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772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docx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

从道家思想论长江奇石的艺术之美

(XX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8级2班080XXXXXX)

内容摘要长江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而当前的赏石理念不够完善,在一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奇石文化的发展。

本文试图寻找道家思想与长江奇石文化的相通点,从奇石的形态和赏石的心境方面挖掘新的艺术审美理念,用道家思想解决当前长江奇石商品化发展的两难问题,从而促进长江奇石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长江奇石审美道家艺术

一、长江奇石概述

长江奇石是中国江河卵石类奇石的代表性石种,其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在奇石大家族中占有重要份额;长江奇石文化源远流长,在北宋时期的上流社会赏玩长江奇石己成一种风尚,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足,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长江奇石文化的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积极意义。

(一)长江奇石的品种

长江奇石资源丰富,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种分类方法较为混杂,目前奇石界大多按观赏性质分类,笔者简要作一整理。

长江奇石种类一览表

奇石名称

奇石小类

画面石

风景类、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星辰类、抽象类、文字类

浮雕石

暂无小类

型石

景观石、像形石、意像石、抽象石、丑石

色彩石

长江红、长江紫、绿釉石

质地石

黄腊石、釉石

(表1)

(二)长江奇石的审美

长江奇石以其自然天成,充满人文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想象而闻名,长江流域奇石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赏石理念,其特点是:

注重文化内涵、祟尚质朴内敛、讲究诗情画意、营造文化氛围、追求自然真趣,欣赏艺术之美。

笔者认为奇石最大魅力在于艺术审美,许多奇石与人类艺术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艺术性,这大大提升了奇石鉴赏的艺术审美趣味,为丰富长江赏石流派的艺术特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对于其他审美途径,艺术美显得更纯粹,更强烈,更稳固,更持久。

立足艺术审美的赏石理念需要我们站在客观的审美角度,借用欣赏各种人类艺术品的方法,去观察发现天然奇石的艺术之美,跳出简单的技术性物象对照藩篱,把关注奇石的独特表现形式作为追求的方向,寻求藏品的个性化与特色,追求布局构图符合艺术规律,强调表现形式的个性特色。

二、道家思想与艺术审美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美学思想,其中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也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其他两家相比而言更具有美学意味,开辟了哲学境界的道家思想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智慧,道家学者习惯用“诗一样的语言,浪漫主义的手法和审美的人生态度”

进行创作,这是其美学本性使然,也是其美学本性的表露,可以说,《老子》一书就是一部人生哲学和人生美学,它以区区五千言阐述了关于人生境界追求、人生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流程等思想,道家学说从关注宇宙的神秘与空玄到探求人生的真谛,其思想都与艺术审美观有着某些相通之处,老子的“道法自然”,把“自然”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认为“道”是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本体,庄子崇尚“精神的纯粹与无限自由”,其实“自由”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达到“逍遥”的理想境界;道家思想意蕴丰富、复杂多变,它所拥有的“大智慧”赋予了它无穷的艺术审美理念,而这些艺术审美理念对当今人类的审美活动仍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我们应该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从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中挖掘先进的艺术审美理念,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审美活动。

三、从道家思想探寻长江奇石的艺术美

笔者从长江奇石的特点入手,结合道家的基本思想,探寻出了两条欣赏长江奇石艺术美的途径,一是针对奇石本身的艺术性,二是针对赏石者的心境,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形与意新解

传统的赏石理念讲究“形、质、色、纹、意”,在长江奇石欣赏中更加注重“意”,而往往忽略了“形”的审美,这种“意”是充满文化内涵的诗情画意,特指一种富于文学气息的“意境”,它需以一定得构图作为基础,或梅兰竹菊,或远山近水,需先有个“类似”;而对“形”的审美仅限于形态是否完整,对于“形”的考量过于浅薄,传统理念实质是居于具象和意象之间的审美,只能说是相对的具象和相对的意象,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意象,彻底摆脱构图的束缚,让奇石呈现出它的本质与本真。

1、绝对具象

赏石中人们习惯了“以形论意”,而这里我们要“以形论形”,超越主观唯心立场,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欣赏奇石;《老子》中描述的理想人生状态是“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具有原始自然和淳朴的特性,他观察事物的时候不受主观唯心的干扰,眼光更加单纯,是以客观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本体,我们就要以这种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奇石的本体,对于石头来说,最直观的就是它的外在形态,它以一种具体的形象存在,它也有其“美”在流露。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类石头——卷纹石,卷纹石是由多种硬度不同的石质成分掺杂后,经过亿万年风化水蚀而形成的一种呈卷曲纹理的石种,由于纹理复杂,千奇百怪,长期不受重视,还被称为“丑石”;如果我们抛弃主观的感情倾向,纯粹来欣赏它的纹理,会发现这杂乱无章的的粗犷纹理中透射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律动,这自然卷曲的形态中充满着灵性与动感,有的线条分布均匀流畅,恰似指纹一般,有的凹凸不平,极其具象,取其特定角度观察,宛如雕塑;卷纹石以它本真的形态存在,不申发、不演变,在这种绝对具象中呈现出了自然之美,我们尊重这种美,也是尊重自然的一种体现。

(图1卷纹石)

能够愉悦人身心的就是审美,以奇石本体为对象降低了审美的文化高度,也降低了人们审美的难度,在普通大众文化平均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是审美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也真正体现了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审美观念是同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以形论形”、绝对具象并不是奇石审美的低俗化,而是奇石审美的另一种方式,摆脱了传统的“文气”束缚,审美得以更加自由。

2、绝对意象

“意象”的结合产生于审美主客体的结合,即主体意识与客观物象的契合,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像”的融合

;长江奇石,特别是画面石的审美就是客体构图要素与主观感性联想的结合,这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但“意”与“像”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意”独立于“像”,不受“像”的束缚,长江奇石的审美虽不能完全脱离石的“像”,但可以相对独立于“像”,从而较之画面石的审美达到一种更为抽象的思维过程。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大美”是无像无形的,只有这样的美才会成为永恒;“长江红”就堪称这样的“大美”,“长江红”是色彩石的一种,石质细腻坚硬,或通体鲜红,或局部殷红,肌理中透着丝质光泽,传统赏石理念专注于长江画面石,包括“长江红”在内的长江彩石被视为非主流品种;“长江红”通体鲜红,红得没有杂念,红得单纯,红得自由,它的红无形无状,让人赏玩中顿觉超然物外,精神接近于绝对自由,这与庄子“虚静无为”、“逍遥无待”的审美态度相契合,“红”凝固在石头上,这是热烈与沉寂的结合,是喧哗终归于宁静的征途,“虚静”是实现“逍遥游”的心理前提,“长江红”红得“静”,清除了主观欲望的想象,自然也能真正达到“逍遥无待”,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

(图2长江红)

长江红的审美从“像”中独立出来,除了“红”,它没有更多的构图要素,有了“红”,也就有了抽象思维的基础;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命的根源就是一团混沌未分的元气,无形无像,无时无空,无始无终,看穿了事物的本质,有无就在一念之间,又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能“观其妙”,“无”在审美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一种超感官、超形名、超时空的境界,“妙”就是事物的“大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我们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欣赏长江奇石,不拘泥于奇石本身,接近于绝对意象,就会有更多的“美”被发现,“长江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还有无数其他的石头在等待被我们发现。

3、具象和意象相互转化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同时,又指出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他说: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能转化成反常,善良能转化成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破旧反能新鲜,少取反能多得。

具象和意象就是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它们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具象可以转化为意象,意象可以转化为具象,目前这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已被初步运用在了长江奇石审美中,下面就它们的相互转化作分析。

卷纹石被称为“丑石”,然而“丑极而美”,当丑到了极点,达到美与丑的临界点时,“丑”就会转化为“美”,那时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丑陋点”与“美”的要素相通;卷纹石那凹凸不平的表面,起伏的卷纹,流畅的线条,复杂的形态,使其极具可塑性,尤其类似人头雕塑,把它赋予一个特定的人头形象,就能达到“寓理于像,以形通神”的效果,由于卷纹石具有卷曲纹理,这些人头形象一般为阿拉伯人、罗马人等西方人,而且多为中老年男性,他们卷曲的头发、胡须、脸部的皱纹都栩栩如生,形态非常饱满,例如有一块卷纹石就取名为“拉登”,宛如拉登头像。

“文贵有曲,石贵有纹”,卷纹石近几年已被赏石界所关注,称之为“卵石另类,川石新贵,奇石奇葩”,这种赏石理念取之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泸州的奇石收藏家、书画家刘昌沛先生首创了一种“心画”的创作方法,他从收藏的长江奇石中获得灵感,把奇石上的构图吸收之后,经过自己的再加工,最后创作出一幅幅书画作品,他说:

“黄金有价石无价,奇石无言最可人”,一块奇石到了你的手中就是缘分,如果错过,可能一生都不会再见了,他认为每一块奇石都是无价的,所以他从不转卖自己收藏的奇石;长江奇石在构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以画面石为代表,图案千变万化,无一雷同,风格宁静致远,清新脱俗,特别适合用毛笔进行国画再创作,为此,画面石中又分化出一种“国画石”,其画面图像变化丰富,有着浓郁的中国画笔墨情趣,石如其名。

室无石不雅,一尊奇石放在几上,从它的形状和图案中,艺术家可以捕捉到无穷的创作灵感,形成作品,犹如郑板桥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

的过程,这其实也可看作是具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结果。

(二)水之美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乃人间至善,它自居下流,藏污纳垢包容一切,至柔、至刚、至净,故接近于无形的“道”,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的胸襟和器度;“水”容纳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而水与石也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就称奇石为“水石”,长江奇石早有“以水养石”的传统,水“善利万物”,《淮南子》说: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

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

息耗减益,通于不訾。

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

大包群生而无所私;泽及蛴蛲而不求报。

富瞻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水对世间万物默默地做着重大贡献,长江水也滋养了长江奇石,石一定要靠水来“养”,石头来自江河中,从一块普通的山石变成圆润的卵石,一直接受着江水的滋润,是江水搬运冲刷的结果,自然离不开水;一些奇石收藏者每天都要用水擦拭自己的奇石,水能使奇石更加润泽,能使一些隐藏的图案显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擦拭,奇石表面会更加光滑,手感更加细腻,同时,每天面对面的擦拭与爱抚,能“养”出人与石的默契,人对石也会越发得爱不释手。

“水”成为了道家思想与长江奇石的一个连接点,越是接近于“水”,就越是接近于“道”,那么在“以水养石”的过程中,我们应践行道家的“上善若水”,追求“水”那种利他、包容的本性,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的与物无争,谦下自处,至净至刚,把“水之美”养到石中去,更要养入心中来;若能“上善若水”,拥有水一样能容的胸襟和器度,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呢?

对于那些并不起眼的小石块,用水去滋润,或许会发现它隐藏的神奇,一些石头需要用水擦拭,使其光洁、明亮,一些石头适合用水浸泡,水是生命之源,只有浸泡在水里,它们才能“活”起来,颜色变得更透明或更深沉,它们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养”,人与石就会达成默契,养石的过程,也是人发现自我,感悟生命的过程,奇石包容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包容奇石呢?

四、奇石的商品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文化被染上了商业色彩,长江奇石文化也是如此,这就必然遭受传统赏石理论与商品化、继承与发展的冲突。

奇石审美是一种“雅”的行为,而商品化与“俗”接轨,两者不相容,文化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那么处于这个历史时期的现代人,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作出选择。

(一)当今国人的审美误区

当今我们的社会充斥着许多“俗文化”,过去一度被精英知识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曾几何时已被放逐到了当代生活的边缘,大众文化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取向。

余秋雨也说当今社会整体的“审美品味降低”。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都有一定影响,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往往是一种金钱关系,充满了商业性的阴谋和算计,文化低俗之风盛行,例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神曲,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直白的歌词占领着较大市场,电视相亲节目如火如荼,人们闲时搓麻将和打牌之风盛行,普通民众的生活缺少文化品位,最近社会上频繁出现的低俗文化(如凤姐事件,小月月事件)说明了我国的社会大众的审美确实存在问题。

(二)奇石商品化的存在意义

长江奇石文化会不会被商品化所破坏,我们尚不能做定论,但奇石界已经在向商品化方向发展确是事实,长江沿岸很多城市都已形成了专门的奇石市场,一些人专靠拣石、卖石为生,大小奇石馆林列,奇石的买卖活动从原料批发到到珍品拍卖层层交易,这说明奇石商品化发展已具备了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从道家思想来看,也是提倡要尊重自然规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指人要效法、遵循、尊重天地万物自然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规律,我们应接受并正确认识奇石的商品化趋势,奇石文化的发展需要商业社会的推动,商业社会需要奇石文化的洗涤。

商品化是审美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休闲活动,奇石审美是一种生命的的享受它可以改变没有文化品味的审美境界,提升当代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使审美普遍指向现实生活,这种“雅”的生命体验使个体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老子的“人本思想”,老子说: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故道大,天大,人亦大”,

人与“天”和“地”在宇宙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奇石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大众审美境界,而且还可以促进人性重归自然和谐,达到人性生态的目的,奇石审美是现代人净化心灵,由俗到雅,由恶到善的一道妙方,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每个人的改变而更加和谐。

(三)奇石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长江奇石文化目前存在着赏石理论不健全,缺少特色和知名度等问题,借奇石的商业化发展可以为奇石文化注入一些新的活力;目前我们大量的奇石资源还停留在粗放的低附加值原料批发模式,缺少珍品,商品化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奇石爱好者参与到奇石鉴赏中。

近年来,文化产业被提上日程,商品化意味着奇石正在走向产业化道路,一种文化实体只有走上产业化道路才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我们应大力发展长江奇石的下游产业,如配座,配台,配桌,挂轴,摆件的生产和销售,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载体,打造长江石品牌网商,这是长江奇石融入全国石界和结合国际的必然。

汇集资金为奇石搭建平台,为奇石制作精致、协调的配座,办奇石展览,进行奇石理论研究等,在展览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雅石展示的方法,“一石一几一空间,辅以盆景、字画”,在这种雅的环境中,更能衬托出奇石的韵味。

另外,促进赏石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赏石事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奇石资源保护和立法工作,加强全国各地区赏石活动的横向协调,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以长江奇石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实现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奇石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结语

奇石审美观念也是仁者见仁的事,笔者认为长江奇石文化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是有益的,在特定领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途径,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是走向产业化,因此长江奇石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这需要更多的创意,也需要我们提升审美素养,实现产业化与长江奇石文化共同发展。

注释:

论道家思想与休闲智慧

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2页。

郑板桥题画竹小品

《道德经》第8章

《淮南子∙原道训》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第103页。

《道德经》第25章

参考文献:

[1]、李天道.老子——当代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萧汉明.道家与长江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4]、任芳莹.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美学追求[M].时代教育

[5]、杨越.道家思想中的审美与休闲的智慧[D].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6]、梁志伟.中国传统赏石美学面临挑战[J].中华赏石

[7]、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李孺义.“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9]、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10]、张绪通.黄老智慧[M].人民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