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54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III

2019-2020年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III)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2.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3.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

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4.“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6.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7.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8.明代徽州《潭渡黄氏族谱》记载,歙(古名歙州,徽州六县之一)商黄镛“商游闽、越、齐、

鲁者三十余年,十一取赢,赀(通“资”)大丰裕”。

可用来研究明代

A.重农抑商观念的消除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长途贩运商业的发展D.家族产业的传承情况

9.黄宗羲说: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10.明朝初年,政府规定使用大明宝钞,“钞者制于官,帷上得而增损之”,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交易。

明朝后期,白银普遍流通,“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

这一变化

A.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B.导致银价大幅贬值

C.形成官民争利的局面            D.削弱了中央集权

11.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12.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

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C.赔款2100万银元 D.中英协定关税13.“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

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14.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15.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

“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

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

”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6.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

这些报纸的创办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17.1906年,章炳麟说:

“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

”1913年,他却说:

“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18.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

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_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19.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

材料反映出商会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          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

20.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

材料主要说明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21.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

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22.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

“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23.徐珂《清稗类钞》:

“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斗)巧,日出新裁。

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

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

”材料根本上反映了

A.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B.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C.攀比之风的盛行导致世风日下       D.近代服饰变革体现文明碰撞

24.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

“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

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25.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

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26.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27.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③“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④“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8.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

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了双重影响C.元老院职能和人员发生了重大变化D.万民法比公民法更灵活实用

29.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

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

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30.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生产力和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

下图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一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注:

中国指长江三角洲地区)

 

A.①西班牙②荷兰③英国B.①荷兰②西班牙③英国

C.①英国②荷兰③西班牙D.①英国②西班牙③荷兰

31.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

“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

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A.启蒙运动、巴黎公社B.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文艺复兴、工业革命D.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32.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

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D.人们反思信仰

与理性的关系

33.《怎样做大国》指出: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B.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作用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34.19世纪中期有人曾这样说:

“当我读着您的著作的时候,我感到痛苦多于愉快。

……因为我认为这些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令人难堪的恶作剧。

我一向把因果关系称为上帝的意志,并且我能够证明,上帝是为了它所创造的万物的利益而有所作为的,上帝也是依照我们能够研究并且理解的法则而行动的。

”这个人读的著作是

A.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D.伏尔泰的《哲学通信》”

35.下图是1914年跨国投资分布图,其中图A按投资来源国划分,图B按吸收投资的各大洲划分。

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主要流向亚非拉地区B.英法因工业优势造就投资优势

C.欧洲资本加速了美国经济发展D.日本并未真正进入到世界市场

36.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说,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建立国营企业

38.“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C.允许自由贸易D.固定粮食税

39.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

B.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C.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40.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

他说过: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

”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41题25分,第42题15分,共40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部中国近代史,本质上是中国人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和自我选择民族生存方式的认识史……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并在此轨迹的制约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材料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6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

1949年10月之前,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而实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可称之为“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9年之后,主要是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观点……中共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人是怎样有阶段性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

和自我选择民族生存方式的”。

(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6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的“现代化”的实践及指导思想。

(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步骤及其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分)

4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11月26日,民国政府外交部将巴黎和会议和宗旨电告中国代表团,训令其

执行:

我国将来列席大会,所抱定之普通原则如下:

一、保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之地位。

二、美总统历次宣言,其关于维持公理人道,及将

来国际联合诸要端,我政府以及人民久经表示赞同,即应始终一致,力与提携,以期见诸实行。

三、欧洲问题,或解决多年之纠纷,或恢复旧邦之独立,或各殖民地之分配,但求能做和平之保障,当以协商国多数意见为从违。

至于我国希望在大会提出问题,屡经该会讨论,兹可分为三项:

一、关于土地之安全,二、关于主权之恢复,三、关于经济之自由。

三者缺一则政治之自由与国家之独立皆属空言,即威尔逊总统所谓以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之保证,给予世界大小各国之目的亦不能达,恐世界终无宁岁也。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发出外交训令的背景。

(6分)

(2)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基本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9分)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月考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CC6—10CBCCD11—15DACBC

16—20CDCCC21—25BDDCD26—30DBBDD

31—35CDDCC36—40BBDCC

二、非选择题

41.【参考答案】

(1)学造器物:

林则徐翻译西书,仿制洋炮,“开眼看世界”,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打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提出“中体西用”。

(4分)

仿行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力求实现民主共和。

(4分)

提倡思想解放: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民智。

(2分)

(2)早期现代化: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迈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维新派以进行君主立宪制变革为宗旨,开始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而努力;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指导思想,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8分)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

如: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改革开放。

(2分)

(3)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

步骤:

民主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发展前景: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分)

42

.

(1)背景:

一战结束,主要战胜国拟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将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北洋政府为和会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每条2分)

(2)基本立场:

维护世界和平,平等,维持公理人道;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每点2分共4分)

影响:

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民国政府发出外交训令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拟召开巴黎和会的背景下,要参加会议;通过发布训令可知当时的政府即北洋军阀政府为和会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在大会上提出的问题等。

(2)根据材料中“一、保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之地位。

二、美总统历次宣言,其关于维持公理人道,”可知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基本立场是维护世界和平,平等,维持公理人道.根据二、关于主权之恢复,可知还包括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