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869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与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母与孩子.docx

《父母与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与孩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母与孩子.docx

父母与孩子

父母与孩子

吴中立〔深圳领悟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重塑疗法创始人〕

父母与孩子既是矛盾的整体又是各自独立的和谐个体,关系异常微妙,无论孩子与父母经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可跨越的隔阂,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父母,而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孩子,这种关系一旦确定将不可更改,所以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关孩子的事情,然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又是不可分割的。

——海宁格

从什么时候要开始学会跟孩子沟通

地球是一所业力学校。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正是我们在地球上最重要的关系议题。

所有的议题大半都是源自于此。

也正是在孩子投胎之后,作为父母我们自己的议题开始有了一种不同的显现方式。

也正是这时候,我们自身看不见的一些东西开始显现出来。

孩子就像是我们的镜子,他们常常是无意识地显现出父母与家族的业力课题。

在整个的胎儿期甚至是出生后相当长的几年,孩子都是无意识状态。

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父母的行为、语言、周边发生的事件,外界的暗示都很容易输入孩子的潜意识,造成对孩子深远的影响。

很多父母开始重视亲子沟通甚至是早教等等。

但真正的亲子教育并不是从孩子出生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当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的那一瞬间甚至这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以前人们认为胎儿在出生前一直安静地躺在母体子宫里睡大觉,直到分娩时才醒来,这是错误的。

现代医学研究也开始了解到,胎儿其实有着奇异的潜在能力。

胎儿从第5周开始即有较复杂的生理反射机能,10周时已形成感觉、触觉功能。

胎儿在20周左右,开始对音响有反应,30周时有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功能,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外界的声音。

这时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胎儿,于是这些对胎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时刻,就是胎教的时候。

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认识到胎教的重要性,但如何进行胎教呢,却没有太多研究。

大多数想法仍停留在听几首好听的音乐、吃些补品、情绪安定等等。

但我想除了这些之外,父母最好还能在怀孕之前就能探索一下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与自己父母的关系,而且在知道了怀孕之后,有意识地跟肚子里的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能够去倾听、了解孩子的反应与想法。

这种心灵层面的探索或沟通,如果能从孩子未出生开始,保持到孩子长大成人,那才是最重要的胎教。

跟孩子的心灵沟通,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跟父母的另一个自己在沟通。

跟孩子心灵沟通,你才能知道孩子在表达什么?

孩子在动,是在表达什么?

孩子在笑是在表达什么?

孩子的哭在表达什么?

他们不想去幼儿园是想表达什么?

他们不说话是在表达什么?

每个孩子虽然是同样的方式,但他们所表达的需要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领悟心理咨询中心这些年接到很多父母的求助,这些父母的孩子有的自闭、有的多动、有些不想上学、有的抑郁症、想要离家出走、想自杀、有的网瘾、有的叛逆、有的厌食、有的暴食肥胖、有的恐惧社交、有的强迫症、有的同性恋……越来越多的父母担忧孩子,孩子们也呈现越来越多的议题,我们也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倾听、了解。

孩子在表达什么

孩子的肉体年龄比成人要小,但就灵魂层面来说却是同样的。

灵魂没有年龄之别。

但因为受限于自己的肉体,小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所用的方式常常跟大人不同。

如果他们的表达方式受限,那么疾病甚至有些怪异的模式就常常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有个5岁男孩的母亲曾经来找我咨询,她跟我反映她的孩子是多么好动,让她一刻不得安宁。

孩子老是做一些破坏玩具的举动,又不想去幼儿园。

这个妈妈常常很生气,有时便要动手打孩子,可是却没有一点帮助,反而事后让自己也悔恨不已。

她不知道拿这个孩子怎么办才好,整天心情烦闷。

我在跟她沟通的时候引导她回溯过去发生过的事。

她回溯到自己跟自己的先生结婚之前的一段经历,那时他们还在同居时期,她有一次发现这个男朋友在上网跟其他女孩搭讪,于是非常很生气,可是她不是一个很能表达自己愤怒情绪的人,她对这个男人又很失望,便想着离开他,但去哪里呢她没有方向。

当吵架之后这个男人去上班了,她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心情失落地跑到马路边,甚至她有了去死的想法。

然而正在这时,她冥冥中感到自己肚子里面有点动静,她疑心自己是不是怀孕了。

于是就去医院做了检查,果然,检查的结果是她怀孕了。

她拿着检查报告去给那个男人看,那个男人也只好答应约束自己的不检点,同意跟她结婚了。

这个孩子出生后,就是现在这个5岁的好动的男孩。

回溯到那件事,回想到她当时出走后在马路上有自杀的念头出来的时候,我问她:

你是怎么感觉到自己肚子里的动静的?

你去感觉那个孩子在你肚子里面做什么?

她说他在不停地在动。

我说:

你去融入孩子的心,他想通过不停地动给你表达什么讯息?

她说:

孩子好似在说妈妈妈妈你别去死,妈妈妈妈,我好爱你,爸爸不爱你我来爱你。

我还让她完全融入孩子的感觉、完全体验成为她这个孩子的感觉,再问她:

你为什么会做那么多动作?

这位女性以她孩子的口气说:

“我爱妈妈,我不想她去死,我做很多动作才能吸引她的注意,当妈妈注意到我了,就不会那么想去死了!

这个孩子是多么爱他的父母!

多么单纯的一个想法!

他好动,只是为了挽留他的妈妈。

即便出生了之后,他还保持着这个模式一直不改变,只要是这个妈妈在生活中不开心,孩子就会做出很多的动作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他想妈妈注意到他了,就不会想要离开他去死。

后来我还遇到好几个类似的案例,渐渐了解到这些多动症的孩子内心都是同样的想法,那就是想要挽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

而这个家庭里的爸爸或妈妈往往在内心有股无意识的动力想要离开这个家或者想死。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怪异,完全不去了解是如何造就这个孩子的模式的,单单只是想要改变这个孩子的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作为助人者或教育机构也只看到孩子的行为怪异而去指责这个孩子或想改变这个孩子,那孩子改变的时机又有多大呢?

放下改变孩子的意图,融入孩子的心

我们如果需要理解自己的孩子,就需要敞开心灵,放下自己作为成人固有的思维模式。

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去找婚姻大师,婚姻大师给了他一个建议:

“你要去倾听你太太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于是这个人尊重大师的建议回去之后他开始学习倾听太太和孩子说的每句话。

过了不久当他又有了新的问题,他再次去找那位大师,那位大师告诉他第二个建议:

“你这次回去之后,要去倾听你太太跟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每句话。

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学员都会问过我这个问题。

他们说:

“倾听孩子太难了,我们就是不知道这些孩子想要什么。

我说:

“倾听就是不去跟孩子现在的想法和模式对抗罢了。

只要我们还在一味地在想如何改变这个孩子本身,就多半不是在倾听孩子了。

倾听孩子,即是接纳孩子现在的状况。

无论孩子现在的表现多么糟糕,都要先认识到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其正面的意义。

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里,驱动他们那原始的意图或想法是什么呢?

当我们没有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想要改变孩子往往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模式。

倾听,还意味着不是单单只听孩子的言语,或看到孩子外表的行为模式,重要的是倾听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单纯的。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

海宁格家族系统排列的很多案例往往发现孩子的特殊行为背后,都是一份对家族的原始的爱与忠诚。

这份爱常常是盲目而深沉的,反映了孩子是在更大系统力量的牵连纠葛里面。

有个孩子老是喜欢偷东西,有一次被人发现扭送到老师那里,老师找家长。

找家长的时候却很奇怪,总是只看到妈妈,没看到爸爸来。

问这个老师:

他爸爸呢?

老师反映说,这个孩子的爸爸正在坐牢。

原来孩子的家庭系统中父亲被大家排斥。

当一个孩子无法表达对父亲的爱〔尤其母亲在家里老是说父亲的不是〕,孩子就会无意识地去复制他父亲的行为模式上。

这是一份原始的爱与忠诚,任何人都无法抹灭。

孩子的心灵无法容忍任何对父母的贬抑。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如何倾听孩子?

更重要的是要去看到:

孩子其实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族里面压抑、隐藏、排除的东西,常常在孩子身上表达出来。

孩子的行为模式、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疾病,往往在表达家庭中被排除的部分。

记得有一次有个人在qq群里面用生硬的口气问我说他该怎么办,他也告诉了我他的处境:

原来他是一个女孩子的父亲,孩子的妈妈总是打骂他、指责他,并跟他抱怨他女儿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上高中了之后就开始跟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谈恋爱,也不上学了。

更令这个妈妈担忧的是这女孩喜欢的那个社会青年就像个花花公子,游手好闲。

我问这个男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说他是在社会上混〔黑社会〕的,什么坏事都干过,跟孩子的妈妈几年前离异了。

孩子的妈妈也老是在孩子面前怪他的不好,他除了给家里寄钱,很少再回家。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我开始明白:

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式?

她在跟谁学?

她会找什么样的人谈恋爱?

显然是爸爸被家庭系统所排斥在外,女儿的心里无法表达对父亲的爱,她能做什么?

她就复制爸爸的模式,变得跟父亲一样,更甚至找对象,也找一个跟爸爸某些方面非常相似的男人。

还有一个单亲妈妈也曾经找到我,她说她越来越担忧她儿子的未来,她的儿子很小,才五六岁,可是见到她的一些女性朋友来家里小男孩就表现得很活跃,看到别的小女孩也会开始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

她担忧这孩子这样下去会跟他爸爸一样变成一个花心男人。

这位单亲妈妈为什么跟孩子爸爸离婚了,就是因为孩子爸爸在外面乱找女人,这很伤她的心。

离婚之后孩子归她养,这个父亲不管孩子,这个妈妈在儿子面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千万别学你爸爸那样”。

无论这位单亲妈妈怎样担忧孩子,会改变什么呢?

答案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而且她越是担忧孩子、跟孩子说“不要像你爸爸那样”的话,孩子就越会像他的父亲那样。

这个孩子往后会复制自己父亲的模式,跟父亲一样,像父亲一样地对待女人。

当然在某一方面也会跟母亲一样。

慢慢地这个孩子会变得人格分裂。

为什么呢?

他无意识地忠诚于父母,父母的人格都会成为他无意识的一部分。

但如果这个妈妈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说:

“我很高兴你能表达对你爸爸的爱。

就算你像你父亲一样,我也没有意见。

你的父亲跟我分手了,是我们之间的事情,这一点跟你没关系。

就算我们分手,我还是你妈妈,他也还是你的爸爸。

”这样的话,孩子会松一口气,他在母亲面前孩子可以表达对父亲的爱,就可以不那么分裂,也无需要完全复制父亲的模式了。

但是,很多的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只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症状,于是一面担忧自己的孩子,一面则想要改变孩子。

他们甚至会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类似的特别教养机构,寄希望孩子能改变。

往往这么做的后果并不理想。

很多助人工作者、机构则往往站在父母一边,也想对抗并单纯改变孩子的外部行为,可是却忽略了孩子其实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因此导致事倍功半。

孩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怪异行为,从个人层面来看跟自己的需求有关;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常常示现为提醒为人父母的我们去面对自己人生的重要课题,是家族系统灵魂的安排。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我们拿感冒发烧或夜间醒来哭闹等一些孩子常见的问题来说,在个体层面来说,这个孩子也许是透过疾病或哭闹这些行为来表达他需要大人的关注与照顾,当时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也许这个孩子有个特别的需求,而这个孩子如果还很小、在无法言语表达的情况下,他就会感冒发烧、身体生病或哭闹来表达。

于是,通常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去照料他们,满足他们孩子的需要。

不久,孩子的感冒发烧症状也许会通过药物方式得到缓解,哭闹也在安抚中停止下来。

但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周期性地发烧感冒或表现得无故哭闹,尤其是短期内这些现象重复地在发生,那也许是在提醒我们这些重复的事情背后会有系统性的某些动力隐藏其中。

记得有一次有位男孩的母亲来找我,她说她的孩子晚上总是无故地醒来哭闹很多次,每次都搞得自己不得安宁,她感觉不是因为饿的原因让孩子哭闹,就想参加系统排列工作坊来解决。

排列显示出这个孩子爸爸家族里面有一个被堕胎的哥哥,这个哥哥没有被任何人记起而被系统所排除。

这个孩子无意识承接了被排除在外的人的感觉因此受到影响。

当系统排列中我们加入了他父亲这个被堕胎的哥哥以及爷爷奶奶,每个人都重新看到这个被堕胎的哥哥,他们和解了。

孩子也变得安静下来。

这次排列之后他的妈妈打来跟我反映说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发生晚上醒来经常哭闹的现象。

所以,家族里面有某个被排除的成员,这个系统就陷入了失序,失序所带来的干扰会影响到家族中最弱小的成员,那常常便是孩子。

孩子常常无意识承接系统中被排除在外的人的感觉和想法,成为家族系统中破坏性动力的牺牲者。

有位女士带她的孩子一起出外之后回到家里,一连几个晚上孩子也会经常醒来哭闹不休,这让她感觉到奇怪。

正好这位女士学过我的心灵沟通技术,她一直想要验证心灵沟通是否真的对她有帮助,于是她便在家里面运用我所教过她的方法。

她观想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去融入孩子的身体,去了解孩子为何哭闹,她发现有另一个孩子的灵魂在孩子身边,她便跟那另一个孩子的灵魂进行沟通,她了解到原来在她们回家的路上她们所乘坐的大巴上面有个邻座的妇女,这个妇女曾堕胎过,堕胎的孩子灵魂感觉旁边这位女士和她的孩子在一起很快乐,便跟随着她们。

通过沟通,这位女士劝这个孩子回去找自己的妈妈,用光祝福他离开。

之后她也很奇怪地发现自己孩子晚上睡觉开始变得安稳。

这位女士的案例是少见的,因为那个堕胎的孩子并不是她们系统里面的一员,而只是因为孩子身体比较敏感,意外地受到灵体的干扰。

说起这个,我还想到海宁格在《爱的序位》中所讲到的另一个案例,有个孩子自杀了,是因为他在听到母亲说另一个孩子就要出世了,他无意识地承接了父母亲的担忧,——贫穷的父母亲担忧负担不起另外的孩子出生,担忧家里不够房间了。

他的自杀是为了父母腾出房间来。

这就是孩子对自己家族的忠诚,我们称之为“盲目的爱”。

当然,这么说的时候我完全不是在贬抑孩子们,他们都是一群可爱的灵魂。

 

让父母成为父母,让孩子成为孩子

当然系统中有了被排除在外的人,只是家族动力失序的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另一种失序则是因为某些原因,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位序颠倒错乱而导致让爱无法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位置,父母也没有真正站在父母的位置。

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这也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孝道”背道而驰。

当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会有以下几种:

●孩子在系统的牵连纠葛中,他认同了父母家族中的某个长辈比方爷爷奶奶,因此他觉得自己比父母的位置还要高;

●孩子认同了父母的前任伴侣,表现得好似可以代替父母中的一个,而满足父母中的另一个;

●孩子认同了被排除在外的其他系统成员,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父母的孩子;

●父母背负了家族的负担,孩子无意识地承接了这个动力,便想代替父母去完成;当孩子这么做,他也没有在孩子本身的位置上,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拯救者,好似比自己父母还要伟大。

●父母在发生争吵、分手的时候,想要获得孩子的同情与支持;

●父母告诉孩子一些父母之间私密的事;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跟伴侣关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父母与孩子是不对等的一份关系,父母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也是比孩子更早进入家族系统的人,因此父母在系统中的位序一定比孩子要优先。

父母给予,孩子接受,这是天经地义且无法更改的。

父母在上,孩子在下,生命与爱的源流就能顺畅流动。

反之则违背了自然法则。

当孩子在做了一些自己觉得比父母还要优越的举动比方评判父母的行为方式之后,他们常常会自我惩罚、无意识地让自己走向失败、甚至死亡。

有些孩子无法面对自己的所为,会得抑郁症或其他疾病,更严重的话就会去自杀。

在一些严重的患抑郁症的青少年身上,我常常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有评判自己父母、忤逆父母的事情发生过。

在这些孩子的家庭中,我也经常发现有父母关系不和,父母没有真正承担成为孩子的父母等一些问题现象。

当父母有分歧或离异之时

当父母有一些观点的分歧或者为此而争吵之时,常常会忽略了对孩子的一些影响。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公开指责自己的伴侣,这时孩子会是什么感觉?

他会想什么?

有些父母在吵架之时,对孩子说:

“都是你爸爸〔妈妈〕的错!

你要站在我这边!

”这时孩子又会是什么感觉?

还有些父母一方看到另一方犯错,会在孩子面前贬抑另外一方,对孩子说:

“千万别学你爸爸〔妈妈〕那样!

”孩子又会是什么感觉?

还有些母亲在孩子父亲那里受了委屈,觉得不公平,她在孩子面前掉眼泪,跟孩子倾诉。

这时孩子又会是什么感觉?

再比方父母因为一些原因要分手,他们都想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他们对孩子说:

“你愿意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一起生活〕?

”这时孩子又会是什么感觉?

以上的每一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承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孩子会感觉自己有权利评判父母,比父母更优越,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却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可是这些情况却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非常普遍地在发生。

有一位女士已经三十多岁一直单身,每一次进入伴侣关系后都无法维持多久就走向结束。

我很明显地感觉她像一个孩子,而她对待男朋友的方式就如同女儿依赖爸爸一样。

在沟通中她回溯到小时候父母吵架时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这孩子的感受,孩子在旁边不知道如何是好,而父母这时都在跟女儿在喊:

“你快去找个人来帮我!

”这个女孩子当时完全手足无措,躲在一边恐慌地大哭起来,分裂至极。

她没有方法站在父母的任何一边。

这也是她为什么无法真正跟男人建立起信任、亲密关系的根本。

由于她无法享受到父爱,便想要找一个男人像她爸爸一样可以照顾她、满足她,可是她又必然忠诚于自己的母亲,认同母亲对待父亲的方式,那就是生气地对待男人、破坏伴侣关系。

一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跟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相比,没有太多的不同。

 

当亲子间的连结中断

孩子出生,离开妈妈的子宫,是一个重要的别离时刻,这是生命诞生的象征。

但如果这个过程不太顺利,如难产,或者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孩子必须在一出生的时候离开父母一段时间,比方有些孩子要被送到保温箱里去观察很长一段时间,也有的孩子的父母亲因为疾病、工作或战争而无法留在孩子身边,或孩子还很小便孤单地被送到医疗机构、学校、亲戚家生活,这些孩子便会有所谓的亲子间的连结中断问题。

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孩子出生后被送养,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完全切断联系。

早年的亲子间连结中断会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国外心理专家有过著名的“静止脸孔”实验。

他们将摄影机对准坐在婴儿车上几个越大的婴儿,并在附近放置了镜子以便同时观察母亲和婴儿的脸部表情,接着开始反复测试。

第一回实验中,母亲靠近婴儿,婴儿露出笑意,母亲有所回应并报以微笑地倾身逗弄他,婴儿也咯咯地笑得更开怀;但第二回的实验时,母亲被要求不可回应,婴儿带着笑伸手要找母亲,但母亲毫无表情。

婴儿再次尝试且看起来有些苦恼,不过母亲仍然不予回应,此时婴儿更加紧张无助,最后他充满疑问地看了母亲一眼,接着转过头挣扎着想要离开,或是尖叫和哭泣。

实验结果发现,如果母亲拒绝婴儿的行为成为一种持续性的模式,婴儿会常常停留在紧张和退缩的状态。

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依附模式还被证实有世代传递的深远影响。

在很多来中心咨询的个案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早年亲子连结中断所导致的问题。

当某个人在孩子时期在关系中的连接性移动没有得到回应,或不断被拒绝,他们会学习到的是不去依赖环境满足自己或以拒绝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苦恼,他们很难以在日后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宁愿孤独。

还有些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活在抽离的状态里面。

在工作中也会表现如此,一旦要进入重要的关系连结中,他们会主动逃离,不敢争取更大的成功。

在系统排列中用代表呈现出孩子面对父母的那一刻,这些孩子走向父母会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脸上表现出当时的那种恐惧、焦虑、担忧、委屈,身体呈现退缩反应,也有可能是愤怒。

国外学者提出依附理论〔Attachmenttheory〕也发现孩子与外界的连结方式在三岁前的人格形成期便已经决定,但并非无法修复,心理治疗便是一种能够协助他们的方式。

从“富二代”身上我们看到什么

除家庭中有被排除在外的人和父母孩子之间位序颠倒错乱这两种系统失序之外,还有第三种失序的动力,那就是跟系统与系统外的施与受不平衡有关。

当家庭中的成员比方父母,从社会上赚取财富用于家庭开销的时候假设是采取了极其不公平的手段,比方战争掠夺、垄断公共资源、混黑社会、欺骗他人等等,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上其他阶层或成员的损失基础上,我们常常发现这些家族的后代会很难以保留这些财富,即便后代有人继承了这些财富,他们也会失去并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候会失去生命。

孩子会以破坏、失去拥有的东西,甚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平衡这一系统的动力。

他们往往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不测,很难顺利,会成为人们所说的“败家子”一类的人。

现代社会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便是关于“富二代”的。

从“富二代”们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什么希望,看不到太多生命中闪亮的东西,好似除了钱多可以炫耀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提。

从很多富二代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

那就是父母得到的东西正透过他们的孩子失去它们。

系统本身是会倾向于去平衡一些东西的。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有两点:

孩子继承了不属于他们该继承的东西,会对人生有负面影响。

父母的个人成就让孩子继承,孩子会承担不了。

他们的心灵会让自己流失掉继承的东西,给生命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有些父母那一辈通过经营事业所得到的巨大获利,是来自于不正当的经营手段,比方透过贪污、行贿、垄断资源等,是建立在社会其他利益群体的损失基础上的,这些人的子女会将父母赚来的挥霍掉,并可能在人生很多方面走向失败,因为他们无意识地在代替他们的父母赎罪。

当孩子为父母赎罪

除了这些有钱人“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之外,还有很多普通的家庭也涌现了这样的问题:

父母发现孩子“不争气”,无论花费多少钱、上多好的学校怎么教育,他们的孩子就是“不争气”。

他们的孩子做什么都是走向失败,他们就像是要把父母辛苦赚来的钱都败光似的。

探索这种现象背后的系统动力,除了孩子认同了家庭系统早年被排除在外的家庭成员这一种可能之外,还有一种动力便是孩子在为父母曾经所做的事赎罪。

这往往是无意识的。

为什么我们平时意识不到这些?

就因为系统动力运作是集体无意识的,只有透过非常深入的观照〔包括多次的心灵沟通或系统排列等〕,才能洞察到这些生命的奥秘。

人们也许会问:

父母做了什么,会需要孩子赎罪?

我们发现常见的是这几种情况:

●父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财富收入,例如父母从事的职业是非法的,或者是虽然合法却不符合公义,所得到的财富跟其他社会成员的损失有关,这一点正如上面一节我们所举例看到的;

●父母对系统之外的他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比方杀害了他人,或是领养了别人家的孩子〔将收养的孩子跟他的原生家庭的连结切断〕;

●父母对其他系统成员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没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比方堕胎,婚外情等等;

●父母本身对自己的父母或祖先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比方顶撞父母、忤逆父母等等,他们的孩子常常要为此而赎罪,他们会重复父母对待其父母的方式,严重的话就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系统间的施与受严重地失衡,系统内的弱小成员如孩子们就会承接到这股动力的作用,他们无意识地会去平衡这股动力,以失去一切的方式付出代价。

以中国传统的说法,会说这都是“报应”。

面对这些沉重的业力课题,治疗师是否真的能帮助到这些个案?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能做的工作不多。

记得有一次在外地讲课,主办方带来一个个案,那是一位年轻的女孩。

她经营了一家餐馆,问题是她的经营总是不顺利,后来我从她嘴里知道她这家餐馆是她父亲和几个亲戚出资,由她来打理。

她的父亲曾经跟黑社会的人有来往,是一个“大哥”级的人物,他依靠黑社会势力的同时也经营过一家工厂,赚了很多钱,但后来出了一些事故亏了很多钱之后,他父亲淡出了黑社会的圈子,为自己女儿出资开餐馆,准备靠这个养老。

很奇怪的是,他女儿〔也就是这个个案〕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餐馆总是赔钱,父母也总是关心这个餐馆盈利与否,于是这个女孩与父母的关系也十分纠结。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很明确地告诉这个女孩她应该换个工作甚至职业。

我想,除非这个孩子所做的工作是救助他人的慈善公益事业,否则她做其他工作是很难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