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97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

绪言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

⒈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⒉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⑴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无色无味气体白色粉末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⑵高锰酸钾(KMnO4)[加热]→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紫黑色固体褐色固体黑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

带火星的香棒伸入试管口,复燃。

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区别: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⒉化学性质:

物质必须通过化学性质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稳定性、不稳定性、助燃性、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分解性

四.我国的化学发展史

⒈商代就会制青铜器。

⒉春秋晚期会炼生铁,战国晚期会炼钢。

⒊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工艺是世界闻名的。

⒋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⒌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等构成生命的物质。

第一章:

纯净物和混合物

1.1组成物质的微粒

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⒈分子

⑴定义:

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⑵特点:

①很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⑶氧化汞(HgO)[加热]→汞(Hg)+氧气(O2)

桔红色固体银白色液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

加热氧化汞,试管内壁有银白色的液体生成,带火星的香棒伸入导管口,复燃。

氧化汞分子→汞原子+氧原子氧原子+氧原子→氧分子

⒉原子

⑴定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⑵特点:

①很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1.2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⒈纯净物和混合物

⑴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例如:

消毒酒精

⑵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的纯净物。

例如:

24K金

⑶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

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种类

一种

多种

分子或原子种类

一种

多种

⒉混合物中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发酵粉:

由小苏打(NaHCO3碳酸氢钠)和酒石(酒石酸氢钾)组成。

二.物质的纯度

⒈纯度的计算(%)=m纯物质/m总物质*100%

⒉常用化学试剂的纯度等级

纯度等级

优级纯(一级)

分析纯(二级)

化学纯(三级)

实验试剂(四级)

英文代号

G.R.

A.R.

C.P.

L.R.

颜色代号

绿色

红色

蓝色

黄色

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⒈方法:

过滤、蒸发、蒸馏、结晶、分液、洗气等。

⒉过滤

适用范围:

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或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

主要仪器:

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⒊蒸发

适用范围:

分离液体和可溶性(不易挥发)固体

主要仪器:

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操作要点:

一边加热,一边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液体局部过热,从蒸发皿中飞溅出来。

⒋蒸馏

适用范围: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主要仪器:

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承接管、锥形瓶

1.3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一.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发现[法国]拉瓦锡)

⒈空气中氧气的百分含量

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红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白色固体

现象:

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黄色的火焰,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1/5。

原因:

红磷与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压强就减少1/5,烧杯中的液面为一个大气压,有压强差,所以水倒流1/5。

⒉稀有气体的发现[英]雷利、拉姆塞

⒊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氮气(N2)78%

氧气(O2)21%

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氪气(Kr)、氙气(Xe)}0.94%

二氧化碳(CO2)0.03%

杂质与其它气体{水蒸气(H2O)、二氧化硫(SO2)等}0.03%

二.空气成分的分离

⒈原理:

蒸馏

⒉过程:

空气[加压、降温]→液态空气[升温控制在-196°C~-183°C]N2首先气化,余下液氧。

三.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⒈氮气的物理性质

⑴无色无味气体

⑵难溶于水

⑶密度比空气略小

⒉氮气的化学性质

⑴很稳定

⑵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与其它物质反应

⒊氮气的用途:

做冷冻剂、保藏书画、储存粮食、作保护气、生成氮肥

⒋稀有气体的用途:

作保护气、填充灯泡、做指示灯和霓虹灯、填充气艇和气球、制造激光器

四.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⒈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⑴煤和石油的燃烧

⑵汽车行驶排出的废气

⒉空气污染的危害

⒊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第二章:

单质氧气

2.1元素

一.原子的结构(微观)

↗质子: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原子核→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二.元素(宏观)

⒈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种类:

100多种(原子种类远远大于元素种类)

⒊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按含量排名)

地壳:

氧(O)、硅(Si)、铝(Al)、铁(Fe)

人体:

氧(O)、碳(C)、氢(H)人体中最多的金属元素:

钙(Ca)

1-20号元素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其它常见元素(常见?

还有稀有元素!

OTL)

钨(W)

金(Au)

锰(Mn)

银(Ag)

锡(Sn)

铅(Pb)

铂(Pt)

锌(Zn)

钡(Ba)

铜(Cu)

汞(Hg)

铁(Fe)

溴(Br)

碘(I)

氪(Kr)

氙(Xe)

三.元素符号和分子式

⒈书写(见上表)

⒉元素符号的意义

⑴表示一种元素

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种原子

⑶如果物质是由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还能表示这种物质①金属

②非金属固体[碘(I2)除外]

③稀有气体

⒊常见元素的符号与名称

⒋分子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化学式”的一种)

⒌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别

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宏观)

不但有种类还有个数(微观)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例如:

水⑴宏观水构成

⑵微观水分子组成

四.元素的原子结构

⒈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第一电子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

K层L层M层N层O层P层Q层

⒉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规律

⑴每一层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⑵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⑶电子排布从能量低排到能量高,即从里向外排

⒊原子结构示意图

⒋结论

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

⑵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

⑶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个

⒌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

⑴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Na+、Mg2+、Al3+)

⑵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F-、O2-、N3-)

五.相对原子质量(即原子量)

⒈定义:

国际上规定,以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把各种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而得到的比值。

⒉原子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

原子量是比值,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是原子正式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六.查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考试时试卷上一般会注明)

常见元素原子量:

O-16H-1N-14Cl-35.5Cu-64Fe-56Mn-55K-39S-32Na-23C-12Al-27Ca-40Mg-24P-31Zn-65(时间长了就全记住了T_T)

2.2单质

一.元素游离态

⒈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⒉化合物:

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⒊元素存在的形态

⑴游离态:

元素以单质存在的形态。

⑵化合态:

元素以化合物存在的形态。

⒋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非金属

物质→纯净物→单质→金属

↘化合物↘稀有气体

二.单质分子式的书写

⒈金属:

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例如:

Fe/Cu/Au/Ag/Hg)

⒉非金属:

⑴气体:

双原子分子(例如:

O2/N2/Cl2/F2/H2)

⑵液体:

双原子分子(例如:

Br2)

⑶固体:

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例如:

Si/C/S/P[I2例外])

⒊稀有气体:

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例如:

He/Ar/Ne)

三.相对分子质量(即分子量)

⒈定义:

组成该分子的各元素原子量之和。

⒉计算分子量

四.同素异形体

⒈定义:

同一种元素有时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

⒉现象:

(例如:

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金刚石与石墨与巴基球)

2.3氧气

一.氧气的制法

⒈工业制法

⑴分离空气法

⑵电解水:

水(H2O)[通电]→氢气(H2)+氧气(O2)

⒉实验室制法

⑴反应原理

①高锰酸钾(KMnO4)[加热]→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②氯酸钾(KCLO3)[加热+二氧化锰(MnO2)]→氯化钾(KCL)+氧气(O2)

白色晶体黑色粉末白色粉末无色无味气体

⑵催化剂(即触媒):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保持不变。

⑶实验装置

①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铁架台应该夹在试管哪里?

夹在离试管口1/3处。

③为什么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药品生成氧气,如果药品挤在一处,氧气就会回流,使药品玷污整个试管。

④为什么导管要露出试管口少许?

如果伸入过多,就会有氧气无法进入导管,药品可能会堵住导管口。

⑤是先移导管还是先移酒精灯?

先移酒精灯。

如果先移导管,集气瓶与试管会有压强差,水会倒流入试管,使试管底部破裂。

⑥如何知道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集气瓶口的水槽有气泡冒出。

⑷收集方式

①排水法(因为氧气微溶于水)

②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向下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氢气和氦气)

⑸检验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

⑹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药品

③搭装置

④加热试管

⑤把导管伸入集气瓶中

⑥收集氧气

⑦把导管移出水槽

⑧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氧化作用

⒈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无色无味气体

⑵密度比空气略大

⑶微溶于水

⒉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蜡烛+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水(H2O)

现象: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水(Ca(OH)2)+二氧化碳(CO2)→碳酸钙(CaCO3)↓+水(H2O)

⑵木炭(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黑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更明亮的光,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银白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黑色固体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为什么在集气瓶底要铺一层黄沙?

防止生成物质温度过高而引起集气瓶底破裂。

⑷硫磺(S)+氧气(O2)[点燃]→二氧化硫(SO2)

黄色粉末无色无味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现象: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⑸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红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白色固体

现象:

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黄色的火焰。

⑥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无色无味气体白色粉末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氧化反应)

⒊氧气的用途与危害

第三章:

化合物

3.1化合物

一.元素的化合态

化合物→氧化物:

有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一般化合物(酸、碱、盐)

二.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

木炭(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气(2O2)[点燃]→二氧化碳(CO2)+水(2H2O)

⒈化学方程式:

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⒉化合价:

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性质。

⑴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⑵氢元素与金属元素显正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⑶氧元素和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元素显负价,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里各个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钾(K)钠(Na)银(Ag)氢(H)+1价;

钙(Ca)镁(Mg)钡(Ba)锌(Zn)+2价;

氟(F)氯(Cl)溴(Br)碘(I)-1价;

通常氧(O)是-2价;

铝(Al)+3;硅(Si)+4;

铜(Cu)有+1、+2价;

铁(Fe)有+2、+3价;

碳(C)有+2、+4价;

硫(S)有-2、+4、+6价;

氮(N)、磷(P)-3、+5价。

⒋原子团:

某些元素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像一个原子一样,这种集合在一起的元素叫原子团。

NH4(+1)铵根NH4+铵根离子

OH(-1)氢氧根OH-氢氧根离子

NO3(-1)硝酸根NO3-硝酸根离子

CO3(-2)碳酸根CO32-碳酸根离子

SO4(-2)硫酸根SO42-硫酸根离子

MnO4(-1)高锰酸根MnO4-高锰酸根离子

MnO4(-2)锰酸根MnO42-锰酸根离子

SO3(-2)亚硫酸根SO32-亚硫酸根离子

△化合价与离子带电荷数书写的区别:

⑴化合价写在分子式上方,离子带电荷书写在分子式右上方。

⑵书写离子带电荷数时,“1”省略不写。

⑶化合价正、负号些在数字前,离子带电荷数正、负号写在数字后。

三.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⑴氢元素与金属元素化合价数一般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

⑵非金属元素负的化合价一般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然后减去8。

⑶非金属元素最高化合价数一般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氧除外)。

四.化合价与分子式

⒈用化合价书写分子式

⒉从分子式中计算某元素的化合价

⒊分子式的读法

⑴读法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作“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

HCl(氯化氢)、H2S(硫化氢)、HF(氟化氢)、HBr(溴化氢)、HI(碘化氢)……

MgO(氧化镁)、CuO(氧化铜)、Na2O(氧化钠)、BaO(氧化钡)……

FeO(氧化亚铁)、Fe2O3(三氧化二铁)、Fe3O4(四氧化三铁)、FeCl2(氯化亚铁)、FeCl3(氯化铁)……

CuO(氧化铜)、Cu2O(氧化亚铜)、MnO2(二氧化锰)、P2O5(五氧化二磷)、PCl3(三硫化磷)、PCl5(五硫化磷)、SO3(三氧化硫)、SO2(二氧化硫)、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

②由原子团组成的复杂化合物

ⅰ酸→有氧酸(“某酸”):

H2SO4(硫酸)、H2CO3(碳酸)、H3PO4(磷酸)、HNO3(氮酸/硝酸)、H2SiO3(硅酸)、H2SO3(亚硫酸)、HIO3(碘酸)、HBrO4(溴酸)、H2SeO4(硒酸)、HClO3(氯酸)……

↘无氧酸(“氢某酸”):

HCl(氢氯酸/盐酸)、H2S(氢硫酸)、HF(氢氟酸)、HBr(氢溴酸)、HI(氢碘酸)……

注:

H2O(水)、H2O2(双氧水/过氧化氢)除外。

ⅱ碱:

(“氢氧化某”或“氢氧化亚某”):

Na2OH(氢氧化钠)、Ba(OH)2(氢氧化钡)、KOH(氢氧化钾)、Mg(OH)2(氢氧化镁)、Fe(OH)3(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亚铁)、Cu(OH)2(氢氧化铜)、Ca(OH)2(氢氧化钙)、Al(OH)3(氢氧化铝)……

ⅲ盐→含氧酸盐(“某酸某”、“某酸亚某”):

Na2CO3(碳酸钠)、NH4NO3(硝酸铵)、Al(NO3)3(硝酸铝)、KCLO3(氯酸钾)、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无氧酸盐(“某化某”):

NaCl(氯化钠)、KCl(氯化钾)、BaS(硫化钡)、NH4Cl(氯化铵)……

⑵分子式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微观)。

②表示某种物质有几种元素组成(宏观)。

③表示每个分子所含各种元素的原子(微观)。

④表示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微观)。

⑤表示一种物质(宏观)。

⑶表示几个分子在分子式前面加系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3.2根据分子式进行运算

一.根据分子式计算分子量

例:

CuO=64+16=80/SO3=32+16*3=80

H3PO4=1*3+31+16*4=98/Cu(OH)2=1*2+32+16*4=98

结论:

分子量相同的不一定是一种物质。

二.计算化合物各元素质量比

例:

H2OH:

O=2:

16=1:

8

NH4NO3N:

H:

O=14*2:

1*4:

16*3=7:

1:

2

三.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

FeO—Fe%=Fe/FeO*100%=56/72*100%=77.8%

Fe2O3—Fe%=Fe2/Fe2O3*100%=112/160*100%=70%

Fe3O4—Fe%=Fe3/Fe3O4*100%=168/232*100%=72.4%

第四章:

4.1水的组成

一.水的分布与特性

⒈水的分布

⑴海洋:

97.2%

⑵其他冰川冰冠:

2.24%、地下水:

1.6%等。

⒉水的物理性质

⑴水是无色无味液体。

⑵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凝固点为0°C。

⑶水在4°C时密度最大,因此水有反膨胀现象。

⑷水的比热容大,为4.2焦耳/(千克·°C)。

⒊水的组成

⑴电解水:

2H2O[通电]→2H2↑+O2↑(加H2SO4或NaOH加快导电性与反应速度)

分子数之比—水:

氢气:

氧气=2:

2:

1氢气通负极,氧气通正极。

气体体积之比—氢气:

氧气=2:

1

质量之比—水:

氢气:

氧气=36:

4:

32=9:

1:

8

现象:

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

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⑵2H2+O2[点燃]→2H2O

现象:

氢气点燃是淡蓝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

结论: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三.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

⒈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

例:

KMnO4[加热]→K2MnO4+MnO2+O2

2H2O[通电]→2H2↑+O2↑

KClO3[加热+MnO2]→KCl+O2

HgO[加热]→Hg+O2

H2O2[MnO2]→H2O+O2

⒉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

例:

Mg+O2[点燃]→MgO

P+O2[点燃]→P2O5

S+O2[点燃]→SO2

Fe+O2[点燃]→Fe3O4

C+O2[点燃]→CO2

2H2+O2[点燃]→2H2O

4.2水是一种重要的分散剂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⒈分散剂:

能使其他物质分散的物质。

分散物:

被分散的物质。

石灰水

⒉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几种情况

⑴以原来大小不一的颗粒机械地分散在水中。

(如泥、沙等)

石灰乳

⑵以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机械地分散在水中,即溶解。

(如食盐、蔗糖等)

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①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aO)+H2O→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放热反应]

现象:

发出大量的热,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酸碱指示剂:

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②CO2+H20[通入]→碳酸(H2CO3)

现象:

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结论:

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

无色酚酞试液——“红了一次不红第二次”。

三.物质的水合现象

⒈水合现象:

被分散的分子或其他微粒都被水分子包围结合的现象。

⒉水合物:

蒸发时有些物质的微粒会脱离水分子的包围而从水中析出,有些物质的微粒会和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从水中析出,这样的物质就叫水合物。

物质的溶解—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吸热或放热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水合过程→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⒊几种典型的水合物

⑴CuSO4·5H2O五水硫酸铜(即硫酸铜晶体,俗称蓝矾、胆矾)

CuSO4·5H2O[加热]→CuSO4+5H2O分子量:

64+32+1*10+16*9=250

蓝色晶体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铜)

⑵2CaSO4·H2O熟石膏CaSO4·2H2O生石膏

4.3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

一.水被污染有哪些危害

⒈影响水中生物生存

⒉不可直接饮用

⒊用水进行的工业生产会降低质量

⒋危害动植物生长

二.水的自然净化的主要途径(全都是物理变化)

⒈蒸发:

去除水中可溶物质。

⒉曝气:

去除水中易挥发物质。

⒊沉降:

去除水中固体小颗粒。

⒋过滤:

去除水中不可溶性固体小颗粒。

⒌吸附:

去除水中不溶性微小颗粒。

⒍稀释:

把有害物质加以稀释,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三.水中物质的降解反应

⒈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H2CO3、与碳酸盐(例如Na2CO3)]。

⒉降解反应:

好氧菌等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