至后稷,时间跨度达4000多年。

谱中还收入了苏轼、欧阳修、岳飞、蔡元定、许衡等名人为三槐王氏撰写的序、跋、铭等和王旦所写的《启后录》,内容极为丰富,这在三槐王氏各类宗谱中是罕见的。

文革期间,多数地方的族谱被作为“四旧”毁掉,尚儒王氏的宗谱却被有识之士苦心珍藏下来。

对于后来的三槐文化研究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昆山王氏

  昆山(今属江苏省)王氏的始迁祖王玄,系王旦三弟王旭的三子。

王玄,字吉夫,宋真宗时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遂落籍昆山世称“昆山王氏”。

王玄生子王制,王制生子王申,王申生子王亿。

王亿生子王葆,宋宣和六年(1124)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王葆生子王嘉宾,王嘉宾生子王绍科,王绍科生子王尚质。

  昆山王氏第十三代传人王逊,明初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王逊之子王复,亦为进士出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

王复生子王敏,王敏生子王银。

王银生子王同祖,进士出身。

王同祖生子王法,王法生子王炳睿,明万历举人,曾任济南府同知。

王同祖曾草创昆山《王氏世谱》,至其孙王在公时才编纂完成。

  美国电脑大王王安的祖上就是从昆山迁出的。

  江左王氏

  江左王氏聚居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江宁县禄口镇曹村(原名山阴村),因其位于长江北岸,故有是称。

亦有称“秦淮王氏”或“江宁王氏”者。

  山阴村地处铜山之东,石山之西,南临溧水河,水泽环绕,风光独特。

  据本地族谱记载,秦淮江左王氏的先祖是晋代的王徽之。

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官至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

王徽之弟兄看中建康(今南京市)道德乡山阴村山清水秀,与东晋名相谢安一起在此建造别墅。

晋元熙元年(419),王徽之  免职后避居于此,此别墅变为住宅。

南宋末年,王祜之兄王混的十九代孙王文炳因不畏权贵被罢官后,曾在山阴村居住,并重修王氏宗谱,起建三槐堂,子孙遂在此繁衍,最终形成了江左王氏支系。

  鄞县王氏

  鄞县(今属浙江省)王氏始迁祖王仰,系王旦之兄王懿的玄孙,王震次子。

王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

南宋建炎年间随宋室南渡,避居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

王仰之子王从居于鄞县桃源乡,另有一支居于该县上王乡。

  会稽王氏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王氏的始迁祖王然是王旦玄孙,王巩之孙。

南宋初年,王然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致仕后遂定居于会稽五云乡。

明南京兵部尚书王元敬、陕西按察使王元春都是会稽王氏后裔。

  阳山王氏

  阳山(今属江苏省苏州市)王氏的始迁祖是王伦长子王述。

王伦被害于金国后,王述与其堂兄王遵冒险北行,将乃父尸骨自河间(今属河北省)运回,葬于苏州阳山,一家人遂定居于此。

  余姚王氏

  余姚(今属浙江省)王氏的始迁祖是王旦之弟王旭的玄孙王俣。

王俣系北宋进士,曾任明州知州、工部尚书。

其家先从开封徙居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南宋建炎初随宋室南迁,定居于浙江余姚。

  三衢王氏

  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王氏的始迁祖是王素的后代王珉,于南宋初年由河南开封迁居于浙江三衢。

  平江王氏

  平江(今属湖南省)王氏的始迁祖王孟举系王旭之子王质的后代。

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家居于平江县南四十里王家坊。

王质离任时,携部分家人离去,有一支后裔留居于平江。

这支王氏后裔曾一度改姓羊,村名亦改为羊家坊。

南宋绍兴年间,王孟举首倡恢复王姓,并被公认为平江王氏的肇基始祖。

但所居地仍称羊家坊。

  珩坑王氏

  珩坑王氏亦称南靖(今属福建省)王氏。

元至正年间,三槐王氏的一支由北方迁居江苏太仓,明末由太仓移居福建龙溪珩坑村,再迁至福建南靖。

该支王氏入闽的始迁祖是王宣正。

王宣正子王敬峰于明崇祯年间迁居于南靖县山边村,王敬峰之子再迁至广东揭阳之普宁,从而形成了揭阳分支。

  泰国河内王氏

  泰国河内王氏是珩坑王氏的一个分支。

清朝初年,珩坑王氏传人王季义之孙王弘毅从广东揭阳出海赴泰国经商,定居于泰国揭西县河内乡,人称“河内王氏”。

河内王氏今已繁衍9代,总人达1.2万多人。

1985年后,河内王氏曾组团回国寻根,先后在广东、福建和山西太原找到了先祖迁徙的证据,使中断数百年的宗亲联系终于得到接续。

南京、南靖、泰国的王氏后裔至今仍保存着写有“三槐堂.王府”字样的金字灯笼,这是该支王氏属三槐支系的有力物证。

  小沙庄王氏

  小沙庄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南庄村一带,该族系三沙王氏之西沙王氏的支派,始迁祖为西沙王氏一世祖王诗(字吾曾)的十六世孙王继。

  明永乐年间(十五世纪初),王继从宜兴塔山迁至江阴小沙庄.其子王良、王方再迁至西维常。

传至八世,王性侯迁居东维常,九世王心弈迁至小王家村,十一世王舜兆迁至邵家圩,支系渐趋丰广。

  

  明末,小沙庄王氏旧有谱牒毁于战乱。

王继的十三世孙王世宗、王世贞于清嘉庆年间初纂宗谱。

十四世孙王登存、王守仁续编之,时在清咸丰十年(1860)。

80多年后的1948年,王祖尊等再修宗谱。

又过了半个世纪,十七世孙王洪勋发起续修宗谱,于1999年春告竣.

  桃源王氏

  桃源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泗阳县。

该族宗谱中有“籍隶桃源,宅卜崇河,堂号三槐”之句,故知其为三槐王氏支系。

元代,王启后迁居扬州府宝应县。

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其后人王古敦、王连敦、王辉敦率家人迁至桃园,居于崇河乡。

桃源王氏曾六次修谱,其中第一次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十世孙王曾蘧主修;第二次在清康熙五年(1666),由十五世孙王洁主修;第三次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十八世孙王维屏主修。

  盐城王氏

  盐城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

始迁祖王大海,原居于姑苏吴门(今属苏州市沧浪区)。

王大海有五子,名字分别为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命徐达率军攻克姑苏城,居民纷纷外迁。

王大海命贵四、贵五留守故居,自己带贵一、贵二、贵三迁往盐城。

王贵一居于郭家庄西牌楼,王贵二居于上冈北乡瓦屋庄,王贵三居于楼王庄。

其后代不断播迁,居住范围渐广,除盐都县外,宝应、丹阳、仪征等地亦有其传人居住。

盐城王氏曾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雍正二年(1724)、民国十九年(1930)多次修谱。

  潜山王氏

  潜山王氏的聚居地在安徽省潜山县。

据清康熙年间所修宗谱记述,该支派系太原王霸之脉,三槐王祜之后。

随宋室南迁鄱阳,数传至王省、王源。

王源由鄱阳迁潜山。

后人王本恕携带宗谱远涉,人和谱籍均不知去向。

因而这一支系的具体传承情况已很难理清。

  沭阳王氏

  沭阳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苏省沭阳县。

据该支派宗谱记载,其祖可溯至王祜、王旦,因而向以“三槐堂”为号,以“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为宗祠楹联。

沭阳王氏本居金陵。

明代中叶,王景华自金陵迁至沭阳东乡硕项湖之滨,是为沭阳王氏始迁祖。

其兄王景茂仍留居金陵。

至清末,沭阳王氏已发展至十余个村落。

王景华共生六子,墓丘今尚存焉。

六世祖王永治,考授御史职,墓前翁仲、石门仍在。

沭阳王氏曾四次修谱,其中第三次修谱是由居于台湾的十四世裔王锡康和十五世裔王世焕协助完成的。

  开沙王氏

  开沙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开沙王氏系王伦之后。

南宋末年,三一公与族属南迁,侨寓淮扬柳巷,形成柳巷王氏分支。

元末,伏七公迁至开沙、乃为开沙王氏始迁之祖。

开沙王氏宗谱经多次修纂,日臻完善。

本世纪之初,族人王珏再修家乘。

  冕宁王氏

  冕宁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冕宁县石龙乡王二堡。

  冕宁王氏的始迁时间是明朝初年,始迁祖名叫王弘道。

洪武年间,王弘道在河南祥符县(今属开封市)做官,后奉旨敕赐旗驿将军,随带小军10名至宁。

番卫(行政区划为冕宁县)镇守地方,逝世后安葬于大牛晃塘,子孙遂定居于此,繁衍成为三槐王的一个支系。

  王弘道之子原名王二,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应试时署名“王二官”,后任下四所(今石龙到泸沽一带)所官,遂落业于此,地名也因此改称“王二堡”。

  冕宁王氏繁衍很快,居住地也迅速扩大。

从王弘道至今,已传二十一代。

从第九代开始建立统一字辈,其辈序为:

  世廷今泽大  元兴国仕开

  映登逢维锡  志远永宗槐

  大约在清朝中叶,王元麟首建三槐祠,并被公推为祠长,族人给他的赠匾是“功冠槐堂”,三槐祠门匾上书“派衍三槐”四字。

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祠堂朽坏,族人王仕汉、王仕赵等人发起,建成一座三开间二层楼房,大门上嵌“三槐祠”三字,二层中堂供奉王氏始祖牌位,其他房间为石龙镇中心小学所用。

  筠连王氏

  筠连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筠连县筠连、双腾、武德、蒿坝等乡镇,明末清初分别由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今属湖北)、宝庆府邵阳县(今属湖南)、苏州府太仓县(今属江苏)迁来,始迁祖分别为王知贵、王思龙、王曰亮。

其中武德一支的字辈排列为:

  思孟金应国  绍仁玉明中

  成家启大道  元庆一本通

  射洪王氏

  射洪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射洪县。

该支系的族谱中以“槐荫发祥,湖广进川”八字概括了本族的历史渊源。

明清之交,湖广居民大量西迁入川,射洪王氏即在迁移者之中。

该支系以“耕读为本,诗书传家,文武兼修,自食其力”自许,数百年来人丁兴旺,家风纯正,虽无叱咤风云人物,亦多有在外为官者。

宗族中老幼皆知的字辈排序为:

  国之善效  恒志家成

  齐朝学燕  有相龙廷

  槐树仕义  德富光明

  永远安邦  益正太平

  梓潼王氏

  梓潼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漳县,始迁祖王者弼(懋泰),明末清初自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今属湖北)迁来。

王者弼生三子,分居于王河碥、澄金寺、栖隐寺一带,形成三个分支。

王河碥分支的字辈排列为:

  者维天谟秉  文映元国汝

  崇作朝正子  富贵永延长

  高县王氏

  高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始迁祖王缘睃,明末清初自衡州府衡阳县(今属湖南)迁来,该支系的字辈排列为:

  万仲得如贵  文湖崇祖宗

  福缘添锦绣  道本在中庸

  士习先行孝  官箴尚协恭

  世承诗礼训  家绍晋齐封

  曹县王氏

  曹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县城西南五里水涸村。

  曹县王氏系三槐之裔,上代传承情况不详。

据该地家谱资料记述,本支系的始迁祖为王茂。

  王茂,字伯昌,别号东村,元末进士历任台谏、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光禄大夫,乃明朝功臣刘伯温故交。

其父曾携家在曹县为官,父死后王茂便定居于此。

其二弟王萱,字仕元,后来流寓江西骛源,成为婺源支系的始迁祖;三弟王华,后来移居浙江会稽,成为会稽支系的始迁祖。

王茂死后葬于曹县故里。

其子王兰曾任武关巡检,孙王殉官至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

  曹县王氏族中,先后出了王茂、王珣、王崇仁、王崇文、王崇献、王崇俭六位进士,其中王殉与其四个儿子被称为“父子五进士”。

王崇文、王崇献兄弟二人皆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故曹县王氏宗祠中有这样的楹联:

  父子进士常享五桂府

  兄弟翰林只有三槐家

  英村王氏

  英村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城南大英村。

据族谱记载,英村王氏本为明朝初年居于新江旧路山右郡(今属湖北省松滋市)之青箱王氏,嘉靖年间族人王静轩进士及第,初任诸城学政,再迁济州学政,生子王芳,生员。

长孙王文成,赐进士出身。

传说三王文成外出游览,见一寺封锁甚固。

开门察看,见一僧坐化龛中,壁上有诗曰: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始知禅林不坏身。

”王文成始悟自身乃王守仁再世,遂建塔葬之。

其家居于济州吉市口。

王文成之弟王德成迁至巨野县城南三里大英村,由此繁衍至今。

族谱中明言,英村王氏乃“三槐世系”。

  

  王素后裔所形成的分支

  余杭王氏  王素四子王巩之子王奇过继给其大哥王厚。

王奇生子王倓,王恢生子王道。

王道于南北宋之交徙居余杭(今属浙江省),形成余杭王氏家族。

  山阴王氏  王恢次子王随徙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形成山阴王氏家族。

  铅山王氏  王素三子王坚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迁居铅山(今属浙江省),形成铅山王氏家族。

  诸暨王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迁居诸暨(今属浙江省),形成诸暨王氏家族。

  肃山王氏  王倧次子王岁迁居肃山(今山东省莱芜市),形成肃山王氏家族。

  洞庭王氏  王素四子王巩次子王时生王华,王华生王焞,王焞迁居洞庭(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形成洞庭王氏家族。

  萧山王氏  王华次子王性迁居萧山(今属浙江省),形成萧山王氏家族。

  金华王氏  王华三子王度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金华王氏家族。

  湖北王氏  王华三子王志迁居金华(今属浙江省),形成湖北王氏家族。

  炮车王氏

  炮车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炮车王氏是王旦三弟王旭后裔。

明洪武三年(1370),该支系从山西洪洞县移至山东南部。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鲁南支系第九代传人三灵率五子南迁,其二子王天宏在邳州炮车定居,遂为炮车王氏始迁祖。

  萧县王氏

  萧县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萧县。

据该地旧谱记载,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韩林儿自称“小明王”,率部在黄河流域杀富济贫。

居于山东临沂的三槐后裔兄弟八人家境较富,怕被洗劫,遂携家南迁,路过江苏的丰县、沛县时留下三人,其余有的去了河南商丘,有的去了江苏苏州。

年龄最小的老八在当时的徐州府萧县定居下来,至今已繁衍七万之众,居住在萧县的160多个村庄。

另有甘肃天水、山东成武、河南上蔡三大分支。

该支系的明代宗谱毁于明末农民起义,现存最早的族谱纂修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海曲王氏

  海曲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据旧谱记载,大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