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67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要点及防治措施

一、公路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施工期是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的关键。

(一)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长期影响:

(1)道路的廊道与分隔效应:

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如采取建立“生物走廊”;

(2)迫近效应:

是一种间接影响,对自然保护区的珍稀资源的保护造成巨大威胁,出现路通山空鸟兽尽的现象。

(3)诱导效应:

交通建设后,间接地造成城镇景观代替农村景观或自然景观的巨变。

(4)水文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的固有态势,从而造成冲、淤、涝、渍等局部影响。

(5)土地利用的影响:

交通占地会减少本已不多的耕地,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

(6)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

交通运输路线长,会穿越各种生态系统,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功能区。

如:

自然保护区、天然森林、水源保护区、特殊地址地貌及生态脆弱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

(7)景观影响:

一是切割连续的自然景观,使其空间连续性被破坏;二是占领和破坏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区域景观资源受到影响;三是新景观影响系统的视觉环境,使沿线居民的景观环境受到影响;

2、短期影响:

指在施工期间及前后1-2年的短期时间内。

主要表现在:

(1)施工车辆碾压草原,造成草死沙扬,或车道成沟,逐渐形成沟壑;

(2)为开辟施工辅道和作业场地,要清除地表植被,有可能影响珍稀物种的生长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3)筑路工人,偷闲行猎,会使公路沿线动物受威胁;

(4)筑路改变地表排水,会使低地积水;

(6)高填深挖,可能影响地下水脉,造成泉流涸断,继而影响人畜饮水,或改变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从而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二)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工程疏浚、抛泥、吹填施工:

(1)悬浮物增加对施工水域近岸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造成水域内局部水质浑浊,影响游泳生物的生存环境;

(2)底质破坏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改变了生物的原有栖息环境,在后期会出现有其它附着生物为主的新的生物群落。

(3)施工过程中的运输及其它作业会对附近水域或施工水域造成污染,

二、公路工程项目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一)公路工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1、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新的裸露面,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

2、改变局部地貌和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

3、取土、弃土、弃渣产生的水土流失;

4、临时工程和临时设施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5、路面排水处理不当,引起坡面直至下游冲刷而带来的水土流失;

6、疏浚土陆域回填处置不当,产生水土流失。

(二)公路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

1、排水系统:

完善路基排水、排洪设施;

2、路基防护措施:

做好坡面防护、防冲刷防护;

3、路堑边坡防护措施:

框架、锚索(杆)植草等;

4、水土保持临时防护(包含施工便道、弃土渣场):

临时覆盖、临时拦挡、临时排水;

三、公路工程项目噪声及振动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一)、噪声及振动污染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生产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

4、生活噪声;

5、机械设施施工(加工)振动;

(二)、噪声及振动污染的危害

1、损伤听力;

2、造成神经衰弱;

3、对视力产生影响;

4、使人胃功能紊乱;

5、干扰内分泌;

6、干扰睡眠、交谈、工作、思考;

7、对人体心理的影响;

8、对动物的影响;

9、对建筑物、仪器设备的危害。

(三)、噪声及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声源控制:

降低噪音,尽可能采用低噪音设备。

2、传播途径的控制隔声:

应用隔声结构,阻碍噪音向空气中传播。

3、减震降噪:

自震动引起的噪音,可通过降低机械震动减少噪音。

如改变震动源与其它刚性结构的连接方式等。

4、个人的防护:

处于噪声环境下的人员可以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减少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5、严格控制人为噪声:

不得高声喊叫、乱吹口哨,限制高音喇叭使用,最大限度减少噪音。

6、控制好作业时间,一般晚上10点到次日6点停止噪音作业。

确系特殊情况必须昼夜施工时,尽量采取降低噪音措施,并向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7、施工现场噪声限制: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GB12523-90)的要求,在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限制,尤其是夜间禁止大桩作业。

四、公路工程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公路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

1、施工物料流失及取、弃土场冲蚀的影响:

由于建筑材料的堆放不当、运

输的洒落、各种临时防护不到位都将对水体进行污染。

2、施工人员和机械污水点源排放的影响:

生活营地生活污水排放、机械设备清洗、修理。

3、工地试验室污水的影响:

试验后的废弃物经雨水浸淋后污染。

(二)公路工程污水处理的基本措施

1、废水处理的技术方法

污水处理分为三级:

一级是物理处理法,二级是生物处理法;一、二级处理法都包含常规和强化处理两种。

三级是在二级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过程。

2、生活污水的处理

(1)生活污水一级处理常用工艺:

旱厕和化粪池

(2)生活污水一级强化处理工艺:

改良式化粪池

(3)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工艺:

组合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五、公路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防治的措施

(一)公路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车辆行驶扬尘、堆场扬尘、拌和扬尘

2、沥青烟气对环境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产生的、沥青摊铺时产生的。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1、车辆及机械尾气

(1)加强汽车维护修理,保证汽车正常、安全运行;

(2)加强对施工机械维护修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发挥其最大效率。

2、运输扬尘

(1)加强运输管理,保证汽车安全、文明、按规定车速行驶;

(2)科学选择运输路线;

(3)运输道路应及时洒水,保持路面湿润;

(4)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粉煤灰采用湿装湿运,土、水泥、石灰等材料运输时禁止超载,并盖蓬布,如有洒落,应派专人立即清除。

3、沥青混凝土扬尘及沥青烟气

(1)沥青摊铺时污染物影响距离一般在50m之内。

沥青摊铺和拌和场操作人员应配备口罩,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

4、灰土拌和、水泥混凝土拌和扬尘

(1)灰土和水泥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和,采用先进的拌和装置。

(2)封闭装罐运输。

(3)尽量减少拌和场。

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

(4)拌和场为操作人员配备口罩,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

5、堆场扬尘

(1)粉状建材堆放地点选在环境敏感点下风向。

(2)遇恶劣天气加蓬覆盖。

(3)控制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必要时设栅栏,或作洒水防尘。

六、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保护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要点和总体要求

在施工准备阶段,环保人员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熟悉工程资料,掌握工程整体情况,包括工程环境影响区域。

在此阶段,环保人员认真熟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应的批复、工程设计文件中的环境保护篇章、施工合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等。

环保人员还应对照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文件.了解工程附近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对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做到心中有数。

(2)建立环保工作网络,项目部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3)在开展施工临时用地环境保护工作时,统一的技术工作要求应该做到:

A、熟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文件,同时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可能涉及的生态敏感点进行识别和确认。

B、临时用地的规划、布置,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规划施工便道、便桥、取土场、弃土场、生活区、水池等建设用地。

避免因选址不慎,造成对环境的人为干扰。

(二)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要点

1、施工临时用地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保护要点

1)对生态敏感点的环境保护要点

选址对生态敏感点的影响包括:

特殊生态系统、特殊生境和珍稀濒危动物等;水源地、水源林等区域生命保障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或各种自然灾害防治区域或目标等。

为避免因选址不慎造成的生态影响,基本采用避让的措施。

环保人员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熟悉工程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文件,同时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可能涉及的生态敏感点进行识别和确认。

(2)对各种生态敏感点,应明确其边界以及相应的保护价值,告知各施工班

组,以尽量避让。

(3)对于施工区域可能存在的生态敏感点,应通过设置提示牌等宣传方式提醒施工班组以及施工人员,防止人为干扰。

(4)通过日常巡视,对各种生态敏感点附近的临时用地情况进行检查。

2)对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要点

公路施工时临时占地通常涉及耕地、林地、牧草地或临近这些用地,另外,还有可能临近河流等水域或居民点。

环保人员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熟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文件,同时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识别和确认。

(2)根据实际的土地利用情况,对临时用地的选址向监理及建设方提出限制性要求,并对实际的选址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施工区域临近城镇或农村的居民点时,应尽可能租用当地的民居作为施工生活区。

若无现成的房屋可以租用,应尽可能避开农、林等生产用地。

对临时借地范围要有明确的边界,具体应按照临时用地审批文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划定,以便控制对临时借用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

(3)占用农、林等生产用地,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对临时用地,应会同监理方对现场初始地貌、地表植被等自然特征进行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建立档案,以作为将来恢复的依据和参考。

(4)向各施工班组就临时防护工作提出要求.重点应关注临时防护设施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时间(如生态防护),并通过巡视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施工营地边界土可能出现的土质开挖面,应有临时防护设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宜采用生态防护措施,可以开挖的同时进行复绿,选择的植物类型应当是抗逆性强且多年生的乡土物种;若错过了当年的植物萌发和栽培季节,应在来年进行复绿。

在复绿前的土壤裸露期间,宜采用人工遮挡物对土壤裸露面进行遮盖,以防止土壤的自然侵蚀。

在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应有防止土壤侵蚀的工程防护措施,以防止土壤的自然侵蚀。

3)对社会环境的环境保护要点

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振动等对人们的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保人员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各施工班组应关注的社会区域,以及相应的防治扬尘和噪声、振动的措施,并通过巡视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管理。

4)对陆生生物的环境保护要点

(1)识别施工区域周边动、植物分布情况,对强光、噪声、振动、扬尘等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通过巡视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

(2)对于植物的砍伐,应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砍伐数量和面积。

(3)临时发现的古树明木,不得随意砍伐,应调整施工临时用地选址或者就地保护;如施工临时用地无法避免损害,则应报告林业部门,并协助林业部门对涉及的古树名木进行移栽。

5)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要点

生活区污水及施工废水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

桩基施工产生的漏油及泥浆水影响水体水质,噪声和振动干扰水生动物,影响洄游鱼类正常洄游。

施工前应做到:

识别施工区域周边水生动植物的分布情况,了解洄游性鱼类的种类和洄游通道、季节,对工程施工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通过巡视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

6)对表层土壤的环境保护要点

地表清理及土方工程将对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造成永久性破坏,此外,表层土壤的剥离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

施工前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在施工前应明确清理及开挖对象和范围.要求施工班组方不应仅考虑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坏施工区域外围的植被。

(2)要求地表清理物应有专门的场地用以处置,不得随意丢弃、

(3)对于剥离的表层土,应予以保存,既可用于其他地面的土地改良,也可用于沿线受破坏土地的恢复,在表层土的再利用之前,要求并协助施工班组设置专门的场地用于堆置和保存,并配置相应的防雨和排水设施。

2、临时施工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及环保要点

临时施工道路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对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扬尘等的影响,例如临时施工道路的开辟和修筑以及运输车辆的行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包括耕地、用地、林地以及牧草地等。

施工前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临时施工道路的开辟和修筑以及运输车辆的行驶会破坏地表植被,包括耕地、园地、林地以及牧草地等。

为此,应规划好临时施工道路的路线走向,以减少植被破坏为首要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路线走向必须绕开各种生态敏感点(区)。

(2)对于施工道路边界土可能出现的土质裸露边坡,应有临时防护设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宜采用生态防护措施,可在施工道路修建的同时进行复绿;在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应有防止土壤侵蚀的工程防护措施.以防止土壤的自然侵蚀。

(3)施工便道属临时性质,载货汽车来往频繁,容易损坏,应及时修补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专职人员,随时保持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扬尘污染。

(4)运输车俩行驶产生的扬尘影响植物(作物)正常的繁殖和发育过程。

应通过路面硬化处理、洒水抑制扬尘的发生,路面应保持湿润,对施工车辆要求限速行驶.在主要环境敏感点附近,行驶时速应控制在15km/h。

施工废气、粉尘排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5)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场界排放标准(该阶段施工场界噪声的限值为白天75dB(A),夜间55dB(A)。

居民区附近禁止施工便道的作业,必要时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才能夜间作业。

(6)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临时占用土地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对现场初始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自然特征应有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以作为将来进行恢复的依据和参考。

3、临时材料堆放场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及环保要点

临时材料堆放场的环境潜在影响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符合材料的堆置要求,料场的选址多位于地势较平坦的地域,通常涉及林地、牧草地或临近这些用地。

此外,物料的散失和飘散污染也会影响环境。

施工前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对临时借地范围要有明确的边界,具体应按照临时用地审批文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划定,以便控制对临时借地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

若对农、林等生产用地的占用无法避免,则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对现场初始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自然特征正应有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作为将来进行恢复的依据和参考。

(2)水泥、石灰、矿粉等堆置和洒落会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破坏土壤的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理化环境,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因此,水泥、石灰、矿粉要在指定地点堆置,并且应采取密封存放的方式,控制其扬尘;存放点地面应做硬化处理,硬化处理前应剥离地表熟土,并集中保存。

施工结束后,应去除硬化地面,将保存的熟土回填,并恢复初始地表植被。

对于堆置点附近可能被污染的土壤应进行改良,恢复其肥力。

(3)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场要防止物料散漏污染。

仓库四周应有疏水沟系,防止雨水浸湿,水流引起物料流失。

(4)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堆放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5)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

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将车土物料用篷布遮盖严密。

(6)多风天气(或大风来临前)应注意对物料加以覆盖,减少扬尘。

(7)石灰石、电石、雷管、炸药不得露天堆放,炸药应有专门的仓库。

4、拌和场和预制场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及环保要点

拌和场和预制场潜在环境影响表

序号

活动内容

潜在影响

1

拌和场、砂石场、轧石场

1.扬尘;2.废水;3.噪声;4.固体废弃物

2

预制场

1.废水;2.噪声;3.固体废弃物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可参考前节(施工临时用地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内容。

施工应做好如下保护措施:

(1)稳定土拌和场、水泥混凝土拌和场、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等各种拌和场以及砂石场、轧石场等周围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设置隔离栅、沉淀池。

对临时借地范围要有明确的边界,以便控制对临时借地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

若对农、林等生产用地的占用无法避免,至少要避免对生态敏感点(区)的影响,且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2)场地平整将对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此外,表层土壤的剥离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

对于剥离和开挖的土壤,应予以保存,既可用于其他地面的土地改良,也可用于沿线受破坏土地的恢复,在土壤的再利用之前,应有专门的场地用于堆置和保存。

(3)水泥、沥青、石灰、矿粉等堆置和洒落会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破坏土壤的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理化环境,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水泥、石灰、矿粉要在指定地点堆置,并且应采取密封存放的方式,控制其扬尘;存放点地面应做硬化处理,硬化处理前应剥离地表熟土,并集中保存。

施工结束后,应去除硬化地而,将保存的熟土回填,并恢复初始地表植被。

对于堆置点附近可能被污染的土壤应进行改良,恢复其肥力。

(4)拌和场和预制场地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施工场界排放标准(该阶段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为白天70dB(A),夜间55dB(A)。

拌和楼的声源位置较高,声级又强,一般屏障等治理措施很难达标,简易可行的办法就是远离,因此对拌和场的选址应严格把关。

拌和场、预制场、砂石场及轧石场距离当地村庄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同时避免对环境敏感点的粉尘和噪声影响。

(5)大型拌和场(预制场)应做除尘处理;砂石料场应及时洒水;砂石装卸时应尽量降低落差。

施工人员应配有防尘用具,以保护工人健康。

小型临时拌和场地应离敏感点,并应尽量避开下风向有人群的地段。

(6)砂石料冲洗废水其悬浮物含量大,需建沉降池,悬浮物进行沉淀后排放。

部分废水澄清后可用建筑工地洒水防尘。

(7)混凝土搅拌车应定点清洗,设置临时沉淀池对清洗水沉淀处理后方能外排。

有条件者,也可采取废水回收处理后循环使用。

(8)混凝土养护可以直接用薄膜或塑料溶剂喷刷在混凝土表面,待溶液挥发后,与混凝土表面结合成一层塑料薄膜,使混凝土与空气隔离。

(9)夜间施工,强光照射会干扰植被和动物的生活节律,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死亡以及动物生理紊乱而影响其种群繁衍。

在附近有保护物种的情况下,应缩短夜间施工时间,必要时,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高于光源的挡光墙。

(10)在堆土场、灰土拌和场的周围设土工布围栏,既防止泥土、灰料等进入水体,雨季又可拦截泥沙。

土工布围栏的做法是,用宽65cm的土工布,每3m设置直径≥5cm的立柱,土工布固定在立柱土,并将15cm压埋在地下。

5、取、弃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因素、环保要点及防治措施

施工前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熟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同时结合实地踏勘,对取、弃土场选址和范围进行识别和确认。

取土场(采石场)的选址及开挖面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当地水土保持及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建设所需土石材料应采取集中料场取料,切忌随意布置小料场造成山坡遍体鳞伤,对山坡及其植被肆意破坏,既影响环境面貌,也容易产生塌方滑坡。

取土场(采石场)的开挖面设置应慎重,以避免产生色差,破坏山体轮廓线,造成视觉污染。

弃土(渣)场若选址不合理,则有可能导致河道淤塞而阻碍行洪、滑坡、地基下陷,压埋植被以及损毁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并破坏景观。

环评和水保报告书对弃土(渣)场的选址合理性有明确的论述,应现场进行认定,并根据工程设计图纸明确弃土(渣)场的范围。

弃土(渣)应在指定范围内严格按照设计技术要求进行堆置。

若采用商品石料,应在采购合同中提出对临时料场的环保要求。

取土区、弃土场禁止选用森林、草地和湿地,应按照设计或有关文件规定的界限和要求施工,绝不能任意选址或扩大范围。

(2)对于剥离的表层土,应予以保存,既可用于其他地面的土地改良,也可用于沿线受破坏土地的恢复,在表层土的再利用之前,要求并协助施工班组设置专门的场地用于堆置和保存,并配置相应的防雨和排水设施。

(3)对可恢复的临时用地,应会同建设方对现场初始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自然特征进行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建立档案,以作为将来恢复的依据和参考。

(4)向施工班组就临时防护工作提出要求,重点应关注临时防护设施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时间(如生态防护),并通过巡视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管理。

(5)对于砂石料冲洗废水.应明确要求施工班组设置沉淀池,废水必须进行沉淀后排放。

6、生活、办公区及试验室对环境的影响因素、环保要点及防治措施

项目

序号

活动内容

潜在影响

食堂

1

油锅炉

1.漏油;2.噪声;3.油烟

2

油烟机

1.油烟;2.噪声

3

排污

1.污水;2.废物

4

冰箱

1.有害气体

办公室

1

办公用品废弃

1.废物

宿舍

1

生活垃圾

1.废物;2.有害气体;3.电池

2

生活用水

1.污水

3

厕所

1.水污染;2.土壤污染

停车场

1

车辆

1.有害气体;2.污水;3.噪声

供电设施

1

发电机

1.噪声;2.燃油废气

1)生活、办公区及工地试验室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工地试验室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表

序号

活动内容

潜在影响

1

材料抗压试验;材料抗拉试验;材料混合击实

1.压力机排放噪声;2.电动油示产生噪声;3.击实仪生产噪声

2

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水泥试件制作;试件养护;试件切割

1.振动台产生噪声;2.智能养护室控制仪产生噪声;3.切割机产生噪声;4.废弃物;5.粉尘;6.废水

3

混凝土取芯

1.取芯机产生噪声;2.废弃物

4

集料筛分;集料磨耗试验;

1.摇筛机产生噪声;2.磨耗机产生噪声;3.废弃物;4.集料粉尘

5

集料磨光值试验

1.加速磨光机产生噪声;2.废弃物

6

密度试验

1.放射源

2)妥善处理生活垃圾

环保人员应明确在每个施工营地设置垃圾箱和垃圾临时堆放点,并有专人负责清理并集中处理垃圾。

生活垃圾堆放点应单独分类集中堆积。

堆放点应无直通沟道与邻地相通。

不得向垃圾点内排放生活污水。

垃圾箱和垃圾临时堆放点地面应做硬化处理,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电池必须由相关单位回收处理。

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置,可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纳入当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在偏远地区,可考虑就近填埋,一般情况下,应将营地内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附近的弃渣场填埋;若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则应将垃圾运离敏感区域后再行处置。

为防止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垃圾箱和垃圾运输车均应采用封闭式。

对于土述要求的落实情况,环保人员在日常巡视中予以监督。

3)修建临时性污水处理设施

为收集与处理由临时驻地的住房、办公室、其他建筑物和流动性设施排放的污水,应要求建设方在合适的地点修建容量适当的临时污水处理池,建有化粪池或其他能满足要求的系统并予以管理、维护。

环保人员应熟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同时结合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所涉及水域的保护目标和保护范围进行识别和确认,并通过文字和图件的形式明确告知项目部所有人员及施工班组,污水不得排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所规定的I、ll类水域;排入其他水域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不符合时要进行水质处理,如油污水应进行隔油处理。

在明确土述要求后,环保人员应在日常巡视中予以监督。

4)噪声控制

生活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噪声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