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3955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docx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师德方面)

教师意味着什么?

对于当教师意味着什么的认真重新思考,我是始于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冲击非常大,许多教师纷纷跳槽。

对这种现象有许多解释。

有一种说法是教师钱太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有能耐的都走了,没能耐的都留下了。

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吸引住更多的人?

有位中央领导说过,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羡慕的职业,现在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远未达到这种理想。

但这些都是外力因素,我觉得更需要思考的是教育自身为什么没有魅力。

其实教育太丰富了。

时代一直在变化、在发展,教师应该是一个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职业,它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就不能读懂今天的教育。

从它的内部来讲,教育研究的、面对的是人,它是一个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人类的伟大事业。

它面对的就是活人,一个个鲜蹦活跳的孩子,通过教师的教育,让他能够很好地成长,让他能够一生幸福。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只是教师要懂教材、学科,要有这个素养,还要喜欢教的学科,光喜欢这个学科还不行,还一定要读懂孩子,读懂每个人、每个活生生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富于变化的事情。

孩子也是随着时代变的,今天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已经很不一样了。

对于人本身的研究、对人性的研究是最困难最丰富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

另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

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

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做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新认识。

教育事业对喜欢挑战的人不会满足,当然光喜欢挑战还不够,还要热爱人、喜欢人。

如果你对人没有兴趣,对别人不愿付出,你就别当教师。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买卖过程,教育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事业。

你要有智慧,你要弄懂人,能够沟通。

教育很需要智慧,也需要有非常宽广的见识,对人生有深刻体悟,有一个宽爱的心。

造成我们现在这种状况有很多因素。

有我们传统的因素,有我们对教育的功利的看法。

中国的文化中非常功利的技术化的、操作的因子,这种因子将一切的事业都功利化、技术化、操作化。

乃至把教育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人的精神生命发展和成长的工作,也把它功利化、技术化、操作化。

最后就让人只看到教育的表象:

好像教育天天在重复,一个教师似乎教了一年以后,就不用再有第二年的研究,他认为这个工作没有挑战性,是教别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没有创造。

传统的文化不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而总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对象、哄的对象。

其实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让成人深思的东西。

成人没有孩子的心态,他不会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

他总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

正因为这样去看待孩子,所以会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

因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

这样一种社会的认识、文化的积淀折射到教育中来,逐渐变成许多教师自认的一种角色定位。

有些教师教完了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认为我是老教师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讲课的人,他也做得没味道。

教师这个职业就这样去魅了。

所以,要使教师职业呈现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师角色的形象,重新认识教育的真谛及当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

惟有如此,才会看到当今教师的生活充满着挑战,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

谁说教师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了?

恰恰相反,其实每天每节课都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创生的。

教师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

惟有如此,才能胜任在变化着的社会中当一个称职的教师,才能在促使学生发展的同时,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命也在发展。

只有一个不但对社会有价值,而且让从事该职业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发展价值的职业,才会成为最有内在魅力的职业。

论师道

我国几千年来,亡而复存,危而复安,自有存安之道。

然而道不自行,必由人传,始能相续不绝。

传道的人,一向受人尊敬,称之为师。

所传的道,广大精微,不是人人所能了解,即使为人师者,也未必皆能彻知,但以五伦十义教化国人,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以至朋友之交,必须讲求信用,如此,人人能实行。

果然实行,大道自在其中。

有师有道,一脉相传,形成我民族文化极为珍贵的道统。

只要这道统存在,就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全国同胞由爱家族,进而爱国族,不怕任何外患。

例如过去也有几次亡国,但入侵的异族最后都归属于我。

这不是别的力量,而是五伦同化之功。

很不幸,今日有些国人,看不见自家珍宝,只惑于他人的虚华,以致背弃人伦,向外国盲目追求,实足令人感慨。

据中国时报最近报导,一名姓刘的教师,不听其妻劝阻,坚决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其妻因此而疯,住进精神病院,三个年幼子女被收容到育幼院。

而刘某到美国五年,现在音讯全无,等于和妻子断绝关系。

又有一位老者,把在台北的房屋全部卖掉,供他的儿子携眷到美国深造。

老者年逾八十,体力衰落,三年前赴美,投奔已经归化美国的儿子,不料儿媳拒绝收容,只好回国,住入安老院。

八月三十日,新生报刊载美联社一则新闻,现在入美国籍的外国人中,每年约有七千人,不但抛弃他们的祖国,而且也抛弃自己的姓名。

这些忘本之徒究竟来自那些国家,虽然美联社未加说明,但是我们应该警惕。

现在台北的美侨学校,一千二百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儿童,他们的家长每年要缴七、八万元学杂费,实际是把那些儿童预先培养为美国公民,如学习美国的言语、文字、一般观念、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儿童将来成年之后,如果移民到美国,是否还能记忆祖国和自己的姓名,很值得怀疑。

孔子对鲁哀公说: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就是说,五伦是人类通行的道路,任何人舍弃这个道路,就是舍弃为人的身份。

由此可知,对于留在故国的疯妻赤子,远来异国的老父,以及父母之邦,祖传的姓,父母所命的名,都能忍心舍弃,这种人还能保留五伦中的那一伦呢?

纵算他能得到天大的博士,成为世界权威的学者,又有什么用处呢?

像这种事情,如果只有最近这几件,自然不必忧虑,但在此之前,见于新闻报导的已不在少数,今后的趋势更难逆料。

这就不是小问题了。

不论如何,生为中国人,尤其是负有传道之责的教师们,没有理由对我固有文化失去信心。

今日一部分国人有不良表现,固然令人忧虑,但五伦之道实为天经地义,中华民族永远保守这个道,就能永远在世界上站得住,更能代表全人类与天地配称为三才。

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今日欣逢至圣先师诞辰,以及教师佳节,愿为人师者,效法万世师表,以弘扬我中华道统为自在,师之所在,就是道之所在,期使目前这种不良风气很快转移。

师德新思考

是个老题了。

我查了查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其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这个《规范》基本上都谈到了。

但长期以来,一说到师德,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强调两点:

爱心和奉献。

这两点当然都是应该提倡并强调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爱心”和“奉献”。

我认为,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和“向下落实”。

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

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我就听过一位打学生的老师说:

“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

”当然、侵占学生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现象则不是个别。

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教师肯定是爱学生,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

因此,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

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

说到民主,人们往往想到民主是一个国家管理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国家政体。

其实,民主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

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

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

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

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

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

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

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

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

我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以我的经历,还有我所见到的周围的教师的实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

我们现在谈“师德”,往往把“爱心”简单化,其实,“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我还想说,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

一个老师如果爱学生,当然会令他的教育效果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

但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

比如我,本期开始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我刚刚接触的学生,我现在就没有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因为爱的建立需要时间。

同样,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们有些老师无论如何爱不起来,这也不能勉强。

还有,有老师把教育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因而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爱。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想说,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

这是底线。

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背生病的学生上医院,也可以不给贫困学生以经济资助,但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学生走进办公室时你应该说声“请坐”。

前者是爱心的驱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做到,但后者则是师生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我承认我爱学生,但这种爱是我个人的事情,如果有老师不爱学生,但他很尊重学生,并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样的老师不算最优秀,但也无可厚非。

教师就是一门职业,按职业规范操作,就很好了。

至于少数教师要做到呕心沥血、忘我爱生,那当然应该鼓励,应该作为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来宣传,但不应该强迫每一个老师必须做到。

说到爱,我还想到有的人老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

这是误解。

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

有人老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我就想不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

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

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

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

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

我们查一查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谈到“惩罚”时,该书把“批评”都作为最轻微的惩罚方式。

这说明教育惩罚是不可缺少的。

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

有学者谈到教育公正问题,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教育公正更多的是实质公正。

”学校教育不是没有程序公正,比如考试的公正,那绝对应该一视同仁。

但教育之爱或者说教育的尊重,有时更多的是表现于实质的公正。

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都很重要,也应该严格执行,但有时候对不同的学生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不公正的。

对一名后进生和一名优秀学生,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具体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性格自卑的学生等等)我们给与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这决不是不公正,而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却失的补偿。

正如教师节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没有设立节日的行业的不公平。

因此,我一方面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教师),但同样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有时候还得因人而异。

再说“奉献”。

教师职业的奉献特点是不容否定的,比如我们这个职业不像机关干部也不像商店营业员,下班之后便可以与职业脱钩,我们下班回家也可能,不,应该是往往在上班:

备课呀,批改作业呀,家访呀,等等。

这不是“奉献”是什么?

但是,我依然认为,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

收获什么呢?

收获成长!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但这里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这当然也很重要,我强调的是,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他的课越上越精彩,他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又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他开始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同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教师的收获。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

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

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

对此,我在提交的发言稿中,又相对具体的说明,即四个“不停”:

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所有教师都能获得职业成功感,唯有如此,他才会有职业幸福感。

一个仅仅凭使命感工作的教师,很难感受到教育的幸福的。

许多人都以为我是因为奉献精神才从事教育的,比如我从教科所调回学校,有人就说我精神高尚,我说不是,这只是我的兴趣,因为我愿意和学生打交道,我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功与幸福。

我的一位朋友是下象棋的,他说他小时候就喜欢下棋,后来他把这爱好当作了职业,成了一切职业棋手,现在已经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别人说他从小就立志“为国争光”,他说,不,我就是爱好,没想过那么多!

我也是如此。

我回学校,就是爱好,否则,难道我不会学校而留在教科所就很可耻吗?

如果我明天就去开火锅店,难道就堕落了吗?

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和职业。

我现在之所以选择教育,不是因为一般人认为的“奉献”,而是我想从教育中“获取”,因为教育,能够给我更多的乐趣和诗意。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奉献”,它就不是“牺牲“的代名词,而是成长和成功的必须。

但我们现在许多人不这样看“奉献”,他们把“奉献”理解成不要命地为学生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说到这里,我想到有一年年四川某中学高考很辉煌,但付出的代价是两名高三教师失去生命!

当网上有人赞美这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我说:

“这样的老师让我敬佩,但这样的奉献,不要也罢!

”我还说,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的是,第一,厚葬这两位可敬的老师,并给他们的家属一笔相当丰厚的抚恤金,因为人家连生命都付出了,不该得到应有的补偿吗?

虽然生命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第二,千万不要发文件把这两位老师树为榜样,或者组织什么讲师团,号召全县老师想这两位老师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想这两位教师一样为高考而连命都不要了,这教育是师德还有没有点人性!

所以,今天我们讲师德,依然要将爱心和奉献,但爱心和奉献必须同教师的生活的质量生命的意义相联系,只有当我们教师感到了教育的成就感和诗意时,这师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观

对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

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来极其细心地准备好土壤,把知识的种子播种下去,我们才能得到良好的幼芽,使它们有旺盛的生长力。

然而要这样细心地准备土壤,这就意味着要注意,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

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中的一个领域。

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

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而我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天生幸福,譬如说是心爱的父母遗传给他的某种天赋,而是指劳动的幸福,——我们应当引导儿童去获得这种幸福,而这种引导又是谈何容易啊。

但是如果你不能引导年轻人去获得这种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会做,于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幻想得到的那只仙鸟——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就会躲藏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

然而,如果在学习的领域里有着无法克服的(初看起来觉得是这样的)困难和障碍,那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

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学习、掌握知识)越多,认识世界在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遗憾的是,往往成了唯一的活动),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应当越多地关心使他也在其他活动领域中表现自己,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