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01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docx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

江西省青云谱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

1.(9分)(2017高三·重庆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汉唐始,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曾毫无争议地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

但明清以来,中医成了“一个被动的开放体系”。

当中医的“被动”遭遇西医的强势,直接结果就是中医在海外的弱势。

这种弱势日前还没有根本改观,但情况正在悄然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理念上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中医倡导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正在启发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再认识。

中医的对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中原政权与北方匈奴和西域有了许多交流和互动,中医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对外传播。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直至两宋,中医对外传播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中医在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得到较为系统的传播。

明朝郑和下西洋,可谓中医对外辐射能力的历史绝响。

但自那以后,中医对外传播开始呈现“被动”的特点。

也是从那时起,中医海外传播足迹抵达欧洲,不过推动者不再是中原政权,而是欧洲来华的传教士。

当时中医被介绍到欧洲,更多的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传播者甚至带有猎奇的心态。

与欧洲相比,美国是中医海外传播的后来者。

虽然中医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随着华人赴美淘金潮传入美国,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能见度”的提高,最大的推动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

美国媒体有关中医针刺麻醉在医学上神奇功效的报道,甚至成了美国向中国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一政治行为合理性的注脚,客观上成为了中医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前奏。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韩日是中医最早的输入国,也是对中医消化吸收最彻底的国家。

日本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本土的汉方医学。

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力发掘中药古方,以西医标准阐释药剂的功效,提升“韩药”现代化水平。

有数据显示,在天然药物领域,日韩以及欧洲占国际市场的90%,中药占比不足10%。

也就是说,与中医同宗同源的汉方、韩医,正以中医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医疗领域。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

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

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

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

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选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从两汉至宋唐,在中央证权的推动下起对外的辐射能力逐步加强。

B.魏晋至两宋,中医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带有主动性且较为系统,而后在欧美的传播则显得被动、零碎。

C.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担起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D.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看作是中医传播由主动到被动的转折点和中医对外辐射能力又强变弱的分水岭。

B.1972年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并且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

C.中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及日韩和欧洲,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传播也还不够完善,可见中医在海外地位虽有改观,但仍处于弱势。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健康理念上逐渐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虽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却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B.历史上中医对外传播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过程,与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封闭的轨迹基本吻合。

C.针灸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扛起中医存在的大梁,既源于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因为其治疗手段在医疗麻醉等领域有着神奇的功效。

D.二十世纪80年代起韩国挖掘推广中药方剂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改变现代西医对中医理论的偏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12分)(2017高三下·莆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

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

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

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

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

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椎论出数百条定理。

人类知识仪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

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

一种文化和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特性之一。

B.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⑴~⑷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

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

”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杰作——吗?

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

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

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

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

我问道:

“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

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

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

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

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

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

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

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

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

”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

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2)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4)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共3题;共34分)

4.(19.0分)(2019·杨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梅谱》序

(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

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

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

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

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

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

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

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

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

“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

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

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

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

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

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注释】①王元章:

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    

B.与    

C.也    

D.矣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④段加下划线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5.(9.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虽为“渭上秋夕闲望”,但却是抒发作者登高望远产生的不遇之伤。

B.首联写景、叙事,一个“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该句总领全诗的景物描写。

C.诗歌乐景衬哀情,用前三联描写的清新幽美之景来衬托尾联的哀怨之情。

D.诗歌颔联选取残阳、鸣蝉等意象,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E.诗歌尾联将“渔人”和“太公”进行对比,感叹自己即为渔人,无太公之贤。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颈联。

6.(6分)(2017·铜山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②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③钉头磷磷,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⑥人间如梦,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斜阳草树,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韩愈《师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3题;共20分)

7.(9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看着这种     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2)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      :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

你要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3)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      中消失。

(4)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      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     黯然     视觉     勘误    

B.饲养     黯然     视野     勘误    

C.饲养     暗然     视野     刊误    

D.喂养     暗然     视觉     刊误    

8.(6分)(2017高一下·邹平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风险种类多多,________,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完整的、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续。

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________。

绝大多数的失独者患有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________,不少人还得了绝症。

9.(5分)(2020高三上·广州期末)下面是舞钢市安寨卫生院健康扶贫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四、写作(60分)(共1题;共5分)

10.(5分)(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地时间4月15日,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因工作人员的错误而发生大火,塔尖轰然倒塌,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巴黎圣母院至今有800多年历史。

大学生小华浏览网页时看到这一消息,联想到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事件,在网页上发表留言,表示国耻难忘,巴黎大火大快人心。

请根据你对圆明园被焚烧和巴黎圣母院被焚烧这两个事件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引导与小华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人们正确看待这两个事件。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共3题;共34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3题;共20分)

7-1、

8-1、

9-1、

四、写作(60分)(共1题;共5分)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