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627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与前景的展望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处境尴尬,在中与外的抗衡中发育不足。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文化全球化;时代性;未来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但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此外,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处境尴尬

首先,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

在古与今的关系上有些人不能摆正态度,被文化民族主义蒙住了双眼,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在不加区分辨别和剔除的基础上简单复制照搬。

另一种极端是有些人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种崇洋媚外心理让一部分人打着“学习西方文明”的旗号急切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其功能在逐渐消减。

城市里高楼大厦取代了经典传统的四合院,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失去了城市文化民族特色。

而在乡村,农民们忙着发家致富,对传统民间信仰有所忽视淡化。

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商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占的比重都要高于传统文化。

(二)在中与外的抗衡中传统文化发育不足

首先,传统文化内容缺少融合与创新。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对治愈目前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环、人类生存危机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社会也掀起了“中国热”的狂潮,但是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力不从心。

在现在的文化竞争中,我们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没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其次,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单一。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的是孔子这张文化名片,消除了意识形态的抵触心理,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影响还不能与美国的好莱坞影片相提并论,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丰富其传播载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

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声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好久了,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也给我们作了一个多世纪的生动教材。

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

流、相互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实行开放的政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必须加以弘扬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也应当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去捕捉。

人类文化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普同性。

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

立足于时代高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使其发生创造性转型,使其成为兼具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心灵普同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这种文化既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结晶,渗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光大,改造与升华,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独创,又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是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综合创造。

四、结语

传统是不能割裂的,我国历经几千年风雨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令当代人自豪,但是我们也要以理性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4]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

(1).

[5]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

武汉出版社,2007.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2020-2020学年春季南理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3组

组长:

成员:

管耀南许艺

陆佳

马灵

武娜

许微微

余丽明

0910200125090684020709102001080910200109091020011509102001160910200146小组名单教师评语

一、实践主题的确定..................................2

二、实践步骤及过程..................................3

三、调查结果........................................3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5

五、实践的收获......................................6

六、参考文献........................................7

七.附录:

调查结果..................................7

摘要

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下,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似乎都很热衷于外来文化。

对此,不少人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示担忧,甚至连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传统文化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仙林大学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从他们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了解、了解途径及态度几方面出发。

结果表明,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大部分的了解都是来自于课堂上的学习,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可以看出,虽然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不能动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

而且不难发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课堂教育,此外,传媒在文化的普及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主题的确定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譬如中医,天文历法,书法篆刻、山水国画,戏曲艺术、民族乐器、传统手工艺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哪一项都是多元化世界的文化精品,然而不幸的是它们似乎正被逐年的一点一滴的消磨掉。

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

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归宿正遭到他国的攻击,其中韩国的表现尤为突出。

2005年10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从一开始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后来的公然宣称孔子是韩国人、道教起源于韩国、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地,一直到2020的10月份,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叫嚣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

?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可笑!

”“无耻!

”“猖狂!

”,但我们却无法让韩国人心悦诚服,无法让世界各国人民站在我们这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字眼只是偶尔游荡于我们的唇齿之间,扒开心肺,并无传统文化的容身之所,撬开脑壳,也丝毫不见传统文化的踪影。

其次,便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打压的情况很是严重。

泱泱中华古国,自从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敲醒了天朝大国的迷梦后,随之而来的,是其子民对其本土文化的全面怀疑,乃至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全方位的崇拜。

时至今日,殖民的肇事者已去,然而被殖民的受害者却仍未从被压制的状态中醒来,文化领域的殖民,意识形态的殖民,特别是近50年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贬、鞭打、阉割,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悠悠文明在国人的脑子中逐渐退化为“唐装、春联、中国菜”等等外在的肤浅的影像,我们不由万分感慨,悲从中来。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人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中国文化受到更大的冲击,欧美时尚、日韩风潮席卷而来,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大行其道,韩剧更是摧残着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春节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圣诞节却是举国欢庆;古筝晦涩难懂,吉他才能张扬个性;古诗陈词滥调,摇滚才是心之所向?

?

似乎中国的就是老土过时的,凡是不沾上点洋气就拿不出手一样。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文化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突出的便是最近的杜甫事件。

虽说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应当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或在内容上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能拿文化来消遣,丢失了文化的庄重。

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断层甚至扭曲,中国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精明的执政者以及社会学家们虽然可以把这些现象解释成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

偌大的中国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来构建新的文化框架,凝聚新的民族精神,只能通过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但是很显然,现阶段我们在“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做得并不到位,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没有着手进行。

因此,我们决定以此为方向进行我们的社会调查,了解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知。

以上种种事实和看法,都代表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内心的想法,很多人觉得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文化的传承似

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的确,因为现在网络媒体的繁荣,国外文化的入侵相当容易,再加上年轻人本身就有的逆反心理,会造成大家有一种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的感觉,即使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免也常生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不被大家所重视”了的感觉。

但事实究竟是怎样?

是不是的确如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垮掉的一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弃之不理?

是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地位真的已经岌岌可危了?

我们想通过这次实践,告诉大家一个结果,同时要知道,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二、实践步骤及过程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小组实践。

在问题的设置方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了一条主线,就是“现状—原因—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案”,即针对某几种具体的传统文化载体,从以上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设置问题,并且按照逻辑层次层层深入,这样就保证了我们调查结果的全面性。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为文化载体,他的“门槛”与大家的接受程度是成反比的,这也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一个考量方向。

因此,对于受众程度不同的载体,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和选项也有所差异,但整体方向上还是按照主线走。

设置好了问卷的问题,我们就开始分发问卷,进行数据的采集。

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我们还走出校园,前往仙林大学城进行问卷调查。

考虑到我们学校是理工类学校,我们还特意挑选了几所文科类和综合类的学校进行调查。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除了在本校发出了50份问卷外,还去了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这几所大学,一共发出了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

接下来我们就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总结。

三、调查结果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整理得出,就调查的这五项来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真正能够做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是认可的,并且是愿意去学习的。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东方诗歌不可能有人毫无触动,而限于语言原因,西方诗歌的欣赏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点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和大家的切身体会相似的,课堂教育对于东方诗歌的传承帮助非常大。

对于诗歌之美大家可能在学习之初并没有感受到,只是在课堂上应付式地学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绝大多数人至少能够浅层次地赏析诗歌,并对其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由于中国诗歌本身作为一种覆盖面很广的文化载体,哪怕是年轻人这一代,大部分人对其也很有兴趣,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去尝试创作或者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欣赏。

而西方诗歌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究其原因则是“门槛限制”,语言不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过

来的诗句总是会失去最初的韵味,这也是很多人欣赏不了外国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于是我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探寻大家对于课堂诗歌教育的态度。

“培养文学基础”,“为诗歌传承打好基础”这两点,大家的认同度比较高,而“应试教育太耽误时间了”,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因为高三的巨大压力而对此深表赞同,但结果超过半数的人觉得,哪怕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诗歌本身也起了很好的正面效果。

在做问卷的时候,有些同学也和我说“如果不是当初死背过,我现在才不会把那些名句记得那么清楚呢,不过,当初的的确确是恨死背书了”。

从中,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课堂教育很重要,适当的考试也有必要。

另一方面,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中国文化的魅力是被予以肯定的。

同时,从大家应试背诵的理解中,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对于书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不同的字体,如隶书、小篆、草书等大多是“可以认出”,而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长辈的讲述。

这又一次印证了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认知途径中还有一大比重是因为见得比较多。

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字体在印刷体中都有所体现,让大家更多地见到它们,接触它们。

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悬挂着的名言中,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不同名言。

使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大家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它,接受它。

当我们继续问大家,如果以后还有时间,愿不愿意尝试学习书法,近八成的同学对此予以肯定。

这一答复说明了,虽然现在大家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学习书法或者练习书法,但是它本身的艺术魅力的的确确得到了大家内心的认同。

接下来我们调查了大家对于乐器的了解。

就乐器这方面来说,中西方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了解程度还是在态度上。

而大家对于这些乐器的接触和了解主要都是来自于音乐课与影视作品,其中音乐课比重最大。

由此可以再次印证,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一个我们所调查的就是戏剧。

相比前两个广泛为大家所熟知的诗词和书法,戏剧的结果很不容乐观,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对戏剧没什么兴趣。

的确,戏剧的欣赏也是存在着门槛的,而且戏剧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竞争。

随着多样化的现代娱乐活动进入大家的生活,比如电影,音乐会等,把原本看戏的那些人给吸引过去,而且现代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更加通俗易懂,因此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去耐着性子欣赏并不熟悉的戏剧,戏剧的竞争力也就变得更弱了。

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辟有一个戏剧频道以扩大戏剧的受众面,想要通过这种媒体的方式来增加戏剧的接受度和大家的欣赏度。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注意,仅靠这样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种门槛较高的文化,或许我们也应注重从教育入手,强制性地让大家对戏剧做一些了解。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是排斥戏剧,只是他们对于戏剧完全不了解,因此领略不到戏剧的魅力,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群画着脸谱的人在台上唱戏,那些走场,那些曲调,他们看不懂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会觉得好听。

所以,就像诗歌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了解了戏剧的魅力后,大家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度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调查的就是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我们举了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了对比。

在节日渊源这一项上,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西方节日中只有圣诞节尚可一战,而如火如荼的情人节就败下阵来。

其实从中西方情人节的特例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很多人都过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并不知道节日渊源,而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背后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

我们针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电信1班徐波)

摘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也不乐观!

但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政治、军事上,从长远来看,文化的发展对一个民族而言尤为重要,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信仰、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并对未来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又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

因此,文化这项软实力将在以后世界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流失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已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

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1]。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又如何?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况

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此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中国,而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近年来韩流。

自从美国电影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

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到来冲破了国人的传统视野,近几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更在我国创造良好成绩。

韩国网络游戏及电视剧占中国市场的75%[2],而近年来的“韩流”更是令国人应接不暇。

而导致的结果是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背后还隐藏的文化侵略。

不难发现,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

拿最受人关注的80后90后性格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即以内在自我为核心,是在内在自我的基地上生长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而中国人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铸造自己的性格[3]。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却备受青睐。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4]。

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来自中国历史。

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又是一典型例证,此片同样获得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和道教精神。

在韩国“江陵

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韩方继续打算用中国资源申遗。

纵然这种翻改历史、盗窃他国文化的行为并不可取,但这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给我们启发。

我们没有拍出《花木兰》级别的电影,甚至将尽人皆知的节日拱手让给韩国,在批评对方行为的同时,我们更该做的是反思,否则,这种用中国资源赚走中国人的钱并泯灭中国人思想的事将继续上演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

讲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受大家喜欢。

2006年6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

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

2007年11月9日至15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上,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开展问卷调查,共获得约150万份有效答卷。

对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总投票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反对441860张,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占8.42%。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一年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由10天增加至11天;其中,劳动节的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节假日调整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也显示我国国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二.传统文化流失其原因

1.全国上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

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

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

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

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

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6]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2.政策与实施难统一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