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808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docx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攻读临学位考试大纲全国联考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全国联考考试大纲

(医古文、中医综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编印

二○一二年

 

医古文考试大纲

一、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二、考试的内容与要求

三、考试的方式与用时

四、试卷结构

五、本大纲使用说明

六、参考用书

附录:

题型举例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医古文考试大纲

为贯彻落实原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门印发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医古文考试大纲。

一、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在职人员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必备的结构性知识,对提高在职人员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进而增强学术素养,深入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非常切实的作用。

二、考试的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1、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文选

序号

内容(篇目)

1

扁鹊传(《史记》)

2

华佗传(《三国志》)

3

钱仲阳传(刘跂)

4

丹溪翁传(戴良)

5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汉书》)

6

《伤寒论》序(张机)

7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王冰)

8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夏竦)

9

《本草纲目》原序(王世贞)

10

《类经》序(张介宾)

11

《串雅》序(赵学敏)

12

《温病条辨》叙(汪廷珍)

13

宝命全形论(《素问》)

14

养生论(嵇康)

15

大医精诚(孙思邈)

16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张从正)

17

诸医论(吕复)

18

赠贾思诚序(宋濂)

19

医俗亭记(吴宽)

20

病家两要说(张介宾)

21

不失人情论(李中梓)

22

元气存亡论(徐大椿)

23

与薛寿鱼书(袁枚)

24

医学源流(陈念祖)

25

医案六则(许叔微等)

26

药论四则(雷敩等)

27

医书凡例三则(高保衡等)

28

方论三则(罗美等)

29

医书提要三则(纪昀等)

30

医话四则(顾文烜等)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

1

工具书

2

汉字

3

词义

4

句读

5

今译

6

文意理解

2、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除与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相同者外(见上),另加文选10篇,基础知识两章,具体篇章如下:

第一部分文选

1

皇甫谧传(《晋书》)

2

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汪道昆)

3

《新修本草》序(孔志约)

4

《外台秘要》序(王焘)

5

极言(葛洪)

6

诸家得失策(杨济时)

7

秋燥论(喻昌)

8

《素问》注文四则(杨上善等)

9

《理瀹骈文》三则(吴尚先)

10

《素问》校记四则(俞樾等)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

1

注释

2

古代文化知识

(二)考试要求

1、文选部分考试要求

熟读并理解全部文章,背诵部分文章与篇段,积累1200个(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积累1500个)以上的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包括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常用虚词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意义,尤应注意古今意义不同的实词、同形词以及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掌握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对应关系,掌握常见固定结构的今译规律,掌握实词的临时性语法功能和古人安排语序的惯例,掌握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各篇文章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

2、基础知识部分考试要求

熟悉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助于增强阅读理解古代医药学著作能力的方法,包括词义辨别、文意理解以及句读、今译等方法(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并应熟悉注释与古代文化知识等方面问题),从理性认识上予以深化,进而用以指导阅读理解中医药古籍。

具体要求如下:

(1)工具书

了解辞典编排法和目录、索引、类书、丛书的基本情况,熟悉常用的古汉语与中医药工具书,掌握查检有关资料的方法。

(2)汉字

了解“六书”的概念与汉字的结构,熟悉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作用、位置,掌握古医籍中“异写字”的识别方法,正确读写中医药常用字。

(3)词义

了解词义的演变与引申,掌握同形词语、复用词语、简略词语与表数词语,掌握辨别词语意义的常用方法,正确辨识词句的语法、修辞意义。

(4)句读

了解句读的名称、符号与位置,熟悉误读的表现与原因,掌握句读的方法。

(5)今译

了解今译的标准与类别,熟悉误译的表现与原因,掌握今译的方法。

(6)文意理解

了解误解文意的原因,通过文意理解实例的分析,掌握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

(7)注释

熟悉注释的主要内容,了解注释的术语与体例,掌握注释的常用方法。

(8)古代文化知识

熟悉古代记时、年龄称谓、避讳、中医药命名的方法与度量衡制度。

三、考试的方式与用时

(一)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用时:

150分钟。

四、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

200分。

(二)在职人员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结构

1、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填空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4、词语解释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5、今译题:

共30分;

6、阅读题:

40分;

7、简答题:

2小题,共20分。

(三)在职人员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试卷结构

1、单项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填空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4、词语解释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5、今译题:

共30分;

6、阅读题:

2小题,共50分;

7、简答题:

3小题,共30分。

五、本大纲使用说明

为使医古文的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规定考试要求。

明确考试要求,应考者可以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参考用书,命题者可以更恰当地把握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重点、知识能力层次、难易度与题型。

(一)攻读硕士与攻读博士的考生之考试大纲的区别。

1、考试内容容量有差别:

攻读硕士学位考试内容容量为文选30篇,基础知识6章;攻读博士学位考试内容容量为文选40篇,基础知识8章。

2、考试要求有差别:

对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在对攻读硕士学位考生的要求的基础上,加重了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考核。

(二)医古文考试的命题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操作,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试要求。

考试命题要尽量覆盖到各篇章,并适当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程的性质、作用与目的、要求。

(三)本大纲规定考试内容的范围,包括两个部分,即参考用书的文选(含相关阅读实践)与基础知识(含相关阅读实践)。

在试题中的分值比例,文选(含相关阅读实践)占80%,基础知识(含相关阅读实践)20%。

(四)本大纲在考试要求中,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方面。

在试题中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五)能力层次包括识记、领会与应用。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各能力层次的含义和内容一般为:

识记:

能知道有关词语、成语典故以及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全面把握与辨识有关语言(包括字、词、句)现象的特点与意义。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字、词、句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阅读(包括今译、句读、理解、简答)等问题。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20%,领会35%,应用45%。

(六)试卷要合理安排试题难易度的比例。

试题的难易度可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易占30%,中占40%,难占30%。

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注意不要混淆。

六、参考用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段逸山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單項選擇題(要求:

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擇1個正確答案,並將其序號填入題干後的括弧內)

1.在“永言筆削,未暇尸之”中,“尸”的意義是()

A陳列

B主持

C整理

D寫作

2.“郢書燕說”比喻()

A.捏造事實,胡編亂造

B.舉止輕佻,惹人討厭

C.穿鑿附會,曲解原意

D.口不擇言,引起麻煩

3.《倉公傳》中,公乘陽慶對淳于意說“盡去而方書,非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

A.全部拋棄你原來學習的方書是不對的。

B.全部拋棄原來學習的方書,不是這樣的。

C.全部拋棄你原來學習的方書,不是這個意思。

D.全部拋棄你原來學習的方書,因為它們是不對的。

4.“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

”(《素问·奇病論》王冰注)採用的注釋方法是()

A.對釋法

B.定義法

C.比較法

D.描述法

二、多項選擇題(要求:

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擇2至4個正確答案,並將其序號依次填入題干後的括弧內。

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

1.具有“時間短暫”義的詞語是()()()()

A.“於今困劣,救命呼噏”的“呼噏”

B.“修途之累,非移晷所臻”的“移晷”

C.“無何舉於鄉,又十年成進士”的“無何”

D.“請急歸,旋被口語”的“旋”

2.屬於古今字關係的是()()()()

A.然——燃

B.解——懈

C.兌——銳

D.泪——淚

三、填空題

1.古代句讀符號主要有讀音如“主”的和讀音如“曲”的。

2.“其視吾民之顛連,漠然若秦越肥瘠之不相維繫”的“秦越”比喻。

四、詞語解釋題

1.蓋人之生也,顧夏蟲而卻笑。

顧:

卻:

五、今譯題

1.乙非獨其醫可稱也,其篤行似儒,其奇節似俠,術盛行而身隱約,又類夫有道者。

六、閱讀題

黃帝問曰願聞九鍼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鍼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鍼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鍼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爲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者爲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鍼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鍼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衆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蹻足骨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要求:

1、用“。

”號給上文斷句;

2、簡答:

①“爲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告誡醫者應注意什麽?

②“神無營於衆物者”一段文字對醫者臨證提出什麽要求?

七、簡答題

1、簡述“六書”說,並舉例說明。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前言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个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中医综合考试之需要。

本考试大纲旨在从三个层次上考查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掌握程度:

考查考生对四部分内容中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辨证方法、药物与方剂的组成功效等,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能力:

考查考生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原理,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能力: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对常用方剂进行灵活运用。

Ⅱ.考查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的含义、内容及其应用。

(2)辨证论治的含义、内容及其应用。

二、阴阳五行

1.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与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和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五志、五液、五体、官窍的关系。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5)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和运行。

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和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倦内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

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

血虚、血瘀、血热;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

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功能的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的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概念。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

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

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运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2.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问诊

1.问寒热

(1)寒、热的基本概念。

(2)寒热的分类: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问汗

(1)表证辨汗:

无汗与有汗的病机及临床意义。

(2)里证辨汗: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的表现、病机及临床意义。

(3)局部辨汗:

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隐痛、重痛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问疼痛的部位:

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周身疼痛的临床意义。

4.问头身胸腹不适: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5.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雀盲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问睡眠

(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7.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口味:

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8.问二便

(1)大便:

大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小便:

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9.问妇女

(1)月经:

月经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带下:

带下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

得神、失神、假神、少神及神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望色:

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

4.五色的主病的临床意义和机理。

5.望形体:

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望姿态: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7.望头面五官:

头面、囟门与发、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8.望躯体:

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9.★望二阴:

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0.望皮肤:

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1.望排出物变化的总规律:

观察痰、涕、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12.★观察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3.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舌诊

1.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望舌质:

望舌神、舌色(淡白、红、绛、紫)、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舌苔:

望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苔色(白、黄、灰、黑)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舌诊的临床意义。

五、闻诊

1.听声音:

音哑与失音、语声、语言(谵语、郑声、独语、错语)、呼吸、咳嗽、喘、哮、短气、少气、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

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六、脉诊

1.脉诊的原理,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切脉指法。

3.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的含义及其脉象表现特征;★脉象的生理变异。

4.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5.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6.★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7.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8.★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9.脉诊的临床意义。

七、按诊

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5.★按胸胁、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八、八纲辨证

1.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2)寒热:

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证候分析。

(3)虚实:

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证候分析。

(4)阴阳:

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

2.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的概念。

(2)证候错杂:

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虚证夹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3)证候真假:

寒热真假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证候分析。

虚实真假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证候分析。

(4)★证候转化:

表里出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寒热转化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虚实转化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九、病性辨证

1.六淫证候:

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与火热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

2.阴阳虚损证候:

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亡阳证和亡阴证的鉴别。

3.气血病证候:

气虚证、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