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597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古代诗歌五首 大赛获奖教案.docx

20古代诗歌五首大赛获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

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

气势磅礴:

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

胸怀宇宙。

望 岳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

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

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从“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

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

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

(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

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

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

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

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本诗的哲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后不见:

时间无限

地悠悠:

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

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 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第2课时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

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

能读懂哪些?

还有哪些不懂?

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客人是谁?

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

表现了什么?

明确:

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

这“又一村”指什么?

明确:

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明确:

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明确: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

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

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目标导学三: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

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首联:

叙事(盛情款待)

颔联:

写景(景色迷人)

颈联:

叙事(农社风俗)

尾联:

抒情(赞美向往) 景美人更美,蕴含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

白日斜

天涯→离愁离别的伤感

回归的喜悦

落红 象征奉献 护花寄寓爱国情怀

可取之处

1.课堂上能够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2.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诗句入手,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等方式,进行意境渲染。

不足之处

  学生阅历不够,阅读此类哲理诗多有不解,宜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导对诗中所阐释的哲理的感悟。

12 卖油翁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清故事脉络,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4.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俗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

二、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介绍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作品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

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出自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

《卖油翁》仅133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节选自《归田录》。

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

2.检查预习。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ì)   矢(shǐ)

颔(hàn)忿(fèn)酌(zhuó)沥(lì)杓(sháo)

3.重点实词。

善射:

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自矜:

自夸。

矜,夸耀。

圃:

园子。

释担:

放下担子。

释,放下。

颔:

点头。

忿然:

气愤的样子。

精:

高明,高超。

覆:

盖。

徐:

慢慢地。

沥:

下滴。

惟:

只。

遣之:

让他走。

遣,打发。

4.一词多义。

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目标导学二:

诵读文章,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明确:

地点:

陈尧咨家的园子。

人物:

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

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3.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什么反应?

他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明确:

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卖油翁认为:

“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凭多年倒油的经验知道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①尧咨善射 ②尧咨自衿 ③卖油翁微颔 ④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 ⑤卖油翁酌油 ⑥陈尧咨笑而遣之

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

①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②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课堂小结:

1.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应注意交代清楚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等。

本文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整个句子,只有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的板书,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分析方法,感受特色

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

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特色?

明确:

先介绍人物,在熟悉人物基础上叙述,宾主分明,繁简得当。

特色:

(1)剪裁合理。

把生活中的素材做了合理的详略处理。

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是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

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做概括交代,不加渲染。

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

该略之处,惜墨如金;该详之处,泼墨如水。

细节清晰。

动作、神态均写得精确。

一段略,一段详,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

(这是由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现象烂熟于心)

 

(2)对比鲜明。

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善酌(绝技)

见地:

自矜—————————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从容、沉着

目标导学二:

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

自矜——忿然——笑遣。

通过卖油翁酌油,陈尧咨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态度有了这样的变化。

2.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态度?

明确:

“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

“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神态。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只略微赞赏,并不觉得厉害。

“笑”说明陈尧咨幡然醒悟。

3.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明确:

陈尧咨:

善射而“自矜”。

“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笑而遣之”。

——骄傲、不可一世、知错能改

卖油翁:

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目标导学三:

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归纳中心。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联系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你觉得陈尧咨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

明确:

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即“熟能生巧”,后问自由回答。

2.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学习中“熟能生巧”的例子,并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小结:

我们反对有点儿成绩就骄傲自满,卖油翁是在职业技巧上熟能生巧,我们也要在真正需要熟能生巧的地方苦练基本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做有为的年轻一代,肯于吃苦,终究会取得成绩的。

三、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睨   

微颔

但手熟尔

惟手熟尔

            

骄傲自大 不可一世

自鸣得意 踌躇满志   不卑不亢 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 心平气和  熟

可取之处

1.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步骤。

2.紧扣古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以明晓语言意义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因为古文能力差的同学很难跟得上,所以课堂学习效果不太好。

2.在课堂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没有及时点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