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422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docx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三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

专题三:

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专题(基础梳理和知识巩固)

【基础梳理】

 

有机化合物:

甲烷、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酒精、塑料、橡胶等

一.碳单质

1.活性炭具有较强的作用,可用于净水,主要用于吸附和。

2.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

石墨(由碳元素组成)

硬度

最硬

软,在纸上可留下痕迹

熔点

很高

高、耐高温

导电性

不导电

导电(良好)

导热性

良好

用途

钻探机钻头、刻刀

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等

结论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2.可燃性。

碳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燃烧,其反应的方程式为;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燃烧,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当充足时,可燃物发生燃烧,燃烧速度,放出的热量,碳元素转换为;当不充足时,可燃物发生燃烧,燃烧速度,放出的热量,碳元素转换为和。

4.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例如,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还原成一氧化碳,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三.碳的化合物

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

像碳酸、碳酸钙、、

、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更相似,人们就将它们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在一万以上的)。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就是有机高分子

2.一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

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实验室制取CO只能用收集)。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放出热量,发出火焰,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点燃一氧化碳前要先。

(2)还原性。

可与CuO、Fe2O3等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毒性。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人吸入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

3.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采用收集。

固体二氧化碳叫做,易,可用作。

化学性质:

(1)能和水反应。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溶液由紫色变成色,其反应的方程式为;加热,可以观察到溶液中有产生,溶液由色变成色,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和水在有光照、叶绿素的条件下,进行作用,反应的方程式为。

因此在大棚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促进植物的作用。

(2)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该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可用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烧碱溶液中,其反应的方程式为,该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一般用于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用于灭火。

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倒入放有高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说明二氧化碳、、。

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_____________。

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前.必须先做______________试验。

4.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

(1)石灰石、大理石、钟乳石、鸡蛋壳、贝壳、水垢、珍珠的主要成分是。

石灰石可用于、

、、、。

(2)碳酸钙是一种溶于水的色固体,常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俗称,能和水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常用作干燥剂,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氢氧化钙俗称、,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其原理是(用方程式表示);还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碳酸钠俗称,是一种溶于水色固体,其水溶液呈性。

能与某些酸、碱、盐发生反应。

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与熟石灰反应(工业制取烧碱的原理)的方程式为;与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

(4)碳酸盐的检验。

实验操作方法。

(5)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化学式);碳酸氢钠俗称。

5.有机物

(1)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物理性质: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甲烷的化学性质:

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

(2)人体所需的六种营养物质有、、、、、;其中属于有机物的有、、、。

能促使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___;其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体内需要量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是_____________。

(3)葡萄糖、淀粉、等都是糖类,也称为,糖类都含有元素。

葡萄糖是一种____色固体,______溶于水,有_____味,能与新制的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色的沉淀。

淀粉遇_________单质变__________色。

(4)蛋白质在体内的变化: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肠中分解为___________,其再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一部分蛋白质、氨基酸生成__________等。

(5)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鸡蛋白

加入蒸馏水

加入浓的硫酸铵溶液

取鸡

蛋白

溶液

①加热

②加入乙酸铅溶液

③加入浓硝酸并加热

棉纱线

凝固的鸡蛋白、羊毛线

 

【知识巩固】(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空格中)

1.国际冰川专家最近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按现在的消融速率,至2035年将全部融化殆尽。

下列气体中,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O2B.SO2C.CO2D.N2

2.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没有水珠出现的是

ABCD

3.据报道:

高考、中考临近时,个别不法商贩唯利是图,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的"2B"铅笔,此类铅笔石墨含量低,光电阅读机读不出答案,会严重影响考生成绩,给家庭、社会带来危害。

用石墨制铅笔,除了颜色外主要是利用石墨的

A.质硬    B.吸附性     C.还原性    D.质软

4.下列CO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无色气体B.难溶于水C.没有气味D.可以燃烧

5.下列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有

可燃性,可用作燃料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分子的不断运动,能使一氧化碳向四周弥漫

6.今年处北方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实施了人工降雨。

下列可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是

A.干冰B.食盐C.木炭D.酒精

7.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A.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B.我能给农作物作气肥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我有毒,含量达到10%可使人窒息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9.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B.

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C.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D.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10.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11.根据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这一关系,下列用途体现该物质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可以刻画玻璃,说明金刚石硬度大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C.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D.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2.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④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⑤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13.区别CO、CO2、O2三种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到三个盛气体的集气瓶中

14.某同学用塑料瓶设计了制取并检验CO2性质的简易装置(如右图),拉动铜丝,把布袋浸入醋酸后有气泡产生。

则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可验证醋酸比碳酸的酸性弱

D.所用材料体现

了资源利用意识

15.某方便食品的主要配料如下,其中糖类物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A.小麦粉B.植物油C.牛肉D.食盐

16.“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

A.用篮子

代替塑料袋B.经常开车上班C.使用节能灯泡D.节约每一滴水

17.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  )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木炭粉(CuO)

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CO2)

NaOH溶液、浓硫酸

洗气、干燥

C

CaO(CaCO3)

过滤、烘干

D

NaCl(Na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18.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醋酸B.酒精C.食盐D.葡萄糖

19.某市以羽绒加工闻名全国。

用来加工羽绒的鸭毛主要含有()

A.糖类B.蛋白质C.油脂D.维生素

20.某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营养专家向考生别推荐的一份早餐食谱:

一杯酸牛奶,一个鸡蛋,适量的馒头、面条和蔬菜、水果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馒头、面条中含有淀粉B.酸牛奶的pH>7C.鸡蛋中含有蛋白质D.蔬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

21.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下列物质中存在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

A.汽车轮胎B.不锈钢C.棉花D.木头

22.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速度很快。

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因为蛋白质是人体

(  )

A.细胞生长和组织修补的主要原料B.主要的供能物质

C.主要的贮能物质D.溶解养分和废物的物质

23.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

A.14:

11B.11:

14C.7:

11D.11:

7

24.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铅笔,在组成铅笔的各种材料中:

能导电的是_________,含有单质的是_________,含有机物的是_________,燃烧时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的是_________。

25.按下图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2)若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装置C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

(4)利用已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

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要求用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某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A中出现大量气泡,B中白磷燃烧,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中。

请看图回答问题:

AB

CDEF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3)E中的实验现象是。

(4)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2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通过限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绿色植物通过__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

请在括号中填写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

2CO2+6H2==1()+4H2O

(3)为了减慢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27.图是小庆同学归纳的几种含钙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圈,请根据该图回答 

 

(1)属于碱的是;

(2)可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3)写出图中涉及的任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8.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如下图所示的转换(反应的条件已省略)。

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含碳化合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固态B俗称“干冰”。

D是人体中重要的供能物质之一,若血液中含量不够,就会造成“低血糖”。

             

①      ②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D     ,E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0.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2)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为:

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1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3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观察到      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1.安多夫是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达到鲜嫩爽滑的目的。

小于发现将拌了安多夫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并加入食醋等调料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他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Ⅰ.小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

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之外,还可能含有水蒸气和CO2。

他设法收集气体样品并除去醋酸气体后,用右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装置a中盛放的试剂是。

 

Ⅱ.小于对二氧化碳的来源作了两种猜测:

猜测①:

猜测②:

二氧化碳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针对以上猜测,小于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1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猜想①、②都正确

Ⅲ.实验2中,小于发现充分反应后,试管中仍留有一些白色粉末,他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请用物理、化学方法各1种进行鉴别。

(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32.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1)B装置中盛放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

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34.下图是“快长高”补钙剂商品的含量标签图。

根据信息完成下列题目。

小明同学为测定其碳酸钙的

含量标注是否属实,他取出4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

共用去稀盐酸40.0克,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为47.8克(不含烧杯质量,假定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快长高儿童咀嚼片(60片装)

主要成分:

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

补钙

规格:

2.5克/片每片含碳酸钙≥1.24克

维生素D100IU

食用方法:

嚼食。

每日1片

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通过计算判断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