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65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ocx

品读精粹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从新手到专家、从理论到实践

――读吴庆麟主编、胡谊副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上海市顾村中学王旭东2008.7

[本书及作者简介]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

吴庆麟博士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胡谊博士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本书着重介绍了以下内容。

一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新教师“如何才能成为该领域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师的成功之道,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

二是从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学生心理,主要介绍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柯尔伯格的和道德发展理论。

其中特别介绍了特殊学生在智力方面、情绪与行为方面、以及在学习困难方面的特点。

三是在学习心理方面介绍了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从理论梳理和介绍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以及一些教学模式。

并对复杂的认知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四是在教学心理方面,从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介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和教学方法。

五是介绍了在学习结果测评中,对有效教学的测评、对认知目标的测评、对情感目标的测评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以及对教育评价结果的运用。

本书虽然是为师范生教育而著,但是对目前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就新教师而言,本书伊始,就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发展水平,简述了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以及对教师的作用。

在对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教师而言,再认真的学习以前在大学里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学习现当代的教育理论,可能会对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比较迅速的从熟练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起到独特的作用。

教师:

“成为该领域的优秀教师”

一个心怀忐忑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样一个漫长的成长之路,是如何展现在他的眼前,他又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努力。

是每一个愿意为教师这个职业去努力奋斗的新教师时常去思考的。

本书编著者指出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常会产生的各种错误观念,例如新教师在上课中通常认为在课堂上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行,而全然不顾及学生,更不要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了。

又如有些新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就是教学所需的全部知识,而不考虑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以及在态度形成等方面,学生由于个体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学习差异。

再如新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积累的经验,可能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种经验不一定能够有助于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新教师在观摩和学习其它教师,特别是熟练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不去根据自身特点和自己学生的特点而去盲目应用,也同样无法有效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因此,本书编著者指出新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其实是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如何联系家长等,同时也面临如何把新教师自己认为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怎样呈现于学生,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设计来使得学生能够展开有效的学习。

例如本书在对学校新教师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

●一开始上课就在和黑板上写下教学内容的大纲;

●尽量以明确的步骤或阶段呈现教学内容;

●不断复习,促进知识巩固。

明确解释

●使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或类比,举多个例子说明一个知识点;

●提供不同水平的解释,保证好生和差生都能理解学习内容;

●一次讲解一个主题

用你的热情感染学生

●向学生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要使用“考试时会考到的”或“这是你明年必须学习的内容”等理由;

●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

●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量。

本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进行了简要介

绍。

也介绍了研究者(Dreyfus&Dreyfus,1986)提出的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在这样的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的描述,表明了一个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就本书这一部分的内容而言,结合现在大多数新教师的现状,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首要的是“控班”能力的培养。

所谓“控班”就是指掌控好班级课堂学习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教师掌控班级的能力,是他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

同时,掌控班级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良性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也造成一种贯穿于一节课始终的好的学习状态。

对新教师来讲,掌控班级的能力是通过实践和学习来培养的。

因此,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认识到掌控班级的重要性,某些教师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只能够停留在高级新手阶段,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掌控班级的能力太弱。

一个新教师,在初上讲台之时,面临学生,要做到“先兵后礼”和“先礼后兵”。

所谓“先兵后礼”,就是紧抓上课纪律,宣布课堂学习规范,决不姑息学生的一些细微的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所谓“先礼后兵”,就是在明确的课堂学习要求方面,应该有师生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实例〕

1、X校X班在新学期由张老师去担任班主任,基于该班班风班纪很差,张老师进班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上课是有班长叫起立,学生必须站在座位的左右侧,向老师鞠躬致礼。

做的第二件事是班主任和全班学生轮流,每节课上课前必须检查和清扫教室内地面和擦干净黑板。

做的第三件事是严格要求在广播操的进退场和做操中不许说话。

该班在很短的时间内班风班纪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点评:

学生尊敬教师和教师尊敬学生是并行不悖的;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2、X校X数学教师,老是向别人抱怨学生作业完成不好,学习质量不高。

几次考试中,其他阅卷教师也反映该班学生数学解题规范很差,审题能力很差。

随后。

教研组长和另一个资深教师对其进行听课,发现该教师在上课中的板书没有规范,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指导,自己也不注意解题的规范,教学随意性很强。

点评:

“己不正,焉能正人”。

教师自己没有规范,是不能养好学生的规范的。

教师的威信来自于自身的遵循规范,以身作则。

教学也同样如此。

学习心理:

以“扬弃”的观点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本书从学习心理方面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

1、学习的行为主义观

学习的行为主义观把“知识”作为系统化的刺激――反应联结的集合。

其结果,就是知识的习得是形成基于经验的刺激――反应联结。

因此,课程与教学主要通过外部动机即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和调节刺激――反应联结。

〔实例〕

上课伊始,教师拎着包急匆匆走进教室。

教师:

将手中的包拎高,然后静止。

突然松手,包着地发出“砰”的一声响

声。

学生愕然。

教师:

刚才包所做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

自由落体运动

……

上面这个实例,是一个很典型的运用刺激――反应来开展新课教学的例子。

学习的行为主义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来使得知识单向的从教师传递到学生。

例如在本书中“教学之窗――课堂教学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中,就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产生焦虑的情境:

●给害羞的同学分配更多的与其他学生交往的任务,如分发作业本、试卷、辅

导其他同学;

●设计小的步骤,实现大的目标。

如一位同学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可以

让这位同学在小组同学面前坐着读一个报告,然后站着读,后来让他根据笔记内容做一个报告。

最后,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报告。

在“教学之窗――学校情景中的强化和惩罚”中,本书例举了正强化、负强

化、呈现性惩罚和移去性惩罚的一些例子。

如在移去性惩罚里就描述了“教师和父母经常因为孩子行为不当而收回他们的一些特权”。

本书针对运用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提出了餍足、斥责、代价、孤立等方法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教学之窗――课堂教学的餍足(yanzu)”就举了一个恰当使用餍足的教学案例,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照。

依循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本书介绍了掌握学习、程序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三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介绍掌握学习时,提出掌握学习的基本假设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

指出教师在运用掌握学习时,要将课程分为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学生只有在完成这个单元的学习,即通过测验达到80%--90%的分数,或者满足其它的测验标准,才能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2、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的认知观是建立在对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学习的认知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非对环境刺激的应答和反应;对学习的研究,应重视观念理解、推理、思维、解决问题等较高级的认知能力,而非关注简单低级的刺激――反应及其联结。

所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习得”是指建构信息的意义网络的结构和过程,以便形成一般能力如理解概念、教学推理、问题解决的能力。

信息的意义结构网络叫做“图式”,“图式”的最通常的涵义是指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安德森称“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

所以,图式是物体、事件、行为背后的一般观念。

是学生学习课文或口头交流时的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图式是抽象的,这意味着图式能够为互相联系的观念留由“空位”或“占位符号”,因而课文中的新信息能被学生在完善图式中用来填补这些空位。

因此,学习的认知观认为课程的宗旨在于概念的理解和一般能力的开发。

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内部动机,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并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信息的有效的处理者,是知识的建构沟通者。

在这里,学生和同学之间一起进行学习,但主要是依靠自己开展学习,与同学之间的通过互动的开展却不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是信息处理的引导者,是疑难困惑的点拨者。

本书在这一部分对元认知的研究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一般认为,元认知研究主要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节、元认知在教育中的应用。

本书在“教学之窗――通过自我提问来训练元认知”中,介绍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Pqliya)就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

并且在“教学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与促进记忆”中,例举了五位教师在元认知调节和元认知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实践。

〔实例〕

在初中物理的串并联电路的问题解决中,教师只需示范的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并在示范中突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两个过程,一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审题,看清题意,明了其中的物理过程,建立适切的物理模型;二是示范如何从已知条件出发往后推,得到一些推论,并确定这些推论的有用性,或者是从所要求的结果往前推,通过推论看是否能够用已知条件来进行解决问题。

这里,教师的示范其实就是向学生示范如何运用元认知调节来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从中学会去解决问题。

3、学习的社会认知观

本书介绍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在他看来,学习是一种既符合信息加工理论,也符合强化理论的过程,这为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为我们依据扬弃的观点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参照。

班杜拉总结出影响学习的三类要素,即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和物理条件)、个体(信念、期望、态度和知识)、行为(个体行动、选择、言语表述)。

他认为这三类要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所以他把他的理论称为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认知理论还区分了两类学习,即角色扮演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所谓角色扮演学习就是在动手做和体验行动结果的过程中学习,有些和“做中学”类似。

例如

〔实例〕

在初中物理“压强”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沙盘、用长钉子为腿的小木桌模型、一个砝码,让学生据此研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所谓替代性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具体的说,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看这个结果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不需要自己直接做出反应并亲自体验结果。

〔实例〕

对严重违反学校行为规范要求的学生给予严厉的警告和处分,其他学生据此知道并产生警觉。

久之,在其他学生中就不会再产生这一类错误,其他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替代性学习。

4、学习的建构主义观

建构主义的观点可以追溯到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思想和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是指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原有知识经验,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本书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于欧内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海因里希·鲍尔斯费尔德、詹姆斯•V•沃茨奇和奇卡科•托马、肯尼斯·J·杰根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大约有六种不同的流派。

即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皮亚杰的思想,有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知识不是个体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动接受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的;二是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激进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知道的,人们所知道的是自己的经验;知识的作用是是帮助个体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而知识主要在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得以建构。

激进建构主义重视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较少关注学习的社会性。

相对应的隐喻是“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认为学生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与成人或其他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依靠他们的帮助,解决自己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的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

相对应的隐喻是“学习是社会协商”。

(3)社会文化认知观

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受到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关注学习的社会性,但更注重知识或学习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背景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的来源是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指出学习应该像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某种知识。

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可以获得外部的支持。

相对应的隐喻是“学习者共同体”。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的认知观点之上的,在将知识视为学生建构的结果,而非事先以某种先验形式存在的同时,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型。

并且,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重视新经验对原有经验的影响。

信息加工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取适当的策略。

(5)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与社会文化认知观相似,也建立在维果斯基理论基础上,但他更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比前两者走得更远。

认为知识不存在于个体内部,它属于社会,并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文本的意义。

社会建构论关注人际之间的语言交流,将谈话视为人们形成新意义、发现已有意义符号的心理工具,并且这些谈话方式组成了人类的经验。

相对应的隐喻是“学习者共同体”。

(6)控制论系统观

控制系统观是以循环控制的思想为基础的,不仅强调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

控制系统观把学生被视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和反省型的参与者,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同时认为学生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以提问、看、听等方式来循环认识某些现象。

本书根据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提出了合作学习、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等学习模式或学习策略。

例如在介绍合作学习中,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偏差、如何创设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介绍了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拼图式教学、相互提问、脚本化合作。

对新教师和资深教师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能够为我们去实践二期课改、改革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又如在介绍互惠教学的方式中,本书编者通过“教学之窗――互惠教学的实例”示范了教师在课堂中实践互惠教学的过程。

教学心理: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在学习心理中本书介绍了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等理论。

结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的经历和经验,我们确实可以根据扬弃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环境,采用基于不同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

但是,即使有这样的思考,以及可以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也还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依循教学常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等。

1、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本书中提到的教学计划,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

本书介绍了专家教师在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计划中,有三个方面是需要新教师学习的,一是在计划观念上,专家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虑如何让学生来学习;而新教师是以教材或教学为中心的,考虑如何来教好某个内容。

二是在计划形式上,专家教师所计划的很多内容并没有反映在书面上,其教案内容有时虽然不多,但在头脑中已经对学生学习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而新教师虽然教案内容看似很多,但大多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思考,没有围绕主要目标或内容来计划教学。

三是在计划的功用上,专家教师的计划是为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服务的,往往会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作相应的调整;而新教师往往为了计划而计划,其计划常常无法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这些区别的原因,其实是专家教师善于根据各种有关自己、学生、资源、学习材料、教学情境的知识,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加以区别,并设计出具体的行动计划来处理。

为此,本书在“教学之窗――如何称为有效教学计划的制定者”中,例举了新教师可以通过的一些途径来努力成为有效教学计划的制定者。

如向资深教师请教一再出现的课堂管理问题、要通过观察课堂辨别出与计划相符或不相符的教学事件、以及善于利用有关的资料来组织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主题进行教学等。

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制定教学目标。

本书主要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展开了讨论。

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分为三个部分,然而关键的一是在制定教学目标前一定要对学习内容在学科教学领域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有明确的理解;二是一定要和课程标准、学生状况、评价等综合考虑。

〔实例〕

关于“电流定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设计实验,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2)通过复习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唯一性,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两个电阻串并联电路问题;

(3)通过复习熟练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

(4)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整理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规律,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欧姆定律和串联并联电路来认识生活中的用电知识和安全用电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某校某物理教师制定的“电流定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虽然是一份制定得比较好的教学目标,但在措词上仍有商榷之处。

例如:

在“知识于技能”的第

(2)中可以把“通过”删去;在第(3)中,可以修改为“能够熟练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

在“过程与方法”的第

(2)中的“通过”可以修改为“运用”。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表述可以修改为“联系生活中的用电知识和安全用电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理解和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用确切的词汇来描述学生经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又要能够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这个要求。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制定之后,当然要接着对学习内容、资源、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本书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运用技术的教学”等展开介绍。

比较详尽的介绍了直接教学法、讲授法、发现学习、讨论法、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

即使在现在所提倡的“对话”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也是可以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各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这在本人以前推荐的由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一书中已经介绍过。

作为一个追求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师来讲,是值得去看一看、想一想和做一做的。

走向浅显易懂,指示专业发展之路

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但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并通过“引言”、“教学设疑”、“教学之窗”、“教学经验”等专栏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了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人运用。

这不仅对新教师尽快进入作为教师角色,熟悉基本教学工作要求,尽早成为胜任水平的教师;就是对已经成为胜任水平或熟练教师水平的教师,对继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当然,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纷繁之景象,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在追踪国际教育理论研究,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拍也是显见的。

本书作者正是在这以方面,力图弥补这个不和拍,力图使得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学校教育实践,并针对一线教师的特点,使得教师能够看得懂,能够学着去做,能够帮助教师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大概也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