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docx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必修一课后题答案集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解题关键:
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
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
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
分封,①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对上级承担相应的义务。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既是全国的大宗又是最高的政治领袖。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
(1)我国河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用于祭祀的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
(3)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并且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4)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西周在完善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想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
从这些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
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提示:
原因:
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思路引领:
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
原因:
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中央集权的含义: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含义就是权力大多数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太大的权利,中央具有主导地位,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实行的郡县制。
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问题进行斗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一味的削弱地方而加强中央,而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的统治和经济的发展在地方与中央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分配方案)。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
说明两个问题:
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关键: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解答此题的关键首要的是精心审题:
二是题目的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
思路引领:
一要依时间顺序(分汉、隋唐、宋、元时段)组织答案。
二要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结论的正确,作到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
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
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
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
①特点:
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②利:
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
弊:
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是在加强的,选、用官制度也在完善和科学化。
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发展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地精密和完备了,但是依然不能保证某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依然摆脱不了一乱一治,兴衰更替的规律。
这主要是因为在基本理念——君主专制独裁上是错误的,再完备的制度下,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人去掌握也是十分危险的。
君主的个人素质成为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君主的使用下有不同的结果。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思路引领:
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
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
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答案提示:
解读年表可以看出:
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
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思之窗】
这里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
读懂材料,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
思路引领:
结合教材和材料,扣住关键词指出“全体人民”的内涵,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提示:
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解题关键:
联系史实,归纳特点,史论结合。
思路引领:
通过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提示: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
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
如: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
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
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
了解中国、雅典两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
思路引领: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中国和雅典所处的社会背景,体会思想家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价。
从唯物史观认识问题,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提示:
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学思之窗】
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解题关键:
读懂材料,理解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
依据材料和教材,指出当时罗马社会的性质。
答案提示: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解题关键:
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
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罗马法的内容,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实施的作用、影响和局限的角度分析和评价。
答案提示:
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作用: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回顾雅典城邦中妇女的地位,评价罗马法律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活动提示:
联系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状况,分析罗马法律以及在此之下的罗马的妇女地位。
思路引领:
在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现状;然后指出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说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探讨内容:
第一,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有关知识;第二,联系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明确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第三,在比较中找出他们在对妇女地位的规定或法律条文中的相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
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思之窗】
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
《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思路引领:
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教材所介绍的革命前英国国王的行为和议会的活动,对比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
答案提示:
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
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
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题关键:
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思路引领:
对《权利法案》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概括,剖析英王和议会的权力。
从政治体制、民主化建设、国家的地位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
特点:
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解题关键:
现代社会中英王的权力。
思路引领:
根据材料,结合本节知识,概括英王的权力。
答案提示:
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学思之窗】
请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看法。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提炼观点。
思路引领:
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
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
掌握比较的方法。
思路引领:
结合历史背景,根据两部法案的目的、内容、作用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
相同点:
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
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
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
阅读表格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
掌握比较的方法。
思路引领:
从国体的角度以及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
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
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
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学思之窗】
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解题关键:
理解近代政治体制中议会的作用及德意志议会的权限。
思路引领:
可根据教材中介绍的德意志议会的组成和权限,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议会的地位和权限做比较。
答案提示:
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解题关键:
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思路引领:
注意剖析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异同,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
在形式上:
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
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拿破仑的辨词有道理吗?
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关键:
了解美、法两国国情及华盛顿、拿破仑开展主要政治活动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
结合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法国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第十课 鸦片战争
【学思之窗】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的国家军队会将东方的文明精华焚毁?
答案提示:
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
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
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
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
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答案提示:
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
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
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
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
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
经济方面有: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提示:
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
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
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思之窗】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解题关键:
把握农民阶级特点。
思路引领:
根据内讧的显性原因是因为领导阶层争权夺利;深层原因是自身阶级局限性不能提出新的斗争目标而迅速封建化导致。
答案提示:
内讧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