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76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电冰箱系统设计.docx

3电冰箱系统设计

3冰箱制冷系统设计

冰箱制冷系统的设计基本思路和顺序是:

先根据要求确定箱体尺寸,然后根据箱体尺寸确定热负荷,根据热负荷和其他发热元件可以确定冰箱的基本能耗,并依次确定压缩机,同时可以确定蒸发器和冷凝器两大主要传热设备,最后才是确定节流元件和制冷剂充注量。

当然,计算设计不可能是很准确的,最后还需要通过试验和不断的调试来使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

3.1保温层设计

3.1.1保温层设计方法

冰箱保温层厚度是设计的重点,关键是产品的成本与性能,而保温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①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能耗要求;

②产品的不同风格和设计特点;

③市场对发泡料的限制条件;

④产品成本的综合对比选择;

⑤产品的市场要求:

全球性、区域性、特殊客户;

⑥产品的未来发展考虑。

冰箱保温层厚度是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中总会与不同部门发生冲突,当然要求的厚度越薄越好,这样成本低,容积大,但由于技术的能力有限制的,在能耗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厚度也不是可以薄到想要的程度,因此在厚度的设计方面存在选择是否合理的问题。

目前冰箱箱体都采用硬质聚氨脂整体发泡作绝热层,其绝热性能好,适于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发泡后的箱体内外壳被粘接成刚性整体,结构坚固,内外壳厚度可以适当降低,无须对箱体做防潮处理,年久也不会吸湿而使热导率增大。

电冰箱绝大多数为立式结构。

箱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50年代以前主要是厚壁箱体(厚度为60~65mm);60年代是薄壁箱体(厚度30~35mm);70年代是薄壁双温双门;80年代以后世界上趋于采用中等壁厚箱体(厚度为40~45mm),并以箱背式冷凝器的三门三温或双门双温自然对流冷却(即直冷式)冰箱为主。

随着良好隔热性能的隔热材料的应用,箱体壁厚的减薄,箱体重量进一步减轻并增大了冰箱的内容积。

立式冰箱箱体,首先根据内容积确定宽深比例,一般选为正方形或矩形,其比例不超过1:

1.3,双侧门柜式箱体的宽深比为1:

0.65左右。

总体高度以放置稳定和箱内储放食品方便为原则。

表6—7给出了电冰箱内容积与外形尺寸范围。

表6-7电冰箱内容积和外形尺寸范围

设计箱体的绝热层时,可预先参照国内外冰箱的有关资料设定其厚度,如表3-1所示为某冰箱的绝热层厚度。

表3-1冰箱的绝热层厚度

冷冻室顶层厚度

冷冻室顶层厚度

冷冻室背面厚度

冷冻室门体厚度

冷冻室底面厚度

0.1m

0.072m

0.072m

0.053m

0.05m

冷藏室顶层厚度

冷藏室侧面厚度

冷藏室背面厚度

冷藏室门体厚度

冷藏室底面厚度

0.05m

0.053m

0.053m

0.053m

0.05m

但采用了其他冰箱的厚度时,需要对厚度进行校核计算,校核的依据就是不能出现凝露。

校核计算首先是要计算出箱体表面温度。

如果箱体外表面温度tw低于露点温度,则会在箱表面上发生凝露现象,因此箱体表面温度tw必须高于露点温度td,最低限度tw>0.2℃+td。

在达到稳定传热状态后的表面温度tw可以由下式计算:

(3-1)(改a1

式中:

tw—箱体外表面温度,单位为℃;

tl—箱外空气温度,单位为℃;

t2—箱内空气温度,单位为℃;

a1—箱外空气对箱体外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k—传热系数,单位力W/(m2.K).

按照国家标准GB8059.1的规定,电冰箱在进行凝露试验时,规定亚温带型(SN)、温带型(N)和亚热带型(ST)、热带型(T)冰箱的露点温度分别为19℃±0.5℃和27℃±0.5℃。

在箱体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的前提下,计算箱体的漏热量Q1,并用下式校验绝热层的厚度

式中:

twl—箱外壁温度,单位为℃;

tw2—箱内壁温度,单位为℃;

λ—热导率,单位为W/(m2.K),各种绝热层热导率可见;

A-传热面积,单位为m2。

校验计算所得的厚度在设定厚度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反复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3.1.2保温层设计案例

某冰箱设计要求:

(1)使用环境条件:

冰箱周围环境温度ta=32℃,相对湿度φ=75%。

(2)箱内温度,采用标准温度,冷藏室温度5℃,冷冻室温度-18℃。

(3)箱内容积总168L,冷藏室100L,冷冻室68L,人们的生活习惯是经常用冷藏箱而少用冷冻箱,因此将冷冻箱设置在下层。

(4)冰箱制冷方式为直冷,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其他配件根据需要自行配置。

设计:

1、箱体保温层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

2、箱体尺寸参考其他相似尺寸的冰箱确定,相关尺寸和结构如图所示(图中尺寸单位:

cm)。

3、首先校核这种尺寸选择是否满足凝露条件

箱体外表面凝露校核分冷冻室和冷藏室进行。

(1)冷冻室凝露校核

冷冻室绝热层厚度最薄处在压缩机室处和门侧,由于压缩机散热导致压缩机室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一般不会出现凝露,因此,凝露校核计算时选取厚度最小的门侧。

凝露校核计算公式为3-1,因此,首先要确定相关参数:

环境温度t1为32C,箱内空气温度t2为-18℃。

另外,对于相关传热系数的规定:

当室内风速为O.1~0.15m/s时,α1可取3.5~11.6W/(m2·K);箱内空气为自然对流(直冷式)时,α2可取0.6~1.2W/(m2·K);双门双温问冷式电冰箱,由于箱内风速较大,其α2可取l7~23W/(m2·K)。

这里选取室内α2=0.8W/(m2·K),隔热层绝热系数0.02W/(m·K),室外对流换热系数α1取11W/(m2·K),则

=0.26W/(m2·K)

则外表面温度

高于国家标准GB8059.1的规定的凝露温度。

(2)冷藏室凝露校核

冷藏室最薄的地方仍然是门侧,因此,计算方法同冷冻室,可计算出外表面温度为

=31.4℃

同样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凝露温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箱体尺寸参考了市场上产品的尺寸,则一般不存在凝露问题,但最好进行一下凝露校核。

3.2冰箱热负荷计算

在产品的设计中,计算冰箱的热负荷实际上很重要,它可以从产品的开发前期已经知道产品的性能状态,产品的制冷系统匹配、以及产品出现问题后能找到问题的分析点:

①知道产品的未来的性能状态;

②知道产品在不同环境中的性能状态;

③事先可以初步知道产品的能耗水平以及改进后的状态;

④可以找到产品设计中的缺点、找到改进的方向;

⑤可以用最低成本设计产品;

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提高产品开发的命中率。

3.2.1电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电冰箱热负荷在冰箱设计中是一个重要参数,它与冰箱的箱体结构、冰箱的内容积,箱体绝热层的厚度和绝热材料的优劣等因素有关。

热负荷包括:

箱体漏热量Q1、开门漏热量Q2、贮物热量Q3和其它热量Q4。

Q=Q1+Q2+Q3+Q4(6—4)

1、箱体漏热量Q1

箱体漏热量包括,通过箱体隔热层的漏热量Qa,通过箱门和门封条的漏热量Qb,通过箱体结构形成热桥的漏热量Qc。

Q1=Qa+Qb+Qc(6—5)

(1)箱体隔热层的漏热量Qa,由于箱体外壳钢板很薄,而其热导率λ值很大,所以热阻很小,可忽略不计。

内壳多用ABS或HIPS塑料板真空成形,最薄的四周部位只有1.0mm。

塑料热阻较大,可将其厚度一起计入隔热层,因此箱体的传热可视为单层平壁的传热过程。

Qa=KA(t1-t2)(6.6)

式中A…-箱体外表面,单位为m2。

传热系数K(单位为W/(m2·K))为

式中α1——箱外空气对箱体外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α2——内箱壁表面对箱内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δ——隔热层厚度,单位为m;

λ——隔热材料的热导率,单位为W/(m·K)。

在进行箱体隔热层捕热量计算时,要注意到冷冻室和冷藏室的隔热层厚度是不一样的,应采用分段计算相加后的Qa值。

另外,采用壁板盘管式冷凝器的电冰箱,箱体后壁面的表面温度近似取为冷凝温度tk,也需另外计算该部分漏热量。

(2)通过箱门与门封条进入的漏热量Qb

由于Qb值很难用计算法计算,一般根据经验数据给出,可取Qb为Qa的15%值。

(3)箱体结构部件的漏热量Qc

箱体内外壳体之间支撑方法不同,Qc值也不同,因此同样也不易通过公式计算。

一般可取Qc值为Qa值的3%左右。

目前采用聚氨酯发泡成型隔热结构的箱体,无支撑架形成的冷桥,因此Qc值可不计算。

2、其它热量Q。

这里所说的其他热量,是指箱内照明灯、各种加热器、冷却风扇电机的散发热量,可将其电耗功率折算热量计入。

另外,还要考虑开门时漏入的热量,因此,在电冰箱箱体热负荷计算时,为了安全起见一般还增加10~15%的余度,即以1.1~1.15Q的热负荷进行设计。

3.2.2冰箱热负荷计算案例

案例一:

继续前一节的BCD168L冰箱的设计,计算箱体热负荷。

对于冰箱热负荷计算,有的公司将计算分成制冷和不制冷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这也是有道理的。

制冷时,压缩机运转,压缩机室温度高于不制冷时,如果冷凝器是背挂式,则箱体背部的外表温度也不同于环境温度,因此,分开计算可以更精确计算。

但本书作者经过实验研究表明,这种分开计算提高了设计工作量,对于实际的设计却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一般不分开计算。

另外,借助于计算软件可以获得高效准确的计算结果,最简单的就是借助MsOffice的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可以获得快速准确的计算结果,并且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冰箱设计计算。

下面分步骤进行热负荷计算。

1、冷冻室热负荷QF计算

(1)箱体漏热量Q1F

一般的冰箱不需要考虑冷桥漏热,因此冷冻室箱体漏热量只包括箱体隔热层漏热量Qa和通过箱门与门封条漏热量Qb两部分。

1)箱体隔热层漏热量Qa箱体隔热层漏热量按式(6—6)计算,计算时箱外空气对箱体外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α1取11W/(m2·K),箱内壁表面对箱内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α2取0.8W/(m2·K),隔热层材料的热导率λ取0.02W/(m·K)。

各传热表面的传热量计算见表6-18。

表6-18

冷冻室负荷计算

顶面

侧面

背面

门体

底面

面积A/m2

0.2651

0.6276

0.2842

0.2842

0.2651

传热系数

0.260

0.202

0.202

0.260

0.202

传热温差/℃

23.0000

50.0000

50.0000

50.0000

50.0000

传热量Q/W

1.5874

6.3507

2.8760

3.6996

2.6826

将上表中各表面的传热量相加即得箱体隔热层漏热量Qa=17.2W。

2)通过箱门与门封条漏热量Qb

Qb=0.15Qa=0.15×17.2=2.6W

冷冻室箱体漏热量为

Q1F=Qa+Qb=17.2+2.6=19.8W

考虑到其他漏热,加上15%的余量,因此,冷冻室的热负荷QF=19.8×1.15=22.7W。

2、冷藏室热负荷QR计算

冷藏室热负荷同冷冻室。

(1)冷藏室箱体漏热量Q1R

1)箱体隔热层漏热量Qa

冷藏室各传热表面的传热计算如表7所示。

表7

冷藏室负荷计算

顶面

侧面

背面

门体

底面

面积A/m2

0.2651

0.7249

0.3283

0.3283

0.2651

传热系数

0.260

0.251

0.251

0.251

0.260

传热温差/℃

27.0000

27.0000

27.0000

27.0000

-23.0000

传热量Q/W

1.8635

4.9045

2.2211

2.2211

-1.5874

将上表中各表面的传热量相加即得冷藏室箱体隔热层漏热量Qa=9.6W。

2)通过箱门与门封条漏热量Qb

Qb=0.15Qa=0.15×9.6=1.4W

冷藏室箱体漏热量为

Q1R=Qa+Qb=9.6+1.4=11W

考虑到其他漏热,加上15%的余量,因此,冷藏室的热负荷QR=11×1.15=12.7W。

电冰箱的总负荷为

Q=QF+QR=22.7+12.7=35.4W。

 

案例二:

双层玻璃门的传热计算

很多冷柜或者冰箱采用的是双层玻璃门,其传热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双层玻璃门传热示意图

图1中的符号名称如下:

Ti——柜内温度,[K];

To——环境温度,[K];

Tig,Tg3——柜内侧玻璃表面温度,[K];

Tog,Tg2——柜外侧玻璃表面温度,[K];

ε——辐射黑度;

dg——玻璃厚度,[m;

da——玻璃夹层厚度,[m];

λg——玻璃导热系数,[w/m•k];

λa——玻璃间气体导热系数,[w/m•k]。

玻璃门的综合传热系数K计算式[1]

w/m•k

(1)

柜内侧传热系数

[1]为:

w/m•k

(2)

式中:

——柜内侧对流换热系数,[w/m2•k];

——辐射换热系数,[w/m2•k]。

柜外侧传热系数

为:

w/m2•k(3)

式中:

——柜外侧对流换热系数,[w/m2•k];

玻璃热阻R为:

[w/m2•k](4)

玻璃间气体若纯导热,则传热系数

为:

w/m2•k(5)

若玻璃间气体厚度较厚,则需要考虑层间对流换热问题,则传热系数

为[1]

w/m2•k(6)

式中:

——层内气体对流换热系数,[w/m2•k];

在进行计算时,可先假定玻璃表面温度Tog,Tig,算出

及K值,再根据下式进行校核计算:

[K](7)

[K](8)

如果用式(7)和(8)计算的Tog,Tig值与开始假定值不符,则重新进行假定计算,直到两者热流量相等。

 

3.3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确定和压缩机确定、耗电量计算

3.3.1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确定

很多设计参考书都会对冰箱制冷系统进行热力计算,但笔者认为这种计算是浪费时间且无意义的,因为通过热力计算所得到的单位质量制冷量、单位绝热功等等指标一方面与实际差距太大(因为这种热力计算往往是理论计算),另一方面在缺乏制冷剂流量的情况下这些指标参数很难转化为对于设备选型有用的参数(制冷剂流量不等于制冷剂充注量,当然,如果能测定制冷剂流量则另当别论)。

但是,确定制冷系统的热力参数是有意义的,在冰箱样机试制和性能测试时,判断设计的好坏,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是实测参数对设定参数的吻合度。

下面简单介绍制冷循环的常规热力参数。

1、制冷循环的常规热力参数

我国国家标准局发布的“电冰箱用全封闭压缩机”国家标准GB9098-88中有关确定压缩机制冷量的试验条件如表所示。

一般冰箱制冷循环热力参数的设计规定也与表所列相同。

(1)冷凝温度tk

冷凝温度一般取决于冷却介质的温度以及冷凝器中冷却介质与制冷剂的传热温差,传热温差与冷凝器的冷却方式和结构型式有关。

电冰箱大多采用空气自然对流冷却方式,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等于外界空气温度(即环境温度)加上冷凝传热温差。

冷凝传热温差靠一般取10~20℃,冷凝器的传热性能好,可适当取小的数值,例如采用风速为2~3m/s的风冷却时,传热温差△K值可取8~12℃。

(2)蒸发温度t0

蒸发温度一般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以及蒸发器中制冷剂与被冷却物体的传热温差。

电冰箱的蒸发温度等于箱内温度减去传热温差,一般传热温差以取5~10℃,如采用风冷却式(间冷式)时传热温差可取5℃,箱内温度一般参照星级要求选取。

(3)回气温度tG

回气温度(即过热温度)取决于蒸气离开蒸发器时的状态和回气管的长度。

电冰箱采用全封闭压缩机,一般以进入壳体的状态为吸气状态,可根据压缩机标定的工况选取,该值越低对压缩机运行越有利。

一般回气温度要小于或等于环境温度,即进入压缩机前的回气管温用手摸一般有凉的感觉,或者有微微凝露,但不应该有结霜,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后,由于电机加热吸入气缸前过热蒸气温度达60℃左右。

(4)过冷温度ts

过冷温度取决于液体制冷剂在回气管中进行热交换的程度。

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末端已达到环境温度值,再与回气管进行热交换得到冷却。

一般过冷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减去过冷度,过冷度可取15-32℃。

综合上述,可以确定出冰箱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某温带型冰箱(制冷剂为R600a)工况如表所示(80改60)。

将这些参数在压-焓图上进行标示,如图所示。

此压-焓图中所示状态点是理想状态的工况点,与实际运行可能不是很吻合,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2压缩机的选择

1、压缩机选型原则

电冰箱压缩机均采用全封闭式压缩机。

对于冰箱厂,一般无制造冰箱压缩机的能力,只能在进行电冰箱设计时,直接根据设计任务书所提出的制冷量的大小从已有产品中选择压缩机。

压缩机选型时,主要的参考资料是各种压缩机的全性能曲线。

全性能曲线如图6-18所示。

图中t0为蒸发温度,tk为冷凝温度。

作图时,过冷温度和吸气温度由制造厂决定,压缩机制造厂提供每种型号压缩机的全性能曲线。

用全性能曲线选择压缩机的方法如下:

①通过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求出在计算工况tk、t0时的制冷量;②参照各种压缩机的全性能曲线,选择压缩机。

所选用的压缩机应满足计算工况下的制冷量,并应有高的制冷系数,同时要顾及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安装尺寸。

2、压缩机选型案例

继续前一节BCD-168冰箱的设计,为该冰箱选择合适的压缩机。

前面已经计算得出BCD-168冰箱的热负荷为35.4W,这种制冷量的压缩机选择性很大,可以选择COP在1.7以上的高效压缩机,但价格相对较高,也可以选择COP和价格都相对较低的压缩机。

本书选择黄石东贝R600a冰箱压缩机,该厂出产的压缩机参数表如表所示。

压缩机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压缩机的开机时间比,并根据开机时间比折算制冷量,最后依照制冷量和COP选择合适的压缩机。

(1)开机时间比η确定

开机时间比指的是压缩机的开机时间占总的冰箱制冷时间的比率,也称运行系数,一般压缩机在32℃环境下合适的开机时间比是30~35%,在38%环境温度下开机时间比一般在45~50%左右。

(2)压缩机选取

本案例在32℃环境温度下选择开机时间比为35%,则压缩机在35%的开机时间内要完成35.4W的制冷量,所以压缩机的额定制冷量Q:

Q=35.4/0.35=101W

即应该按照101W的制冷量选择压缩机。

根据表,在101W制冷量范围的有S65CY、SU60CY、SZ60CY几种型号,其COP分别为1.35、1.6、1.72,本文选择COP为1.6的SU60CY压缩机,其制冷量100W。

3.3.3冰箱耗电量预算

选定压缩机以后,即可以根据压缩机的耗电量预算冰箱的耗电量。

压缩机功率W计算公式如下:

W

压缩机耗电量P计算:

W=0.53kW.h/24h

即压缩机耗电量为0.53度/天。

3.4直冷冰箱蒸发器的设计

3.4.1蒸发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前面章节曾介绍过冰箱常用的蒸发器包括:

铝复合板式蒸发器(目前常用的是吹胀工艺形成的复合板式蒸发器,简称吹胀式蒸发器)、管板式蒸发器、丝管式蒸发器和翅片盘管式蒸发器。

其中翅片盘管式主要用在间冷式冰箱,其余的较多用在直冷式冰箱。

翅片盘管式蒸发器的计算可参考空调器换热器的计算方法,这里主要介绍自然对流空冷器的计算方法。

对于自然对流式空冷器,管外侧即使考虑辐射后其总表面传热系数仍远小于管内制冷剂沸腾时的表面传热系数。

因此传热的主要热阻仍在空气侧,除翅片式自然对流空冷器外,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基本上等于管外侧的总表面传热系数。

目前还没有见到针对电冰箱用蒸发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已有的标准如CB8059.1—87《家用制冷器具电冰箱(冷藏箱)》,GB8059,2--87《家用制冷器具电冰箱(冷藏冷冻箱)》及GB8059.3-87《家用制冷器具冷冻箱》及轻工部标准SG215-84等均是对整台冰箱制订的,对于间冷式冰箱中的强制对流翅片管蒸发器,其计算方法与空调器用蒸发器大致相同,而直冷式电冰箱的蒸发器看似简单,但是精确计算却难度较大,涉及非稳态、三维、复杂形状封闭空腔、有离散冷源、蒸发器外侧对流与辐射耦合、蒸发器内、外侧换热的耦音、箱内食品种类与堆放方式等复杂因素,为此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公司对蒸发器的设计均与冰箱整机性能一起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动态数值计算。

对冰箱用蒸发器作手算时,下列热工参数可供参考:

1)室内环境温度32℃,空气有轻微流动(在自然对流作用下引起的微风,风速为0.1~0.15m/s)时,空气与冰箱外壁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包括辐射影响)约在3.5~8.1W/(m2.K)之间,一般可取为5.8W/(m2.K),如果空气有其它扰动源使风速稍增大,则传热系数可增大到11.63W/(m2.K)。

2)在直冷式冰箱(冷藏室内有贮物时),由于自然对流引起箱内空气的流动很微弱,风速约为0.11~0.12m/s,箱内空气与冰箱内壁间的传热系数约在0.6~2.3W/(m2.K)之间,一般可取1.8W/(m2.K)。

3)在间冷式冷箱内,由于风机使箱内空气作强制对流,风速约为0.5~l.0m/s,箱内空气与冰箱内壁间的表面传热系数约在17~23W/(m2.K)之间,一般可取20W/(m2.K)。

4)对于一般电冰箱采用的板管式与铝复合吹涨式蒸发器,蒸发器外表面与箱内空气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在11.6~14W/(m2.K)。

5)对于间冷式冰箱中采用的强制对流翅片管式蒸发器,其外表面与空气间的传热系数在18~35W/(m2.K)之间。

6)在计算箱体的漏热时,冰箱内、外侧表面传热热阻占总热阻比较小,主要热阻集中在绝热层,即使在绝热层厚度最薄处,二侧表面传热所占的热阻也不超过30%,而在绝热层最厚处(冷冻机背部)只占10%以下。

7)总体而言,冷冻室的表面传热系数大于冷藏室的表面传热系数,门及底部的传热系数较其他部位要小。

3.4.2管板式和吹胀式蒸发器的设计方法

冰箱中常见的管板式和吹胀式蒸发器,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翅片式换热器,其肋化系数仍可定义为蒸发器外表面积与管内表面积之比。

一般电冰箱的管板式蒸发器,其肋化系数在3.5~4,5之间,而吹胀式蒸发器的肋化系数在4.5~6.O之同。

为了精确计算蒸发器外表面的自然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必须首先计算出外表面(翅片表面)的温度分布,而翅片表面的温度分布又与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相耦台,因此,迄今为止尚无通用的计算方法,对特定几何结构和几何参数的蒸发器能用大规模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不仅计算工作量大,而且由于计算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不得不引入许多简化假设,使计算精度受限。

因此这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极有前途的设计方法。

对于工程设计,目前主要仍依赖经验数据,一般家用冰箱采用的管板式与吹胀式蒸发器其表面传热系数ao在11~14W/(m2.K)之间(未结霜状态)。

对于家用冰箱的管板式蒸发器和吹胀式蒸发器可以用下列方法估算所需传热面积。

传热面积A(单位为m2)为:

式中:

Qo—蒸发器所需的制冷量,单位为W;

Qc—通过对流换热的传热量,单位为W;

QR—通过辐射换热的传热量,单位为W;

k—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管板式蒸发器一般在8~11.7W/(m2.K);

ao—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一般取11.6W/(m2.K);

ai—管内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ηs—表面效率;

ηf—翅片效率;

A1—管表面积(一次表面),单位为m2;

A2—翅片表面积(二次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