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304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2分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论述题15分(从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如两题皆做则以第一题为准。

鼓励发表己见,可酌情加分)

材料问答题14分(鼓励创新可酌情加分,如果没有结合材料则酌情扣分)

期末考试的主观题都出自各章复习题,客观题则超出这个范围,但绝对是课堂上讲过的。

第一章

1、广义文化的四个层次:

广义文化又被称作“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涵盖面非常广泛。

我们将其分为四层次:

a物质文化。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它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它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制度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各种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

制度文化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c行为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d.心态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大众心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不同的部分。

2、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B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C有助于我们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发展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D有助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E有助于我们利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第二章

1、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的区别:

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比较表

中国

希腊

地形

平原多,占陆地面积12%。

中国领土辽阔,相对于希腊,平原十分广阔。

山多,丘陵多,平原少,平原占陆地面积不足1/5。

希腊半岛群山交错、丘陵起伏。

河流

水文

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

河流少,尤其缺少大河

气候

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

季风气候明显:

夏雨冬旱(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明显:

冬夏温差大。

领土辽阔,所以气候类型多样,温带、热带、亚热带等各种气候都有。

(大陆主宰中国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

夏旱冬雨(夏季炎热缺雨,冬季多雨)。

长年和煦,温和晴朗,阳光充足。

(海洋主宰希腊气候)

土壤

土质疏松、肥沃,沃野千里。

土地贫瘠。

本土蕴藏精美大理石、优质陶土,还有较丰富的金属矿藏,为手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海陆分布

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缺乏优良的天然港湾。

东有爱琴海,南有地中海,西有爱奥尼亚海。

岛屿众多(爱琴海岛屿约有500个),星罗棋布,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

适宜开展的经济活动

农业

(使用简陋的木石工具就能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容易生长成熟,黄土层较适宜于粟、稷等旱作物的生长等)

商业,海外贸易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航海活动,丘陵河谷地带适合种植葡萄、橄榄)

战略位置

地处东亚大陆,“内畅外隔”,周边地理环境险恶;更重要的是:

在古代世界,中国的周边地区缺乏先进的文明。

西南边的古印度文明灿烂,但被喜马拉雅山阻隔。

地处地中海世界,“内隔外畅”。

古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周边有埃及、小亚细亚、巴比伦等先进的东方文明。

尤其是克里特岛(爱琴海中第一大岛)地处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世界交往的桥梁。

文化类型

大陆——农业型文化(黄色文明)

海洋——商业型文化(蓝色文明)

2、地里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地形、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形成了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b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形成了农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c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开放与封闭产生了重要影响

d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相当明显

第三章

1、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主要有: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

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图腾崇拜: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2、商文化与西周文化的特征:

商文化特征:

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

A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a.建立了宗法制。

b.创立了“礼”。

c.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农耕文化取向。

B周人极端重视农业。

周人允许商遗民去经商,而周人的子孙则不可,这势必造成经商是“贱业”的概念。

这是后世重农抑商的最早的萌芽。

3、唐文化的特点及其灿烂的原因:

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唐型文化”的特点是:

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重要原因在于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营养。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的基本原因

(1)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

(2)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

(3)推行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5)推行科举制,大大提高了寒门庶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归根结底,唐统治者的英明、开明是形成唐文化大气派、大气势、大气魄的根本原因。

4、唐宋文化、元朝文化、明清文化的主要特点:

“唐型文化”的特点是:

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重要原因在于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营养。

“宋型文化”的特征:

是内省、封闭、精致、色调淡雅。

元朝文化的基本特点: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既冲突又融汇。

b中外文化交流规模盛大。

明朝至清朝1840年前的文化特点:

a文化专制空前严厉b封建政府主持编纂了四部大型的图书c明末清初,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

d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e中国小说发展到明清臻于极盛,出现了四大名著。

第四章

1、孔子的主要思想:

a“仁”的思想。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b“礼”的思想。

孔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孔子所说的礼,不仅指礼仪,而且指礼制。

他突出了“礼”的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鬼神色彩。

2、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将先前儒家“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

a在经济方面主张“制民之产”b在政治方面,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c发展了先前的“民本”思想。

3、三纲五常的涵义及区别: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

区别:

比较而言,“五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而“三纲”关系是单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从为原则的绝对关系;“五伦”中的“三伦”是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互惠互动和处于上位者的率先垂范为前提,具有较浓的人情味;而“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三纲”是原始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

4、理学的涵义及其主要思想家:

涵义:

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

理学主要讨论“性与天道”,以“穷理尽性”为口号,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思辨性。

宋代理学家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是《周易》,通过对《周易》的注解,阐述对宇宙和人生的见解。

理学是儒学的新的理论形态。

主要思想家: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理学家有周敦颐(今湖南道县人)、张载(生于今陕西西安)、程颢与程颐兄弟(今河南伊川人),到南宋,理学进一步发展,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时,与朱熹思想有严重分歧的理学家是陆九渊,他创立了心学。

到明朝,王阳明(王守仁)发展了他的心学。

5、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

“经世致用”的字面涵义是,用一种学问治理今世(现实社会)会取得作用。

意思是,读书治学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要把学术研究与现实的需要联系起来。

经世致用之学,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社会、百姓的学术思潮。

经世致用思潮的特点:

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

特点a密切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即读书治学要密切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读书治学的指导思想。

b勇于任事的精神。

即主张为社会、国家、民族的福祉而敢为人先敢于牺牲,为人们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造福社会是读书治学的宗旨。

c、致力于创新的态度.即主张独立思考,坚持创新。

d注重调查研究。

在具体方法上,经世致用学者比较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

e研究范围十分广泛。

6、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a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

b第一次提出“工商为本”的思想,要求统一货币,开设“宝钞库”(相当于银行)。

c批评理学学风,认为它们对理论的分析很细密,但与社会实际脱节。

他强调,研究学问时必须着眼于现实社会,从而表现了强烈的经世致用、求是务实的倾向。

d主张奖励“绝学”,即主张振兴在科举制下奄奄一息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如历算、乐律、火器、水利、测望等。

黄宗羲的思想带有近代启蒙意义。

7、现代新儒学的涵义及主要思想家:

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为旗号,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或本位,来汲取、融合、会通、改造西学。

这是一个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学术思想流派,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可以把现代新儒学划分为三代:

a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为第一代,主要活动在20世纪前期的大陆;b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徐复观等为第二代,主要活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港台;c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裔学者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蔡仁原等是第三代,主要活动于美国、东亚、东南亚等地。

第五章

1、先秦法家的主要思想家:

a法家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他们是早期法家。

b法家理论的真正开创者是李悝\,他是战国前期魏国政治家,编著《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c战国中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和申不害。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思想成为秦王朝的指导思想。

韩非虽亡,但其思想不死,秦始皇、李斯是其思想的全面实践者、贯彻者。

2、法家的核心思想:

A关于人性的思想:

先秦法家主张人性恶,即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利害关系。

B

(二)“法”“术”“势”的思想。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的内核。

1、关于“法”的思想。

第一,法律是的产生:

法家认为,人多财务少,造成争夺,导致社会混乱。

要制止争夺,建立秩序,只能靠制定法律、建立赏罚。

第二,法律的作用:

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即确定名分,防止争夺。

第三,法律应该公布于众:

法家主张法律必须公布,使人人尽知。

第四,法家主张,法律必须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2、关于“势”的思想。

慎到认为,君主治国的奥秘在于“势”而非德与才,即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势。

3、讲“术”最全面最深入的是韩非,他强调了法、术并重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和“术”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就像衣食之于人一样不可偏废。

C治国治民的主张:

先秦法家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殚精竭虑,设计了很多治国治民的方略,最典型的有刑赏、尚兵、重农的政策。

D思想文化专制的主张。

先秦法家从“人性恶”出发,主张以法为教、以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