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愁乡石
张晓风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
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
”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
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
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
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
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
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土著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
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他们那样怡然地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马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
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
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独。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
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忽然间,就那么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
那时候,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
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更不能想像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你拣的就是这个?
”
游伴们从远远近近的沙滩上走了回来,展示着他们色彩缤纷的贝壳。
而我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七颗黯淡的灰色石子。
“可是,我爱它们。
”我独自走开去,把那七颗小石压在胸口上,直压到我疼痛得淌出眼泪来。
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
”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
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着久违的乡音。
(节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节)
注:
作者祖籍江苏,1949年随家人赴台,1968年游鹅库玛(冲绳极北端之海滩)写下此文。
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
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画面感十足:
一位去国十八年的游子,独自伫立在异国滩头,遥望祖国方向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乡。
B.作者并不关心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只是用“银河迢遥”作比,表现其回归故乡的希望渺茫时凄凉悲怆的心情。
C.岛上土著无觉于曾经的屈辱历史,只是麻木地享受快乐,作者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自己绝不会享受这样的快乐。
D.文章展现出的乡愁内涵,深沉而博大,是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有特殊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文章两次写到“游伴”,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愁乡石”——“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与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佛教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共处的赞颂,《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乌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现、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
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
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B.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
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到佛教的影响上。
B.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第四段阐述了西域自然风情与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是影响格律和四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盛行的佛教,使唐代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灵万物的终极关怀。
B.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C.岑参的《赵将军歌》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D.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
“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
“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
“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
“富儿更替做。
”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
“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
苏辙渲染道: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
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
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
”宁不信卜占,固请行。
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
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
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
私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
汉宣云:
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
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
以此抵罪。
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
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会赦,免。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B.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C.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D.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去,也可用于皇帝嫔妃及皇子公主,后泛指官员之死。
B.“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乐》为“六经”。
D.“入”“出”,指朝廷内外,在朝内做官为“入”;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官为“出”。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
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与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崇尚儒学,重视教化。
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卓有成效,他甚至还用官府费用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
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他的外甥王国宝巴结会稽王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挑拨他和皇上的关系,使他被皇上疏远。
D.范宁勤于治学。
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⑵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天擢,号西崖,直隶歙县人。
崇祯末,兴国土寇吕瘦子作乱,袁继成平之。
余党犹蠕动不息,天擢抚慰安置,乃大定。
崇祯十七年,武昌兵寇频仍,天擢自以恬素,非御乱才,欲致仕去。
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天擢以琼海阻大洋,谓可粗安,便之。
莅任两载,楫抚黎、汉,得安堵。
隆武二年,安南请封,李用楫受命往,归至廉州。
清李成栋攻陷海北,用楫走渡琼州。
成栋驰檄招琼州降。
天擢会用楫,议阻海抗之,用楫对琼士民大言曰:
“今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
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
”用楫方服所赐一品服,天擢怒,揽其玉带曰:
“公此带谁所赐,而作此语?
”拉碎之,奋臂批用楫颊。
部民噪起,逐用楫。
用楫走钦州,达行在。
天擢阻海守,成栋盛兵来攻,城垂陷。
天擢投繯,坠地不死。
未几,逃归,擢吏部左侍郎。
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每朝会,必以气凌轹之。
天擢积不能忍,顾用楫叹曰:
“天擢不幸,求死不得耳!
公言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今日已得主公,勉力尽忠,玉带尚可补也。
”用楫赧退,由是恨天擢刺骨。
永历三年,天擢九乞骸骨,得请,去寓高州。
高州守将李明忠骄愤无度,以贿结用楫为兄弟。
用楫为之疏通,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封恩平伯,因与用楫为腹心交。
用楫谓明忠曰:
“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明忠夜发卒攻天擢,杀之,歼其家,童稚无免者;掠其貲,不满百金。
(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刪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致仕去致仕:
辞官南了城B.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纳款:
投降
C.顾用楫叹曰顾:
回头看D.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遽:
突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B.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C.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D.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擢能力出众。
洪天擢在土寇余党蠢蠢欲动的时候,采取安抚政策,彻底平定,在琼州同样安抚不同民族,使琼州安定。
B.洪天擢敢作敢为。
李成栋大兵压境,李用楫不愿意坚守抗拒,还发布投降退缩的言论,洪天擢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不投降。
C.洪天擢勇于抗争。
洪天擢在李成栋重兵压境时,没有投降,固守御敌,自杀殉国未遂;后来面对李用楫的挑衅,针锋相对。
D.洪天擢结局凄惨。
李用楫对洪天擢恨之入骨,怂恿李明忠在夜里派军队对其家进行了洗劫,杀了洪天擢及其家人,获得大量钱财。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2)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三、选择题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利用后天的学习改造人性,使之趋于完善。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
后世将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项链》。
7.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因坐法华西亭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客有吹洞箫者D.是岁,元和四年也
8.(题文)按照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蹑足行伍之间④不拘于时,学于余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因入京师,观太学
A.①/②⑥/③⑦/④⑤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⑤/③/④⑥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工信部指出,有些网络企业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等,并要求他们立即整改。
B.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压倒性胜利,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C.从1978年的冬天出发,中国风雨兼程走过40年,走进新时代,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发展奇迹,重要一条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D.该市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宣传一个“神童少年”,能够让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人受益,虽然当事人明知自己的成绩是假的,但为了此后出现的利益恐怕也难以开口说出真相。
10.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了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尖锐对立的现象;在他一千年后,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了相似的情形。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六、语言表达
13.某校高一年级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第一个环节是选定一本书。
下面是选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冠军,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