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23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docx

最新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

 

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

心境的栖息——中国园林文化周武忠

千载流韵

追寻自然的历程

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园林艺术,因布局严谨、技艺高超、风景秀丽、境界高远、诗情画意形成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园林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基于老庄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清楚地体现国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为世界称道。

园林养护困难,易受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天灾人祸的影响而损毁,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明清遗留,且几经修缮,更久的大都只存在于文献中。

先秦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较早,神话故事中轩辕黄帝构造元圃、悬圃。

迄今为止,发现中国园林最早的形式是公元前11世纪商殷时代开始的“囿”。

《诗经》、《三辅黄图》中均有相关记载。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作界垣,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其中,几乎全为大然景物,也有人工营建的台和沼,称为灵台和灵沼,是中国园林掇山理水的雏形。

秦汉时期,始皇统一中国,大肆营造宫殿,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为带有宫室的园林形式——宫苑,开创了皇家园林的先河。

渭水之南作上林苑,开创人工堆山的记录。

西汉武帝扩建秦上林苑,规模为古今之最,有36苑、12宫、35观;另开辟诸多池沼,昆明湖是苑中人工开凿的最大湖泊;建章宫北太液池中筑三仙山,开创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布局模式,上林苑也开创了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

汉朝,梁王兔园和袁广汉元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汉朝也开创了以山水配合花木房屋而成的园林风景的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社会动荡不安,隐逸思想盛行,士人亦追求野居,代表作有北方石崇金谷园、南方萧绎湘东苑,私家园林有长足的发展,《洛阳伽蓝记》中有所记载。

皇家园林有魏洛阳芳林园、后赵邺城华林园、北魏洛阳扩建华林园和修建乐游原。

此间园林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开始结合山水、点缀成景构成自然写实主义山水园。

此间佛教兴盛促使寺观园林的产生并被大肆修建。

北魏张伦园林和湘东苑景观可以发现,园林中开始出现精致、结构复杂的假山,且有意识地运用假山、水石、植物与建筑的组合来创造特定的景观;建筑的布局大都疏朗有致,因山借水而成景,充分发挥其观景和点景的作用方面。

隋、腐、五代期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期。

隋朝结束国家分裂局面,隋炀帝于大业城修西苑(会通苑),沿袭汉代“一池三山”的布局模式,受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园影响,以湖光山色为水体,建筑分布于其中,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苑内修十六园,是圆中之圆;隋西苑的山水宫苑风格也开创了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

隋炀帝在扬州修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与光汾10宫,故而扬州园林至今余留北方皇家宫苑色彩。

唐朝国富民强,园林发展迅速,长安修永安宫(大明宫、蓬莱宫),分外朝和内廷;于兴庆坊修兴庆宫,宫殿中无全局中轴,在皇家园林中仅有,宫殿布局不对称,北部宫苑,南部园林。

另有芙蓉园、曲江池、麟游县天台山九成宫、临渔县骊山华清宫。

其中华清宫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中国早期出现的自然山水园林的艺术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是因地制宜的造园佳例。

唐代,山水诗画发展,文人参与造园,形成文人构思的自然写意山水园。

有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等,由此可见,唐代私家园林兴盛,另有洛阳李德裕平泉庄等,名园多记载于北宋李恪非《洛阳名园记》中。

五代十国,北方政局动荡促使南方部分城市得以发展,有广州、苏州,促进当地园林发展。

宋、辽、金、元期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全盛期。

宋代追求享受,造园风气更胜。

北宋园林集中于汴梁、洛阳二地,汴梁艮岳突破秦汉以来“一池三山”规范,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形成了山水宫苑的新型风格,是中国园林史上一大转折。

洛阳的宅园别墅都采取山水园的形式,布局、借景、理水均有长足发展。

南宋偏安临安,有家御苑10处;太湖南岸吴兴园林有北沈尚书园、赵氏苏湾园、南沈尚书园、俞子清家园、莲花庄、菊坡园等,追求诗情画意,使假山、置石成为园林常见题材,开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先河;平江也存在大多园墅。

金代于北京修大宁宫,另有蓬莱苑、香阁、瑞云楼、瑞光楼、后园、东园、南园、西园、熙春园、广乐园、东明园、芳苑等。

元代修大都,建中苑,宫苑数量较少。

明、清期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鼎盛期。

明迁都北京,完成中海、南海、北海三海布局,以三海做主要御苑,为西苑;另有私家园林多处,勺园、梁园、清华园等。

南京为明陪都,现存的明代私家园林有瞻园、煦园。

江南一带现存的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等,扬州园林也得以复兴。

明代扬州园林见于著录的有皆春堂、江淮胜概楼、竹西草堂、康山草堂、西圃、苜蓿园、荣园、小东园、乐庸园,偕乐园、休园、影园、遂出园、嘉树园等,以休园规模最大。

造园技术成熟导致专业造园家出现,有计成、张涟等,中国最早最系统的园林著作《园冶》出现,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著作。

清代造园兴盛,改建西苑,在西北郊建造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五园,承德修避暑山庄,清代也是中国造园史最发达的时期。

皇家园林吸取大量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仿造江南园林景点,丰富皇家园林内容。

北京也保留有诸多宅园,有萃锦园、半亩园(假山为李渔所建,是北京之冠)。

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的说法。

清初扬州园林以乔国祯东园为好。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是介绍扬州园林的专著。

苏州也保留有大量晚清园林作品。

珠三角自然条件优越,经长期发展形成岭南园林风格,出现岭南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

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公园开始出现,西方造园艺术开始传入中国,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开始发展,1928年曾成立中国造园学会。

1868年上海外滩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公园,另有上海虹口公园、法国公园,天津英国公园、法国公园。

国人修建的有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无锡城中公园、北京农事试验场复设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等。

部分皇家园林被开放,有颐和园、北海公园等。

陵园也有修建,较著名的是南京中山陵,建筑师吕彦直、园艺家章守玉设计。

部分私家园林,有无锡梅园、盖园等。

抗战后的战乱年代造园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建国后,风景园林受国家重视,著名古典园林被修复,并涌现出不少园林佳构,有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无锡杜鹃园、南京园林药物园等,园林城市也开始在国家出现。

迥异的风格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形成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宗教园林等风格迥异的类型,是中国园林艺术繁荣发达的标志。

中国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囿,秦汉出现带有宫苑的皇家苑囿以及一些属官署或私人的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园,篱笆围合,种植蔬果花木的地方;宅园,在住宅建筑的内院或外围专门布置的园地;别业,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

园林一词始见于西晋诗文,泛指当时宅园或风景胜地。

现今,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叠山理水,配置花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中国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帝王宫苑)、第宅园林(私家园林)、寺庙(观)园林以及风景名胜园林等四大类型。

帝王宫苑,帝王为满足个人享乐修建于都城或邻近区域。

包括有秦汉上林苑,南北朝的芳林苑,隋代西苑,唐代大明宫、兴庆宫、曲江池、华清宫,宋代艮岳,清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等。

现存的仅有颐和园、西苑、御花园、避暑山庄。

主要特点在于1、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规模宏大,布局前朝后寝,外朝部分都是正殿居中,配殿分列两旁,中轴线贯穿几进院落的布置方式,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空间序列,后寝部分大都由较封闭的四合院组合而成;2、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帝王宫苑中建筑构造,数量繁多,类型复杂,规模、尺度较大,风格端庄持重,色彩艳丽,虽然在后期部分皇家园林吸收私家园林建筑朴素、活泼的风格,但总体上保持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3、复杂多样的宗教色彩,帝王宫苑内部“一池三山”的布局模式和皇家园林中寺观大量出现都体现出这一点,帝王宫苑中增添宗教因素,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更可增添帝王宫苑的神秘色彩,烘托皇权的至高无上;4、名园荟萃的天然图画,皇家园林是较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多数皇家园林具有真山真水地貌,力求将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胜融入园林,后期皇家园林吸收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特点,造园技艺有所提高。

第宅园林,规模一般较小,四周有高大围墙,遗留较多,遍布全国,其中江南园林数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造园的优秀条件,晋朝田园诗、山水画的出现促进此类园林的发展,《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成为以后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的创作源泉,文人写意山水园愈加兴盛。

第宅园林一般宅在前,园在后,将建筑美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风格,孕育了诗情画意的深远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寺庙园林,中国古代宗教盛行,寺观园林随之发展。

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园林大都分布在风景优美地段。

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山水景貌布景造园,一座完整的寺庙园林,一般包括前导部分、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4区。

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是其序景。

香道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地貌地形,精心选定路线,并点级山门、牌坊、小桥、放生池、摩岩石刻等,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有过渡作用。

宗教活动部分是寺庙园林的主体,由一组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组成,多占据寺庙园林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其他辅助建筑塔、阁、廊、墙等则往往突破规整式格局,因山就势、随高就低地加以点缀,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寺庙园林生活供应部分由各类生活用房所组成,大多隐于僻静地方,带有尺度宜入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点缀山石,形成朴素的小庭园。

寺庙园林呢园林游览部分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布置、点缀及游览路线的组织、贯通,构成环绕寺院、沟通内外的风景园林式格局。

部分寺庙园林,有苏州的寒山寺、戒幢律寺(西园),扬州的大明寺等,建造成自然山水园。

寺庙园林具有公众性,向大众开放,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少经战乱,数量较多,遍布名山大川。

风景名胜园林,是经过人类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艺术布局和艺术意境的风景名胜,一般规模较大,有杭州西湖,瘦西湖二十四景,绍兴兰亭,严子陵钓台,广西阳朔,四川峨眉等,前两者为此类典范。

未开发的天然风景不是风景名胜园林。

中国——园林之母,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算起,中国园林发展已有三千余年,影响深远,可谓是园林之母,1954年的维也纳世界造园联盟会议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认为世界三大动力为古希腊、西亚和中国。

隋朝时期,中国园林传入日本,后来《园冶》被译为《夺天工》对日本造园影响深远,日本园林建筑的匾额题名至今袭用中国古典汉语和唐宋时的称法。

元代,马可波罗将中国园林介绍到欧洲;十六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著《基督徒中国布教记》介绍由中国园林;1655年,纽浩夫随笔记事在欧洲广为流传;1688年,德国纽卢堡出版《东西印度及中国的私家和宫廷花园》,是西方第一部关于东方园林的专著;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传教士简录》中详细介绍中国园林艺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东方造园艺术泛论》、《丘园设计图》,倡导中国园林,促使欧洲园林的转变,英中式园林出现;二十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出现于西方,主要有以殿春簃为蓝本的明轩、芳华园、燕秀园、帼园,后中国园林建设公司苏州分公司为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设计建造了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逸园。

中、西园林艺术比较

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十八世纪以前,西欧大陆几何规则式园林占据主导地位,与中国园林艺术不同。

西方把园林看作建筑物的附属和延伸,用设计建筑的几何法则来规划园林,形成规则式或称几何式和建筑式的园林风格,在布局上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园,讲求绝对的对称,园林中的景物设计有精确的比例和严整的几何图案,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园林诸要素的内部联系达到有序、统一,造园家为追求天然,运用各种技艺、手法,对原有景观加工点化,达到协调的比例和均衡,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西方园林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中国园林则着重于自然美。

历史源渊比较,中国园林发展之始纯粹供观赏与娱乐,而西方园林的规则式布置大多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种植灌木或绿篱,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

造园思想比较,中国崇尚自然的造园美学思想,溯源老庄哲学,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确立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

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形成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的社会风尚,田园诗、山水画产生兴起促进中国文人山水园的诞生。

中国古代并没有造园家和造园著作,山水画论成为园林设计原理。

山水画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理,造园也追求人与自然融合。

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审美理想和哲学基础可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有黄金分割规律;中世纪,欧洲思想受基督教统领,以数为原则的几何审美观占据重要地位,教会之父圣·奥古斯丁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而后圣·托马斯·阿奎那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托马斯主义出现,思想核心在于“每件东西以其固有的妥当形式而形成善的和美的”,“纯洁和均衡可以构成优美的东西”,“美的条件是完整性和完备性,适当的匀称与调和,光辉和色彩三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以培根、霍布士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孕育产生,二者都认为几何学是基础学科。

在此社会意识影响下,将美学建立在唯理基础上。

笛卡儿认为应当制定确定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即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此思想流行于欧洲,为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提供哲学基础,凡尔赛宫是古典主义代表作。

几何的审美思想统治欧洲文化艺术界良久,园林也因此发展为几何规则式。

宗教因素比较,中国是多宗教国家,在古代宗教以释、道并重,宋代以后,佛道融合,道教被逐渐融化,宗教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推佛教为最,寺观园林在中国也广为存在。

西方,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普及,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寺院总体布置类似于小城镇;回教徒自8世纪征服波兰,将波斯园林平面布置成方形“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4区,十字林阴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是回教园林的典型布局,同时阿拉伯将之带入西班牙,形成了明显带有伊斯兰园林色彩的典型西班牙庭园,被称为Patio.

造园材料的差异,中国盛产石材,园林中假山、置石得以存在。

中西方植物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二者之间的区别。

意匠钩沉

选址布局

“有若自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自古至今贯穿于中国园林的创造活动中。

《园冶》中,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辟论述,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对待客观自然的关系进行美学定性。

具休地体现在中国园林的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经营和漪花艺树等独特的造园手法中,形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中国自然写意山水园。

选址,选址是造园的基础,园地有优劣之分。

对中国园林来说,选址以“地偏为胜”,最好山林、湖沼、平地三者皆备,选址以山林地最佳,僻静是中外宅园建造的共同要求。

对于一些邻近的优美景物,则还可通过布局时的借景手法,将其纳入园中。

布局,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布局尤为重要。

造园工作首先是谋篇布局,大意早定,充分利用因山就水高地上下的特性,以直接的景物形象和间接的联想境界,组成多样性主题内容。

不同性质的园林,布局也不同。

中国园林是建立在自然审美理想基础上的写意风景园,具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可以概括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分隔空间,柳暗花明;手法独特,小中见大等几个方面。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造园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园地的自然条件,随着地面起伏变化和形势展开而布置相应的景物。

园林面积有限,故而借景在园林布局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借景有内外之别,手法也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要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分隔空间,柳暗花明。

用分割空间,划分景区的方法丰富园景、扩大空间是中国园林规划布局又一重要手法。

江南私园注重分割空间,以此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对于面积较大的江南园林,往往分割为几大景区,在景区中再用隔景的手法。

造园分隔空间的手法较多,主要有用地势的起伏土山或石山隔断观赏视线,采取建筑处理以堂榭、墙廊隔断,用树丛植篱、溪流河水等分隔的。

手法独特,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特征,运用空间对比,增加景深,欲扬先抑,明暗开合等特殊的布局手法,突破空间局限,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神似境界,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小中见大的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中空间对比手法运用频繁,空间对比突出各自特点,丰富空间美感。

园林中也多用水来增加景深,丰富层次,扩大空间感。

建筑经营

建筑与自然景象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园林建筑经营的基本特征。

园林建筑是自然环境中人的形象及其生活理想和力量的物化特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有审美价值。

江南私家园林多是宅园,建筑在景物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常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体量相对较大,占有较大的地位,往往构成中心景点,常用来分隔园林空间,起障景、对景、借景的作用,扩大空间。

大型园林中建筑体量较小,常居于从属地位,建筑依乎山水之形,就乎山水之势,依附于山水之间,组织观景路线,有浓缩之用。

园林建筑有南方风格之分。

北方园林建筑以帝王宫苑为代表,体现皇家气派,建筑布局严谨规整,造型厚重沉稳、色彩上富丽堂皇、尺度较大,空间处理内、外界线分明,较为封闭;南方建筑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大都青瓦索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用料较小,布局灵活,轻巧纤细、玲珑清雅,空间比较开敞、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且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建筑追求朴素大方。

亭,供游人驻足歇憩和观赏风景之处,四周开敞通透,选址、营造精巧。

中国建筑多是梁架体系的木结构,由木柱承重,平面和立面的处理较自由,屋顶的造型、曲线可随意设定,故而亭子造式无定,随意合宜则制。

亭子形式多样,有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十字等,还有圆亭、扇亭、楼亭、重檐亭等,常与园内其他建筑结合形成组景。

亭子体型精巧,适合大型园林中点缀风景,在小型私家园林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

亭子布置位置无定式,有花间、水际、竹里、山巅、溪涧等。

我国亭子有南北之分,南方亭子屋面轻巧,构建纤细,外形活跃,屋面多用小青瓦,屋角起翘高陡,轻巧雅意;北方亭子屋面较重,构件相应粗壮,外形端庄、稳重,屋面多用简瓦,屋角起翘低缓,舒展持重。

扬州的亭子介于南北之间,兼具南北之胜,较好的作品有五亭桥。

台,供人登高望远之用。

或置高地,或插池边,往往精心选址,使之有远景可眺,又有近景相衬,有杭州西湖平湖秋月;部分台与亭榭楼廊结合组景,有扬州瘦西湖春台祝寿等。

楼阁,重屋为楼,四敞为阁。

著名的有杭州吴山茗香楼,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南京梅花山暗香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等。

廊,屋榕下的过道及其延伸而成独立的有顶过道,园林中相当普遍。

既可以遮荫避雨、歇憩赏景、联系交通,也可以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应用广泛。

水榭是一种供游人休息、观景用的临水园林建筑,一般在水边架设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临水周围环以低平的栏杆,或架设靠椅,供坐憩凭依,岸上常与廊台相接,水际往往同曲桥连通,大都用以观荷赏月设置,有北京颐和园谐趣园洗秋和饮绿两水榭,苏州拙政园芙蓉榭,上海西郊公园荷花池水榭等。

墙,在中国园林中,具有分隔空间、组织导游、衬托景物、装饰美化或遮蔽视线的作用,具有造景的意义。

沟通空间,相互借景。

墙分版筑墙、乱石墙、磨砖墙、白粉墙等,青瓦粉墙最为普遍,以墙隔园可以增加景深,扩大空间。

墙上多开门设窗,门是洞门,有门框无门扇,分圆洞门、月洞门,也可作六角、八角、长方、葫芦、蕉叶等形状,用以沟通空间,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

窗分漏窗、空窗,即透花窗,有套方、曲尺、回文、祀字、冰纹等,形式多样;空窗即洞窗,无窗扇和花格,作采光和取景框用,使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增加景深、扩大空间的效果。

塔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圆形佛塔与中国的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

佛教大兴,佛寺遍地,佛塔也大量存在,现存的有2000多座,大都是砖石结构。

按材料分类,有木塔、砖塔、砖木混合塔、石塔、铜塔、铁塔、琉璃塔等;安平面形状分类,有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边形、圆形、十字形等;按建筑造型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教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

桥,中国园林是自然写意山水园,水面比重较大,桥作用重大,能够点缀水面景色,增加风景层次,引导游览路线等,有北京颐和园玉带桥,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杭州九曲桥,桂林七星公园花桥等。

曲折形的平桥是中国园林特有,无论几折,均是九曲桥,延长游览时间,增加空间感,移步异景,平贴水面,亲近于水。

拱桥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感,有颐和园十七孔桥;江南园林中多为三孔、五孔、七孔拱桥。

中国园林将桥与廊、亭结合成桥亭和廊桥,分别有五亭桥和小飞虹。

中国园林中,桥与其他景观结合形成桥景,部分桥上布置假山叠石。

舫,又称不系舟。

舫的下部船体一般用石料建成,上部船舱用木构;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另一头与岸相接;基本形式与船相仿。

有苏州拙政园中香洲,怡园画舫斋,南京瞻园和上海南翔古漪园的旱船,扬州西园曲水画舫,北京颐和园清委舫等。

园路与铺地,中国园林采用自然式布局,园路布局讲究含蓄,以山水为中心,因景置路,疏密适度,讲求自由曲折。

铺路多用卵石、青砖、青石板、碎石、块石等,常用瓦片饰边或拼接花纹,形成坚固、古朴、自然,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路风格。

园路地纹丰富,有四方锦灯、海棠芝花、攒六方、八角橄榄景、球门、长八方形等,称为花街铺地。

园林铺路讲求寓情于景,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环境,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纹样来加强意境的渲染,有荷花图案象征高洁品德,忍冬草纹象征坚忍情操,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菊花象征意志坚定等。

山、水、花、树

叠山理水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以山水园的特色著称于世,在山水创作的基础上,根据园景立意构思和生活内容要求,因山就水的布置亭榭堂屋、树木花草,使之互相协调地构成契合自然的生活境域,达到“妙极自然”的艺术境界。

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骼,水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血液。

假山叠石,西方园林重雕塑,中国园林重假山。

假山叠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园林中最具表现力和特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园林一大创造。

我国盛产石材,利用形式、色彩、纹理、质感不同的石材表现出具备峰、岩、壑、洞形式各异的假山,配以植物,增添园林野趣。

片山有致,寸土生情,园林山石也有传情作用,造园者往往借山石来抒发情感、表述思想。

假山有土山、石山、土石混合山三类,不同类型的假山代表不同地域的自然风格。

假山由垒土为山开始,后发展为叠石假山,一般来说,大山用土,小山用石。

为配置植物,石山上偶尔蓄土;土山缀石增添山林野趣的同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现存园林中,纯土山较少,纯石山存在较多,部分石山为主体景观,有扬州个园四季假山,以石笋代表春山(绿竹),以湖石假山代表夏山(夏云),黄石假山代表秋山(黄叶),雪石假山代表冬山(白雪);苏州环秀山庄内假山为戈裕良所筑,苏州湖石假山中执牛耳,素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幅千里”之誉。

假山叠石也可分隔空间,增加景象层次,用以隐蔽园墙,含蓄景深,使景象产生不尽之意,在面积有限的园林中,山石使游览路线立体化为三度迁回的路线,有丰富游览程序,增加情趣,拓展艺术时空的作用,丰富了游人的美感。

园林置石应用也是非常普遍,是园林假山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

对于山石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