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53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docx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

高三地理期末评估试题分析报告

一、试题评析

本次命题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与浙江省的地理学科指导意见。

考查目标是学生对“高考地理四项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试范围是高中地理的全部考核内容,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内容、区域地理内容及高中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两部分。

本试题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其中选择题由25道小题组成,每小题2分,分值为50分,均按题组的形式进行命题。

非选择题由4道小题组成,分值为50分。

本次命题参考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命题理念、思路和特点,试题重视图表等情境材料的创设,以能力考查为中心,注重考查高中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主干知识在区域中的应用,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试题整体难度要求在0.55-0.60之间(这是根据近年来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难度进行调整的,与台州市相关文件有所出入,但将是我们未来几年还要坚持的,除非高考难度做出大的调整),不出偏、繁、怪、难和超纲题。

具体的命题理念归纳如下:

1、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通揽全卷,试题涵盖考试范围的绝大部分内容,比分设置合理,其中自然地理内容53分,人文地理内容47分。

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主干知识。

2、命题重视区域地理背景,力求符合高考实际。

在区域分布上,命题兼顾中国与世界区域,没有特别追求全面,但有照顾到区域分布均衡。

区域只是背景素材,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能力目标,不追求怪、偏、难的地区;当然也不回避热点区域,如南海地区;要说明的是,本次命题中还涉及一些区域背景常规知识记忆的考查,当然并不是主流。

本试题具体考查到的区域见下表:

(1)中国区域

东北

华北

华东

华南

东部季风区

具体区域及相关情况

大豆产量与玉米的分布

黄河中游砒砂岩的分布

杭州湾海岸等值线分布

南部地区海水透明度等值线

我国四个城市天气分布状况判断、东亚海陆热力指数,及季风强弱的影响。

(2)世界区域

西亚

南亚

北亚

非洲

北美

大洋洲

其它

具体区域及相关情况

西亚及亚欧交界等高线图、

印度河流域水文及农业状况、

俄罗斯西伯利亚人口与城市分布

北非赎卖牲口及农业地域类型

北美与白令海峡自然环境状况

澳大利亚等值线

四大沙漠的沙丘景观

当然我们认为,区域地理不能直接考死记硬背的事实性、陈述性知识,而是借区域的背景考查学生地理数据、概念、原理、规律、分布等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因此学生需要记的主要应是地理原理、数据、概念、原理、规律、分布等基本知识。

至于考试题目的背景,不在乎是重点区域还是非重点区域,区域不存在偏与不偏。

偏与不偏是针对考查的知识是否主干知识而言的。

因而我们在命题过程中,立足基础,并适度拔高能力要求,以突显与指导高三地理的复习方向。

3、运用图表与材料等形式展示,注重学生获取信息等基本技能的考查。

全卷共有图表18幅,类型多样,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各项读图析图能力。

具体如下:

图表类型

区域图

等高线图

示意图

坐标图

其它等值线图

景观图

数量

6

1

1

6

2

1

1

从中可见,区域图、等值线、坐标统计图,是我们今后复习中要重点给予指导的。

4、情景设置,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过程与阐述能力的考查

本卷中几乎每道试题的命制都是依据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科能力测试的目标,考查学生从材料或图表中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调动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规范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全面地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

二、成绩分析

本次29校联评的高三地理成绩平均分为54.84分,略低于预期的0.55-0.6的难度系数,也比2011年均分57.18分低2.34分,但基本与2012年高考难度持平,总体符合高三地理第一学期复习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其中平均分最高的学校为65.31分,最低的学校为43.91分,校际间差异明显,区分度较好。

从上图可看出,台州中学、天台中学、台州一中居领先水平,温岭中学、路桥中学、黄岩中学、玉环玉城中学、仙居中学紧跟其后,各大名校均排名靠前,其中玉城中学、新河中学进步较快,楚门中学退步较大,总的来说,本次评估基本上能检测出了各校的真实水平。

但另一方面,29校间的差距还是在拉大,最高的台州中学与最低的临海六中相差21.4分。

说明我们的后进学校还要继续发现问题,找准定位。

从客观题角度看,各大名校仍然排名在前,值得注意的是临海杜桥中学的排名较靠前,天台平桥中学也有所提高,特别指出的是玉环实验中学的均分居然超过了楚门中学,值得好好反思分析。

从主观题角度看,本次出现很多戏剧性的变化。

如椒江洪家中学、书生中学、三梅中学排名特别靠前,而天台平桥中学、杜桥中学特别靠后,这两类学校均出现了选择题与主观题排名截然相反的现象,说明部分学校存在着有侧重的对不同题型进行复习,通过这次测试,也需要好好总结与分析得失。

从总体上看,本次命题虽然均分低于往年,但把握高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目标的要求没有变化,还是能有效检测出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现状与水平,对各校进一步发现问题,与提升能力水平均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选择题答题情况

1.选择题正答率(以下数据均以参评的29校为准)

选择题的平均分28.61分,比上学期平均分的30.3分相比,略降低了1.7个百分点。

其中正答率大于80%的有2、5、13、20共4题。

正答率在70-80%之间的有1、8、9、10、12、16、17、19、22共9题。

可见有一半以上题目均分在70%以上。

低于40%的题目只有3、4、7、11、14、24共6题,其中第4、24两题难度较大。

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一些主干、重点知识,学生的正答率均比较高,反映学生读图能力有普遍的提高。

2.客观题上中下三档学生平均分统计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前30%均分

1.42

1.91

0.88

0.45

1.86

1.42

0.94

1.56

1.75

1.64

1.14

1.56

1.87

40%均分

1.25

1.77

0.64

0.4

1.77

1.04

0.74

1.25

1.42

1.22

0.77

1.58

1.75

后30%均分

1.09

1.43

0.47

0.33

1.66

0.59

0.54

0.94

0.99

0.84

0.47

1.46

1.46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分

前30%均分

0.92

1.51

1.73

1.73

1.16

1.72

1.75

1.1

1.76

1.26

0.76

1.19

35

40%均分

0.62

1.13

1.45

1.3

0.86

1.35

1.61

0.83

1.53

1.04

0.45

0.82

28.6

后30%均分

0.4

0.7

1

0.82

0.67

0.83

1.43

0.71

1.15

0.75

0.42

0.62

21.8

从上表分析,区分度较好的题目有第6、8、9、10、15、16、17、19、23、25题,较差的是第1、4、5、7、12、20、21、24题。

3、具体分析

第一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题

C

32.67

3.67

62.8

0.86

1.26

1.42

1.25

1.09

第2题

A

85.9

0.84

5.37

7.89

1.72

1.91

1.77

1.43

第1小题结合气温与湿度两种因素,通过坐标曲线图的运用,考查学生读图描述天气的能力。

Ⅰ地虽然气温维持在14℃左右,但并不能描述为“闷热”,故A项错误。

Ⅱ地气温在上午时段上升较快,湿度却快速下降,表明由雨转晴,故B项错误。

Ⅲ地气温维持在2℃左右,且湿度在20%左右,全天持续干冷,故C项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容易把湿度坐标曲线中的Ⅳ曲线看成Ⅲ曲线,会造成失分。

Ⅳ地温湿状况变化确实比较大,但还是没有Ⅱ地大,故“最大”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但从正答率62.8%的情况看,该题属于容易题,对此类题目的图表材料熟悉,学生答题情况良好。

第2小题与第1小题有题意上的相关。

学生需要通过第1小题的描述结论,并跟具体的地域相结合,才能作出判断。

设问方式上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立意较高。

学生容易忽略的是题干中“3月初”的信息。

判断该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呈现的3月份气温高低进行纬度排序,正确答案A不难选出。

当然最好还是结合湿度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南方相对湿润,北方比较干燥”进行判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Ⅲ地湿度比Ⅳ地低,表明可能在华北地区有发生春旱的特点。

选项通过排列组合方式呈现降低了难度,从正答率85.9%的情况看,本题属于容易题。

第二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3题

A

33.33

20.31

23.47

22.87

0.67

0.88

0.64

0.47

第4题

D

16.21

28.02

35.77

19.9

0.4

0.45

0.40

0.33

第3小题是根据景观图提拱的信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空间定位能力。

该题学生首先要了解“新月形沙丘常见于单风向地区”的题干说明,也即沙丘的形态能指示风的方向,盛行风主要从缓坡一侧吹来。

然后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以确定是偏西风。

根据大气环流相关知识,选项中的四个沙漠所在地,只有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受偏西风的影响,其它沙漠均为热带沙漠,主要受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影响,故A项是正确答案。

但从答题情况来看,只有33.33%的学生能正确作答,是少数几道正答率在40%以下的题目,值得深思,说明学生对世界主要地区的大致地理位置印象不够清晰。

该题借助“沙丘”主干核心基础知识——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立意较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区域背景知识和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第4小题通过对景观事物的分析,确定太阳高度和时间关系,从而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空间想象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解题的切入点是沙丘的阴影。

从图中可知,沙丘的阴影主要在东南部,表明太阳位于其西北方,根据题意“7月上旬”的信息,说明该地应该是北半球夏半年下午的时空状态,但由于沙丘的日影不长,表明太阳还有一定的高度,还没到日落的时刻,所以应选择日落前的某个时刻,故D项是正确答案。

太阳高度原本就是学生遇到的比较难的知识点,本题要结合景观实图,要求学生分析判断,有相当的难度。

该题的正答率只有19.9%,是所有题目中最低的一题,所以属于难题。

实际上,许多学校做过日影方位和长度与太阳方位和高度关系的题目,但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就无所适从,值得深思。

第三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5题

C

1.11

10.31

88.17

0.39

1.76

1.86

1.77

1.66

第6题

D

16.91

4.9

26.69

51.44

1.03

1.42

1.04

0.59

第5小题主要根据经纬度区域空间,考查学生对农业贸易的区位因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分析问题能力。

如图,通过经纬度空间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非,经济落后,故C项是正确答案。

该题属于容易题,从正答率88.17%的答题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第6小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北非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可知,北非地区经济落后,以畜牧业为主,但商品率较低,再通过读图来判断,D项不难选出。

原意命制是比较容易的题目。

但从正答率51.44%看,学生的答题情况相当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北非的农业地域类型比较陌生;二是读图中受有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蔬菜、花卉等;三是受上一题的影响,“赶集贩卖牲口”以为商品率较高,导致错误判断。

第四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7题

B

15.02

37.36

4.39

43.21

0.75

0.94

0.74

0.54

第8题

A

62.86

4.08

32.55

0.47

1.26

1.56

1.25

0.94

第7小题根据杭州湾海岸线这一等值线的变化来判断河流入海口外力作用,考查的是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题特别的地方是,跟我们一般了解到的北半球河流侵蚀情况刚好相反,沉积发生在河流的右岸,这让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发生了冲突。

这一点从正答率只有37.36%中可以看出,其中选D项比选B项的还多。

对于海浪(准确地说是潮汐)来说,其运动方向正好与河流相反,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该现象就十分符合。

平时关注一些特殊地方的特殊现象,是提高成绩的途径之一。

第8小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题中“资料的获取”这几个字的含义,那么A项就不难选出。

但从正答率62.86%来看,并不高。

还有32.55%的学生选择C项,看来,部分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之间的区别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五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9题

B

2.58

69.83

25.93

1.66

1.4

1.75

1.42

0.99

第10题

C

26.87

2.75

61.98

8.38

1.24

1.64

1.22

0.84

第9小题通过坐标曲线图,读图分析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从图7看,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时强时弱,反映我国季风环流没有越来越显著的倾向,故A项错误。

从变化幅度来看,B项是正确的。

从图6看,只提供了陆表和海表的温度距平值,而没有陆表和海表的平均温度,所以无法判断1999年陆表和海表的温度,故C项是不正确的。

D项主要考查表达能力,是波动上升,而不是持续上升,所以也不正确。

这种设问学生比较熟悉,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反复练习,只要把握正确理解,正答率是比较高的。

第10小题要求根据图示海陆热力差指数来分析判断季风产生的影响,也是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知识基础是夏季风强弱造成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时间差异。

1966年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值且较大,表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是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根据大气热力性质与大气运动有关知识,当夏季风比较强时,雨带会较快推进到北方地区并在北方停留较长,造成北涝南旱。

1980年则相反。

该组题设计为较难题,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对这类主干知识,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题意的领会还是比较到位,掌握的也较好。

第六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1题

B

32.3

39.86

25.39

2.42

0.8

1.14

0.77

0.47

第12题

D

4.35

5.98

12.54

77.09

1.54

1.56

1.58

1.46

第11小题考查内容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分布特点,考查目的是学生提取信息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

“平原少,山区多”的分布特点与正常的地理原理认知有悖,这就是地理现象分布的特殊性,是高考中常出现的背景,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阐释。

正答率只有39.86%,出于我们的意料之外。

从图示河流信息看,北部是平原、南部是山区,北部平原地区由于气候与地表原因,人口分布比南部山区少,而南部山区的人口又主要分布在河谷与铁路沿线。

选C的学生令人遗憾,即使不知哪是沿海,也应从河流信息中做出推断。

第12小题主要考查西伯利亚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该题也属容易题,正答率为77.09%。

不过C选项比较容易迷惑学生的判断能力。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西伯利亚相关知识,推断该区资源丰富,错误判断C项正确。

但实际上该题对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图中没有相关资源的图例标示;另一方面是靠资源的开发而形成与发展的城市一般不可能发展成特大的城市。

另外图中铁路线经过,D项信息明显,而“新西伯利亚”正是因第二大陆桥的修建而兴起的,故选D项最符合题意。

第七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3题

B

2.4

85.3

9.41

2.87

1.71

1.87

1.75

1.46

第14题

D

29.31

6.7

31.46

32.49

0.65

0.92

0.62

0.4

第13小题通过积雪与地温曲线描述天气变化特点,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描述事物和分析问题能力。

从图中可见,积雪深度曲线与无雪地温曲线之间没有这个关系。

B选项是正确的。

因为气温较低,降水形式主要是降雪,所以积雪深度减少的时段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天气晴朗,同时从地理原理分析,白天晴朗使地温升高,而夜晚晴朗会使地温下降较快,故C选项是错误的。

D选项可以从图中看出积雪地温明显比无雪地温要高,故D项是错误的。

该题的相关坐标曲线考查的能力点已经多次出次,学生也不陌生。

正答率85.3%很高。

本题原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三条曲线的名称,而是以甲、乙、丙命名,先由学生来作出判断的话,因考虑到能力要求会大大提高,故做了调整。

第14小题要求判断天气变化日期。

认知基础是积雪深度增加,肯定有降雪的过程存在,天气不可能都是晴好的。

读图可知,1月12、20与28日积雪深度都在增大,说明出现过降雪天气,1月31日,积雪深度在快速下降,无雪地温降到最低,表明天气晴好,积雪在融化,同时融雪过程释放热量,使地温快速下降,故D项是正确答案。

该题正答率较低,只有32.49%。

遗憾之余只能说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吗?

第八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5题

B

2.66

56.26

10.8

30.21

1.13

1.51

1.13

0.7

第16题

A

70.24

6.78

6.87

16.11

1.4

1.73

1.45

1

第15小题要求根据表格反映的数据变化,比较与描述各省农业发展状况,通过获取图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题中的某些关键词,如“单产”、“减幅”、“增幅”,并根据给出的数据作相应的估算,可以不难推断出B选项为正确答案。

不过选D项的学生也达到30.21%,可能是没有经过计算,只采用估算的办法。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正式的考试中,还是最好能准确的计算,防止无谓的失分。

第16小题是通过对各省的分析,判断主要的农作物。

该题从选项来看,实际上是考查农作物的分布状况。

四种农作物,最适合东北地区的只能是玉米。

正答率较高。

但部分学生也有可能会被题目中表达的意思所误导,导致了复杂的理解而失分。

第九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7题

D

4.65

13.42

16.99

64.81

1.3

1.73

1.3

0.82

第18题

B

28.16

44.87

17.85

8.9

0.9

1.16

0.86

0.67

本题组通过简易图的形式考查经纬网、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空间想象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题目,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是常见题型,也是地球运动命题的热点题型。

该题中,关键要理清两条线、六个点的含义。

从“MN、EF相交于O点且平面垂直,O是它们的中点,P是EF上的最北点。

”推断P点是北极点、O点是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M、N两点始终在赤道上、E、F两点可能是太阳直射点。

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两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第十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19题

C

19.33

3.63

65.69

11.35

1.31

1.72

1.35

0.83

第20题

A

80.06

1.82

13.45

4.65

1.6

1.75

1.61

1.43

第19小题考查等值线知识,背景材料采用海水透明度,该题属常规题,也是容易题,学生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以很快得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第20小题也是容易题,选项中的影响因素学生可能会在“人类活动”与“陆地径流”之间纠结,但最终答案选择A是由于在沿岸地区等值线基本上是跟海岸线平行的,而不是以某河流入海口为中心向外半环状的发散分布。

实际上,我国的四大临海中,渤海、黄海和东海的透明度因大江大河中泥沙含量多,主要受“陆地径流”影响,而南海中诸如航运、养殖、捕捞等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应超过陆地径流。

第十一组题:

题号

答案

A

B

C

D

均分

上(30%)

中(40%)

下(30%)

第21题

D

3.96

12.07

39.99

43.96

0.88

1.1

0.83

0.71

第22题

A

74.42

10.97

1.29

13.28

1.49

1.76

1.53

1.15

第21小题是关于澳大利亚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涉及内容主要是气温、降水差异的成因比较,考查学生等值线读图分析能力。

该题也是常规内容的考查,只要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与地形、及周边洋流的分布,加上等值线疏密相关知识,正确答案不难选出。

但从正答率来看,学生的选择集中在C与D项,造成该题正答率低的原因是还是对等值线知识的分析上。

本题7月份是南半球的冬季,等温线在东澳大利亚向南凸出,与洋流的流向是一致的,故冬季暖流对大陆的影响较明显。

本题的难度可能在于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以及南北半球季节陷阱。

第22小题考查澳大利亚铁路分布的影响因素,也是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只要结合图例、在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的基础上,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