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90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的起源故事.docx

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

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

怎么办呢?

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

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

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

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

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

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

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

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

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

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

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

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

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

“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

“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

,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

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

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

“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

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

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

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

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

“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

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

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字谜: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

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跑,一个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

董卓有心无肝。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去头去尾还是字。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

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

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

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

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

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

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

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

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

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

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

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

一字九横六直,几个学生不知,一同去问老师,老师想了三日。

四面有山不显,二日碰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

没水真是难,没手也是难,有水又有手,再也不为难。

(打二字)滩、摊

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

虽有十张口,只有一颗心,要想猜出来,必须动脑筋。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

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

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

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

“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

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

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

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

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

“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

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

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

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

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

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

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

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

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

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

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

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

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

“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

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

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

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

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

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说:

“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

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

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

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以后简化为“莫”。

“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

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

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

盥洗、洗手的意思。

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

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

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

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

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

“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

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

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

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

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

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

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

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

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

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

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

老师讲解“臭”字,会说:

“自大一点就是臭。

”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

“人为和起来便是伪。

”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

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

只有力气,当然“穷”了。

“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

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义有关的称为形旁。

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

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

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

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

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

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

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说:

“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

“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

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

例如:

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

这类的字都读对了。

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

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

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

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

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

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一时轰动全国。

“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二)汉字的形体

1.笔画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

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

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

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

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

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

  下  十

2.先撇后捺:

  人  尺

3.从上到下:

  三  言

4.从左到右:

  仆  川

5.先外后里:

  风  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

  田  日

7.先中间后两边:

  小  办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

  衣  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

  我  瓦

3.半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句  压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边  廷

(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

  凶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

  用  同

(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

  医  匠

你知道下面各字的笔顺吗?

  长撇、横、竖提、捺

  凸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片撇、竖、横、横折

  心点、卧钩、点、点

  必点卧钩、点、撇、点

  女撇点、撇、横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

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

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

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偏旁

名称

例字

两点水儿

次、冷、准

秃宝盖儿

写、军、冠

言字旁儿

计、论、识

厂字旁

厅、历、厚

三匡儿

区、匠、匣

立刀旁儿

列、别、剑

同字匡儿

冈、网、周

单人旁儿

仁、位、你

包字头儿

勺、勾、旬

私字旁

允、去、矣

建之旁

廷、延、建

单耳刀

卫、印、却

双耳旁去儿

防、阻、院

邦、那、郊

三点水

江、汪、活

将字旁

壮、状、将

竖心旁

怀、快、性

宝盖儿

宇、定、宾

广

广字旁

庄、店、席

走之儿

过、还、送

提土旁儿

地、场、城

草字头

艾、花、英

弄字底

开、弁、异

尤字旁

尤、龙、尥

提手旁

扛、担、摘

方框儿

因、国、图

双人旁

行、征、徒

三撇儿

形、参、须

折文旁

冬、处、夏

反犬旁

狂、独、狠

食字旁

饮、饲、饰

子字旁

孔、孙、孩

绞丝旁

红、约、纯

三拐儿

甾、邕、巢

四点底

杰、点、热

火字旁

灯、灿、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