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报告.docx
《课程建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建设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建设报告
多元发展体验成功幸福成长
在崇州市教育局和四川省优促会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崇州市小学、初中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培训,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理论培训、跟岗学习和课题研究,我在课程理念、课程领导力建设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和心得,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育组织之下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国际教育大辞典》)。
学校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完成的。
研究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研究课程的改革和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因此,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的一种趋势。
因而,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程改革需要有一些理念:
第一,转变教育价值判定标准,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回归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基本点位上;第二,转变教育质量评价观念,从学科知识成绩为中心的评价,回归到以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为中心;第三,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要从教学技能为重转向到教师教育情怀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
学校要全面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更要找到学校办学与新课程理念不适应的地方,这些不适应的地方恰恰就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找准不适应点,开展学校课程建设呢首先是必须基于对学校发展的科学分析,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全面审视自己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文化、具体举措的结果。
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情历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有值得肯定的经验。
转变“课程”理念不是“翻花样”,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不能满足于教育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是从本质上思考的,考量“课程”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回归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基本点位上。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制定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方案。
通过建设多元课程体系,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教师可以人尽其才,开设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以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主动开发基于校本的特色课程,以课堂为切入点,促进课程多元化实施,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1、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多元发展,体验成功,幸福成长”,这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系统思考。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课程为学生多元发展服务。
2、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
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内的,也可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
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
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
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享受自己的课程。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建设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的原则同样是基于学校“多元发展,人人成功”理念的思考,坚持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多元课程体系中最大限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成功的体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得到幸福快乐的成长。
课程建设坚持“五性一化”的原则:
1.全面性:
面向全校学生,面向全体教师,优化国家课程,通过国家课程延伸与拓展以及多元化的校本课程系列,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均衡性:
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共通性的学习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保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动态平衡,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作整体的最佳设计。
3.整合性:
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
在课程建设中更加重视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在灵活而丰富的课程学习中不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幸福。
4.开放性:
一是课程资源的开放。
凡是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凡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的资源,均可以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益补充,或通过教师对身边资源的挖掘开设适合的课程。
二是吸引来自校外的优秀人力资源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特别是吸引家长、社会人士等以义工角色参与进来。
5.自主性: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与师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
6.主体性:
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7.校本化:
既要“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师生)制宜”的实施国家课程,又要积极开发适宜的校本特色课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服务。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益的补充。
五、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
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课程群是在对国家课程中的基础型学科进行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深化,在知识、方法、问题关注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形成的课程分支体系。
课程群的基本形态为1+X结构,即一个核心课程加围绕此课程中的知识点形成的多元创生课程。
课程群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和个性化需求,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课程体系支撑。
各课程群开设情况列表如下:
课程群名称
核心课程
创生课程
语文课程群
语文
朗诵技巧、演讲与口才、论辩技巧、小主持人、小记者、美文诵读、国学经典、绘本阅读、小海棠读书会、课本剧、写字、书法、唐诗欣赏、宋词欣赏、童话创编、小说创作、小报制作、名着评论
数学课程群
数学
数学古题、举一反三、数学故事、数学课外读物、挑战奥数、数学查漏补缺
品德课程群
品生(社)
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专题教育
体育课程群
体育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跆拳道、武术、田径、围棋(棋类)、健美操、体育舞蹈
音乐课程群
音乐
表演唱、音乐欣赏、竖笛(小乐器)、民族舞蹈、民乐
美术课程群
美术
木艺、纸艺、陶艺、儿童创作画、版画
信息技术课程群
信息技术
电脑科幻画创作、flash动画
科学课程群
科学
航模、建模、小种植、科学小发明、太空旅行、古代生物
英语课程群
英语
日常口语、国际理解教育、英文歌曲、英语短剧、国际礼仪
生命与安全课程群
生命与安全
心灵氧吧、课外实践、法制与安全、生活与科学小研究、生活急救、交通安全、生命起源、环境研究
校本特色课程是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开设的课程,它也是为了实现“多元发展,人人成功”而开发的学校独有的特色课程。
人的成功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成于专注、成于自信、成于坚持、成于有序、成于感恩……总之,成功成于人的良好品格!
为此,学校结合成功教育理念,在特色课程中开设“成功品格”课程,以小学生必备的24个品格为教学基本内容,在课程学习中收获成长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人生的真谛,启迪智慧的生长,获得成长的幸福,进而学会成功做人、成功做事、成功学习、成功生活,为学生的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石。
成功成于健康的身体,成于活泼团结的团队,成于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健康的体魄,磨砺坚韧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培育成功学生的另一个有效活动课程,通过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打造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的实际,更加充满童趣、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主题活动,寓活动于教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成功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六、具体措施
(一)成立课程建设组织机构,保障课程建设有效推进。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二)尊重师生多元发展需求,多方协商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特色课程,与过去的兴趣班或兴趣小组不同点在于,一是延伸、拓展、补充了国家课程,并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形成多个课程群,二是每一个课程有独立的课程设计,三是不同的课程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承载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四是打破限制,学生在快乐走班中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五是充分体现了每个“尊重”,即尊重教师的特长与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只要老师能胜任,学生喜欢学,开设的课程都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我们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和双向选择共同制定和完善课程体系。
1.在“多元发展,人人成功”理念指导下,由课程建设工作小组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现有的家长、社会资源,以课程群的呈现形式,制定初步的课程菜单。
2.指导老师们全面参与课程建设,鲜明提出“我的课程我做主”的理念,充分激发教师建设课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思考“我”对什么感兴趣,“我”能设立什么课程主题,“我”需要实现什么课程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菜单进行讨论、修定、完善,适当通过家委会征求家长代表的意见。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再次对菜单中的课程进行增删,固定课程项目,最终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的审议确立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3.老师们根据课程菜单,按个人兴趣、个人擅长,按学科需要和学生需求,开设自己的课程。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都有自己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
4.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参考意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
同时,老师为了吸引自己的学生,需要精心设计吸引手段,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课程学习。
(三)统一课程实施规范,确保课程常态持续运行。
1.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设的前提下,课程群中的创生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在统一的时间进行,即星期四下午4:
00——6:
00。
2.周四下午所有的老师都在带领学生进行自己的课程学习,因此地点的确定因课程、因学生实际情况随机选择后进而固定下来。
3.形成选课制度。
要求各班主任指导、帮助本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或愿望,选到适合的课程,并关心学生参与学习的状况。
学生选择课程后,原则上要求坚持至少学习一个学期。
4.周四下午各课程学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特殊情况由课程教师提出具体理由,交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最终确定参与人数。
(四)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程校本化实施。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突出两个前置,即预习前置、自学前置,体现三种意识,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坚持以课堂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阵地,加强教学管理团队及一线教师的前沿技术培训。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进中,我们抓住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热点,将微课程设计和“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力求突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真正实现课堂即学生多元发展的平台,课堂即学生体验成功的舞台,课堂即师生生命幸福成长的摇篮。
(五)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巩固课程建设成果。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课程评价是其重要一环。
就课程内容而言,有两种类型:
国家核心课程——鉴定评价;校本课程——增值评价。
就课程主体而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评价,二是学校对教师执行课程的评价。
教师通过多种指标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效果做出多元评价:
1.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2.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品展示、表演汇报、现场测评等方式完成。
反过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利对教师课程建构和教师教学行为作出评价。
因此,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一是有计划,有记录,手册管理完善;二是教师能够按照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设计及要求,完成规定课程时数,达成预定教学目标;三是教师要及时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最终归结为从“人”出发来设计与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师生完全出于自愿“玩”课程。
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在实施自我的课程建设——抓合格、抓普及;充分发挥教师特长,让自我成为一门特设课程——抓兴趣、抓特长。
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都将成为课程的主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多元发展,体验成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