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正文.docx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正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正文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进入了WTO,面对日趋完善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物流业市场进入的扩大,物流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明确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地位,必将使中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网络化的潮流之中,加之全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物流业必然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对物流行业进行深入的现代物流形态的研发,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情况,结合大四一年的实习工作分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解决我国物流业的策略。
物流业是近20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个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的物流定义如下:
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一、我国物流业的概况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能力,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形成了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代理等方面比较全面的物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成了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之快,成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物流业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年-1954年为开始创造阶段
这个阶段,仅仅是我国物流业开始创建的阶段。
无论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都根据物流业务的需要,建设一部分仓库,购置一些车辆,设立了储运科、运输队和仓库等。
这个时期,由于我国交通运输还很不发达,物流业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及一部分公路汽车运输。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还使用畜力车来运送货物.除一些大城市外,商物分离型、专业性的物流业较少,而多数是商物合一型、兼营的物流企业,附属于各专业公司或批发站。
在生产部门,对物流问题还未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阶段:
1955年-1965年为初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比较稳定地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社会商品流通量也不断扩大,因此,我国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物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流通部门,相继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公司、中转站等“商物分离”型、专业性的物流企业;和储运部、运输队、仓库等附属于专业公司和批发站的“商物合一”型,兼营的物流企业。
就其业务活动范围来说,这些物流企业担负着国家的大量物流业务,它是我国物流业的主流,这时也开始引起国家对这一行业的重视。
第三阶段:
1966年-1976年为停滞阶段
这个阶段,众所周知,是十年“文革”动乱时期,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
科学技术不被重视,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国家建设停滞不前。
在这种形势下,物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仅仅是维持现状或陷于停滞状态,个别地方物流企业也遭到了破坏。
第四阶段:
1977年-1992年为改革开放阶段
这个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在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物流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流通部门的专业性和兼营的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外,在生产部门也开始重视物流合理化的研究。
同时,物流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随着改革的潮流,坚持开放搞活,加强横向经济联合,逐步打破了部门、地区的界限,使物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五阶段:
1993年-2000年为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的起飞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过程越来越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物流受到重视。
国内贸易部的成立,改变了原来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流通分割的局面,为建立统一的市场,实现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创造了条件,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从改革开放前的800多种减少到9种,通过市场交换的品种和比重逐渐扩大。
对交通运输更加重视,目前已形成以首都为中心,县县通公路的运输网络,公路里程居世界第六位。
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物流总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已缩小,从社会和经济来看,物流在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产品成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来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带动着信息、交通、餐饮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总体看来,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不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距离落后许多,就从我国内部来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这既是需要正视的客观事实,也是研究我国物流方向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加快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措施的着力点。
二、我国物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的物流理论和实践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物流企业多数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物流体系有了迅速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不仅规模小、数量少,而且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很差强人意,比如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只是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等简单的单向或分段服务,而且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的展开。
且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标准不统一。
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运输设施通达程度还不高,运输主通道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物流基础设施一般投入大、见效慢,物流产业社会效益大,但物流企业自身利润率低,仅靠企业投入难以奏效。
而现阶段物流标准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我国虽然在物流总量上相当庞大,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众多,但是,除了铁路、航空、管道等处于垄断地位的部门以外,在其他专业物流服务部门和单位中,真正能够达到经济规模的很少,特别是中小型物流服务公司和单位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除了铁路、航空、管道等部门行业的垄断因素以外,主要是由于物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紧密的系统,从事物流经营的企业,经营物流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一条龙”式的“小而全”。
小规模的独立经营使很多物流经营企业难以达到经济规模,甚至连最低的保本经营都难以维持,不得不开展所谓的多种经营。
由于没有规模,在投资、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也就难以到位,在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上难以满足客户需要,进而导致信誉下降,物流业务的开展更加困难。
这种状况在许多经营物流的企业,包括一些较大规模的物流经营企业都程度不同的存在。
(二)我国物流产业缺乏良好的宏观环境
各级政府虽然都将发展物流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但由于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牵制造成多头管理和分段管理,难以协调一致。
同时由于我国物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
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
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企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体系的建立,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旧体制的影响和约束。
鉴于旧体制下物流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独立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不同的经济和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和管理方面的“条块分割”状况比其他产业和部门更为严重。
要实现系统化,就要打破条块的界限,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管理权限,这自然还要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
同时物流的社会化往往导致原来生产和流通企业从事同类工作的人员失去传统的工作,成为企业的冗员。
在当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部门和企业宁愿继续自己承担物流职能,而不采用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三)我国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物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方式有限,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物流企业有十几万家,但大多数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的洗礼,而是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很少,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在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提供适合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方面能力很差,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服务质量较低,加上员工素质不高,专业技术缺乏,服务意识不强,缺少市场开发的主动权和创新经营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物流成本上升、投资物流现代化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因此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商业自动化目标中最关键的话题之一。
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虽在某些方面引进了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但在更多的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
由于新技术和新设施投资巨大,且要求与客户之间建立接口,所以物流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市场现状做出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和制定相应的计划,这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物流行业还带有一定的行政和部门色彩,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物流作用的充分发挥。
现在,我国物流业内各经营组织所拥有的物流设施、设备为数不少,但利用率却普遍偏低。
据统计,物流业仓库的使用率一般才只有50%左右。
很少有物流企业能提供全国性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
而先进国家的大部分物流企业都能为客户提供全球性的物流服务,因而能适应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
(四)我国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很落后并缺乏物流人才
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都刚刚起步,缺少物流研究和规划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经营人才、物流经纪人和与物流相关的其他专业人才。
由于物流是涉及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多项服务的集成体系,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以上的服务,而且还要进行物流方案的策划、咨询、设计,将有限的资源重组。
目前物流业的资源处于发布不均和供给不足状态,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率整合。
有经验有现代技术,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和物流理论技能,又有过硬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技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各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一致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一个中型企业,年薪出资50到100万元都难以找到一名物流人才。
国内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物流高级人才主要是从海外留学回国的人员。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很落后,物流人才缺乏,而且目前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比较少。
教师物流职业培训也以企业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这样势必造成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而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引发的结果只能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这无疑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五)我国第三方物流差强人意
1.传统物流思想根深蒂固。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奉行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从采购材料到销售商品全部由生产企业自身完成。
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企业来说,他们不愿改变现状,不愿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业务的经营模式。
2.抵制变化。
企业内部设有物流部门的企业,由于仓储、运输等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容纳了不少冗员,企业如果将这些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则意味着大批员工被解雇。
在企业存量得不到妥善解决,职工未被安置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去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的。
3.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
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
他们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会在与客户交往和其他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而失去主动权,这种担心在那些从来没有进行过物流外包业务的企业尤为普遍。
4.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方面原因,实力尚弱。
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只不过在名字前面加上了“物流”二字。
这些企业交通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运输要求,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再加上反映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数据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一些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戒心。
三、解决我国物流方面问题的基本对策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物流业现在的运行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快构建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
要加强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重点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如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物流节点(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和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及区域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推动专业化的行业物流发展,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物流标准体系,着力形成布局合理、技术适宜、绿色安全、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活力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
物流领域中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应让市场机制起作用。
政府工作重点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物流市场监管,特别是社会性管制。
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则。
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垄断性环节,要通过加快改革,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
优惠政策要用于处在成长期、市场潜力大但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部分,特别是物流技术和物流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以及农业、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物流等薄弱领域,注重对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公共物流平台、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城乡物流一体化、物流产业安全等的政策倾斜,着力构建符合物流行业特点和阶段发展特征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实施机制,促使各项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要充分重视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产业重组、贸易争端、劳动者权益、民间外交、国外同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政府应在物流资源整合中发挥“主角”作用
政府应肩负统筹的责任。
在发展物流产业中,单靠行业协会还不足以冲破行业割据的局面,应当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统筹调整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建立主管物流的协调部门,打破目前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物流资源整合。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宏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1.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工作,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物流业健康发展。
政府要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相关管理部门要进驻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现场服务。
2.强化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机构。
进一步完善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机构,调配专职人员和财政拨款,建立发改委、交通局、商业局、口岸管理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对物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实现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3.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赋予物流协会一定的职责和权利,使物流行业协会在制定和推广物流行业的标准、组织物流教育和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物流信息调查、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4.建立物流信息统计制度,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专门的机构开展物流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物流业的基础数据,制定物流信息统计制度,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的支持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物流模式的尽快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
既需要政策的指导,又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的、必要的财政支持。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方面的力度都还很不够。
政府在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方面对大物流体系虽然有所倾斜,但是对于物流的系统化、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则需要进一步推动。
(四)提高我国物流专业化
根据专业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和形式以及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要实施专业化发展的物流企业。
1.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发展方向即是目标市场的定位。
分工和外包的发展,需要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和信息的传递,而如何进行各合作者间有效的信息传递,依赖于采用什么样的服务水平试题指标;同样我们认为企业要有效的发现内部管理中的问题也首先要有量化管理和细化管理。
2.实现物流的系统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案例证明,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不仅仅是资源、技术、资金或高级人才的短缺,更是企业整体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落后。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要系统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
体现在物流管理上,就是各物流功能这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管理。
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分工和专业化,各个企业必须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体现出系统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才有可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在价值链上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4.提高物流的标准化。
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标准化,没有物流业的标准化,就无法在各个企业间进行很好的交接和协调,使他们的合作衔接起来,同样也不得于货物的管理和操作。
5.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中国可以通过吸引外资,促进国外物流企业与国内物流企业同场竞技,还可以引进国外物流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对于促进中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提高物流整体内在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人才发展是现代物流的关键
尽管我们加大了物流人才培训的力度,包括开展多层次的物流学历教育、物流在职培训,还准备推出物流资格证书培训,但距离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我国物流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缺乏实用型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师和物流技术师。
因此,今后物流培训要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
发展现代型物流人才这包括两方面:
1.培养人才。
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委培研究生、引进人才、派出去进修、请进来讲课、培训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现在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工作尤其重要,人才有“通才”与“专才”之分,加强物流领域的广泛合作,鼓励人才交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允许和引导校企办学,使大中专院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适应物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大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保证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应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环境和实践环境,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有四种留人和吸引人的方式:
第一是薪酬留人。
对于那些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或者重要岗位的员工,要根据行业或企业情况,给予合理的薪酬,必要时要建立奖励制度,给予物质奖励。
第二是发展留人。
对于一些中小物流企业,要给员工一个必要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第三是情感留人。
靠团队的感情维持团队的稳定。
第四是文化留人。
利用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最重要的。
在这一点上,作为国际快递巨头的联邦快递就做得很好,他们始终信奉“让员工满意就是让客户满意”,而TNT快递(天地速递)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让企业与员工同发展”。
(六)加强第三方物流的建设
所谓第三方物流(third-partlogistics(TPL)),基本含义是指生产经营性企业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
在这种方式中,双方属于合同契约关系。
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讲,可以集中人、财、物力搞好主业,降低物流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更多的利润。
而作为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来讲,可以取得长期稳定的客户和业务经营规模,促进物流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高效化。
成功的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双方都获取更大的好处。
特别是对于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讲,会取得比自营物流更大的好处。
因此,第三方物流成为普遍采用和广泛推广的物流模式。
而第四方物流,则是比第三方物流服务更全面、更先进的一种物流模式,它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由物流服务公司向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包括优化库存、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甚至包括产品的市场扩展。
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必须具备技术和知识的密集型特点。
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已经把物流服务公司从职能上变成了生产经营性企业的一部分。
不但如此,实质上物流服务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物流决策管理任务。
这种物流模式把双方从经济利益上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对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要拓展服务范围,突出服务特色,向服务多元化发展。
同时,应结合货主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二是要保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高起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三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建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等。
四是创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获得货主企业的信任,所以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注重产权结构调整。
现有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调整产权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参与重组企业的各自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还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其运作成本。
实施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方式,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物流服务公司的水平和能力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具备了承担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能力,能够提供比自营物流更快、更节省、效率更高的物流。
如果不是这样,生产经营企业不可能、也无法把自己的物流放心的交给第三方、第四方,也不可能产生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可见,物流业的发展和提高,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转变生产经营企业的自营物流方式,而在于尽快提高物流业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尽快实现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过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来源”。
结论
我们国家的物流业虽然在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物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自身还有一些不足,我们需要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不断的发展新的理论,结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和整体的经济环境,合理的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合理研究中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和分析,将加快中国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使物流业这一服务性行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政府和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在为中国的物流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信中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