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12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docx

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与天地精神往来》教学参考

我们是在和宇宙万物捉迷藏,我们出现,我们隐藏。

死是什么不就是藏起来吗过一会儿,我们又出现在星光月光里,或许我变成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或许我变成一缕电波,在广袤宇宙旅行,叩问彼岸世界无穷的门,结识我无处不在的知音

----李汉荣《与天地精神往来》

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猛烈燃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从这场“火灾”中抢点什么东西出来。

----比尔.盖茨如是说

古老的东西失去了新的光泽,所以显得蕴藉;古老的东西有了许多伤痕,所以显示了岁月;古老的东西必定由上一代传下来,所以显示了传统;古老的东西跟新潮流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显得典雅。

一个只能接受完美的人,他看到的总是残破,所以总会受到残破的伤害。

相反的,一个能欣赏残破的人,看到的都是美,因为他从残破中见到美,所以这世间反而无处不美。

----刘墉《欣赏残破的美》

人民对政府无可奈何的国家,政府最终也会发现它对人民无可奈何。

【李汉荣作家简介】: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xx多篇(首)。

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

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xx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xx年中国最佳散文选》、《xx年中国最佳散文选》、《xx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年度选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

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

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xx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xx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

生命的审视和哲思

——《李汉荣诗文选》阅读笔记

文/陈忠实

读李汉荣的诗歌和散文,随处都可以感受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

关于李白,汉荣竟然写成了一本诗集;关于母亲,汉荣也写成了一本诗集;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散文集,单凭书名就可以猜想作者心灵所感悟到的关于生命体验的质地了。

《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

“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唤它几声祖父。

”大约只有李汉荣才会产生如此令人颤栗的生命感知。

心底猥琐龌龊之徒,永远也不可能面对山水草木产生这样深沉的亲情。

在《草帽》一诗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我心底的波澜就涌动起来了: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朴素的一轮/这是母亲昨夜用麦秆编的。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浑圆的一轮/大自然的语言单纯得/就像这一圈一圈的波纹。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黄金的一轮,起伏的波浪拍打着我的心胸。

”一顶麦秸秆儿编织的草帽的辫条里,注入了多少大自然和人生亲情的意蕴,大地和母亲融为一顶鲜亮的草帽了。

“唐朝暗了许多/一多半月光被李白/灌进了愁肠。

”“放开我,我要到山顶上去/敲敲那北斗/看看我前世的酒杯里/盛着多少愁。

”这个愁是人生的大境界里的愁,是生命深层里的寂寞和孤独。

在我的有限的阅读印象里,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小文人抒写母亲、歌颂牛的精神的诗文词章,无以数计。

李汉荣作为当代诗人,在这类早被前人写过又为当代人继续写着的同题对象上,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发现。

在最常见的生活流里,一种树一座山一条河一方高原一片草地,乃至一片中药铺店一头牛一根拐杖,作家都追寻到富于哲理的诗魂,渗透着历史关涉着政治蕴藏着文化透视着人生,那样超拔的想象那样卓越的联想,读来真是令人感到酣畅淋漓,又冷峻通达。

文章能写到这种境界,一般故作摇头晃脑无病呻吟骄情娇气的作秀者是难望其项背的。

在《牛的写意》中,由牛的蹄印的大气、深刻和浑厚,突然调侃到帝王印章的小气、炫耀、造作、狂妄和机诈。

显然已经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那些歌颂牛的精神的平庸诗文,牛在这里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关于历史和人的永恒性的假借。

“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就会变得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干净。

”这不是一般的生活哲理,而是圣殿与茅屋这一对历史性的对立物的大命题了。

显然,这里不是通常的联想丰富与否,而是思想。

当作家不易,成为有思想的作家更不易。

读李汉荣的诗和散文,我总也不能宁静,无法达到那种欣赏或者品味的闲适境地,而是被感染,被撞击,被透视,被震撼,常常发生灵魂的颤栗。

这不是一般轻才小慧者的文字游戏,不是看似潇洒随意而其实什么也没有的闲淡寡情,而是一种逼人灵魂的审视。

在散文《手》一文中,汉荣把对自己的良知和灵魂晾摆到一双手上来诘问来审视。

这双已经“告别了镰刀、锄头,告别了大地上的耕作和收割”而操起了“黑色水笔的手”,在主人的连续的反诘之下,发出了令人惊慑的声音:

“你握的那支笔写了些什么?

真理?

真情?

真心?

真爱?

因感动而书写?

因忏悔而书写?

因发现而书写?

……你写的那些文字,无关乎真理,无关乎文学,更无关乎永恒,你写的只是一些被人重复过无数次的废话,你排列的只是一具具语言的尸体。

如果还要写,就写‘手的忏悔’吧。

”我记不清哪年看过一篇文章,某位成了点浮名的人看着自己的手,那手上的纹路和掌形和指头的长短粗细,都宿命着一只与众不同的天才的手,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和头发时,惊叹这简直是一副伟人的头颅啊!

这种自恋和自吹以至自我造神的荒诞也不无好处,可以使底虚内空的人增加混世的信心。

然而李汉荣在审视自己那双手时,审出了忏悔的警示。

作家在认识世界揭示世界解剖世界以求深刻的反映世界的时候,很需要思想作解剖刀;而这把解剖刀应该是双刃的,一面恰恰应该指向自己的内里;不断地审视、解剖自己的灵魂,才可能获得解剖世界解析历史解剖现实解剖别人的思想和力量。

鲁迅先生早已做出坦诚的表白,他在解剖别人的同时,更严厉地解剖着自己。

大约以此法鲁迅才获得了人生和文字的硬气和力度。

审视的归结无非是两点,舍弃和守护。

舍弃肮脏舍弃平庸舍弃投机舍弃虚妄,守护清纯守护锐进守护真诚守护尊严。

没有舍弃就难得守护。

舍弃和守护的过程是灵魂搏击的过程。

在生活出现某些复杂现象的时候,舍弃和守护的灵魂搏击就愈显得严峻,艺术家的良心、道德、人格、尊严存在着或被淤没或更强壮的两种可能性。

这就需要审视意识的苏醒。

李汉荣是位诗人,写起散文来也是诗的韵律和诗的情怀。

无论诗或散文或随笔,都飞扬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通,文字背后透见出诗人鲜活的气质和性情。

爷爷的遗落的拐杖,竟然长成了一棵柳树。

司空见惯的中药房里,李汉荣却呼吸到“辽阔大地经久不绝的气息,是万水千山亘古弥漫的气息……每一服药都是一片云水襟怀。

中药是苦的,这是大地的苦心。

”中药是扶正祛邪,进行五脏六腑血脉以至皮毛全面的清理扫除,是为祛邪;带着天地江河雨雪露珠的中药融入人体,可谓天地精华天地正气,是为扶正。

作者终于在病除之后庆祝“天地正气重又回到我的身体和心魂。

”而作者隐喻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何尝不如是!

健全的社会乃至健康的心理,也是一个扶正祛邪的反复不断的过程。

融入天地江河的精华吧,让我们的血脉注入天地正气。

面对星空,作者联想到宇宙,历史和生与死:

“生是节日,死也是节日;生,以鲜花欢迎;死,以鼓声相送。

”我读至此,当即想到了电影《水车村》。

这个大约半个小时的短片演释的就是李汉荣的这几句诗样的生死体验。

那个水车村的人敲锣打鼓奏着祥和的乐曲送逝者入土,没有孝服没有哭泣,整个水车村的男女都身着民族传统的彩色服装送死者上路。

这是黑泽明关于生命的哲思的表述,与李汉荣竟然如此一致。

显然不是一般常识的超脱,也非那种“活着干死了算”的无所谓的简单化表白,而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本来意义的哲学思考。

李汉荣用一本诗集吟诵母亲,显然不是单指他的那位可亲可敬的具体的母亲,而是维系诗人生命脐带的大地和人民。

“你可以嘲笑补丁,但你不能嘲笑补丁后面那一双眼睛,那一双手。

”这种情怀表述着诗人的立足点和人格。

有这样的情怀,诗人才飞扬起自由浪漫的翅膀,才产生精绝的哲学思考,才显示着这位岭南汉子的风骨。

这一点,在大量的写李白的诗中就更坦诚了:

“安能披狼皮入狼窟与狼共舞/安能折腰摧眉侍奉小人/安能学苍蝇狂欢于垃圾堆上。

”“大唐江山/是我腰间一只酒壶。

”作者是在写李白,同时也在写自己。

抒写自己的情怀,浇铸的是自己的人格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

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

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二、课文研究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

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

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

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

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

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

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三、文言基础知识

1、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2、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

想象、揣摩。

今义:

模仿)

3、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四、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

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

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五、难句解析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

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

全句译为:

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

全句译为:

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

“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

“依稀”作“仿佛”、“朦胧”讲。

译作:

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4、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

译作:

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六、拓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

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7月18日新华网)”。

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

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

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

特别是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

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

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

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

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

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

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

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

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

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

(xx年07月19日)

七、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

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

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