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导语结语板书.docx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导语结语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导语结语板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导语结语板书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导学: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
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渡______________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
导语
第二层:
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
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
预言
课后记:
2芦花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一)导语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七)小结(学生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九)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五)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
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
七)板书设计
2.芦花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课后记:
3蜡烛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六)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
(八)板书设计
3.蜡烛
西蒙诺夫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跨国母子之情
(感人至深)
•1、环境炮火连天(衬托)
•2、人南斯拉夫妈妈
掩埋烈士:
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
充满敬意
•3、物喜烛、黑围巾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八)小结(学生谈收获)
(九)布置作业
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十)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征求意见
给予赞誉两个强盗洗劫[野蛮][谴责]
全部赞誉【反语】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导入
提问:
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
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
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
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四)、总结
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并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6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根据对文章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
(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
(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四)教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四)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7背影
(一)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
14岁:
“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
“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
25岁: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
35岁:
“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
45岁:
“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
55岁:
“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
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结论:
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
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八.总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
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十.板书设计
8台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共有九亿农民。
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农民,了解农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台阶》,这里通过一位儿子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八)总结: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中心)
(九)作业:
(十)板书设计
人物父亲理想而不懈努力
台阶情节造新屋主题
(线索)环境经济落后的农村
9老王
(一)导入
一些科学家用他们的研究数据证明,地球正在越变越暖;而一些社会学家,却站在另一个角度提出,世界正在越变越“冷”——究竟谁是谁非,今天让我们走进杨绛的《老王》,看看从这篇文章,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六)真情感悟
1.“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何理解这句话?
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2.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经常帮助他,但她仍觉得关爱得不够,而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老王”,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
十)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我”:
同情、关爱————老王:
不幸、善良
人道主义
10信客
(一)导入
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的一些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七)总结
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
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九)板书设计:
信客的品质:
善良厚道任劳任怨城市无私恪尽职守——“信”
11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
今天。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
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七)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特点:
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举例子:
赵州桥卢沟桥
12桥之美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七)全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课我们不仅知道在不同人眼中桥具有的不同美感,同时也知道了说明文因语言特点不同的两种分类,即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就是科学小品文。
(八)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三。
(九)板书设计
13苏州园林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有人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14故宫博物院
(一)导语设计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八)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
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15说“屏”
(一)导入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
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
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五)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涵,就是因为他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
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段话来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公用。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作业设计
请写一个片段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语言简洁、生动。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屏的分类:
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巧
屏的设置:
需因地制宜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一、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19生物入侵者
●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
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
问题的中心议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师板书课题)
■题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
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