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37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docx

家长会家庭教育分享

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带着关注孩子成长和支持老师工作的心态来到我们班级参加这次家长会。

今天开家长会的目的有三点,第一,阶段性的总结孩子们现在英语学习的现状,和大家多沟通,以便下一阶段共同协助孩子们更好的保证学习的质量。

第二,迫不及待的和各位家长分享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我们该坚持的原则,为给孩子生长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我自己的最大努力。

第三,传递关于英语高考的改革制度,为大家提供信息。

首先孩子借这个机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的平台,我们的孩子会分组为大家展示我们近一阶段坚持课堂上朗读和课下朗读所收获的成果。

1故事展示2亲子游戏A:

我做你说3歌曲展示4教育分享

一、接下来开始我们家长会的第一大项:

我们班的学习现状。

进度:

目前咱班孩子已经学到第四单元,接下来在第五单元我们会学习关于身体疾病的单词,并且会学习怎样去询问他人的身体疾病,会以能够询问他人的身体疾病为话题去谈论,第六单元是有关形容词反义词的单词,有关乡村中的植物的单词,本单元的话题就是能够用形容词谈论人物,本单元的形容词也是为第七单元做准备,到第七单元我们会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

第八单元以天气为话题让孩子能够谈论天气,简单学习一般过去时,学习be动词的过去式。

过去式在第八单元我们就会简单接触,这个语法在孩子五年级的时候公立学校EEC会学习。

现在班级中保持用微信朗读的小朋友,会发现,你经常朗读的这几课课文,时间久了就会背诵下来,坚持朗读的习惯会让孩子的语感越来越强,久而久之会养成朗读的习惯,那么朗读有什么好处呢,朗读也会为我们的阅读做准备,朗读上升为阅读的时候,孩子在做英文阅读理解方面的题时就不会觉得吃力,这就是我让孩子坚持朗读的目的。

想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能力能够提高。

新概念英语适合年龄段小学4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程简介新概念一册共144课新概念二册共96课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所有的都越早越好。

要注意学习新概念的最佳年龄。

•问:

学完新概念第一册,英语能达到什么水平?

答:

在保证教、学前提下,一看教师水平,二看学员自身状态。

往最好里说,第一册学完了可直通中考;第二册学完了可以直通高考;

能力的培养:

,能自主管理课堂表现和在家复习和作业完成的同学占班级的百分之五十,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需要家长监督,陪同甚至催促才能完成,另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的同学仍然是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我不仅仅希望孩子能在下课前记住我讲的几个单词,我们学的某个句型,更希望能教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他能在课下老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机会,更能让孩子在这样的习惯陪伴下受益终生。

做自己的管理者。

当然我的想法是好的,但孩子们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效果不尽然,现在我想要和大家沟通的就是,观察您的孩子,在家里什么时间安排自己复习或预习英语,用多久时间,质量如何,你在观察之前先不要告知或训斥孩子,一个星期后,请将结果以笔头方式告知我,我们共同寻找策略。

从本次期中考试和最近的课堂表现来看,有一部分听力有明显的下降,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家的听力基本是靠预习这个载体,而最近有一半的孩子不坚持预习了,所以听音的过程也被搁浅,课上的听音量并没有增减,所以总体的听力能力下降。

而且,在做题方面,体现出不善于独立思考,题目理解不懂,例题利用不上,全凭自己想象着答,更不愿意做完题后检查下自己理解的对与不对。

当然在课上我们所做的题我从来都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例题,大家自主核对答案,这样的流程,但对于没有思考力弱的学生还是起不到改正的作用,分析了很久,凡是这样卷面上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相对不独立的,所以要想改变成绩上的不足,我想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找原因,在性格上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或许不久之后才能看到卷面的成绩有所改善。

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而正是这样的感受促使我最近投入的扩大阅读一些教育书目,结合实际经验,积累了理论知识,迫不及待的跟大家分享我们本次家长会的第二项,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让孩子与生俱来的爱与善的基因、智力发展的基因、情感体验的基因得到健康生长,这些基因的健康生长,能够使他们有创造的能力,有丰富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能够使他们幸福地度过一生。

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健康生长制造无数的障碍甚至最终将孩子的未来彻底扼杀

父母们当然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长环境,有很多父母甚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甚至是正常生活。

但即便如此,很多家长收获的却是苦涩甚至是苦果——孩子不但没有成才,反倒成为了“问题孩子”。

随着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家长最终感到回天乏力、束手无策,最后只能仰天长叹。

在这些教育失败的父母当中,他们的教育方式基本是三种:

一种是,相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教育格言,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标准也非常高,孩子一旦没有达到,则体罚打骂或至少也要严厉批评,然后再给孩子加任务、增负担;另一种是,对孩子百般溺爱,一切唯孩子马首是瞻。

不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对孩子的其它各种愿望、要求也几乎是有求必应;第三种,是把前两种做法融在一起,在孩子学习、做人等方面,严格管教,在孩子生活方面,则不计代价地予以满足。

这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所有的生长都是在环境中生长。

要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要的前提是,父母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行,当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孩子生长过程中的各种事情、各种问题的时候,就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长环境。

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行,首先是“知”,即知道该怎么做,其次是“行”,就是要做得到,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这些原则。

第一个原则  别着急        你着急了吗

 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甚至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在房间里贴满了带图画的字帖。

目的不是让孩子看画,而是要让孩子认字;

      孩子上幼儿园了,很多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不是看哪家幼儿园的孩子玩儿得好,而是看哪家幼儿园教的知识多,最好是幼儿园的时候就能学完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唐诗了,会被小九九了,马上也买来一大堆唐诗宋词,买来乘法口诀表,让孩子背;

      孩子上小学了,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马上头上冒火,嘴上起泡;

      看到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困惑、郁闷、焦虑了,马上就刨根问底、轮番轰炸,孩子如果不能马上转忧为喜,父母连觉也睡不了了;……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在教育孩子上的“着急”表现。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我们谈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时,没有用“成长”这个词,用的是“生长”。

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有重大不同。

什么是“生长”?

为什么不是“成长”?

      我们先来体会树木长大的过程。

我们不用告诉树木如何吸收水分,如何进行光合作用,也无法代替它们做这些事情,只要给它们合适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它们就会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把这种按照内在的时间、规律和节奏自然长大的过程叫“生长”。

      我们再来看一看孩子长大的过程。

孩子出生后,只要有均衡的营养、保暖的衣物、充足的日照,不用大人教(大人也无法教),他们就会逐渐能跑能跳,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这些基因。

这就是生长。

孩子的身体发育是生长,孩子的精神发育也是生长。

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能够发展出良好的智力、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道德)。

而智力、情感体验的能力(心灵)和道德,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

既然是生长,就必须心态平和、按部就班,不能人为加速。

催熟的瓜果不好吃,拔过的禾苗会枯死,孩子的生长同样如此。

孩子的生长,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不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精神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都有先后的顺序。

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就很难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就会让孩子变成精神上的残疾儿。

不仅身心健康受损,更会丢掉发展的后劲。

这些孩子在学习比较简单的东西时,看起来似乎比同龄人好一些,但越到孩子面临复杂的学习、生活状况的时候,越需要他的智力、情感体验的能力以及道德全方位发力,才能够做出成绩,才能够成为杰出人才,而催熟的孩子往往在这时候就变得力不从心。

我国在建国后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整个国家从国家层面到家长层面在孩子生长上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起来义正词严、掷地有声,但实际上是错的,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对孩子生长的急功近利,虎视眈眈。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不能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一场马拉松。

起跑时遥遥领先,终点时却不见踪影,那不是失败的人生吗?

一场马拉松由很多个阶段组成,但是不论选手把它分成多少个阶段,没有一个选手会把赛程的第一个阶段就变成冲刺阶段。

因为如果第一阶段就冲刺了,就会筋疲力尽,后面就跑不动了。

“欲速则不达”,这就是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着急”的后果。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我们要做好,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正处于孩子发育过程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大致从六、七岁开始到十三、四岁。

这个时期,大体上是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

      这一阶段,孩子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到儿童时代的全面成熟期。

他们已经能够完全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会给他们增添更多的自信;他们的自主意识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理、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已经能够理解很多抽象事物;他们做事开始有明确的目的性。

总之,他们已经做好了从儿童到少年的全部准备。

      此时父母做什么

      这一时期,玩耍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玩耍。

主要是让他们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

除了让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更要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孩子正常交往。

这种玩耍和交往,是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社会人的最重要的手段。

从此以后,与周围人的交往,就会变成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只要他们还生活在父母的家庭之中,就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他们与同龄人正常交往。

      这一时期,父母的言行表率作用将更加明显、更加重要。

      这一时期,智育发展将主要依靠学校,但家庭教育仍将对孩子的智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重心转向了对孩子的思想、情感、心态、习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和养成。

并且担负着及时修正学校的错误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的重任。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充斥着大量的摧残孩子健康生长的做法,甚至是错误的做法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流。

如果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及时补救,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实际上,错误的教育不仅充斥在学校之中,还充斥在幼儿园之中。

如何修正错误的学校教育和错误的幼儿园教育,我们将在家庭教育的其它诸原则中讨论相应的解决思路或办法,这里不再展开说明。

      这些事情做对了吗

      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高中毕业,家长们容易在两个问题上产生不该有的“着急”。

      一个是着急孩子的考试成绩。

      在小学阶段,看到别的孩子考90分,自己的孩子得了85分就着急的不行;看到别的孩子考100分,自己的孩子得了99分仍然着急的不行。

实际上,完全不必要、也不应该在这样的成绩面前着急。

      第一,小学阶段,知识量很少,几分之差,基本上就是一个字、一道题的差距。

即使别的孩子考100分,自己的孩子只考了六、七十分,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这能说明什么呢?

这一点点差距,与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期间孩子要学习的知识量相比,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小学阶段的知识,主要以记忆为主。

又因为知识量少,一个孩子只要智力正常又用功,就基本上可以取得好成绩。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这种记忆上的用功也不足以支撑孩子在进入到初中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仍然能取的好成绩。

到了高中阶段,不论是数理化还是文史哲,都不再是仅仅通过记忆就能学好的,而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分析、综合、概括、融通,才能取得好成绩。

工作当中更是需要这些能力。

如果小学阶段的好成绩主要是靠记忆取得,而不注重智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好奇心的保持、想象力的丰富、思考力的提升——那么只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成绩越来越差。

反之,那些在小学阶段考试成绩并不突出,但智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表现出发展的后劲儿,年级越高,学的知识越复杂,他们的成绩就越好。

      第三,在小学阶段,如果因为学习而失去了足够的玩耍时间、交往时间,那将得不偿失。

      第四,不要鼓励孩子在小学阶段得100分。

在孩子得了100分之后,家长不要表现得非常兴奋,更不要给什么奖励。

这是因为,如果家长因此而兴奋异常,会让孩子明显感到这时家长的期待,孩子会因此而增加莫大的压力和焦虑;100分又意味着没有一点儿错误,为了这没有一点儿错误,孩子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可能要成倍于考90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这非常不值得!

如果把省下的时间进行阅读,进行玩耍和交往,去和自然亲近,孩子将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出足够的后劲儿。

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试题,往往不允许任何发挥和改动,只能答出标准答案才算正确。

比如,标准答案是“一朵白云”,写成“一片白云”就是错的,这样的100分,就无形当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变得循规蹈矩。

而且过分关注细节,就难有宏观系统的思维格局。

不要这样的100分,更好。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考得好,都不要夸奖或奖励,考得不好,也不要批评。

但可以用奖励或夸奖来促使孩子阅读,可以奖励或夸奖孩子的恒心等。

      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真的是无关紧要!

      初中的成绩比小学重要了。

因为这时成绩的取得不再是只靠记忆,还需要更复杂的智力活动参与其中。

但这时即使成绩不好也不必太在意。

因为只要孩子在这个时候养成了一些重要的好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那就不用担心,他在上高中后基本上都能产生飞跃。

这时(包括小学阶段)应该着急的是孩子是否养成了诸如阅读这样的好习惯。

没有大量阅读的孩子,即使小学初中的成绩都很好,到了高中阶段就会几乎无一例外地滑落下来。

      高中的成绩就比较重要了,因为这个阶段好成绩的取得将主要是全面智力再加上用功程度比拼的结果。

我们说这时的成绩重要,不是说分数本身重要,也不是因为什么分数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而重要,而是说分数背后所体现的智力是否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是重要的。

      但仅仅是智力的充分发展还不足以让孩子在工作以后能够成为杰出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以及丰富的心灵才可能成为真正杰出的人物。

 第二个原则  别包办

    你包办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情景——

    吃饭时家长一口一口地喂,还要满地追着孩子跑;起床时家长一遍一遍的叫,还要给孩子穿衣服;孩子需要什么东西,我们总是直接拿给他,而不是让他去拿;我们还给孩子洗脸;给孩子准备好书包;还帮孩子整理衣物、收拾房间;孩子小时出门就抱着,大了出门就以车代步;我们还帮孩子打扫班级卫生,帮孩子记作业,陪着孩子做作业……

    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的包办。

  家长包办害处多

    孩子的生长过程,是自我生命不断完善、不断强大的过程,这种完善和强大,必须要通过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来实现。

自己的身体和头脑运用得越多,孩子的生命就会愈加完善和强大。

而包办,是用家长的身体和头脑全部或部分地代替了孩子。

包办,遏制了孩子的生命生长!

    第一,包办会使孩子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老师曾经用吃饺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鲜馅儿的饺子,好不好吃?

好吃!

孩子们愿不愿意吃?

愿意!

于是,老师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三鲜馅儿饺子,让孩子们来吃。

但怎么吃呢?

老师夹起一个饺子,放到自己嘴里、嚼烂了,然后把嚼烂的饺子吐给孩子吃。

问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师说,我怕孩子烫着,我怕孩子噎着,我怕孩子嚼不烂不好消化。

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即使再好吃、再有营养的饺子,这样给孩子吃,孩子还能愿意吃吗?

孩子生下来就具备探究这个世界的天性,他是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兴趣做一切事情的。

比如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到会,孩子都是饶有兴味,并且充满了成就感去做的。

而这种兴趣和成就感,只能来自于孩子亲自做的过程。

没有了过程,也就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成就感。

家长的包办,直接给孩子结果,却剥夺了应该让孩子体验、让孩子享受的过程。

这种亲自做事的兴趣会在家长全面的包办中逐渐丧失,逐渐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果,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就会大大减弱。

这种负面的影响会持续终生。

    第二,包办会使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充分发展。

    孩子能够自己按时起床,这是在进行时间的自我管理;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在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自己收拾房间,这是在进行生活的自我管理。

这不仅是形成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意志力的自我培养,头脑的不断发展。

父母的包办,是孩子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最大的敌人!

而一个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之后都是如此。

而如果到孩子离开父母后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那就只能在竞争中落败了。

    第三,包办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孩子洗脸、吃饭、走路、穿衣、叠被子等等行为,这些行为每天都会大量发生,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是不能忽视的练习身体协调性的机会。

而且,孩子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和成就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但家长的包办,使孩子从身体到头脑的发育都受到了影响。

有很多家长会说,不是我想包办,而是如果我不包办,这些事情孩子或者做起来太慢,或者总是做不好,耽误时间。

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包办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和学习应有的兴趣,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孩子身体和头脑的发育,节省下来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只要在初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做主,他们自然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有效率。

用我们的第一个原则来说就是——别着急啊!

    什么是不包办

    所谓不包办,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人和主角,凡是他自己的事情,就要让他自己做。

孩子是运动员,一切训练、比赛只能运动员上场;父母是教练员,任务是和运动员一起制定训练或比赛计划,并且提供指导和帮助。

    别包办吃饭

    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没有牙齿,还无法握住勺子,确实需要喂饭。

但孩子一周岁左右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吃饭了。

此时,孩子会饶有兴致地自己吃饭,但也会弄得满桌都是饭粒儿,还吃不了多少。

不要着急,就这样让他自己吃,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在旁边示范(父母也用勺子吃,不用筷子)。

过不了多久,孩子就能够正常吃饭了。

    而很多父母没有这样做,他们一直喂孩子。

而且,总怕孩子吃得少,于是多喂一口是一口。

这种做法就产生了两种后果。

一种是,孩子不愿意吃饭。

这是由于大人的强制喂饭毁坏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在心理上把吃饭和不愉快的事情建立起了联系。

而越是不愿意吃,家长越着急,为了让孩子吃一口饭,父母要在孩子身后追着喂,一顿饭要喂一个多小时,但孩子长得仍然像豆芽菜;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过量喂食,导致孩子的食量不正常地增长,给啥吃啥,越吃越胖,最后成了一个小胖墩儿。

    人是万物之灵,经过千百万年演化而来,人类自身具有天生的正确选择食物的能力。

动物天生都有选择食物的本能,比如我们看《动物世界》,有一些动物定期要到某个岩洞中去吃土,因为土里有盐,这些动物知道吃这种土才能维系生命。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就更有这种能力。

家长只需要把饭菜做可口,品种丰富一些,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即可。

这样,就基本不会出现孩子不愿意吃饭或暴饮暴食的情况。

千万不要在孩子想吃香蕉的时候,家长说你吃个苹果吧,这样补充维生素;千万不能在孩子要吃肉时,家长一定要说再吃点儿吃点蔬菜吧,说这样营养均衡。

不用担心营养均衡的问题。

对于几乎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通过自主选择食物,都能达到营养均衡。

吃什么、吃多少,孩子都可以凭借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论是“豆芽菜”还是“小胖墩儿”,都是家长“喂”出来的。

    不要给孩子准备各种零食让孩子随便吃。

这样,吃饭时孩子就没有胃口了;不论孩子大小,都要按时吃饭,不能孩子一说饿就马上给饭吃,这样才会让孩子有适度的饥饿感,而珍惜每次吃饭的时光。

也不要在孩子说已经吃饱的时候,我们说,再吃半碗饭就是好孩子。

    孩子上学之后,要不要给孩子带一点儿零钱,让他们买一些零食吃呢?

严格来说,是不应该的。

但是,考虑到现在几乎所有孩子都带零钱在课间买零食,也可以给孩子带一点零钱,但不要多,一、两块钱就可以。

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买东西吃,而是避免其他孩子都吃东西的时候,他没有东西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家长也可以直接给孩子带一点零食,而不给孩子零钱。

还有一些孩子放学之后要上课外班,不能按时吃晚饭,家长应给孩子一点儿零钱或者带一点食物,但不要多,以免影响孩子吃晚饭的胃口。

    家长这样做,孩子就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再也不用我们操心。

    别包办起床、穿衣、洗脸刷牙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自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特别是上小学之后,起床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一是孩子到点起不来,二是起床太磨蹭。

于是,家长的包办开始了。

起床时间一到,家长就开始一遍一遍的喊孩子起床。

孩子答应一声,没起,家长就继续喊。

很多时候,就是喊不起来,于是家长就亲自上阵,把孩子从被窝里扶起来。

孩子磨磨唧唧还想睡,家长怕一离开孩子又躺回去,就开始亲自给孩子穿衣服,而不是让孩子自己穿。

穿上衣服,又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让孩子去洗脸刷牙。

孩子洗脸刷牙也是磨磨蹭蹭,于是,家长又亲自上阵,给孩子洗脸,帮孩子挤好牙膏。

这一切都做完,拉着孩子坐到餐桌旁,吃早饭(有的家长还要喂)。

要去上学了,发现书包还没有整理好,马上再急三火四地帮孩子整理书包。

总算在时间允许的最后一分钟出了门,上了去学校的车,又总算在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情况下赶到了教室。

每天都是如此,家长身心疲惫却又无可奈何。

    这都是包办惹的祸!

    因为父母的包办,孩子总是在最后一刻能够按时进入教室,不会因为迟到受到惩罚,因而,孩子就不会有抓紧时间的意识;因为父母的包办,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不是事情的主人和主角,是被动的木偶,因而,孩子不认为自己要对这些事情负责。

    我们可以这样做——

    和孩子进行一次正式交谈,并且一定要以平等、真诚、信任做基础。

    妈妈(当然也可以是爸爸):

欣欣(孩子的小名。

不要称呼宝贝,因为是正式交谈),妈妈想和你商量一件事情。

    孩子:

什么事情啊?

    妈妈:

就是你上学的事情。

妈妈觉得,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能够自己完成它。

(注意:

“你能够自己完成它”,表达了你的期望,也表达了你的信任,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对此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

    孩子:

好啊好啊!

    妈妈:

欣欣,那你能不能跟妈妈说一下,你准备怎么完成呢?

    孩子:

嗯,我想想……我该怎么完成呢?

    孩子:

嗯,我们8点钟要到学校,七点半就得从家里走。

走之前还得吃早饭,妈妈。

我每天吃早饭需要多长时间啊?

    妈妈:

得大约20分钟吧。

    孩子:

那吃早饭之前还得起床、穿衣服、上厕所、洗脸刷牙、收拾书包,这些得多长时间啊?

    妈妈:

我觉得怎么也要40分钟。

    孩子:

那我算算,嗯,我六点半就得起床。

    (注:

孩子小的时候,算不清楚,也可把这个过程略掉,直接进入对起床时间的讨论)

    妈妈:

我看也是。

你觉得自己能起来吗?

需不需要妈妈叫你呢?

或者准备一个闹钟?

    孩子想了想:

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