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49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7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知识教案.docx

马铃薯知识教案

马铃薯知识教案

第一讲认识马铃薯

1、马铃薯的发现和传播

    马铃薯的发现、传播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马铃薯在生产上的丰收性,生态上的适应性,经济上的高效益,营养上的丰富价值,使它从被发现以来,沿着传播发展的道路,被学者们赞誉为:

“改造了欧洲”,“填饱了爱尔兰人的肚子”,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当前,全世界马铃薯收获面积在2.7--2.8亿亩,总产量2850--2900亿公斤,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而跃居第四位。

我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马铃薯栽培,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目前已跃居世界马铃薯生产国的第二位。

这一发展趋势与世界马铃薯生产的趋势是一致的,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马铃薯产品的迫切需要和马铃薯生产的强大生命力。

    西班牙人与“巴巴司”

       马铃薯在原产地南美洲被当地印第安人称这为“巴巴司”,据各种资料记载,新大陆未被发现前,即公元1492年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到美洲北周被发现,栽培马铃薯才从南美洲逐渐被引了出来。

     马铃薯在古代南美洲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的丰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因此,印第安人把马铃薯尊奉为“丰收之神”,并认为马铃薯是有“灵魂”的。

如果某一年马铃薯欠收或严重减产,就认为是“怠慢”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要杀死牲畜和男女孩子作为祭品,祈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

这种残酷的祭神仪式延续了很长很长时间。

公元1547年一位到过秘鲁的西班牙人目睹并记述了这种祭祀仪式。

他说,在长里约-拉姆巴城,很多印第安人和着锣鼓,迈着细碎的有节奏的步伐列队游行。

部族的首领走在前面,他穿着新衣,披着刺绣的斗篷;接着是几列穿着整齐、衣服华丽、手持马铃薯袋的男孩;后边是几列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拖着长襟、佩环叮咚的女孩,手里拿着金银器皿;再后面是排列整齐的人群,肩上都抗着木制犁锄之类的农具,手里也提着马铃薯;最后却是一头肥壮的骡子,它浑身上下披挂彩饰,黄的塞金,白的似银,辉耀夺目,光怪陆离,五彩相映,装扮成一个神奇的庞然怪物。

游行之后,大家围着这头庄严的怪物,在首领的指挥下边歌边舞。

然后首领首冲骡子捅一刀,祭祀者取出骡子的内脏,供奉在马铃薯神像前,其它人用马铃薯袋蘸着骡子的余血。

仪式就此结束。

不过这种祭祀仪式的祭品已仅限于牲畜而不在杀人了。

到了近代,这种祭祀已发展成为印第安部族庆丰收的列行节目了。

    在这些野生马铃薯地带,原始人类在开始利用马铃薯块茎作食物时,是将块茎放入山溪冰冻和冲洗,然后晒干,制成“土达”,一除去许多马铃薯野生种所含有的涩味。

大约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印第安人创造出了更为复杂的一种制备薯干的技术。

这种叫做“土达”的薯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

白色的薯干是在严寒的冬季把块茎在户外放置四五次,日出前盖上一层苇草,然后移入不很深的水池里浸泡两个月,在太阳下晒干制成。

黑色薯干是冷冻后在阳光下晒软,由妇女们光着脚丫踩揉,挤去水分,晒干制成。

这两种脱水的薯干都很轻,保持着块茎的原形,是印第安人越冬的主要食品。

欧洲殖民者在进入南美洲之后,曾遇到连年的饥荒,这种薯干曾是他们赖以活下来的重要粮食呢!

    毫无疑问,人类在挖取马铃薯块茎时,野生马铃薯生长的场地被疏松了,松土有助于潜在的块茎长大,人类无意识的行动谱写了马铃薯农业技术的首要篇章。

在人类村落遗址周围,在食物残渣以及施有人类排泄物的地方,出现了野生马铃薯的再生杂蔓,并相当明显地表显出马铃薯高产和块大,肥料的定向变异培养使人类走向栽培马铃薯的历史。

当然,这一切经历了很久很久,但毕竟是马铃薯从野生向栽培史的迈进。

可是,在南美洲虽然人类(主要是狩猎者)的最初迁移是由北往南进行的,但野生或半栽培的马铃薯却不可能随人类的迁移而迁移。

因为这些狩猎者没有携带种用材料的习惯。

当人类农业兴起时,南美洲人类的大迁移停止了,于是南美洲栽培马铃薯品种和类型的现代自然分布区被较好的相互隔离开了,结果形成了南美和智利两个马铃薯栽培中心。

    苏联科学家布长索夫1925年对南美考察的资料认为,马铃薯的栽培种和野生种在南美洲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是智利的南部,主要是智罗岛和他附近地区;一个是秘鲁--玻利维亚高原。

这两个中心,马铃薯的类型非常丰富,但只有两个种与近代的栽培品种近似,一个是智利种即普通栽培种,分布于智利南部;一个是秘鲁--玻利维亚,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高原。

经科学家验证,这两个种又都是来源于同一系统的血缘相近的两个亚种。

    通过许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现在南美洲有三个地方的茄属植物与马铃薯起源有密切关系:

一是墨西哥,因为在那里分布有马铃薯的野生种;二是玻利维亚和秘鲁安第斯山区,因为在那里还保存着各种不同的栽培马铃薯较原始的种型;三是智利和附近沿海山区,因为那里同时有各种栽培马铃薯和野生种。

现在可以断定,马铃薯的原产地是中安地斯山山区,包括智利北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以及哥伦比亚等处。

但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则超出南美洲以外,在中美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都有分布。

    “巴巴司”第一次被旧大陆认识是在1536年,西班牙考察队到达马格达雷河上游,现今哥伦比亚境内万列兹镇罗科塔村附近,北纬7度的地方,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不好看的食物,这是叫做“巴巴司”的植物地下果实。

有点象欧洲人吃的萝卜或胡萝卜,和羊肉一起煮食;也可以当作喂养蓄禽的饲料。

这个考察队的成员卡斯脱雅培论述这个植物时写道,这是一种开淡黄色花味道很好的根部含有淀粉的植物,很受印第安人欢迎,甚至还成为西班牙人喜欢吃的蔬菜。

秘鲁:

人们尊奉马铃薯为“丰收之神”

多米尼加:

人们形容富有者为“生活在马铃薯之中”

爱尔兰:

人们无限崇拜马铃薯,认为“婚姻和马铃薯至高无上”

德国:

人们把马铃薯称为“地梨”

法国:

人们把马铃薯称为“地下苹果”

俄国:

人们喜爱的佳肴是“土豆烧牛肉”

欧洲:

人们普遍称马铃薯为“第二面包”

 

2、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栽培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约2000万公顷,总产量为3亿吨左右。

欧洲栽培面积最大,其次为亚洲。

世界上10个马铃薯主产国有8个在欧洲,据统计,近30年来作物产量增长情况为块茎类马铃薯增长114%,禾谷类增长70%,块根类增长50%。

马铃薯的产量增长速度高于其它作物。

前苏联马铃薯栽培面积约670万公顷,占世界第一位。

中国占第二位,其次为波兰、印度、美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

从1987年以来世界各国马铃薯生产情况来看,单位最高的是荷兰和丹麦,每公顷产量在44吨左右。

英、法、美、德在16—22吨,平均产量在16吨左右。

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马铃薯生产及科研工作,所以单位和总产增长很快。

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粮食和蔬菜供应不足,马铃薯生产发展也较迅速。

3、中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500万公顷,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4,总产占世界的1/5,占亚洲的17%。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分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单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单双混作区约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0%以上,北方一作区是中国的主要种薯生产基地,目前马铃薯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其次是贵州、黑龙江、甘肃等。

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是从1974年茎尖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和生产脱毒种薯开始的,1976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脱毒原种场。

马铃薯在全国的22个省市自治区种植,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内蒙,2001年种植面积达56.24万公顷。

种植面积超过20万公顷的省区有10个,其合计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79%。

按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这10个省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2001年全国马铃薯总产量达到了6456万吨,但平均单产只有13.7吨/公顷。

因为各种原因,各地区的单产水平差异较大,高的达到了29.8吨/公顷,低的只有不到6.2吨/公顷。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图2)。

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99.5万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471.9万公顷,总产从1992年的3743.5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6456.4万吨。

但单产水平一直在14吨/公顷左右波动,最高年份1996年达到了14.2吨/公顷,最低年份1992年只有12.5吨/公顷。

今后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

a、估计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种植面积还将有一定的增加,原因有:

1)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马铃薯的比较效益显著高于粮食、豆类、油料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屈冬玉等,2001),农民会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2)在马铃薯加工业的带动下,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加;3)南方冬作区在冬闲田上种植马铃薯和用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的面积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B、马铃薯单产水平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原因有:

1)马铃薯种薯质量将有一定的提高;2)种植技术将有提高;3)新品种的应用。

C、在未来的几年中,马铃薯的总产也将有一定的增加,原因有:

1)种植面积的扩大;2)单产将有一定的提高。

4、马铃薯分类:

1、按块茎形状分:

有圆形、扁圆形、卵形、椭圆形、长形等;

2、按块茎颜色分:

有黄色、白色、紫色、红色等;

3、按薯肉颜色分:

有白、黄、淡黄、浅红、浅紫等;

4、按芽眼深浅分:

有深芽眼、浅芽眼,芽眼多、芽眼少等;

5、按用途分:

有鲜食菜用型、鲜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适合出口的品种等;

6、按熟期分:

有极早熟品种(一般出苗后60天内收获),早熟品种(出苗后70天内收获),中早熟品种(出苗后85天内成熟),中熟品种(出苗后105天内成熟),中晚熟品种(出苗后120天内成熟),晚熟品种(出苗后120天后收获)。

5、种植马铃薯的优势

1、马铃薯产量高,增产潜力巨大。

马铃薯产量一般可达1500-2500kg/亩,最高的可达5000kg,按所产的干物质计算,比其它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干物质产量提高2-4倍,若以所产的淀粉量做标准,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很少有一种能与马铃薯相比。

2、经济效益好。

据资料介绍,国内马铃薯产量达5000kg/亩的实例很多,特别是高寒山区,与适于当地其它作物相比,产量都很高。

小麦、谷子、杂豆等产量为130-200kg,而马铃薯产量按5kg折和1kg谷类粮食计算,产量可达200-300kg。

马铃薯不仅产量高,产值也是其它作物的2-5倍,甚至10倍。

3、营养价值高。

马铃薯所含的营养成份丰富而齐全,主要成份是水80%,干物质20%。

马铃薯的营养都在干物质中,淀粉及糖类13-22%,蛋白质1.6-2.1%,脂肪0.1%,灰分1%,以及维生素等。

马铃薯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易于消化和吸收,相当于鸡蛋中的蛋白质,而且马铃薯蛋白质中含有8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亮氨酸等。

并且含有很多种类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等。

这些营养物质以淀粉、蛋白质、铁、各种维生素含量最为丰富,都显著地高于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

一个成年人每天吃500g马铃薯,即可满足体内对维生素的全部需要量。

4、用途广泛。

马铃薯具有多种用途,它既是粮食又是蔬菜,在生育期较短的北方,人们以马铃薯和玉米为主食,马铃薯耐贮运,对调节淡季的蔬菜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马铃薯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不仅块茎可以做饲料,其茎叶还可以做青贮饲料和青饲料,用它喂养禽畜,可以增加肉、蛋、奶的转化;马铃薯还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之一,一吨马铃薯可以制成干淀粉140kg,或糊精100kg,或40度的酒精95升,或合成橡胶15-17kg;它在农业生产中是良好的前茬作物,并适于和其它作物间套种以提高产量;也是很好的救荒作物,其茎叶可以做绿肥,马铃薯每亩可产鲜茎叶2000kg,折合化肥20kg,入土后容易腐烂转化,肥效块。

;马铃薯是发展畜牧业

第二讲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1、马铃薯生物学特性——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

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生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

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条根,长20厘米左右,称匍匐根。

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

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厘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米以上。

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

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熟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

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

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天左右。

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

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首要关键。

 

2、马铃薯生物学特性——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

茎上有棱3—4条,棱角突出呈翼状。

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

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

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

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

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

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枝条。

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剪秧扒豆、育苗掰芽、剪枝扦插、压蔓等方式增加繁殖倍数。

地下茎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

主茎地下部分可明显见到8个节,少数品种具6个节,节上着生退化鳞片叶,叶腋生出匍匐茎,顶端有12或16个节间短缩膨大形成块茎。

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叫薯尾或脐部,另一端叫薯顶。

块茎是变态的茎,具有茎的各种特性,表面分布很多芽眼,每个芽眼有一个主芽和两个副芽。

副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主芽受伤害后才萌发。

薯顶着生的芽眼多而密,发芽势强,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块茎顶部含有丰富的水分、转化淀粉和蛋白质。

薯内的皮层与髓之间的维管束环是块茎的输导系统,它与匍匐茎的维管束环相连,通向各个芽眼。

茎叶制造的有机物质和根系吸收的水分、养分由维管束环运到块茎各个部位。

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中贮藏的养分也通过维管束环向芽眼输送。

维管束多集中在块茎顶部,并与髓直接相通,所以养分首先向顶芽和主芽输送。

因此,顶芽和主芽具有萌芽早、发芽势壮的优势。

生产上利用整薯播种,以及切块时采用从薯顶到薯尾的纵切法,就是充分发挥顶芽优势的作用。

 

3、马铃薯生物学特性——叶

  马铃薯的叶子在幼苗期基本上都是单叶,心脏形或倒心脏形,全缘,叫初生叶,到后期均为奇数羽状复叶。

顶端叶片单生,顶生小叶之下有4—5对侧生小叶。

小叶柄上和小叶之间肋上着生裂片叶。

复叶的大小,侧小叶的形状,色泽、毛茸的多少,以及小叶的排列疏密,二次小叶的多少等因品种而异。

绝大部分品种的主茎由16个复叶组成,加上顶部两个侧枝的复叶,构成马铃薯的主要同化系统。

复叶叶柄基部与主茎相连处着生的裂片叶叫托叶,具小叶形或镰刀形或中间形,可作为识别品种的特征。

4、马铃薯生物学特性——花

 

马铃薯的花由5瓣连结,形成轮状花冠。

花内有5个雄蕊,1个雌蕊。

每个小花有花柄着生在花序上。

花序着生枝顶,伞形、聚伞形花序。

花色有白、粉红、紫、蓝紫等颜色。

早熟品种第一花序开放,与地下块茎开始强盛膨大相吻合,是结薯期的重要形态指标。

5、马铃薯生物学特性——果实和种子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呈球形或椭圆形。

种子细小肾形。

马铃薯属自花授粉植物,在没有昆虫传粉情况下,天然杂交率低于0.5%。

在我国西南山区或高纬度地区,马铃薯生长期在150天以上的地方,可以利用种子繁殖种薯或直接用于生产。

种子不带病毒,但后代遗传性不稳,性状分离大,特别是结薯性。

所以,一般只有科研单位为选育新品种才利用实生种子种植进行后代选择。

第三讲马铃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环境条件的要求——温度

 

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这是由于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区,平均气温5—10℃地区。

块茎播种后,地下10厘米土层的温度达7—8℃时幼芽即可生长,10—12℃时幼芽可茁壮成长并很快出土,播种早的马铃薯出苗后常遇晚霜,气温降至-0.8℃时,幼苗受冷害,降至-2℃时幼苗受冻害,部分茎叶枯死。

但气温回升后,从节部仍能发出新的茎叶。

植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22℃,温度达到32—34℃时,茎叶生长缓慢。

超过40℃完全停止生长。

气温-1.5℃时,茎部受冻害,-3℃时,茎叶全部冻死。

开花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5—17℃,低于5℃或高于38℃则不开花。

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17—19℃,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停止生长。

2、环境条件的要求——光照

 

第一阶段生长(即发芽期)要求黑暗,光线抑制芽伸长,促进加粗、组织硬化和产生色素。

幼苗期和发棵期长日照有利于茎叶生长和匍匐茎发生。

结薯期宜于短光照,成薯速度快。

在12小时日照长度下,养分向块茎输送的速度比19小时日照长度下快5倍。

叶的光合强度在12小时日长下比19小时日长提高50%。

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其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有很明显的反应。

强光不仅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量,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植株的发育。

茎秆在弱光下伸长强烈,表现细弱;强光下茎秆矮壮。

强光下叶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株和块茎的干物重明显增加。

短日照有利于结薯不利于长秧。

此外,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不利影响。

高温一般促进茎伸长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

但在短日照下,可使茎矮壮、叶肥大、块茎形成较早。

因此,高温短日下块茎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要高;光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最有利情况是,幼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提早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同化系统;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促使块茎高产。

3、环境条件的要求——水分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要供给充足水分才能获高产。

马铃薯植株每制造1公斤干物质约消耗708公斤水。

在壤土上种植马铃薯,生产1公斤于物质最低需水666公斤,最高1068公斤。

沙质土壤种马铃薯的需水量为1046—1228公斤。

一般亩产2000公斤块茎,每亩需水量约为280吨左右,相当于生长期间419毫米的降水量。

发芽期单凭种薯中的水分就足够第一阶段生长需要。

但如果土壤中不含易于被根系吸收的水分,则根不伸长、芽短缩,不能出土。

因此,发芽期需土壤有足够的底墒,播种后得保持种薯下面土壤湿润,上面土壤干爽,是保证适时出苗的技术要点。

幼苗期要求适当的土壤湿度,前半期保持适度干旱,然后保持湿润,原则是不旱不浇。

比起出苗后始终湿润净光合生产率提高11%—16%。

比起长期干旱提高净光合生产率45%--50%。

发棵期前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占饱和持水量的80%。

结薯后期要控制土壤水分不要过多,浇地要注意排水,或实行高垄栽培,以免后期因土壤水分过多造成闷薯烂薯。

4、环境条件的要求——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适应的范围较广,最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是轻质壤土。

因为块茎在土壤中生长,有足够的空气,呼吸作用才能顺利进行。

轻质壤土不粘重,较肥沃,透气良好,对块茎和根系生长有利,还有增加淀粉含量的作用。

这类土壤种植马铃薯,一般发芽快、出苗整齐,生长的块茎表皮光滑,薯形正常。

粘重的土壤种植马铃薯,最好高垄栽培,有利于排水、透气。

由于此类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只要排水通畅,马铃薯产量往往很高。

这类土壤的管理要点是中耕、除草和培土以保持肥料。

因这类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

种植采取平作培土,适当深播,不宜浅播垄栽。

因垄作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冲走,很易露出块茎和匍匐茎,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困难。

砂质土生长的马铃薯块茎整洁、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淀粉含量高、便于收获。

  马铃薯喜pH5.6—6微酸性土壤,发芽期需土壤疏松透气,土面板结则影响根系发育,推迟出苗时间。

第二、第三段生长过程中,要求土壤见干见湿,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状态,有利于根系扩展和发棵。

如果土壤板结,会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卷皱和分枝势弱等长相。

对于偏碱性土壤,种植马铃薯要选择抗病品种并施用酸性肥料。

因为在偏碱性土壤中,放线菌活跃,马铃薯易感染疮迦病。

 

5、环境条件的要求——肥料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要肥料较多。

肥料充足时植株可达最高生长量,相应块茎产量也高。

试验表明,每生产500公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2.5--3.0公斤;磷0.5—1.5公斤;钾5.6—6.5公斤。

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马铃薯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氮对产量增加效果明显,并维持到很高的施用量水平。

因为氮肥对马铃薯植株茎的伸长和叶面积增大有重要作用。

适量施氮,马铃薯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对提高块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作用。

但氮肥过多。

特别是生长后期迫施氮肥,易引起植株徒长,延迟结薯而影响产量。

枝叶徒长造成枝叶柔嫩,易感染病害。

氮肥施用量宁可基肥、种肥少施,苗期追氮,切忌基肥、种肥氮素过多。

在全氮含量为0.136%—0.161%、碱解氮含量为0.0111%—0.012%的高产田,不宜增施氮肥,否则会显著减产。

而在全氮含量小于0.1%、碱解氮含量为0.0069%--0.0097%的一般田块,增施氮会显著增产。

磷肥虽然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求量少,但确是植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能促进根系的发育,磷肥充足时幼苗发育健壮,还可促进早熟、增进块茎品质和提高耐贮性作用。

磷肥不足时,导致马铃薯植株生长缓慢、茎杆矮小、叶面积小光合作用差,影响马铃薯产量。

缺磷时,块茎内薯肉出现褐色锈斑,缺磷越严重,锈斑相应扩大,蒸煮时,锈斑处不烂发脆,影响商品品质。

  钾元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尤其苗期,钾肥充足植株健壮,茎杆坚实,叶片增厚,抗病力强。

钾对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钾元素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促进体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糖类的合成,虽使成熟期延长,但块茎大,产量高。

植株缺钾表现为生长缓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叶片后期出现古铜色病斑,叶缘向下弯曲,叶面缩小,叶脉下陷,叶尖及叶缘由绿色变为暗绿,继而变黄,最后呈古铜色。

颜色的变化由叶尖的边缘逐渐扩展到全叶,有时叶面出现紫纹,植株基部的叶片同时枯死,而新叶则呈正常状态。

植株易受寄主病菌的侵害。

块茎变小,品质变劣,块茎内部呈灰色状。

  除氮、磷、钾三要素之外,在马铃薯生长发育中还需硼、钙、镁、锌、硫、铜、铁、锰等微量元素。

在发棵与开始旺盛结薯交替的时候,硼和铜对提高净光合生产率有特别的作用。

铜是含铜氧化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增强呼吸的作用,提高蛋白质含量,对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增强抗病能力有良好作用。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