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8851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docx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1—2009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编制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的通知》(质检特函【2006】71号)文件的要求,为规范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质量,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组织人员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本指南共分12章,主要由总则、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保障措施、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事故调查、有关术语和定义等内容组成,其中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措施,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是本预案指南的技术基础。

本指南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企业应急管理所应采取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路线,阐述了企业如何建立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专项预案、确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多年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并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也可用于基层技术人员应急救援工作时借鉴和参考。

使用单位应在编制专项预案,开展应急工作时,考虑自身应急资源情况,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负责管理和解释。

本指南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人员有史红兵、陈习文、彭立煌、蔡黎波、王成银、金平。

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吴旭正、石少华、刘牧玲负责统稿,郭元亮主审。

由于应急事业的不断发展,编者水平所限,本指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在使用本指南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2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岗位职责

2.3相关操作岗位职责

3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1单位的自然概况

3.2储罐的状况

3.3应急救援资源

4储罐危险辨别与灾害后果预测

4.1介质特性

4.2储罐的常见结构形式

4.3容易导致事故的因素

4.4容易导致事故的部位

4.5灾害后果预测

5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

5.1预警

5.2预防机制

6应急响应

6.1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

6.2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6.3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6.4事故监控措施

6.5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6.6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6.7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6.8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

6.9现场恢复

7应急作业技术

7.1现场询情

7.2关阀、断源

7.3设定区域和疏散

7.4消除火种

7.5应急处理

7.6积极冷却、防止爆炸

7.7泄漏处置

7.8安全防护

7.9现场监测

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措施

8.2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

8.3应急队伍保障

8.4经费保障

8.5培训和演练

8.6其他保障

9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

9.1预案编制一般步骤

9.2预案编制的格式要求

9.3应急预制的制订与发布

9.4预案的演练和持续改进要求

9.5预案上报

9.6监督检查

10事故调查

10.1事故现场的保护

10.2事故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0.3情况调查

10.4资料调查

10.5现场调查

11附则

11.1有关术语和定义

11.2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11.3制定与解释

12附件

12.1重点设备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2.2相关的图表

12.3外部机构通信联络方式

附录A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威力估算

附录B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燃烧安全距离(推荐)

附录C应急联络电话表(样表)

附录D应急救援设备清单(样表)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应对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1.3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也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工作时借鉴和参考。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级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1.4.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组长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4.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4.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

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

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1.1企业应成立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资源情况实行分级管理。

领导小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2.1.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指挥部、专家技术组、抢险救灾组、后勤保障组、警戒保卫组、医疗救护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工作组等。

应急指挥组织机构图如图1所示。

图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2.1.3应急救援岗位设置、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图应在应急救援预案中明确。

2.2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岗位职责

指挥长一般由企业法人或法人指定授权人担任。

其职责:

(1)组织制订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单位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3)批准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4)事故状态下设立应急救援内部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5)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6)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7)事故的信息上报工作;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

(9)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0)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2.3相关操作岗位职责

2.3.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

迅速查明设备安全事件、事故的特征、类别、原因、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合理的技术处置方案,现场组织实施应急方案,救援方案报总指挥审定;传达和组织实施审定后的救援方案;负责预案的演练考核工作;负责救援设备、机具、急救物品的选型购置、管理工作;负责组织事件、事故调查、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

2.3.2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机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

根据方案实施情况,机动组成应急小组、设备抢修组和救援组,负责设备抢修和应急时的设备、环境监测等工作。

警戒保卫组:

负责做好现场保卫警戒、维护秩序、疏通道路、组织人员撤离等工作。

通信联络组:

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保障救援通信联络和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

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营救人员和受伤操作人员的现场救治、心理抚慰或转送医院治疗。

后勤保障组:

负责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与供应;后勤服务、宣传等保障工作。

善后工作组:

负责现场恢复工作,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安抚、抚恤和理赔等工作,负责设备、厂房以及周围建筑物等损坏后的保险和赔偿处理等。

3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1单位的自然状况

3.1.1性质、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周边人口密度与数量,纵、横距离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

3.1.2生产规模、人员数量和有关生产工艺状况;

3.1.3周围建筑物性质(民居、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环境、重要基础设施等),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距离);

3.1.4当地的气象、环境资料。

3.2储罐的状况

参数(容积、最高工作压力、使用最高温度、介质主要组分等),安全附件(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等)的安全状况,附属压力管道的状况等。

3.3应急救援资源

3.3.1本单位应急救援的人力、装备、资金和物资情况,具体数量以及保障措施。

临近同类企业应急救援资源情况、通信联络方式等。

3.3.2对照现有资源,提出资源补充、合理利用和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

4储罐危险辨别与灾害后果预测

4.1介质特性

4.1.1理化性质

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由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等低碳烃类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液化石油气通常以液态在常温压力下储存,具有气、液两相的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闪点-74℃:

沸点从(0.5~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V/V)]2.5,爆炸上限[%(V/V)]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

1.5~2.0,不溶于水。

4.1.2危险特性

(1)燃烧速度快。

液化石油气燃烧属于气、液混合燃烧,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蔓延扩展迅速。

(2)火焰温度高,辐射热高。

液化石油气燃烧热值高达105000kJ/m3,火焰温度高达2000℃。

(3)爆炸速度快,冲击波威力大,破坏性强。

液化石油气爆炸速度快,达到(2000~3000)m/s。

(4)易挥发。

常温下,液化石油气易挥发,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能迅速扩到250倍以上。

(5)比空气重,爆炸下限低,最小着火能量小。

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1.5~2.5)倍,在空气中易向低洼地方流动,并聚集起来。

液化石油气爆炸浓度范围较窄,只有(2~10)%,最小着火能量也很低,只有3×10-4J。

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液化石油气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爆炸破裂的碎片具有飞射危险。

4.2储罐的常见结构形式

储罐主要由钢板卷焊而成,常见的有卧式圆筒形和球形二种,罐体上一般装有气相管、液相管、放空管、排污管、压力表、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紧急切断装置等各种部件、阀门和附件。

4.3容易导致事故的因素

造成储罐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质量因素:

如设计不当,选材不符,强度不足,制造安装质量差,加工焊接组装缺陷,阀门、附件质量不合格等。

(2)工艺因素:

如高流速介质冲击磨损,交变应力作用,腐蚀破坏,冷脆断裂,材质老化,液化石油气杂质(如H2S)长期超标等。

(3)管理因素:

储罐超期不检,带病运行,安全状况等级差,安全附件超期不校验,违章检修等。

(4)操作因素:

如误开闭阀门,对液位监测错误或不及时,超量灌装引起储罐超压,导致储罐本体破裂或法兰垫片破裂泄漏等。

(5)外界因素:

如外来车辆撞击;建筑物倒塌;寒冷地区的冻裂;台风、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侧翻基础下沉或倾斜等。

4.4容易导致事故的部位

(1)罐体本体、接管根部角焊缝因质量或缺陷原因的开裂泄漏。

(2)储罐的气相进口、液相进口、气相出口、液相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计接口、安全阀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的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3)液化石油气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4)液化石油气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

4.5灾害后果预测

液化石油气火灾有以下特点:

燃点低,热值大;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爆炸速度快,破坏冲击性强;复燃的危险性大。

有关液化石油气物性特性详见附录A。

4.5.1危险分析

液化石油气主要是由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低分子烃类组成的混合物,也含有少量的杂质。

液化石油气根据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的规定,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

(1)燃烧爆炸性

液化石油气能够燃烧,分为稳定燃烧和爆炸两种形式。

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遇火发生的连续燃烧现象,叫做稳定燃烧。

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约为(1.5~10)%],遇到火源发生爆炸,其爆炸速度为(2000~3000)m/s;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在(4~5)%时,燃烧、爆炸最佳。

液化石油气燃烧热值高达105000kJ/m3,火焰温度达2000℃以上,通常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高温.详见附录A。

(2)比空气重

液化石油气的气态相对密度为1.5~2,比重是空气的(1.5~2)倍。

由于比重大,发生泄漏时液化石油气就会积存在低洼处和沟渠,或沿地面任意漂流,一旦达到爆炸浓度,遇明火或火花、静电等火源时,可引起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甚至爆炸。

(3)受热膨胀

液化石油气的液体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体积则增加。

其液体的体积膨胀系数比汽油、煤油都大,是水膨胀系数的(10~16)倍。

因此,在充装液化石油气的罐车应严格控制充装量,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气瓶极易被胀裂。

(4)点火能量小

液化石油气的闪点低,引燃能量小[(0.2~0.3)mJ],液化石油气的着火温度约为(430~460)℃,比其他可燃气体低,点火能量小,一个火星就能点燃。

(5)带电性

液化石油气在罐装和运输过程中易产生静电,流速越快,越易产生静电。

(6)腐蚀性

液化石油气对容器、管道、橡胶管、密封物等有腐蚀作用。

(7)气体泄漏的流散性与液化气的潜伏性

液化变为气态速扩散,形成高浓度区,迅速混合区,燃烧、爆炸最猛。

其扩散的区与区之间,迅速扩大而且电阻率大于1013cm2,他们之间静电位达300V时即放电,产生燃烧爆炸。

比重是空气的1.52倍,可沿地面扩散,且聚积在地面或低洼处,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

当流入河道中时,由于摩擦作用,即使逆风也会向水流方向扩散。

遇火源即燃烧、爆炸。

4.5.2爆炸性

液化石油气其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要增大约(250~350)倍,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其一旦着火,对储罐,具有直接的威胁,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

着火时容器受火燃烧辐射和热气流的影响,其罐体内压力变化有三种情况出现:

(1)受热50℃时,其饱和蒸气压为1.4MPa,压力增加与温度升高成正比,其速度约为(20.3~30.4)kP/℃。

(2)在容器内的液量很少时,当达到某一温度时液态全部气化,此时气体压力的增加与温度的升高成正比。

(3)容器受热后,内部的液体膨胀造成内部压力剧增,此种情况最危险,在火灾中这种情况极易出现。

容器金属壁被加热,材料机构强度下降,发生塑性变形。

容器内压力的剧增,造成容器物理性爆炸,容器一旦爆裂,除了大量的液化气冲出以外还同时会抛出金属碎块,足以伤害人体和建筑物毁坏。

注意:

在火焰体积因气体的扩大而加速增大,火势(尤其是燃烧的储罐或设施)的噪音不断增大,燃烧火焰由红到白,光芒耀眼,从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哨声,罐体抖动,罐车变色,安全阀发出声响时(这些是储罐爆炸前的征兆)。

4.5.3健康危害

(1)如没有防护,人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也就是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含有1%时,人在空气中10min无危险;当空气中含量达到10%时,人处在该环境中2min就会麻醉。

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

(2)不完全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从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3)直接接触液化石油气液体或其射流引起皮肤冻伤,如果皮肤与液化石油气液体接触时间过长,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5.4环境危害

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灾害影响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应予以考虑。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储罐规模、设备安全状况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灾害预评价。

5预警和预防机制

5.1预警

根据当地政府应急管理要求,结合设备所在企业应急预案的规定与程序,在编写本专项应急预案时应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5.2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和预防机制,内容包括:

(1)建立储罐及相关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2)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

(3)定期分析储罐及相关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4)建立储罐及相关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

(5)建立日常检查制度;

(6)建立消除事故隐患制度;

(7)建立作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8)其他预防措施。

6应急响应

6.1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

6.1.1明确事故发生后内部报告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内容和时限。

6.1.2事故发生后,当班作业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现场处置同时迅速向应急值班室和本企业最高负责人报告。

6.1.3报告的内容

(1)事故发生地点;

(2)事故设备型号、部位;

(3)事故类型(如爆炸、火灾等);

(4)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5)周围环境情况(如有无易燃易爆危险品、建筑物性质、交通、人流等);

(6)影响范围;

(7)报告人姓名。

6.2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事故确认的内容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等技术要求;分析程序的内容包括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趋势,确定应急迅速启动的程序。

6.3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事故确认后,在自身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相应应急指挥中心等有关部门报告。

6.4事故监控措施

指定事故监控人员、明确采用的监控手段和设备。

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危险趋势。

6.5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可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总体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

6.6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包括救援现场的警戒区域,设置事故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程序,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疏散以及警戒开始和撤消步骤。

6.7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可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总体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

6.8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

6.8.1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

6.8.2根据事故性质,确保选配和使用正确、合理的个人防护设备。

6.8.3应急救援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当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抢修进度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保证人身安全。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做好安全措施。

发电企业应按要求在生产现场配置应急设备,参加应急人员要正确佩带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相关安监人员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以确保应急人员的安全。

6.9现场恢复

制定恢复程序,充分考虑恢复过程可能的危险,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6.9.1撤离救援和宣布应急结束程序。

6.9.2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程序。

6.9.3现场清理和设施基本恢复要求。

6.9.4对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要求。

7应急作业技术

当液化石油气发生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及时关闭相关阀门、设备,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先期处置,立即通知单位管理、维修、应急抢险人员赶到现场。

指挥人员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

当发生大量泄漏、或事态无法控制时、或有迹象表明事态趋向失控时应立即报警,当地政府应急指挥人员决定是否启动本地区应急救援预案。

7.1现场询情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详细询问知情人有无发生爆炸、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量、扩散面积、有无人员伤亡、已采取哪些措施以及可能采取的堵漏方法等。

7.2关阀、断源

事故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或熟悉现场的其他人员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切断事故源。

消防人员在上风向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协助操作。

关阀人员防护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7.3设定区域和疏散

建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根据站区储量、泄漏程度、地形、气象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距离泄漏点至少半径800m范围内实行全面戒严,划出警戒线,设立明显标志。

疏散无关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对以上区域内的幼儿园、学校、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应重点组织有序疏散。

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

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至少1600m(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0m的隔离区)。

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燃烧安全距离推荐表见附录B。

7.4消除火种

立即在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停电,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

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备应确保接地。

7.5应急处理

储罐发生泄漏时,应迅速查明情况,判明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7.5.1罐体本体、接管根部开裂泄漏:

关闭进液阀门,停止一切装卸活动,关闭压缩机和气相进口阀门,开启烃泵抽泄漏罐中的液体,倒向备用罐,用沾水棉被堵住泄漏处减少泄漏量,进一步组织堵漏处置。

7.5.2接管、阀门的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关闭进液阀门,停止一切装卸活动,必要时开启烃泵抽泄漏罐中的液体,倒向备用罐,用沾水棉或堵漏夹堵住泄漏处减少泄漏量,进一步组织堵漏处置。

7.5.3罐车卸液软管泄漏或爆裂:

罐车作业人员立即启用罐车上紧急切断装置,关闭罐车上液相阀门。

同一时间,操作人员立即关闭卸液管道上液相阀门,关闭压缩机,关闭工艺管线上气相阀门,切断液化石油气气源。

严禁用压缩机加压倒罐。

7.6积极冷却、防止爆炸

7.6.1打开罐区的喷淋装置,对相关储罐进行冷却。

组织足够的力量,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用消防水冷却着火及邻近罐壁,并保护毗邻建筑物免受火势威胁控制火势不再扩大蔓延。

7.6.2从安全距离外,利用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罐壁和泄漏点喷射,以降低温度和可燃气体的浓度。

7.6.3控制蒸气云。

如有条件,可以用蒸汽或氮气带对准泄漏点送气,用来冲散可燃气体;用泡沫或干粉覆盖泄漏的液相,减少液化石油气蒸发,用喷雾水(或强制通风)转移液化石油气蒸气云飘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扩散掉。

小火:

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

大火:

水幕、雾状水。

在气源切断,泄漏控制,温度降下之后,向稳定燃烧的火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