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30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7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教案.docx

荐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案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

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

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

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1 平均数1课时

2 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平均数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3页练习二十二。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

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

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

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

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

怎样求平均数呢?

(板书:

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景图)

师:

读情景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

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

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

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

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

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

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

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

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

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

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

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

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和统计表)

师:

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

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

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

“哪个队的成绩好?

”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

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

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

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每队的总成绩÷每队的总人数=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

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

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

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

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

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的平均数来比较。

师: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

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

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

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 均 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合后分计算: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例1:

          例2:

 (14+12+11+15)÷4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52÷4 (19+15+16+20+15)÷5 (18+20+19+19)÷4

=13(个)=85÷5=76÷4

=17(个)=19(个)

 答:

平均每人收集13个塑料瓶。

 17<19 答:

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引导学生在分塑料瓶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1.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拉开了序幕。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升华点,探究新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教学新知识时,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塑料瓶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踢毽比赛构建新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

A类

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一块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35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  )

(2)铁道部门规定:

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优惠。

某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

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

(  )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身高是155厘米,他不可能是学校篮球队队员。

(  )

(4)张老师平均每分钟能打140个字,可她却说,有一次她一分钟打了180个字。

(  )

2.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学号逢“6”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号

6

16

26

36

46

56

平均数

家用电器件数

8

9

4

3

5

7

  (考查知识点:

平均数的意义;能力要求:

理解与运用平均数的意义)

B类

1.5名女生和4名男生进行投篮比赛,成绩如下,男队和女队哪队成绩好些?

2.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

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3.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

平均数。

能力要求:

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1)✕ 

(2)✕ (3)✕ (4)􀳫

2.6

B类:

1.男:

(4+7+5+4+5)÷5=5(个) 女:

(7+3+5+9)÷4=6(个) 5<6 女队的成绩好些。

2.80×3-67-76=97(下) 

3.27×3+48×3-38×5=35

教材习题

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

1.表格略 平均最高气温:

22℃ 平均最低气温:

11℃

2.

(1)(15+17+14+16+18)÷5=16(分) 

(2)7:

44

3.

(1)✕ 

(2)􀳫 (3)✕

4.100÷4=25(个) 110÷5=22(个) 25>22 第一小组的成绩好些。

5.(8+12+11+9+10)÷5=10(个)

6.不合理,有的旅客身高比平均身高高,床会不合适。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第95~97页的内容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三。

1.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难点:

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多媒体课件。

(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景图和统计表)

师:

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

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

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

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师:

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

自己把“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

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

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

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

师:

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

表示城镇人口,

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

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

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

生3: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

生4:

间隔要均匀。

师: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只需要看颜色是“

”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2010年城镇人口最多,是46万,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

”的长方形直条,通过对比,发现1980年乡村人口最多,是58万,2010年乡村人口最少,是43万。

(3)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

哪年最小?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和最小,需要分别把每年的城乡人口数相减,再比较。

1980年:

58-21=37(万) 1990年:

54-27=27(万)

2000年:

49-35=14(万) 2010年:

46-43=3(万)

所以,1980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2010年最小。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师:

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

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师: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2:

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生3: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师:

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

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生2:

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的作用。

生3:

复式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学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4:

我能根据复式条形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复式条形统计图

 

1.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对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两种数据的差异,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掌握知识的重点。

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独立寻找绘制方法。

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A类

1.某电器进行春节降价促销活动。

热水器

抽油烟机

消毒柜

电视机

原价/元

2000

1800

1700

2100

现价/元

1600

1200

1500

1800

  请根据上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红星小学四年级各班参加校军乐队的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表。

 人数 班级 

性别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男生

8

6

7

6

女生

24

18

20

17

  

(1)根据上表的数据,完成下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参加校军乐队的女生有多少人?

男生呢?

(考查知识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力要求: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B类

1.下面是光华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兴趣班人数统计表。

  人数  兴趣班 

性别    

书法班

美术班

舞蹈班

写作班

音乐班

合计

35

12

27

47

151

28

40

43

38

185

  

(1)先完成上面统计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参加什么兴趣班的男生人数最多?

参加什么兴趣班的女生人数最多?

(3)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4)哪两种兴趣班的人数一样多?

2.下面是两个学校从新华书店购买图书情况的统计图。

(1)图中每个小格表示(  )本,A校共买书(  )本;B校共买书(  )本。

(2)完成下表。

 数量/本 图书种类 

学校    

工具书

连环画

科技书

故事书

A校

B校

  (考查知识点:

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力要求:

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

(1)

(2)女生:

24+18+20+17=79(人) 男生:

8+6+7+6=27(人)

B类:

1.

(1)30 36

(2)音乐班 舞蹈班 (3)音乐班 (4)书法班和写作班

2.

(1)20 280 300

(2)

 数量/本 图书种类 

学校    

工具书

连环画

科技书

故事书

A校

60

90

50

80

B校

40

70

70

1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

1.统计图略

(1)男生7人 女生5人

(2)(答案不唯一)四年级参加立定跳远测试的男生有50人,女生有48人。

2.

(1)(答案不唯一)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相差最多。

 

(2)略

3.

(1)统计图略 (答案不唯一)感想:

该市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

(2)(答案不唯一)建议:

人们应该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多运动。

4.

(1)4+3=7(人)

(2)(答案不唯一)只有一部分同学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大部分同学的体重不正常,建议合理饮食,加强锻炼。

(3)这3位男生的身高偏低,体重超标,建议合理饮食,加强锻炼。

5.

(1)2006年 2011年 

(2)(答案不唯一)2006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最少。

问题1:

2006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比固定电话用户多多少万户?

46106-36779=9327(万户)

问题2:

2009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比2008年的移动电话用户多多少万户?

74721-64125=10596(万户)

6.这样能避免评委刻意给高分和低分,影响真实成绩。

营养午餐

教材第101、第102页内容。

1.帮助学生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改变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重点:

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难点:

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多媒体课件。

师: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饭。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

精美的菜肴拼图图片)

师:

欣赏这些精美菜肴的图片,说出此时的心情。

生:

看到美味的菜肴口水直流,特想吃。

师:

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

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

(学生独立回答)

师:

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营养午餐”。

(板书)

(出示教材第101页第二食堂“午餐菜谱”)

师:

通过观察A、B、C三种菜谱,你发现这九道菜肴可以分为几类?

生:

分为两类:

师:

任选菜谱A、B、C中的一种,看看你选择的菜谱中的每道菜是荤菜还是素菜,它们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每道菜肴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布表)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菜谱A:

菜谱A热量、指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编号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2

炸鸡排

1254

19

20

5

西红柿鸡蛋

899

15

16

8

香菇油菜

911

11

7

  热量:

1254+899+911=3064(千焦)

脂肪:

19+15+11=45(克)  蛋白质:

20+16+7=43(克)

菜谱B:

菜谱B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