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48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宗教改革

1、2、3、4、5、6

启蒙运动

7、8、9、10、11、12

综合

13、14

1.(xx邯郸质检)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  )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解析:

A 材料中“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材料中“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但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得救的信仰原则,D项错误。

2.“他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里的“他”应是(  )

A.苏格拉底B.薄伽丘

C.马丁·路德D.伏尔泰

解析:

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建立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使人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3.(xx保定调研)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表明(  )

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 

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C.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

D.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

解析:

C 宗教改革不是推翻宗教信仰,对《圣经》的权威不怀疑,A项错误;材料中谈及的宗教改革,不是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B项错误;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交流,“抗议宗”说明对传统天主教会的权

威抗议,C项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会,不是贵族地主,D项

错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解析:

B 文艺复兴运动是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改革教会某些弊病)掩饰下的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精神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要表达的意思,故选B。

5.(xx赤峰月考)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指出:

“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

”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解析:

A 据材料可知王权在神权之下,教权之上,有利于排除教会干扰,形成以君主为首的民族国家,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更加强调信仰的虔诚,因信称义冲击的是教会而非对上帝的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权与王权关系,而非《圣经》传播问题,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

6.(xx郑州联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

”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解析:

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弱化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和宗教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C项正确;构想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架构的是启蒙运动,D项错误。

7.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

A.君权神授的思想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三权分立的学说

解析:

B 君权神授的思想意在神化君权,与材料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契约论主张推翻暴君统治,重新订立契约保障人民权利,与材料思想类似,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在孟子的思想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分权制衡,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xx大同质监)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

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

这说明伏尔泰(  )

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解析:

A 材料中“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体现了他认识上的理性原则,“上帝”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体现了他宗教上的理性原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帝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并没反映出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自然科学是解释物质世界的依据,而不是为宗教服务,C项错误;自然神论承认上帝的贡献,不否定宗教信仰,同时也肯定科学的作用,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D项错误。

9.道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

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伏尔泰B.薄伽丘C.康德D.马丁·路德

解析:

C 康德提出“人非工具”,强调人应该独立思考,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的观点相似。

10.(xx益阳摸底)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

“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

”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

A.法律有阶级性B.法律地位至上

C.司法必须公正D.法律并非万能

解析:

C 从材料中“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罗马法是法律借口下的暴政,因此强调司法必须公正,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没有

体现。

11.(xx天门调研)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一运动(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B.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解析:

B 根据材料中“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

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的是文艺复兴运动。

1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

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解析:

B 欧洲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鸦片战争后儒学思想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欧洲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封建,鸦片战争后儒学思想家属于顽固派代表,反对西方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政治诉求不同是由阶级基础不同决定的,故C项从属于B项;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说明与学说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文明开化程度不同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xx哈尔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年),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

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

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

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

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

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

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伏尔泰(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

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

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

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

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

解析:

(1)问,由材料一中“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等信息可知黄宗羲思想来源是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材料二中“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等信息可知伏尔泰思想来源是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根据材料一中“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以及材料二中“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宣扬个人自由”“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二者共同点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2)问,结合所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分别说明二者在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和18世纪法国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说明出现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

(1)来源:

黄宗羲:

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

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

共同: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2)不同:

①黄宗羲:

对封建专制起了冲击作用。

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一定的影响。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力量。

②伏尔泰: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

中国:

①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反封建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

②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民主思想和人民的

反抗。

③中国文化传统的束缚。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科学缺少创新。

新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传统学说的罗网。

法国:

①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

②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14.(xx沈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14~16世纪

欧洲大学

10~13世纪

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

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

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

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解析:

14~16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10~13世纪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是归纳“差异”和“原因”的立足点。

分析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答案:

差异:

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

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原因:

①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

②中国科举制的发展和文人阶层的兴起。

③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

⑤中西方文化传统的

不同。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学案

考纲

课标要求

维新思想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前预习】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张及影响?

(1)背景:

①政治:

国外: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内:

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行思想革命。

③思想:

国外: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国内:

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化。

(3)影响:

积极: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消极:

①主要局限在知识界,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课堂探究】

【探究一】

(1)鸦片战争前后,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地主阶级内部存在哪几种政治力量?

他们各自有何主张?

共同目的是什么?

(1)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

(2)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顽固派反对任何向西方学习的活动。

(3)共同目的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实践结果如何?

说明了什么?

(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缺少真正的实践活动;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曾以“求强”为口号创办了一些近代军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还创建了近代的中国海军,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并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

【探究二】

(1)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相比有何不足?

“师夷长技”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

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更应侧重学习西方进步的民主政治制度。

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相比,早期维新思想理论体系不完整,也缺少政治实践活动。

(2)有人把右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形容为“跪着造反”,这指的是什么?

其主观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指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目的:

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探究三】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实不相涉者也。

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

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

……怪诞之事实者何在?

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于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哪些领域进行的?

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思想、宗教、政治、科学技术等领域。

思想: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

宗教:

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

政治: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科技: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里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

请分析请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

有何意义?

民主和科学。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民主政治。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探究四】

(1)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维新变法: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源

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民主科学,彻底批判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但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2)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原因?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伦理纲常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课堂练习】

1.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篇》

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

D

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答案:

C

4.1903年,中国《大公报》: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武力推翻清朝统治B.建立民主共和

C.实行君主立宪D.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

C

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

A

7.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考点2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考纲

课标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