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10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几篇说课稿

3《古诗两首》之《望洞庭》说课稿说课材料2009-10-1721:

19:

01阅读580评论0字号:

大中小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

相互和谐。

潭面:

洞庭湖面镜未磨:

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

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

“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

”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

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

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忆江南》说课稿

作者:

佚名转贴自:

本站原创点击数:

2250

《忆江南》说课稿

资兴市一完小许碧玲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

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

原因何在?

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

请同学们读这个字。

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

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

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

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

(板书:

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

江南风光视频:

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

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

《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

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

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设计理念:

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

(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用“”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

(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的江水

()的太阳()的春天

课件四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

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

(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

出示江南美景图:

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

会怎么做?

(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师:

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

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

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

(27字)。

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

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

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

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

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师反问:

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

为什么?

出示课件六:

能不忆江南?

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

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师:

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生:

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

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生:

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

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生:

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

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

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课件八:

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将心比心》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学参考中的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

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中最为

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

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

所以我将第二条教学目标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

针对我们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我将第三条教学目标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落实手段

为了达成第一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

检查朗读时请学生提醒难读之处,有重点地进行领读。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重点句,相机指导朗读。

3、三次引读结尾段,希望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了达成第二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_______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朗读指导,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结尾的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4、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为了达成第三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读文关。

2、自己感悟文中感动之处。

3、交流时以自己站起来发言为主,老师点名发言为辅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困惑

困惑一

“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

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

)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

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

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困惑二:

请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对部分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频频把握机会。

但对那些平时就不愿发言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真的被课堂所遗忘了。

这又该怎么办比较好呢?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帮助人求回报”这种印象,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

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有学生说自己没钱坐车,有同学主动借钱给他。

这时我追问他:

“你帮助过他吗?

假如他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办?

”学生的回答是“他曾经帮助过我,我也会帮助他。

”还是有钻入课前所担心的圈子之感。

假如当时我能换一个追问对象,问问借钱给他的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

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

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

我随后又问: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

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

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课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

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 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

范写“啄”字。

  ⑵ 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

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

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也_____地说:

“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

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