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03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

概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对上片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第一句中的人物是孙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处的是“无觅处”,意思是说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言含景慕之情;第二句是写景,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看出作者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第三句既写人,又写景,重点写人,写的是寄奴;第四句重点是写寄奴的功绩。

分析到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明了了。

答案: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1分)(步骤一)上联即景生情,通过对孙权和寄奴(刘裕)两位英雄人物业绩的歌咏,(1分)(步骤二)寄托了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2分)(步骤三)

二、谈考点精要

1.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如上面的题目)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词)可分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高考试题

[例1]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4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结构内容的理解能力。

“一晴生意繁”是全诗的诗眼,领起全篇,所以应结合颔联、颈联、尾联进行分析说明.“生意繁”的含义为“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

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一、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内容主旨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降宋前,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打上烙印。

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

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

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明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也可以是非常关键的意象等.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

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

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

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

简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

解析:

分析本题中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如“凭谁问”一句,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说明其失望的心态;还要抓住典型的意象,如“神鸦社鼓”,这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答案:

下片作者通过“廉颇”一典的感受及“烽火”“神鸦社鼓”等意象,(2分)(步骤一)抒发了作者有志不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怀。

(2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思想情感

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该句(联)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简析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如上面的题目)

(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三、研高考试题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思想感情。

从题目(“思远人”)上可以看出,本词是一首思亲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分析首句的作用,要注意景情的关系,诗人选择红叶黄花意象,开篇渲染氛围,增添思念情怀。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评分说明:

感情分析正确2分,首句内容分析准确2分,景情关系分析合理1分。

一、鉴赏评价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

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

如送别诗大多表达离别双方的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边塞诗往往描绘边塞雄奇壮美的风光,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或者描绘边塞的荒凉苦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向往之情,也借此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凭吊古迹、思慕古人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的流露。

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考生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3.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

有些诗歌的题目,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直接透露了诗歌的创作缘由和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更直接点明了事由——“怀辛大",其中一个“怀"字,就已经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因此,考生在阅读诗歌时,必须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

4.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6.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

二、评价思想感情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内容。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第三步,挖掘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说“江山如画”,下片说“人生如梦",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3分)

解析:

本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江山如画”是对上文的一个概括.这里的“江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物美,如“千古风流人物”;二是景色美,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景是为了抒情,下片主要是抒情,通过对周瑜儒将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年龄渐老、功业无成的感慨。

答案:

不矛盾。

(1分)(步骤一)从“江山如画”到“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江山如画而激动;(1分)然后又为功业无成而感伤.(1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的观点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诗中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研高考试题

[例3] (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3分)

解析:

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又考查了对诗歌谋篇布局技巧的赏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形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不好。

(1分)(步骤一)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2分)(步骤二)

(示例二)好.(1分)(步骤一)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2分)(步骤二)

一、解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来分析诗歌,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形象的感悟有关。

2.分析诗歌所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诗歌所蕴涵的情感要立足于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内容,如直抒胸臆的词语、句子及感情倾向较鲜明的意象等。

3.从辨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4.全面概括,不可以偏赅全

对诗词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评价,概括要准确全面,不要以偏赅全。

既要关注诗歌的内容情感,又要关注诗歌的结构布局,兼顾内容与形式,评价全面而深刻,不能出现遗漏信息要点或挂一漏万的现象。

5.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

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

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

二、评价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

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题组一 评价内容主旨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1分)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1分)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 ①年伯:

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

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③郑板桥:

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1分)“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

(2分)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注],爱杀江南。

[注] 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①美丽的自然景观:

“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

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分)②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

“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

(2分)

题组二 评价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1分)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1分)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2分)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4分)

题组三 评价观点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

(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4分)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注]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侯蒙幽默诙谐。

(1分)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2分)

(示例二)侯蒙乐观自信。

(1分)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2分)

(示例三)侯蒙志向高远。

(1分)如结句所表达的: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分)

“七手”巧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因此,考生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例如: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

[注] 徂:

cú,过去,逝。

问题:

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串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

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

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从注释入手

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

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注]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 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问题:

试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

诗歌前七句渲染了环境的幽冷孤寂,“岁岁不知春"表明作者不关心春去秋来。

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尘世,超脱世俗。

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

三、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