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37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docx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选择题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带解析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跟踪训练

2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1685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

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

这反映了

A.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D.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3.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

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4.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5.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B.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C.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D.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6.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

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B.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D.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7.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

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

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8.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

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10.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11.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C.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2.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13.东汉班固《西都赋》载: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主观色彩浓厚不足为信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14.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15.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

这表明当地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土地兼并有所缓解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16.下图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

明·《三才图会》部分清·《职贡图》部分

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

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

17.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18.明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朝贡贸易,将西域各个政治体与明朝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长期共享和平。

由此可知,朝贡贸易

A.西域各政治体进贡中国以换取和平B.加强了明朝对西域各个政治体的影响

C.能使明政府从西域获取超额贸易利益D.冲击“重农抑商”政策增强对外贸易动力

19.乾隆二年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于是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

这反映了当地政府

A.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B.限制私营手工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D.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

20.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

B.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

C.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

D.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

21.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

“顾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

……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

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

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

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

”这说明当时

A.粤海关一口贸易政策已开始执行B.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C.对外贸易从属维护政权安全考虑D.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

22.一份来自江苏巡抚的奏疏中提道: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此奏疏

A.标志着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反映了苏南地少人多的现象

C.肯定雇佣关系存在的合理性D.表明官员对经济的保守态度

23.英国发现了一幅被人们忽略了长达350余年之久的、绘制于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

这张地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地图中最早的,不仅显示航线,而且将中国描绘成东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的地图。

结合材料分析,下面对明朝对外贸易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B.明朝“海禁”政策曾有所松动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24.徽学研究专家王廷元教授指出,由于商业经营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所以徽商的义利观为他们在竞争中赢得市场提供了保证。

“它对于封建性的徽州商帮的发展,确曾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徽州商人向近代商人演变,则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他评论的是徽商

A.成为封建伦理教化的维护者B.“贾名儒行”“官商互济”经营理念的后果

C.未将商业资本转为产业资本D.“重义轻利”等经营理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25.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6.“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27.清朝梁廷枏《粤海关志》记载:

“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

”这反映出

A.清政府妄自尊大,愚昧无知B.十三行由此专门经营对外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清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28.《数字中国-2016》:

“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

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

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

”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

29.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

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

这说明古代闽商()

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

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

30.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

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31.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他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前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这种政策”当指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推行闭关锁国C.坚持重农抑商D.严禁商品出口

32.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

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

中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英国

日本

28.7%

5.2%

3.1%

29.8%

9.5%

2.8%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33.《周礼》记载:

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34.下表为《清前期诸帝通商谕旨粗略统计表》

发布时间

谕旨主要内容

顺治八年

谕吏部:

“榷关之设,国家藉以通商,非以苦商。

……朕灼知今日商民之苦,著仍旧每关设官一员,其添设者悉行裁去。

……”

康熙四年

谕户部、工部:

“各省钞关之设,原期通商利民,以资国用,……嗣后,凡地方收税官员,……恪遵法纪,务期商贾通便,地方相安……”

雍正二年

“从来榷关盐税之役,所以通商裕国。

……通商即所以理财,足民及所以裕国。

如自利自便,罔上行私,责有攸归。

乾隆八年

谕:

“民间贸易,官为设立牙行,以评市价,所以通商便民,彼此均有利益。

……”

上表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

A.政策具有灵活性B.设榷关增收入C.闭关政策松弛D.实行农商并重的政策

35.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其根源在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闭关锁国的政策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36.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

37.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

这反映了

A.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B.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

C.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D.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

38.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

39.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官商勾结腐败严重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C.社会结构的变动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40.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

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

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试卷答案

1.B【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清政府放宽“海禁”政策和官员参与经商。

这说明社会价值观变化,其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B项;材料“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说明没有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A项排除;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是洋务运动期间,C项排除;材料官员参与经商不等于官商勾结,D项排除。

2.A【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3.C【详解】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错误;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国的欢迎,故选C;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

4.C【详解】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故排除B项;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故排除D项。

5.B【详解】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选B项;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A项错误;清初圈地既不是为了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也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故C、D项不正确。

6.D【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初的经济政策。

西汉主要是在初期实行黄老无为学说,并没有长期奉行,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而不是无自由度,故排除B项;汉代的官方统治思想是儒学思想,并未不断调整,故排除C项;汉初奉行黄老无为,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所以说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故选D。

7.B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表明清政府比较重视海关税收的征收,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源,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禁止”;设立广州十三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8.C【详解】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机户勾结官府禁止机匠罢工。

结合各选项说法,第①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内容;第②项说法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本题选③④项,说明当时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

9.A【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

故选A。

10.B【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世卿世禄制”是对官位的垄断,不利于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但军功受爵是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有利于社会流动,故排除A;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都不利于社会流动,故选B;察举制以官举士,具有半封闭特征,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D。

11.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稻、桑和家禽等买卖收入的白银可知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所以A项正确,题干中的水稻的种植和纺织织绢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在该家庭中蚕丝收入数量最多,表明当地的丝织业的发达,C项正确,题干中不能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压制,排除D项。

12.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社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表述在明朝时期出现富商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现象,这表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显现出近代化的端倪,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题干中虽有“吾衣食于主人”,但是依附性强不能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政府压制商业的描述,排除D项。

13.D【详解】东汉班固《西都赋》是文学作品,虽然是时代的反映,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能从侧面反映历史信息,故A错误;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根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之一,并不完整,不是最合理的说法,故B错误;限于科技发展水平,历史记载不能全部通过考古发现证实,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同样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作为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两者可以相印证,故D正确。

14.A【详解】材料中“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主要用于贵族和皇族的使用和观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故A项正确;“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在对外交流中有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珍奇异兽”不是民间的经济交流,不利于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故C项错误;虽然郑和下西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但材料体现的是双方物品的交换,故D项错误。

15.D【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土地集中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C;由材料“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说明清朝前期出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说明当时生产关系出现变化,故选D。

16.D【详解】第一幅明代图中写到"一臂国在西海之北,其人一目一孔一手",反映出时人对异域停留在想象空间,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观察第二幅清代图中并结合所学可看出所画之异域人物已基本接近当时人物的身体特征、着装打扮等,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已有较多真实的接触,了解了他们。

对应时空可得知,这主要得益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D正确;宫廷画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的绘画,题中图片是对异域人物的描绘,A错误;第一幅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能反映西方人野蛮,B错误;材料反映中国与世界有较多接触后,对异域人物的描绘趋于真实,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排除C。

1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是由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流入欧洲,欧洲国家又来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制品,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中国国内白银数量上升,价格贬值,购买力下降,D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在不断上升,A错误。

在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除了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政局不稳,其他时间政治局是相对稳定,B错误。

“海禁”政策之下,中西方贸易仍在进行,且中国商品受西欧国家欢迎,白银大量流入,D错误。

18.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朝通过朝项贸易加强与西域各政治实体的联系进而巩固自身宗主国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和平的实现是朝项贸易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

朝贡贸易为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故C项错误,排除。

D项,明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绝对禁止私人对外贸易,所有的外贸又以朝贡形式进行。

朝贡贸易为官方贸易,并非传统的中外商人市舶贸易,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故排除。

19.A【详解】根据题干“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的现象,然后苏州府通过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体现了当地政府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行政法规以解决问题,A项正确。

题干中“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可知官府并没有限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错误。

题干中仅有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