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课.docx
《唐诗二首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二首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二首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课
24.唐诗二首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资料内容:
【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二、卖炭翁/白居易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遭受风雨侵袭之苦,但他没有停留在抒写个人恩怨上,而是以己推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声,希望能建成千万间高楼大厦,让天下所有无家可归的人们都安居乐业,这样,即使他自己的茅屋破了,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是一首叙事诗,着重叙述自己的茅屋为秋风刮破的过程以及因此遭受到的风雨之苦。
可分为三层。
前五句为第一层,写天气、环境的恶劣。
寒冷的深秋,北风掀破了自家简陋的茅屋顶,并把茅草撒向天空。
冷天遇上屋破,真是不幸。
作者却又细致地描写那茅草在天空中飞飘的情景,幽默中表现了他的无奈。
他昂首关注着那茅草的去向,打算待它落下来的时候再捡回来,为下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第六到第十句为第二层,写茅草被抢。
这节描写很有趣,实际是作者暮年的自我嘲讽。
他走到池塘边想捡回落下来的茅草,可偏偏有几个小孩子与他作对,抢了他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作者年老,当然追不上他们,喊他们又装听不见,只好拄着拐杖摇头叹息。
从第十一到第十八句是第三层,写生活惨状。
风停了,天黑了,却又下起雨来——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没处去,没处躲,其惨状可想而知。
这一节中作者捎带叙述了自己近年来的生活状况:
破被子盖了多年,冬天冷得像铁;自从战乱开始就担惊受怕,东躲西藏,没有睡过好觉;现在屋子里雨脚如麻,又冷又湿又黑,孩子也跟着遭罪!
从第十九句到结尾是第四层,这一曾全是议论。
作者以己推人,心忧天下,想到寒士,同情人民,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升华了主题。
其中“安得……欢颜”一句既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
抚今追昔:
从杜甫生活的唐代至今已越千年,仍然没有解决“大庇天下寒士”的问题。
从前是因为缺少,所以杜甫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而现在高楼大厦已经过剩,出现无数空置的、黑灯瞎火的鬼城,老百姓仍然没有房子住!
已经现代化,已经二十一世纪,大批天下寒士多苦颜!
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吗?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⑤、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二、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
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
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赏析题:
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2、赏析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
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
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
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C)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
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分析:
C“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分析:
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赏析题:
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答: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赏析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答: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二、《卖炭翁》白居易
【原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作者】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
“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主题思想】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赏析题: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分析:
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
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分析:
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分析:
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分析: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分析:
D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
三、赏析题: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答: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