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37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docx

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

 

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导则

 

2012北京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达的“不燃材料外保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课题要求,由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和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立足于本市外墙外保温工程的特点,参考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外保温防火经验,根据国内外墙外保温防火的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材料试验验证和工程试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而完成。

导则共分7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技术要求、设计参考要点、施工要点和验收等。

导则附录A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试验方法、附录B安装防火隔离带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试验方法、附录C隔离带材料熔点试验方法为规范性附录。

导则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

主要编制单位:

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与编制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敬业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北京莱恩斯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张贵林鲍宇清、田桂清、朱春玲、韩钊、周宁、章银祥、徐晨辉、张昭瑞、孙诗兵、钱选青、季广其、孙垂海、龚海光、谢锋、孟杨、王文波

 

 

目次

1总则····························································1

2术语····························································1

3基本规定························································1

4技术要求························································2

5设计参考要点····················································4

6施工要点························································8

7验收···························································10

附录A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试验方法····························12

附录B安装防火隔离带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试验方法··············20

附录C隔离带材料熔点试验方法····································21

引用标准名录······················································23

条文说明··························································24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规范外墙外保温系统(以下简称外保温系统)防火隔离带技术的应用,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地区在非幕墙式民用建筑中采用粘贴燃烧性能为B1级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防火隔离带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防火隔离带的应用还应符合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2术语

2.0.1防火隔离带

设置在可燃类保温材料外保温系统中,由不燃保温材料构成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构造,火灾发生时,可起到阻止火焰蔓延的作用。

一般按水平方向呈封闭环形设置,必要时也可以竖向设置。

2.0.2阻火传播性

阻止火焰沿外保温系统传播的能力。

 

3基本规定

3.0.1采用防火隔离带构造做法的民用建筑,其基层墙体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3.0.2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应不低于B1级。

3.0.3保温板采用EPS板时,其厚度上限为200mm,其它保温板的厚度限值可按照单位面积燃烧热值相近原则推算。

当保温板厚度超过上限时,防火隔离带做法应根据本导则4.0.1要求另经试验确定。

3.0.4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外应采用不燃材料作抹面层。

抹面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覆盖,其厚度在建筑物首层不应小于6mm,其它层不应小于3mm。

3.0.5防火隔离带所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应为A级,防火隔离带高度方向不小于300mm,并应与基层全面积粘结。

3.0.6设置防火隔离带的外保温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中应包括防火隔离带施工工艺;施工前应采用与施工技术方案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制做防火隔离带样板件。

3.0.7防火隔离带宜采用工厂预制的制品,现场安装。

 

4技术要求

4.0.1防火隔离带应具有阻火传播性。

当防火隔离带组成材料、性能指标或设置方法不符合本导则要求时,在国家或行业外保温防火试验方法标准发布前,应采用附录A规定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试验方法验证阻火传播性能;在防火试验方法标准发布后,按照新标准规定执行。

4.0.2设置防火隔离带的外保温系统应经过耐候性试验检验,检验方法见本《导则》附录B,检验结果应符合表4.0.2各项要求。

表4.0.2带防火隔离带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外观质量

无可渗水裂缝,无粉化、空鼓、剥落现象

JGJ144-2004

附录A.2

拉伸粘结强度(MPa)

主体保温

≥0.1

隔离带[1]

抗冲击性

主体保温

3J级

隔离带

[1]当隔离带为制品时,切割至制品表面。

4.0.3防火隔离带尺寸允许偏差:

宽±2mm,厚±1.5mm。

4.0.4防火隔离带所用保温材料的性能应符合表4.0.4要求。

表4.0.4防火隔离带所用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燃烧性能

A级

GB8624-1997

熔点,℃

≥1000

附录C

25℃导热系数,W/(m.K)

不超过墙体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2倍

GB/T10294-2008

压缩强度[1],kPa

≥40

GB/T13480[2]

吸水率,%(v/v)

≤5

GB/T5480-2008

尺寸稳定性,%

≤1

GB/T8811[3]

[1]不适宜做压缩强度检测的材料,应采用抗压强度指标进行检测,要求≥100kPa,试验方法依据GB/T11971。

[2]压缩量为大于等于10%,试样尺寸(200±1)mm×(200±1)mm,厚度为样品原厚,试样数量5块。

[3]试验条件:

温度(70±2)℃,时间48h,试样尺寸(200±1)mm×(200±1)mm,厚度为样品原厚,试样数量3块。

4.0.5胶粘剂应采用水泥基材料,性能要求见表4.0.5。

表4.0.5胶粘剂性能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拉伸粘结强度,MPa

(对水泥砂浆)

常温常态

≥0.60

JC/T992-2006[1]

耐水

≥0.40

拉伸粘结强度,MPa

(对隔离带)

常温常态

≥0.1

耐水

≥0.1

可操作时间,h

1.5~4

注:

[1]对隔离带拉伸粘结强度试件直接成型在隔离带上。

4.0.6锚栓性能要求见表4.0.6。

表4.0.6锚栓性能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单个锚栓抗拉承载力标准值,kN

≥0.60

JG149-2003附录C

4.0.7抹面砂浆应采用水泥基材料,性能要求见表4.0.7。

表4.0.7抹面砂浆[1]性能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拉伸粘结强度,MPa

(对隔离带)

常温常态

≥0.1

JC/T993-2006[2]

耐水

≥0.1

耐冻融

≥0.1

可操作时间(h)

1.5~4

注:

[1]抹面砂浆宜统一使用外保温系统的抹面胶浆,但性能仍需符合本表要求。

[2]对隔离带拉伸粘结强度试件直接成型在隔离带上。

5设计要点

5.0.1防火隔离带的设置数量。

按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建筑高度分别确定,具体要求见表5.0.1-1、表5.0.1-2。

表5.0.1-1居住建筑防火隔离带的设置数量

建筑物高度H(m)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隔离带设置数量

H≥100

应为A级

——

60≤H<100

B1级

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24≤H<60

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H<24

每三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表5.0.1-2非幕墙式其他民用建筑防火隔离带的设置数量

建筑物高度H(m)

保温材料燃烧等级

隔离带设置数量

H≥50

应为A级

——

H<50

应为A级或B1级

采用A级时可不设防火隔离带;

采用B1级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5.0.2设计应选用经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试验和安装防火隔离带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试验(本导则附录B)检验合格的材料、制品和工艺,不得随意更改。

当外保温系统组成材料、制品或工艺改变,或保温材料厚度超过上限时,应重新进行上述检验。

5.0.3水平隔离带在水平方向环绕建筑物连续封闭。

如需设置竖向隔离带,其宽度不得小于200mm,向下延伸到散水。

5.0.4防火隔离带的厚度不得低于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

5.0.5水平防火隔离带位置应设在门窗洞口上方,隔离带下缘距洞口上沿不应超过500mm。

见图5.0.5.

图5.0.5水平防火隔离带位置

5.0.6如果窗框外表面缩进基墙外表面,窗洞口顶面外露部分也应用不燃保温材料做外保温。

见图5.0.6。

图5.0.6窗洞口顶面外露部分的外保温采用不燃保温材料的做法

5.0.7当窗洞口上沿高低不同,洞口上沿距隔离带如超过500mm,隔离带可局部采取上凸或下凹处理。

见图5.0.7。

图5.0.7隔离带位置的凹凸处理

5.0.8退台式建筑(缩进量≥500mm)可组合进隔离带,而不必重复设置。

见图5.0.8。

 

图5.0.8建筑物退台处隔离带设置(以每2层设一道为例)

5.0.9在结构沉降缝位置,两侧都应安装宽度超过100mm竖向隔离带(通高),缝中密封材料后面应填满不燃保温材料。

见图5.0.9。

图5.0.9结构沉降缝位置处理

5.0.10如防火隔离带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墙体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包括隔离带在内的墙体平均传热系数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且防火隔离带部位墙体内表面温度不得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

5.0.11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对于穿过外墙的燃气烟道还应有防火隔离措施。

见图5.0.11。

5.0.11燃气烟道防火隔离措施

 

6施工要点

6.0.1应按设计要求和防火施工方案施工,工程建设各方不得擅自修改设计文件。

更改保温材料或隔离带构造,应征得设计单位、设计审批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同意。

6.0.2当采用粘贴方式安装防火隔离带时,宜与粘贴保温板同步,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隔离带应与基层满粘,并应增加锚固措施。

隔离带之间、隔离带与保温板之间应拼接严密,宽度超过2mm的缝隙应用相应的保温材料填充。

6.0.3当采用浆料类防火隔离带时,宜在保温板粘贴完成后,在预留隔离带位置填充浆料。

6.0.4防火隔离带接缝应与上、下部位保温板接缝错开,错开距离应不小于200mm。

6.0.5当采用辅助连接时应使用金属钉锚栓,锚栓位置在隔离带中间高度,距端部不大于100mm,锚栓间距不大于600mm,每段隔离带至少有2个锚栓。

每段隔离带长度不宜小于400mm。

6.0.6在门窗洞口周边,先粘贴防火隔离带和大面保温板,再在必要时做洞口侧面保温层,最后做聚合物砂浆保护层。

保护层应完全覆盖隔离带和保温层。

在窗角处应连续施工,不留茬。

6.0.7粘贴隔离带、保温板和填充缝隙完成后应统一制做砂浆保护层。

在隔离带位置还应加铺增强玻纤网格布,增强玻纤网格布应先于大面玻纤网格布铺设,上下超出隔离带宽度不小于100mm,左右可对接,对接位置离隔离带拼缝位置应不小于100mm。

大面玻纤网格布的上下如有搭接,搭接位置距离隔离带应不小于200mm。

见图6.0.7。

图6.0.7玻纤网格布搭接示意图

6.0.8如隔离带紧邻窗口顶部时,在粘贴前应做翻包处理,具体要求见图6.0.7。

翻包网左右平拼,不搭接,拼缝位置离隔离带拼缝处至少100mm。

图6.0.8翻包玻纤网格布做法

 

7验收

7.0.1防火隔离带的位置、数量和宽度应符合本导则和设计要求。

7.0.2防火隔离带技术性能及所用材料应符合本导则和相关标准要求。

提供的技术文件应包括:

设置防火隔离带的外保温系统的耐候性检验合格报告和设置本《导则》规定范围以外的防火隔离带阻火传播性检验合格报告。

7.0.3防火隔离带主要组成材料及配套材料进场复验应符合表7-1要求。

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检。

表7-1进场复验项目

材料名称

复验项目

现场抽样数量

防火隔离带

保温材料

燃烧性能;

导热系数;

吸水率

同一生产厂、同一品种规格、同一批次进场,每2000延米为一批。

不足2000延米亦为一批。

胶粘剂

与防火隔离带拉伸粘结强度

每30t为一批。

不足30t亦为一批。

砂浆从一批中随机抽取5袋,每袋取2kg,总计不少于10kg,液料则按GB3186《涂料产品的取样》进行。

抹面砂浆

与防火隔离带拉伸粘结强度

7.0.4防火隔离带与基层全面积粘结。

7.0.5锚栓数量、位置和抗拉承载力应符合本导则和设计要求,其中抗拉承载力应在样板件上进行现场拉拔试验。

7.0.6聚合物砂浆保护层的厚度首层不得小于6mm,其它层不得小于3mm,在样板件上实测砂浆抹面层与隔离带的粘结强度应不小于0.1MPa。

7.0.7防火隔离带是墙体节能工程的组成部分。

工程验收除符合本导则要求外,还要按相关验收标准进行。

 

附录A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试验方法

A.1概述

本方法适用于建筑外墙面上的非承重外保温系统受到火源攻击时的防火性能试验与火焰传播性的判定方法。

本方法是将外保温系统按照试验委托方指定的方式安装在试验模型的建筑基面上(试验模型见图A.1)。

通过模拟房间内发生轰燃后火焰从窗口或洞口溢出的状况,对外保温系统进行测试,检验其受损程度,并对其火焰传播性进行判定。

1——主墙;2——副墙;3——燃烧室。

图A.1试验模型示例

A.2试验装置

A.2.1概述

试验模型的主墙和副墙应由密度不低于500kg/m3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构成。

主墙下方应设有符合第A.2.4条规定的燃烧室。

试验模型应安全可靠,在试验过程中不应出现影响试验结果的损坏或变形。

试验模型如图A.1所示。

A.2.2主墙

主墙的高度应为8400mm,宽度应为3500mm。

A.2.3副墙

副墙的高度应与主墙相同,宽度应为2500mm。

副墙应与主墙垂直,距燃烧室开口边缘的距离应为(25010)mm(见图A.1)。

A.2.4燃烧室

位于主墙的底部,火焰应能从主墙底部的开口处向上燃烧。

开口尺寸应为:

高(2000100)mm,宽(2000100)mm;内部尺寸应为:

高(230050)mm,宽(2000100)mm,深(100050)mm。

A.2.5热源

A.2.5.1设备

(1)软木条

公称截面尺寸为50mm50mm,公称长度为1500mm和1000mm。

试验时软木的质量含水率应在10%~16%的范围内。

(2)低密度纤维板条

公称尺寸为25mm12mm1000mm,共16根。

A2.5.2程序

(1)木垛

用软木条搭造木垛,公称尺寸为1500mm1000mm1000mm。

用1500mm的长木条和1000mm的短木条按层交替搭造木垛。

第一层由10根1500mm的长木条组成,上一层由15根1000mm的短木条组成,均匀分布在1500mm1000mm的平面上。

如此形成20个木条层,其公称高度为1000mm。

总计使用150根短木条和100根长木条。

(2)码放位置

木垛应码放在高出燃烧室地面上方(400±50)mm的稳固平台上,距燃烧室两侧墙体的距离相等,距燃烧室后墙(100±10)mm(见图A.2.5.2)。

(3)点火源

使用16根低密度纤维板条引燃木垛。

板条应在5L白精油中均匀浸泡5min以上。

点火前5min,将14根板条插入木垛第二层木条间的空隙中(即平台上方50mm处),板条应伸出木垛约30mm。

另两根板条平放在14根伸出的板条的末端。

试验时应点燃这两根板条的整个长度。

注:

这个热源在30min期间内释放的总热量为4500MJ,热释放速率峰值为(3±0.5)MW。

1——热电偶;2——木垛;3——支撑平台。

a)侧视图

1——支撑平台;2——木垛。

b)俯视图

图A.2.5.2 木垛相对位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A.2.6热电偶

热电偶应采用公称直径3mm的K型铠装(镍铬/镍硅)热电偶。

测点位置应符合第A.2.7条和第A.2.8条的规定。

A.2.7外部热电偶

外部热电偶应伸出外保温系统外表面(50±5)mm,在水平准位线上测位布点的允许偏差为±10mm。

水平准位线1和水平准位线2的外部热电偶位置:

——在主墙正面,热电偶设置在燃烧室中心线上和中心线两侧各500mm及1000mm的位置上,共5个测位;

——在副墙正面,热电偶设置在距主墙外保温系统外表面150mm、600mm及1050mm的位置上,共3个测位,如图A.2.7所示。

A.2.8内部热电偶

在水平准位线上布点的允许偏差为±10mm。

测点应布置在每个可燃层厚度的1/2处。

当系统内含有空腔时,在每一个空腔层厚度的1/2处,也应设置热电偶。

当层厚小于10mm时,可不设热电偶。

水平准位线1和水平准位线2的内部热电偶位置:

——在主墙外保温系统内,热电偶设置在燃烧室中心线上和中心线两侧各500mm及1000mm的位置上,共5个测位;

——在副墙外保温系统内,热电偶设置在距主墙外保温系统外表面150mm、600mm及1050mm的位置上,共3个测位,如图A.2.7所示。

1——燃烧室开口的中心线;2——水平准位线2;3——水平准位线1;4——主墙;

5——热点偶;6——燃烧室;7——副墙。

图A.2.7试验的热电偶布置

A.2.9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数据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0s。

A.2.10视频设备

宜采用两台摄像机对试验全过程进行连续记录,摄像的视角应覆盖模型两个墙面的整体高度。

A.2.11环境条件监测设备

应采用精度不低于0.5m/s的风速仪测量地面以上(3000±100)mm高度处的空气流速。

A.2.12计时器

计时器的精度不应低于5s/h。

A.3试验样品

A.3.1试验样品的厚度不应超过200mm,其宽度和高度应完全覆盖模型的主墙和副墙。

样品边缘和燃烧室开口的周边应按系统实际应用的构造做法或按试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保护。

A.3.2试验样品应包括所有的组成部分。

在主墙和副墙间的墙角处,样品应紧密连接或按试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安装。

A.3.3当外保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任何开口保护措施时,试验样品与燃烧室之间的界面处也应维持相同的非保护状态。

A.3.4当外保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设置水平变形缝时,则试验样品的水平缝应按试验委托方规定的间隔设置,且至少应在燃烧室开口上方(2400±100)mm处设置一条水平缝。

A.3.5当外保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设置垂直变形缝时,则试验样品的垂直缝应按试验委托方规定的间隔设置,且应在燃烧室开口中心线向上延伸处设置一条垂直缝,相对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为±100mm。

A.3.6当外保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时,则试验样品的水平防火隔离带应按试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设置,且最高一条防火隔离带应位于水平准位线2的下方,其上边缘距水平准位线2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A.3.7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应在自然状态下养护,养护的时间应按试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

A.4试验程序

A.4.1环境条件

试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应在5℃~35℃的范围内。

试验前任何方向的空气流速不应大于2m/s。

雨天不应进行试验。

A.4.2数据采集

点火前应进行不小于5min的数据采集和视频记录。

如点火前发现任一水平准位线上或任一层面内有两个以上的热电偶出现异常,则应停止试验。

A.4.3点燃燃料

应在开始数据采集5min后,按A2.5条确定过的方式点燃燃料。

A.4.4试验观测与记录

应记录试验样品的燃烧状态和机械性能发生变化的时间,试验样品任何部分开始剥离的时间。

通常记录试验的时间为36min。

如试验样品的任何部分在热源点火后36min时仍存在燃烧现象,应继续进行记录,记录的最长时间为60min。

否则,热源点火后36min时,可终止试验记录。

A.5试验后的检查

应在冷却后检查试验样品的开裂、熔化、变形以及分层等破坏状况,但不包括被烟熏黑或褪色的部分,并应做好以下各项内容的记录(根据检查需要,可拆除样品的某些覆盖物):

a)火焰在试验样品表面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传播的范围;

b)火焰在每一个中间层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传播和受损的范围;

c)如存在空腔,则应记录火焰在其中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传播和破坏的状况;

d)试验样品外表面被烧损或剥离的范围;

e)试验样品的任何垮塌或部分垮塌的详细状况。

A.6火焰传播性的判定

当同时满足下列要求时,可判定外保温系统不具有火焰传播性。

否则,应判定系统具有火焰传播性。

a)水平准位线2上的任何一个内部热电偶,温升未超过500℃或超过500℃但持续时间不大于20s;

b)试验后,系统的每个可燃层的垂直燃烧高度未超过水平准位线2上方300mm。

 

附录B安装防火隔离带的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耐候性试验方法

B.1本试验方法基本采用JGJ144-2004附录A-A.2方法,只有以下两条改动。

B.2试验墙制做时在图示部位设置两条防火隔离带。

先全面积粘贴防火隔离带,再用“点框粘”法粘贴其余保温板,保温板与隔离带之间应拼接紧密。

外部防护层统一制做。

玻纤网格布搭接位置离开隔离带与保温板拼缝处100mm以上。

图B-1防火隔离带设置图

B.3耐候循环结束后观察试样表面质量时,留意观察隔离带与保温板结合部、隔离带拼缝处有无可渗水裂缝和空鼓、脱落等问题,上窗角部位有无斜向裂缝。

在状态调节7d后检测抹面层与保温层拉伸粘结强度和抗冲击性时,应分别检测保温板部位和隔离带部位的数据,并在试验报告中标明。

 

附录C隔离带材料熔点试验方法

C.1试件数量

每种类型材料至少需要两个样品,容重应为允许使用容重的最小值,厚度应根据工程实际使用厚度确定,但不得大于80mm。

从两个样品中各取一个200mm*200mm*样品厚度的试件。

C.2环境条件

检测前,将试件置于(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中,直至试件达到湿度平衡。

如果试件24h内的质量变化小于0.1%,则表明试件已达到湿度平衡。

C.3厚度和容重

将重0.4kg,大小为20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