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428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目标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强化教育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年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中学各学科的学科教学的实际,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教师的教学目标,还处于传授知识、技能的低层次上。

培养和发展能力,介绍、训练科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才刚刚起步。

学生学科素养,社会责任感、及勤奋、坚毅、合作的学科素质教育,都未涉及,我们这个课题组对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实践,为学科教育做了一次有益尝试。

从今年起,南昌市教育局提出教学领域要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这就亟需对学科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积极响应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而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而且我们知道,正如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毋庸讳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事实上仍然停留在升学应试考试的教学层面上;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是围绕着高考、中考升学率及考入更好的学校。

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

一小部分学生奋力挤入了重点高中,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还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

进入高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肩负着考试机器的重任,为考分奋斗;进入社会的那部分学生在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不能实际应用,遇有问题难以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即缺乏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缺乏科学素养。

我们普通中学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包括农民工子女,处于城市的边缘,社会的边缘。

这些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较为有限,学科素养较低,而且他们占中学生中的比例却相当之大。

假以时日,他们必将购成社会主体成员,他们的科学素养势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如何使这些低分进入校门的学生高质量走出校门,极需要我们教师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下更多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奋斗打下良好基础。

让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担当。

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具有紧迫性。

2、“中小学学科素养培养”的课题研究计划达成的目标

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套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科素养培养的作用,探究培养学生“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现状

我们搜集整理了“学科素养”这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已有的中学生学科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

1、在学科教育的目标研究上,普遍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

2、在学科教育的教育策略上,普遍重视提高课堂质量,提出要开创有效的课堂。

到目前为止,教育理论界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这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和帮助。

三、研究方法

1.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与系统学习的方法,在对学科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解学科素养内容;辨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操作分工协作,分部实施方案。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采用比较法、调查法及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

根据中学教学特点及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拟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探讨;专题课程改革教学观摩;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师、生小论文;思维方法讲座交流;课堂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积累资料,形成阶段成果。

3.在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逻辑的方法与经验筛选的方法进行。

循着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的途径,最后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12年9月-2012年10月

为了使“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必须做到摸清南昌十八中学生的现有学科素养水平。

各学科课题组研究成员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采用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有机结合的形式,对所抽学生做一份学生现有学科素养分析报告。

同时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

在这里计划设实验班:

初一

(1)班、初二

(1)班、高一(4)班、高二(5)班、高三

(2)班、高三(8)班、高三(10)班;对照班:

初一

(2)班、初二

(2)班、高一(3)班、高二(4)班、高三

(1)班、高三(5)班。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

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阶段:

2012年10月―11月

俗话说:

“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好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更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水平,计划组织全体组员在此期间。

进行各学科的专业素养培训。

培训实施细则如下

1、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提高各学科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

2、组织全体课题组教师听一次专家讲座,让全体课题组教师学习专家的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方法。

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有效途径,开展教师教育专题研究和改革实验,建立健全培训项目制度。

3、组织全体课题组教师进行一次教师学科素养竞赛。

竞赛以学科素养知识闭卷考试形式。

通过学科素养比赛,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为教师搭建一个专业成长、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总结推广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阶段:

2012年11月-2013年7月

学科素养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年级开展“情景激疑-知识探究-明理导行”的课例探究。

该模式通过三个环节,五个步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第一步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第二步梯度问题,设疑导学。

第三步,合作探究,激发潜能。

第四步,总结归纳,渗透情感。

第五步,活学精练,巩固提升。

同时组织组内教师交互式听课,交流讨论活动,倾听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反思。

第四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6月

1、2013年10月课题中期评估结束后,召开一次课题成员会议,介绍南昌市“十个重大课题”中期评估会的会议情况。

传达专家对课题研究前段的看法及后期阶段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而进一步开展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2、为了解课题研究实施的成效,进一步提高学生各学科的素养水平,课题组计划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同时开展“学科知识素养大赛”活动: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分别开展,并由各学科成员命制竞赛试题,制定活动方案,由教务处协助开展此项活动。

2013年12月进行“地理知识素养竞赛”

2013年12月进行“历史知识素养竞赛”

2013年12月进行“语文知识素养竞赛”

2014年2月进行“英语知识素养竞赛”

2014年3月进行“数学知识素养竞赛”

3、各科竞赛后及时评比、对照、讨论、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4、下阶段工作:

对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分类、总结成果、汇编集结。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回顾

(一)我校学生学科素养的调查及现状

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中指出:

“高中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课题组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学科素养调查。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比性,我采用了目前国际国内较为通用的调查问卷、标准和分析。

调查对象为我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包括初一

(1)班、初二

(1)班、高一(4)班、高二(5)班、高三

(2)班、高三(8)班、高三(10)班;对照班:

初一

(2)班、初二

(2)班、高一(3)班、高二(4)班、高三

(1)班、高三(5)班。

在实验班和平行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

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学生在事前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88份,回收试卷588份。

我校学生学科素养基本情况:

1、历史学科

本次调查问卷在高二两个班进行,一个是实验5班,一个是平行4班,问卷有17题,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习惯、探究能力等方面,对于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两个班的问卷有一定的差异,学生是比较喜欢学习历史课的,还是能够完成自己的历史学习任务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的学习能对学习的能力提高有一定影响,更喜欢讲练的方式、更愿意接受讲课方式灵活的老师,例如第9题,实验班的学生更多的希望自主学习;第16题问学生对课外作业的态度,平行班的学生无所谓的人有一定的比例,而实验班的学生更注重作业的形式。

2、数学学科

本次问卷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数学的方法,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快乐取向,数学资料获取。

等方面。

加以了解。

通过问卷。

老师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并从不同学生层次上产生了比较。

让老师在教学上学情了解方面做好了准备。

对学生现有的数学学科素养水平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在实验班的问卷结果中。

不难看出。

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理解。

在数学的学习方法上,注重多与快!

因此在问卷的选择上就更具理性。

同时在数学教辅上。

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突显出了差异化。

实验班的学生教辅会多,学生好学心足。

在这里。

老师针对这种情况。

分别作了点处理。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从调查结果看,两个班差别化比较明显。

数学学科的学习。

不仅仅是强调概念学习,更是注重方法技巧上的掌握。

有的学生在数学第二层面即技能的学习中受阻。

打击了信心,没了兴趣。

在这里。

课题组正在积极探求解决方法。

并在快乐学习数学,从游戏中历练数学方面取得了进展!

3、美术学科

本次调查问卷在高二两个班进行,其中一个是平行班,另一个是实验班。

问卷设计了19个方面,包括对美术专业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与作用,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究。

问卷调查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美术相关知识的理解,对老师的教学要求,对学科素养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问卷结果中分析,平行班和实验班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差异性不大,学生表示都非常愿意学习。

但在人文思想的理解和实践中平行班的同学略优于实验班,比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布置与设计上等等。

语文、英语、地理学科也都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我校学生整体学科素养不是很高,而实验班又要好于平行班;在自主学习方面,实验班的学生积极性也要超过平行班的学生。

但总体来说,学生的整体学科素养都需要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方法

一、明确三维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高中地理专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

 

这样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地理事实出发,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相关知识、技能和学习活动的策略,学生以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价值观)为载体,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均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转变知识为本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科素养

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扎实的知识功底,广搏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但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对知识的落实主要强调以学生记忆为主,因此双基落实较好,但培养学生血样素养的成效不高。

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进行应用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科素养中几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的策略为例,谈谈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以学生为活动主体:

我们的课外活动课,主张全体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让每个学生能动地、自主创造性地参与活动全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实现多向交流,主动成为知识的追求者,技能的训练者,创新的探索者,真理的追求者。

教师在活动中只起到启迪、引导、点拨、激励、组织的作用。

案例1:

王丽老师在“天平”教学后,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

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某一侧面(侧面为一平面)的面积呢?

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解决办法。

课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探索、寻找出如下方法:

找一厚度均匀的硬纸片,用复写纸将待测物体面积的边界印(或用细铅笔饶该面的边沿画)在硬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硬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硬纸片剪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用天平分别称出两者的质量m待和m正,再根据S待/S正=m待/m正,就可以得到待测物体的面积为S待=m待·S正/m正。

用类似的方法依据地图,可以“称”出许多不规则形状的国家或某一地区的面积。

2.以实践探索为活动主线: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课,我们坚持以实践探索为活动主线,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验证自然规律,深化理解科学知识,积累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2:

关于如何利用软线、刻度尺等器材来粗略的测量啤酒瓶的容积?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找出下列方法:

先在啤酒瓶中装入半瓶左右的水,用刻度尺测出瓶中水的高度h1,用软线饶瓶子一周或两周,用刻度尺测出软线的长度,估算出瓶子的内径r,计算出瓶子中水的体积v水=∏r2h1;然后把瓶子倒立,再用刻度尺测出空气部分的高度h2,计算出啤酒瓶的溶剂v瓶=∏r2(h1+h2)。

如果没有软线而用量筒,那么上述测量结束后,将瓶子中水到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v水,再利用公式v水=∏r2h1,计算出啤酒瓶底部的横截面积S=∏r2=v水/h1,然后准确计算出啤酒瓶的容积v=v水+v空气=(h1+h2)v水/h1。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活动重点:

我们选择科技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内容,以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从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尊重他们的自身发展规律,优选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序列活动体系,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地理,化学,数学等学科教科书中的小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进度,组成序列活动体系,开展小实验活动。

因为这些项目源于教材,实验目的明确,应用的学科知识具体、适度、与学科教学联系密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应作为科技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3:

《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

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与步骤:

(1)提出问题:

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

能提出什么问题?

(见到许多圆表光班,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

也见到一些非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

(2)进行猜想和预测:

可能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

可能是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的光斑(像),孔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呢?

(3)收集事实证据:

学生分2~3人一组,观察阳光通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让阳光通过纸片上的各种不同形状小孔(三角形、方形、梯形等)观察所成的像。

让阳光通过各种不同形状的大孔(三角形、方形、梯形等)观察所成的像。

(4)得出结论和解释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事实,可以归纳出小孔所成的像都是圆形,与孔的形状无关,而当孔大到一定程度,圆形消失,得到与孔形状相似的光斑。

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解释上述结论:

即太阳面上的一个发光点透过小孔在屏上形成一个光斑,所有的发光点都形成与自已对应的光斑,从而组合成一个太阳的像。

(5)思考与拓展

用蜡烛代替太阳光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⑴小心地用针在纸杯底部中心孔一个小洞。

⑵用蜡纸盖住纸杯口,用胶带固定住蜡纸。

⑶关掉房间的灯。

把纸杯有小洞的一端朝向燃着的蜡烛。

⑷看蜡纸上形成的像。

描述你看到的像的形状与性质。

六、主要研究的效果

(一)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1.学生对提高学科素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初步形成,学生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逐渐增强。

2.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同时,教师教学中选取和处理的教学内容也从“童心”、“童趣”出发,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使教材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

同时,学习方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已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3.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⑴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

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学习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采访、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⑵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

现代教育观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

无论课内课外,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

课堂上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实验教师反映:

“实验班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⑶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

我们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用实验班任课教师的话来说:

“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⑷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我们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实践活动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

4.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科学的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物理、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际问题;能主动一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其问题意识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自然的习惯,不仅有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有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借助生活常识提出假设,或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假设。

由最初的对实验探究的好奇、看热闹变为细致的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

5.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两年多的《加强科普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我校科学素养实验班学生的崇尚学习,养成了自主学习、科学地学习的习惯;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自主探究的方法;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师在变化

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生观

以前,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跟大多数老师一样总是认为一切教学活动围着分数转,学生的学围着老师的教转;上课大容量,课后大作业量;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一切为了分数,只要分数考得高就好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实践与反思,课题组教师已经逐步树立起了学科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是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更有人(指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②面向群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阻碍者学生的发展。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学生不是碗,教师不是缸”。

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

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是容器,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思维是由教师去发现、开发、点燃的火把。

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造过程。

通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教师确立了四种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学生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育观;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2.形成了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

课题研究中,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深刻认识,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增加演示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自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变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为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变单一的认知性学习为多维的体验性学习,变机械的决定性学习为互动的交往性学习;变单项性活动学习为综合性的活动学习。

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全情参与、全程参与,学生能够达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积极态度。

3.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师角色

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改变了。

①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我们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同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②教师成了教育的研究者。

实施课题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