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934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docx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试题doc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陈中强

单  位:

河南淮阳一中

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科目: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

考试分数:

2012年3月15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

姓名陈中强

单  位河南淮阳一中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2012年3月5日

题号

分数

签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考试卷

论述下列问题(每个20分,共计100分)

一、说明校本研训的八种主要的实施模式,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最为赞同哪种做法?

(20分)

答:

模式一:

螺旋式模式

“螺旋式”校本研训模式,采取“自我反思——群体互动——实践提高”的办法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

抓好三支队伍:

一是校长队伍,二是研训员队伍,三是教师队伍,教育局搭建平台,使三支队伍既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形成了合力。

更多学校,立足于学校实际,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训的课题,把今天的问题作为明天要突破的课题,把本学期、本学年尚未解决的课题作为下一学期、下一学年主攻的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模式二: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模式

校本研训坚持研训、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体研训和个体研训、必修研训和选修研训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和长期研训跟踪指导相结合,注重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

(1)集中研训选聘专家举行讲座,学校选聘优秀教师或研训部门领导专题讲座。

(2)分散研训。

自助式:

第一,以各行政部门、研训组、年级备课组制订研训计划,也可教师结成互助对子,通过交流、研讨、集体反思等方式进行。

第二,教师制订个体的研训计划,通过自学、自查、自省、自纠、反思等方式进行。

导师式:

建立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教学骨干组成的导师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学课”指导。

研讨型:

定期分学科、分年级备课组组织教师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实施研训,开展教材、教学和案例分析,以“二个展示、一个交流”进行研讨交流研训(两个展示:

学校研讨展示课、科组研讨展示课。

一个交流:

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特别是同年级备课组的老师相互交流,年级备课组内的交流研讨课)。

课题探究型:

每学期要给教师确立实验课题,安排实验计划,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在具体的研训活动中教师要确定选题、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过程、撰写研训报告、案例和论文。

教育技术辅导型:

学校和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

模式三:

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专家引领下的模式

校本研训贯彻“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动”的双向互动模式,以专家、理论工作者、研训员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遵循“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老师即研究者”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集体智慧,提高研训质量与效益,形成专家、领者、老师之间良性互动和老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建立“老师——研训组——学校——专家”自上而下的“草根模式”,鼓励每位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训,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减少低水平重复劳动,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学名师。

?

?

?

模式四:

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的优势;能体现行动是核心,反思是关键,合作是支持的原则。

在“组内主讲教师备课——组内集体研讨——主讲教师全校授课——同组教师讲教学设计—评目标达成——同学科教师评课”的基础上,使这种研训更具针对性(针对某一问题)和普遍性(参与者都能在研训中受益)。

模式五:

基地联合模式

这种模式提倡将“校本”师资研训看做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模式的前提下,来探讨“校本”模式,认为这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研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研训模式。

这种模式,首先由任职学校在搜集校内外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向大学或师资研训机构提出本校教师研训要求,然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师资研训机构和任职学校的参与下共同制定研训方案、确定研训内容,最后以协议的形式规定研训的整个过程。

模式六:

三型十环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校本研训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构架了“三型十环”(即三种类型的学校、十个研训环节)校本研训基本模式。

类型Ⅰ:

学习——岗练——考评——分层。

这种模式适合于欠发展型学校,研训以补课为主,通过讲授或看录像,分散自学,考查达到实验方案基本要求的课时,最终达到与模式Ⅱ衔接,类型Ⅱ:

分层——研训——师导——定向。

这种模式适合大部分教师已接受过院校集中研训的发展型学校。

他们可按照课程研训、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技能训练等不同形式按教师的不同层次分类研训,逐步平衡,并自我完善。

模式Ⅲ:

定向——专修——独创——发展。

这种模式适合全面完成院校集中研训任务的优先发展型学校。

这种模式的校本研训在学校整体目标下,由个人定出自己应达到的目标,学校进行分别指导,分类调控,校内外多方监督,共同寻求发展的新目标。

模式七:

模块模式

模块模式认为构建新型“校本研训”模式应包括研训管理、研训内容、研训形式、研训师资和研训评估五大组成要素。

这五要素的基本特征应是管理规范化、研训形式多元化、研训内容模块化、研训师资多样化、研训评估效益化。

李玉娟从校本研训的学校支持系统,校本研训活动的设计,校本研训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校本研训的评价四个方面来进行中小学教师校本研训模式的研究。

模式八:

交叉模式

“校本研训”交叉模式即是把以下五种类型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交互进行,鼓励一线教师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交叉运用,这样可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五种参考类型包括:

(1)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学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2)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研训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本校优秀教师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5)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等形式。

我校地处豫东腹地,属欠发展型学校,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校本研训的开展刚处于起步阶段。

现主要采用模式八:

交叉模式。

即是把以下五种类型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交互进行,鼓励一线教师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交叉运用,这样可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五种参考类型包括:

(1)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学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2)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研训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本校优秀教师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5)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等形式。

二、请简要说明校本研训包括哪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并论述每一种组织形式的具体内容?

(20分)

答:

开展校本研训,教师个体、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三个最核心的人力资源要素,在实践过程中,以这三者为中心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个体的学习与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这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既相对独立,又是紧密联系的,在具体操作中它们是同时发挥作用的,不能截然分开,否则研训过程就不完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教师学习与自我反思

一、基本内容

(一)对教育观念的学习与反思

实践证明: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观念不科学、不正确,再科学合理的教材,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学习与反思,使自己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1.对教学质量观的学习与反思

所谓“质量观”就是以什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位教师都应时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观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确立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否还把考试分数作为当前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否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

2.对课程观的学习与反思

以往的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单一,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校本研训也要求教师确立新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观。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反思自己是否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新型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观。

?

3.对知识观的学习与反思

所谓“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

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人们通过对知识的选择和组织构成了特定时期的教育内容。

人们对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态度。

确切地说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在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观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内涵、性质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对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习能力、做事能力、生存能力、合作能力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这些都将影响教师开展校本研训的出发点和目的,更重要的是将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对教学手段的学习与反思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其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否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教学。

反思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教学技术运用的有效性,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运用了哪些课件和多媒体技术,教学技术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通过反思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新的认识,促进教师进行新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得更好。

(三)对教学行为的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谊相互性作用的产物。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师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

1.对教师的提问技能进行学习与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否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提问是否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是否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提问能否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有效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等等。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经常地问自己在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无效的有待进一步改进。

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提问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的过程。

2.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讲解进行学习与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重“讲”,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然而,在现在的课堂中不难发现,教师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认为讲,学生就尚失了主体性。

把教师的讲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完全对立起来,这种理解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教师要在怎样讲上下功夫,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讲;而不是泛泛的、无目的的讲。

3.对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学习与反思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随处可见。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加强,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

但是教师应对自己组织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效的指导,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是不是都能够参与其中,有所收获;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等等,并不断的加强堆自身的教育,使自己更加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先进的、适合的教学手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上,以及学生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说明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说明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在教学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经验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并能够把原因转化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五)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反思与培养

教师是开展校本研训的主体,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着该教师能否参与到校本研训中来,影响着校本研训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投身到校本研训中来。

首先对科研意识的反思与培养。

反思自己是否对科学研究持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科学研究有了兴趣,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研训中来,积极地参与其他机构组织的科研活动,同时也会不断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

其次对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研理论进行反思与培养。

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校本研训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应反思自己是否认真地阅读过一些关于教育、关于教育科研的著作,反思自己是从中有所收获还是泛泛浏览而已。

反思自己是否经常阅读有关教育的期刊。

同时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地,新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出现,因此教师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制定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计划,如定期阅读书目,记读书笔记,定期对自我进行检查等。

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培养——实践——反思这样的模式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

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推进实现学习与反思上的“五目标”:

即观念更新目标、知识更新目标、知识拓展目标、教育和研究能力提升目标。

二、基本阶段

自我学习与反思是开展校本研训的前提和基础,当校本研训真正地成为教师的需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的时候,校本研训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学习与自我反思分为教学前的学习与反思、教学中的学习与反思和教学后的学习与反思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学习与反思

教学前的学习与反思具有前瞻性,是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学前进行学习与自我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挖掘周围的可用教学资源,在学习与反思中尽量做到:

一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背景出发,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根据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特点,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学中的学习与反思

教学中的学习与反思就是教师及时地、主动地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与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教育的点滴积累阶段。

这种学习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并对临时出现的问题与状况进行的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这种学习与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中进行学习与自我反思,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关注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关注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能正确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学习困难的环节和理解困难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课堂资源。

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调控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转换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学习与反思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考察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教学后的学习与反思

教学后的学习与反思就是指教师有批判性地在教学结束或告一段落后进行的反思,并在反思中使自身不断得到提高,这种反思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能使问题转化为教师研训的对象,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后学习与反思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保证。

教学后学习与反思是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忆性学习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采取的方法、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方面的反思,它的起点和立足点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际,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

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记录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查找失误与欠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好的经验与方法。

所用这些教师都应做好记录,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时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

有些教师把学习和反思看成是错误或失败的代名词,认为只有在犯错误或失败的时候才要进行反思,才需要学习来武装自己。

而在成功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学习和反思。

却不知道成功之后进行学习和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经验得到加工,然后建构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今后的成功储存力量。

当犯了错误或是失败的时候学习和反思更是必不可少,反思失败的教训,查找失败的原因,它将带来明天的成功。

(二)教师在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首先这种反思不是一种思辨性的反思,是对自己的反思,自己既是反思的发出者又是反思的对象,在学习中教师自身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自身肩负着双重责任。

其次这种学习和反思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习、反思与活动三者紧密相连,研训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教师的学习与反思使校本研训活动更好地开展。

通过学习和反思必然引起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变。

(三)有些教师认为学习与自我反思就是自己“独立地学习和思考”,排斥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经验多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使教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如,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校本研训的课题呢,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应积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商讨,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因此在校本研训活动中我们应把二者结合,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示范式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优秀教师的辐射、帮带、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四)自我反思要与自我培养相结合

有些教师认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从实践当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强调经验的总结,不必进行理论学习了。

还有些教师在反思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反思后很少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从不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补充,进行自我培养,完全把反思与自我培养分离开来。

这样的反思是无意义的反思,这是一线教师在进行校本研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研训活动中教师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自我教育弥补不足,提高自身;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又会增强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再次发现问题,再次进行自我培养。

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教师的研训能力必然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开展得更好。

教师集体层面的同伴互助

在教师个体的学习和自我反思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强调教师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是同伴互助。

我们知道,个体的力量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教师个体的孤军奋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训,同伴互助被誉为校本研训的标志和灵魂。

因而教师个体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广阔的胸襟融入集体,加强同事之间的切磋与合作,实现信息、经验共享,共同体验成功、共同发展。

一、同伴互助的基本方法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其基本方法是多样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的方法:

群体性研训、全员性研训、校际性研训。

(一)群体性研训

群体性研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案例教学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子等,是一种有组织的研训活动,如教研组、备课组,这种研训活动的目标明确、主题清晰,主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可见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性,群体性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观摩

在群体性研训中,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帮带、示范作用,开展观摩课活动。

在学校中选择优秀课,精品课,展示给学校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做好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

在观摩课后开展教师交流,让普通教师从优秀教师成长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2.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多、压力大,同时为应对各级领导的检查,往往是为了备课而备课,备课只是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翻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也很少有教师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真正的思考,只是盲目的抄写。

因此在校本研训中倡导集体备课,同年组同学科的教师根据共同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同查找资料,合作讨论,获得信息。

根据大家的备课情况进行上课,同时其他共同备课教师听课,在课后就课上情况进行反思,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再次上课。

这样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也可以推出一系列的精品课。

可以避免以前为了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的弊端。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听课之前,参加听课的教师务必要做好听课的准备,以便提高听课的有效性,以及之后讨论评价的客观性。

在听课之前要了解授课的内容,明确听课的目的,知道相关的教育理念……

3.师徒结对子

在群体研训中另一种方式就是师徒结对子,也就是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与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一对一的结成帮扶对象,向其传授业务上的经验,生活上热情帮助他们,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同时年轻教师有关教育教学上的新观点、新理念也会促进老教师的进步。

4.专题研讨

课题研讨是同伴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每个人在讨论的过程中都应不断地思考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由于每个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不同,因此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会获得单独学习得不到的知识,获得不断的成长。

基于某一研究课题的专题探讨应该是最常见的形式。

(二)全员性研训

全员性研训是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研训主题,如课程学习、师德培训、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论坛等,它除了一定时间的讲座外,还辅以较多的其他形式,以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本校特点。

因此在主题选择上应采用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校际性研训

校际性研训主要是师资力量较强、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与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结成帮扶对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