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126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

福建省莆田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和”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虽然促进了自身的革新,但是并没有丰富传统饮食文化内涵。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创新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2、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内弟。

季良家多楼阁,往往见怪异。

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

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主人如言。

嘱仆辈伴公宿,公辞曰:

“生平爱独宿,不解怖。

”主人乃使炷香于炉,请衽①何趾,始息烛覆扉而去。

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

公咄之,铿然立止。

又若有人拔香炷,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

公起叱曰:

“何物鬼魅敢尔!

”裸裼②下榻,欲就捉之。

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

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

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③火烛之,空无一物,乃复就寝。

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主人为公易履。

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公益都人,侨居于淄川孙氏第。

第綦阔,皆置闲旷,公仅居其半。

南院临高阁,止隔一堵,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

偶与家人话于庭,阁开门,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

众指顾之,亦不动。

公曰:

“此狐也。

”急取弓矢,对阁欲射。

小人见之,哑哑作揶揄之声,遂不复见。

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

异遂绝。

公居数年,平安无恙。

公长公友三,为余姻家,其所目睹。

异史氏曰:

“予生也晚,未得奉公杖履。

然闻之父老,大约慷慨刚毅丈夫也。

观此二事,大概可睹。

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

”(选自《聊斋志异·捉鬼射狐》,有删改)

注:

①衽(rèn):

睡觉用的席子。

②裼(xī):

衣服。

③爇(ruò):

点燃。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B.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以手抚膺坐长叹

C.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开国何茫然

D.公俯身遍摸暗陬寻声暗问弹者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低于县级考试,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B.中官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或官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太监、宦官。

C.里甲是明代社会基层组织,里甲设里长,里长负责征收粮税、监督生产等事宜。

D.九庙是古时帝王的祖庙,本为七庙,王莽当政时又增加两庙,后历朝皆沿此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告诉李著明阁楼上有怪异的事,他笑笑,不听,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

B.月色中桌子上摇晃的茶杯和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的香,李著明起身呵斥,朝香头摇晃的地方扇了一巴掌,香立即回到远处,一点动静也没有。

C.鬼怪捉弄李著明,在黑暗中把一只鞋子扔到李著明的脸上,还把这只鞋子扔到床下。

D.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关于李著明的这些故事都是他亲眼看到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鉴赏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9.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3)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充下列空缺处(12分)

(1)《蜀道难》中用夸张和神话表现山高的句子:

(2)白居易在《琵琶行》写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陌生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感叹。

(4)《秋兴八首》以长江和塞上风雨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前途暗淡的诗句:

,。

(5)《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6)《咏怀古迹》凝练写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

3、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

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

脸色蜡黄。

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

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

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

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

我不是叫花子。

我只要点米。

我的孩子饿得直哭!

”她没等我回答。

就自我介绍下去:

“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哪,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

“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

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

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

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

“我先生坐了牢。

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

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

我不是叫花子。

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

太太!

唉!

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

我怎么到了这一天!

”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

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

“这怎么好意思?

您给我这么多!

这怎么好意思!

谢谢,太太。

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

我——我直想哭!

”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

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

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

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

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

“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

是金属落地的声音。

接着是一声吆喊:

“一角钱拿去!

走,走,谁叫你进来的?

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

“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

“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

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不全面的两项是[  ](5分)

A.三年前,那个女人乞讨时,不等我作出任何表示就说个不停,表明她不想被人误解,视作贱人,想努力地保持人格尊严的完整。

B.对中年女子照片的描写,为了告诉读者她以前的生活,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更为了让人们引起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