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282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docx

甘肃省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省

 

学院:

地测

姓名

QQ: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境内广布种类较多而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

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以及重要的矿山遗址、地质灾害遗迹等。

  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选择典型地质遗迹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审批省级地质公园。

目前,已经建立了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并审批了16个省级地质公园。

国家级地质公园

名称

类型

批准时间

地理位置

地址资源

人文资源

旅游情况

完成人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地貌——构造

2001年11月

N:

40°13’00.85’’

E:

98°26’44.75’’

雅丹地貌、黑色戈壁滩千佛洞石窟

月牙泉

2010年,接待人数达151.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87%;实现旅游收入14.05亿元,同比增长98.08%。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古生物——古动物

2002年8月

N:

3610’22.41’’

E:

10310’46.58’’

恐龙化石和足印化石

刘家峡电站及水库

2007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10516.88万元,同比增长12.30%,旅游收人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2%;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投资稳步增加。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地貌——岩石

2004年3月

N:

3653’11.16’’

E:

10419’03.10’’

黄河石林,融合峰林,雅丹和丹霞等地貌特征

明长城,五佛寺

2009年旅游人数较2008年旅游人数同期增长了20%

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

地貌——岩石

2004年3月

N:

353’23.24’’

E:

10632’54.70’’

丹霞地貌,斑马山

道教发源地,佛教胜地

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10.0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1.4%,旅游综合收入3789.6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5%,旅游过夜人数2.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5%;

 

1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简介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景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景区面积达398平方公里,景区划分为南

  

、北两个大区。

北区集中连片,以雅丹地貌为主,总体近南北走向。

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呈东西走向。

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

公园特色

  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

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

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

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

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

古老的盆地中心层理水平,边缘的层理交错,局部还保存着很多虫迹化石,显示着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大漠风光、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魔鬼城

  在距敦煌185公里,玉门关以西8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风蚀地貌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群落,俗称魔鬼城,目前已建成中国地质公园。

在一条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干涸河床地带上,雅丹密布,丘峰林立,形态各异,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浑雄,均属世界罕见。

  从敦煌市区驱车前往,穿过一大片戈壁荒漠,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便抵达久负盛名的玉门关下,然后再沿曾是丝绸之路古道的疏勒河谷西行85公里即到。

沿途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依稀可见,沼泽和草甸连片,湖岸上芦苇丛生,湖面上水禽嬉戏,不时地有野鸭、大雁、天鹅等水鸟拍打着水面飞向蓝天,在大漠深处编织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渐渐地,沼泽干涸了,草甸消失了,河谷被戈壁沙漠所湮没,周围又是茫茫瀚海。

不久,你会发现在平坦的河床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耸立,就像是一幢幢"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的象大楼,有的象教堂,有的象清真寺,有的象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

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白天,远远望去,沙漠幻景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整个"雅丹魔鬼城"恍若飘浮其中。

傍晚蜃景隐去,整个"雅丹魔鬼城"笼罩在夕阳余辉下,金碧辉煌中更显几分神秘,几分肃穆。

夜幕降临后,狂风呼啸,整个"魔鬼城"又陷入恐怖的气氛中,令人毛骨悚然。

  景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黑戈壁(砾漠),在国内甚至亚洲中部地区也是很少见的,与保护区内各种土黄色的雅丹地貌浑然一体,颇为壮观,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电影《英雄》在这里拍摄后,魔鬼城的壮美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敦煌又一处迷人的旅游胜地。

地貌

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是以风蚀地貌类的雅丹地貌

  

  

雅丹龙城

为主。

从卫星照片及区划图上可以明显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大区。

北区集中连片,以雅丹地貌为主,总体近南北走向。

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呈东西走向。

走进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宛如进入了一座神奇的自然迷宫,一座座土丘隆集荒漠,峰回路转,各种造型的雅丹地貌变幻出不同的姿态,有的像乘风破浪的大型舰队,在大海上鼓帆远航;有的又像无数条蛟龙,在大海中翻滚腾舞穿梭游戏;有的似亭台楼阁,争奇竞异;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引人入胜,令人惊叹。

一座雅丹地貌就是一座巧夺天工的自然雕像,一座雅丹就是一件迷人的景观,让观者留连往返,令人匪夷所思。

其它风蚀地貌

  除雅丹地貌外,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还有其他类型多样、造型奇特风蚀地貌。

园区南部较为多见的风蚀谷与风蚀残丘,其形成是由于暴雨把地表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再沿着这些沟谷吹蚀,这样暴雨与风多次反复侵蚀,谷地逐渐扩大加深,发展成峡谷,称为风蚀谷。

另外,部分风蚀残丘由于其砂泥层中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又经过多次暴雨的反复切割与风蚀作用,松软的沙土石被卷走,原来块状的岩石被切割成一条条的石柱,成为风蚀柱。

这些风蚀柱让强风又刀刻斧凿般地雕成一个个似物似人、似禽似兽的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风蚀柱受风特别的磨蚀作用,靠近地表的地方,气流中携沙量多,磨蚀作用强,使其下部凹进同部突出,再进一步发展成蘑菇状,成为风蚀蘑菇。

进一步发展,风蚀蘑菇就变得很不稳定,当大风吹来时,使之摇动,成为摇摆石。

风蚀柱的根部也常常由于风的吹蚀作用而形成的凹坑,成为风蚀洼地。

散布在地表的卵石或砾石,在风沙和相互间的作用下,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而且边棱清晰鲜明,造型奇特,这种石块称分风棱石。

风棱石的形成非常奇妙,嵌在泥质物中的卵石由于泥质物被蚀去而裸露,其上部先受磨蚀,形成光滑面,后来卵石滚动,另一部分又受磨蚀,形成另一光滑面,类似作用多次进行。

另外,风棱石也可以是由于风向变化,卵石从多个方向受到磨蚀的结果。

  在保护区内各种各样的风棱石随处可见,很有观赏价值。

呈北东向展布于保护区的西南部的纵向沙垄地貌。

它的形成是由于在和缓起伏的沙地上,地面无障碍,向阳的缓坡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强烈加热,形成上升气流,背阴的气流来补充,在单向风的作用下,就形成以单向风为轴的螺旋流,向前推进,风从低洼处将砂粒吹向高处堆积,成为纵向沙垄。

另外,由中更新世湖泊相沉积物中发育的各种沉积构造如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等地貌,作为很好的沉积学研究资料在园内散点分布。

旅游信息

  景区交通从敦煌租小车经玉门关到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不到300公里,路况很好,车也很少,因沿途要看玉门关汉长城,往返要七八个小时,租金约250元,如人多可包辆中巴500元左右。

这样更合算。

2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概况

  刘家峡恐龙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

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卧迹、拖痕和粪迹共存的场面,非常独特。

在已经揭露的总计710平方米的岩层层面上发现了8类30组270个足印,其中至少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和其它三类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8个属种。

在同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刘家峡恐龙足印群中最大的一组蜥脚类足印后足印长150厘米,宽120厘米,前足印长70厘米,宽110厘米,步幅375厘米,左右足印外侧缘间距345厘米,为世界之最,已列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恐龙足印群候选世界纪录。

而且该类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覆,为国内外首次发现。

  在该足印遗迹产出的附近地区,已经多处发现恐龙骨骼化石。

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恐龙足印化石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珍贵材料,其形态、排列方式和组合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相当一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个体大小、运动方式(四足或两足行走)、生活方式(群居或独居)等,同时能够为研究恐龙生活环境和生物类别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恐龙类别多样,形态古怪,并以体躯巨大而著称,在成功地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后,又在距今约6千5百万年前全部消失,其从发生到繁盛、从衰落到绝灭的整个演化过程充满着传奇和神秘色彩。

相信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肯定会吸引众多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使其成为最受青睐的、津津乐道和普遍关注的地质公园。

  黄河三峡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位于盐锅峡水电站上游1公里处的太极湖北岸,距县城水上距离43公里。

该遗迹是在1999年7月至8月,由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原兰州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大庆博士等地质工作者进行古生物地层调查工作过程中发现的。

从1999年8月开始,由三勘院负责开始人工揭露,目前已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挖掘出10类150组共1724个足印。

其中最大足印为150cm×120cm,为世界之最。

  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的成群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该化石与其它产地的古生物遗迹相比,有五个显著特点:

其一是保存完好、清晰度高。

绝大多数产地的恐龙足印化石是经自然风化作用而暴露于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完全是经过人工仔细揭露出来的,因而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

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卧迹、拖迹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因而非常独特。

其二是规模大,属种多。

在已揭露的总计2000平方米的岩层层面上至少有两类巨型晰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一类翼龙类和其它三类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9个属种。

在同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物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其三是足印大而独特。

以前在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足印是1982年韩国庆尚道一带的海岸边发现的长120厘米,宽64厘米的晰脚类(腕龙)足印。

刘家峡恐龙足印中最大的一组晰脚类足印后足印长150厘米,宽120厘米,前足印长70厘米,宽110厘米,步幅375厘米,左右足印外侧缘间距345厘米。

专家们确定留下该足印的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两步就可以跨过一个篮球场,体长至少有20米,体重接近50吨。

而且该类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覆,为国内外首次发现。

其四是多层面出现,在已经揭露的1号点同一点上出现上、下两个产有不同恐龙足印类型的层位,其间相隔6.5米厚的砂、泥岩层,泥岩中产叶肢介,明确地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地史时期中,这里一直有恐龙活动,而恐龙类群发生了演替,这种足印产地在世界亦属罕见。

其五是伴有骨骼化石发现。

在恐龙足印化石遗迹产出地的附近地区,已经多处发现恐龙骨骼化石。

虽然尚未进行系统发掘,但至少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而言之,该恐龙足印化石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体感之强,均为世界少有。

  刘家峡恐龙足印地质遗迹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生物研究专家的广泛关注。

2001年3月,在国内被称为“恐龙王”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恐龙专家赵喜进教授野外现场鉴定后认为:

“该恐龙足印群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

其足印之大,类别和属种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称世界之最,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价值”;2002年4月份,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罗克里教授在现场考察研究过程中,识别出翼龙和鸟脚类恐龙足印化石,这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同年10月,日本福田县恐龙博物馆博士东洋一教授一行5人到恐龙足印化石考察时,惊叹地说:

“这是我在亚洲看到的最好的恐龙足印,此次发现,属世界第一,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恐龙是中生代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仍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新生代动物遗骨形成化石已属稀罕,中生代恐龙足印形成化石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据专家考证,永靖县恐龙足印化石形成于一亿七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时代,是在当时泥泞的土地上留下的,脚踩下后带出的淤泥也保存完好,经过上亿年的演变成了现在的化石。

专家们根据足印有从南往北,有从东向西,相互交叉方向,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亿七千万年前,黄河还没有形成,这一带是一个古湖泊的沙滩。

那时的湖泊正处于枯水期,沙滩露在外表上,还是半潮湿的。

庞大的恐龙家族爬出湖泊,经过沙滩向岸上走去,沿山爬行,后面凶猛的靠后肢行走的虚骨龙追随而至。

松软的沙滩上就留下了它们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

以后沙滩进一步脱水、干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等到下一个季节,水位上涨,迅速淹没了这片沙滩,湖水带来的泥沙覆盖了足印。

  刘家峡恐龙足印地质遗迹的发掘,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也是一处非常罕见的自然景观。

为了保护挖掘恐龙足印化石潜在的科研科普和观赏旅游价值,于2001年1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兴建“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投资9600万元,建成开放式恐龙博物馆,将带着人们走近远古时代,再现白垩纪恐龙生活场景。

地理情况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

一九九八年八月,经过野外地质勘察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恐龙足印化石群。

截止目前,在化石比较集中的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十处恐龙足迹化石点,计四十六组共四百零四个恐龙足印。

刘家峡巨型恐龙足印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恐龙足迹研究的重大发现。

该化石群化石类型丰富,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且双层面出现,均属世界之最。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创建于2001年12月,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无论就足印的多样性,还是就保存的完好程度方面,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都为世界所罕见。

其中翼龙类、鸟脚类、蜥脚类、兽脚类等多种恐龙足印的大规模集中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是一处珍贵的地质遗迹,同时也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该公园于1998年发现到现在已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恐龙足印10类150组1724个,经国内外专家鉴定,这些足印清晰度之高、足印之大、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一个长1.5米、宽1.2米的足印,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

亟须保护

  (所属类型:

奇石类)

  在甘肃省永靖县,活灵活现的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共有10类172组,距今约有一亿万年。

这些举世罕见的“东方瑰宝”,具有世界级的科研价值和展览价值。

由此,永靖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部贫困小县,因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足印化石而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古生物的“伊甸园”,成为永靖县继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电站、黄河三峡(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之后的又一张名片。

  但是,由于受资金之困,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产业延伸等面临一系列难题。

全面保护与管理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价值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三峡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距盐锅峡大坝1公里,占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是由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恐龙卧迹、尾部拖痕、粪迹以及白垩纪晚期地层剖面、第三级夷平面、古生物化石点、泥裂和波痕等沉积构造、正断层和褶皱构造等构成的自然地质遗迹景观,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

八项国内外之最

  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是由甘肃省地质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兰州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于1999年8月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初步揭露和研究,到2002年底,已揭露面积达2800平方米,产10类172组1831个足印,还发现了多处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

2001年3月,经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赵喜进教授现场鉴定,这些恐龙足化石群地质遗迹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立体感强,为国内外罕见;足印分布密集度之高,为国内外所独有;足印之大为世界之最!

足印保存之完好

  清晰度之高,国内外罕见。

绝大多数产地的恐龙足印化石都是经自然作用而暴露于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完全是经过人工仔细揭露出来,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构成了足印、卧迹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因而非常独特。

足印规模之大

  属种之多,国内外独有。

经专家考证确认,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至少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一类翼龙类、一类虚骨类和其他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9个属种。

这些足印是生活在距今l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所留,属种数量之多和分布密集程度之高,为国内外所独有,从现有发现已经显示,进一步揭露将会出现更多数量和新的类型;而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物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足印之大世

  界之最。

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中最大的一组蜥脚类足印,其后足印长l.5米,宽1.2米,足有半个乒乓球桌子大小;前足印最大长达l.1米,宽l米。

这比此前在我国四川、内蒙古发现的巨型恐龙足印,以及在韩国发现的长1.2米的巨型恐龙足印都要大得多。

它前后两足印步幅为3.75米,两条后腿间的距离为3.45米,两步就可以跨过一个篮球场。

专家根据它的步幅分析,留下足印的这只恐龙体长在20米以上,体重接近50吨,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一只恐龙足印。

更为惊人的是,这组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压,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

足印产出层面之多

  举世罕见。

在已揭露的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1号点上,同时出现了上、下两个产有不同恐龙足印类型的层位,期间相隔6.5米厚的砂、泥岩层,泥岩中产叶肢介,明确地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地史时期中,这里一直有恐龙活动,且恐龙类群发生了演替,这种足印产地在世界亦属罕见。

兽脚类足印

  国内罕见。

2001年4月,新揭露出的一块恐龙足印化石上端三指印痕清晰可见,下部掌痕也很清楚。

令人称奇的是,其中指上骨竹节印痕特别清晰,整个足印大小为0.48米×0.47米,属于白垩纪的禽龙足印化石,是一种兽脚类的恐龙,在国内比较罕见。

翼龙鸟脚类足印

  填补国内空白。

2002年4月,世界著名恐龙足迹专家、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

罗克里教授实地考查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在1号化石点上新识别出13只翼龙后足足迹,行迹总长为5米,并在1号点和6号点上也均发现有鸟脚类恐龙足印,填补了国内没有翼龙和鸟脚类恐龙足印的空白。

据专家介绍,在恐龙统治地球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些生物统治着天空,这些生物就是翼龙。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鸟类并非由这些飞行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是在翼龙之后演化出来的。

事实上,早期鸟类的骨架和它们某些恐龙亲戚的非常相似。

有些翼龙如知更鸟般大小,甚至更小;其它的翼龙则有小型飞机那么大。

有些翼龙长有强健的肌肉,可以展翅飞翔,其它的只能借助气流滑翔。

而在甘肃永靖刘家峡发现的翼龙属于较小的类型,据分析它展翼后宽2米,形体似秃鹫大小。

我国国内曾有翼龙骨骼发现,但其足印此前还没有发现过,并且在世界上翼龙足印也不多见,只有两三个发现点。

兰州龙

  ——世界最大牙齿恐龙。

在该足印遗迹产出的附近地区,已经多处发现恐龙骨骼化石,虽然尚未进行系统挖掘,但至少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特别是在距刘家峡恐龙足印群数十公里处的同时代地层分布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恐龙尾椎化石,包括下颌骨、颈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耻骨等103块化石,被命名为“兰州龙”。

经中国科学院鉴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也是新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它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个新的类型,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刘家峡黄河巨龙

  ——国内最胖恐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发现于甘肃省刘家峡水库附近。

2002年开始发掘,前后历时3年,2006年完成对黄河巨龙化石的研究。

研究成果显示:

黄河巨龙以其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

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不足半米高,却宽达110厘米,123厘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以达到83厘米,而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据介绍,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其时代为白垩纪早期,而巨龙型蜥脚类是最成功的一类蜥脚类,它取代了繁盛一时的侏罗纪的各类蜥脚类,如马门溪龙类和梁龙类等,主导了白垩纪。

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发现为亚洲早白垩纪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再添新成员,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足印化石研究的综合价值

  由于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7亿年之后,又在距今6500万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其从产生到繁盛,从衰落到绝灭的整个过程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

恐龙及其足印化石是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也是地球历史的鉴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它不同于文物,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综合价值。

因而,恐龙足印化石不仅仅深深吸引着许多专家和学者,还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使其成为最受青睐的、津津乐道和普遍关注的一类古生物化石。

提供依据

  对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类别提供重要依据。

恐龙足印形成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而恐龙足印化石的形态、排列方式和组合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恐龙相当一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专家认为,当时的环境应该是裸露于湖面之上的含有一定泥沙的湖滩,由于其裸露于地表,逐渐脱水,处于一种半湿半干的状态,当恐龙行走时,留下的脚印能够成形。

体积大、重量大,留下的痕迹就深,反之,就小就浅。

如果当时地表泥沙太稀,所留下的脚印就不可能成形;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